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为五个基本环节,即动机的激发,知识的摄取,知识的领会,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应用。每个环节都具有相应的心理因素,依次分别为动机、感知、思维、记忆、技能。这五个心理因素相互制约、彼此促进。笔者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深刻地体会到,其中思维是核心环节,它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非常直接并特别突出的。
教学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理解解决本质问题,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思维是理解知识的必要心理因素,也是掌握知识的重要心理因素,特别是目前初中已开始使用新编教材,传统的教学方法严重滞后,因而教学中有目的地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十分重要,本文就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应用教育心理学,发挥学生思维潜能的举措谈几点体会。
1.以点带面 求同求异
中学新编地理教材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同时也派生了知识零碎、散乱等问题。为了帮助学生避免忙乱和繁琐,使他们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对多个地理事象的比较归纳,然后让学生理解地理事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要让学生有一个思维推理过程,把一章一节的结节点找出来,通过点来带动面,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而不是机械的填鸭式教学。如在讲我国“四大高原”时,应首先使学生了解高原的基本特点,即海拔较高,边缘陡峻。在这条总线索下,再借助图表、资料,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诱导他们积极思考、比较,最后归纳出我国四大高原的各自特点: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黄土高原黄土覆盖、千沟万壑;云贵高原地面崎岖凹凸不平。由于上述教学方法强调了学生的参与过程,使地理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经历了一个感知、思维归纳的程序,因此,学生对高原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四大高原异同点的掌握自然就十分容易了。
2.把握整体融会贯通
中学地理教学中往往将多个地理事象分别讲解,学生得到的知识难免局限于某一方面,孤立片面地去看待地理事象。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地把各种有关的资料归入一定的体系,把分散的知识加强系统整理,融汇贯通,联成一体。而且在教学中应自始至终注重学生的参与,通过教师多问、学生多答的形式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在讲述“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时,引导学生观察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及日本地形图,向学生提问:①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带?为什么?②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通过这些问题的提问、讨论、解答,将学生的思维由感性认识引向理性的抽象概念,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心理活动来了解火山地震的发生原因及分布规律,从而获得较为完整的知识。
3.启发开导扩大联想
中学地理教材中,存在大量需要学生掌握和记忆的概念,而不少概念十分抽象,在教学中只有启发式教学才是使学生掌握这些抽象概念的有效途径。教育家孔子强调授课时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谓愤悱是指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意思是说必须善于抓住“愤”、“悱”时机,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先思考,先发言,再讲解。地理学科的特点在于它的许多东西是生活中实实在在感受得到的,只是平时学生对其缺乏归纳推理,没有上升为理论。因此,讲解抽象的理论概念一定要抓住生活实物这个“根”,利用实物来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如讲“地形的变化”时,对于初中学生,这部分内容抽象而难于理解。在教学中可向学生交待一下就近地形形态的演化过程,使学生通过熟悉的环境对地形的变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课本观察在喜马拉雅山中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的插图,通过直观性教学,启发开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世界屋脊上会出现海洋生物化石,从而得出海陆在不断变迁的结论,同时联想到“沧海桑田”的变化是经常性的,现在的地表面貌只是地壳漫长发展变化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镜头。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有了条理性和连贯性。
4.开拓思路激励创新
中学地理教学中,还要注意因材施教,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讲“地理环境”时,向学生阐述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是十分复杂的,往往存在着多层关系,即有自然的,也有人文的。教师的任务并不是孤立地向学生罗列各种地理事象,而是要通过讲解揭示出它们的内在本质,讲清各地理要素之间互为因果,相互依赖的关系,以促进学生的地理思维。如目前人类面临着环境的日趋恶化,引导学生分析各自然要素之间,以及人为与自然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不仅使学生理解了造成环境恶化(如温室效应)的原因,还得出了要阻止环境恶化的扩大,就必须控制和改造造成环境恶譬的各项要素,如合理利用能源,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等,使学生建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综上所述,地理教学中贯彻教育心理学原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同时,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启发学生思路,开阔学生视野。不是给学生“金子”,而是传给他们“点金术”;不是赠“鱼”,而是教“渔”。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化,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模式,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成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教学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理解解决本质问题,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思维是理解知识的必要心理因素,也是掌握知识的重要心理因素,特别是目前初中已开始使用新编教材,传统的教学方法严重滞后,因而教学中有目的地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十分重要,本文就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应用教育心理学,发挥学生思维潜能的举措谈几点体会。
1.以点带面 求同求异
中学新编地理教材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同时也派生了知识零碎、散乱等问题。为了帮助学生避免忙乱和繁琐,使他们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对多个地理事象的比较归纳,然后让学生理解地理事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要让学生有一个思维推理过程,把一章一节的结节点找出来,通过点来带动面,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而不是机械的填鸭式教学。如在讲我国“四大高原”时,应首先使学生了解高原的基本特点,即海拔较高,边缘陡峻。在这条总线索下,再借助图表、资料,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诱导他们积极思考、比较,最后归纳出我国四大高原的各自特点: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黄土高原黄土覆盖、千沟万壑;云贵高原地面崎岖凹凸不平。由于上述教学方法强调了学生的参与过程,使地理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经历了一个感知、思维归纳的程序,因此,学生对高原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四大高原异同点的掌握自然就十分容易了。
2.把握整体融会贯通
中学地理教学中往往将多个地理事象分别讲解,学生得到的知识难免局限于某一方面,孤立片面地去看待地理事象。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地把各种有关的资料归入一定的体系,把分散的知识加强系统整理,融汇贯通,联成一体。而且在教学中应自始至终注重学生的参与,通过教师多问、学生多答的形式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在讲述“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时,引导学生观察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及日本地形图,向学生提问:①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带?为什么?②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通过这些问题的提问、讨论、解答,将学生的思维由感性认识引向理性的抽象概念,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心理活动来了解火山地震的发生原因及分布规律,从而获得较为完整的知识。
3.启发开导扩大联想
中学地理教材中,存在大量需要学生掌握和记忆的概念,而不少概念十分抽象,在教学中只有启发式教学才是使学生掌握这些抽象概念的有效途径。教育家孔子强调授课时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谓愤悱是指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意思是说必须善于抓住“愤”、“悱”时机,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先思考,先发言,再讲解。地理学科的特点在于它的许多东西是生活中实实在在感受得到的,只是平时学生对其缺乏归纳推理,没有上升为理论。因此,讲解抽象的理论概念一定要抓住生活实物这个“根”,利用实物来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如讲“地形的变化”时,对于初中学生,这部分内容抽象而难于理解。在教学中可向学生交待一下就近地形形态的演化过程,使学生通过熟悉的环境对地形的变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课本观察在喜马拉雅山中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的插图,通过直观性教学,启发开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世界屋脊上会出现海洋生物化石,从而得出海陆在不断变迁的结论,同时联想到“沧海桑田”的变化是经常性的,现在的地表面貌只是地壳漫长发展变化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镜头。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有了条理性和连贯性。
4.开拓思路激励创新
中学地理教学中,还要注意因材施教,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讲“地理环境”时,向学生阐述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是十分复杂的,往往存在着多层关系,即有自然的,也有人文的。教师的任务并不是孤立地向学生罗列各种地理事象,而是要通过讲解揭示出它们的内在本质,讲清各地理要素之间互为因果,相互依赖的关系,以促进学生的地理思维。如目前人类面临着环境的日趋恶化,引导学生分析各自然要素之间,以及人为与自然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不仅使学生理解了造成环境恶化(如温室效应)的原因,还得出了要阻止环境恶化的扩大,就必须控制和改造造成环境恶譬的各项要素,如合理利用能源,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等,使学生建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综上所述,地理教学中贯彻教育心理学原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同时,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启发学生思路,开阔学生视野。不是给学生“金子”,而是传给他们“点金术”;不是赠“鱼”,而是教“渔”。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化,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模式,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成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