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家A·阿德勒把自卑称为“自卑情结”,认为自卑情结是由婴幼儿时期的无能状态和对别人的依赖而引起的,对人有普遍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都曾是自卑者,之所以现在不自卑,是因为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用成就感培养出了自信。
自信父母自卑娃
今年13岁的张楠是一名初二男生,由于近期出现情绪障碍,经校方的一再要求,在其父母张先生和童女士的陪同下找到我咨询。
据童女士介绍,张楠从小性格内向,腼腆得像个小姑娘,他智力正常,小学时学习成绩不错,小升初顺利考入现在就读的重点中学。“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上了初中以后这孩子性情大变。”童女士说,“他好像故意孤立自己,几乎不与同学来往,回到家除了吃饭上厕所,基本不出自己的房间。我还发现,他跟我说话时不与我对视,好像很不自信的样子。”
张先生补充道:“好几次,我凌晨三四点起夜,发现他还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好像有心事,但我多方打听,他没有早恋,也不喜欢打网游。不过,厌学是肯定的,因为他的学习成绩持续下滑。”
经过心理量表测试和面对面沟通观察,我诊断张楠有较严重的自卑心理,导致其缺乏自信,心情压抑,情绪低落,拒绝表达,对未来悲观失望,缺乏进取心,还伴有经常性的焦虑和失眠。
“自卑?”张先生半信半疑,“我和他妈妈可都是超级自信的人,这孩子怎么会自卑呢?”
我说:“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有遗传因素,但受后天环境影响更大,所以,自信父母生出自卑娃没有什么奇怪的。”
童女士问:“自卑者为人处世低调一些,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好吧?”
“对孩子的自卑绝不能视而不见。”我解释道,“简单地说,自卑的前提是自尊,当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一个人形成自卑心理后,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从怯于与人交往到孤独地自我封闭。本来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也会认为‘我不行’而放弃追求。他们看不到人生的光华和希望,领略不到生活的乐趣,也不敢去憧憬那美好的明天。同时,自卑者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害羞、不安、内疚、憂郁、失望等。所以,发现孩子自卑,父母不可掉以轻心。”
我告诉张先生和童女士,自卑的心理机制及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敏感。自卑者自尊心强,过分敏感,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唯恐被人忽略,总是非常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任何负面的评价都会导致其内心激烈的冲突,甚至扭曲别人的评价,比如,别人真诚地夸他,他会认为是挖苦。
第二,失衡。由于种种原因,自卑者在集体中大多处于弱势地位,使其难以体验到自身价值,甚至还会遭到强势群体的厌弃。自我价值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丧失自我价值体验,会造成心态失衡,陷入恶性的心理体验漩涡。走不出这种心理阴影,就很难摆脱现实的困境。另外,自卑者又认同自己的弱势身份,别人欺负他,即使内心不服气,也自认为是正常的。这种强烈的自卑心理极易导致自杀行为。
第三,情绪化。自卑者表面上逆来顺受,然而过分压抑却在心里积聚了随时爆发的巨大能量。由于他们缺少应对能力,学习成绩不佳、人缘不好、竞赛失败等负面事件很容易导致心理压力陡增。当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自卑者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难以忍受,往往产生过激言行,经常为一点小事大动干戈,拳脚相向。有时当他们无力应对危机时,还会自残,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对了!”童女士突然惊呼,“前天,我听到张楠的房间里发出巨响,冲进去一看,台灯在地板上碎了一地。他说是不小心掉地上的,但一看就知道他在撒谎,掉地上怎么会发出那么大的声音?真不知道这孩子还有哪些我们没有发现的过激言行!”
我们都曾自卑过
张先生问:“既然人的自卑心理与基因关系不大,那么这种心理是怎么产生的呢?受哪些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我告诉张先生,青少年是很容易产生自卑的人群,引发自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自我认识不足。每个人都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的,如果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特别是权威人士(如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就会影响自我认识,从而过低评价自己,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孩子对自我形象不认同,觉得自己长得不漂亮、不帅,或者是对自己某些方面的能力持怀疑态度,认为自己没有赢得别人尊重的资本,于是产生了极强的失落感。“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陷,所以,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方面产生自卑感。”我说。
第二,家庭经济因素。有些孩子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以穷为耻,也会产生深刻的自卑感。如果孩子的生活中有喜欢攀比、炫富的伙伴,很容易造成大面积的自卑者。“尽管这样的自卑往往是暂时的,但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伤害,因为自卑感可以积少成多。”我说。
第三,学业竞争因素。虽然国家倡导素质教育,但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因此社会和家长仍以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的好与坏,使孩子承受着过重的心理负荷。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许多家长不惜一切代价,请家教、上补习班等,对孩子寄托过高的期望,甚至用打骂来刺激孩子,无形中又加重了孩子的心理压力,使孩子难以有成功感。我补充道:“我去年参加全市中小学生心理普查,发现中小学生中有大面积的自卑者,只是程度较轻,没有引起老师和家长的重视罢了。所以,张楠出现了症状,未必是坏事,因为发现越早,疗效越好。”
第四,童年经历影响。童年经历对人的心理健康影响非常大。心理科学研究证实,许多心理问题可在患者的早期生活中找到症结,自卑作为一种消极的心态也不例外。“个别交流时张楠告诉我,他从小跟爷爷长大,很少与你们见面,甚至幼儿园的小朋友嘲笑他是没妈的孩子,所以他的童年不快乐。”见张先生和童女士面有愧色,我接着说,“我判断,这个经历给他留下了心理阴影,也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你们的问题,为什么自信爸妈生出了自卑的娃。”
自信父母自卑娃
今年13岁的张楠是一名初二男生,由于近期出现情绪障碍,经校方的一再要求,在其父母张先生和童女士的陪同下找到我咨询。
据童女士介绍,张楠从小性格内向,腼腆得像个小姑娘,他智力正常,小学时学习成绩不错,小升初顺利考入现在就读的重点中学。“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上了初中以后这孩子性情大变。”童女士说,“他好像故意孤立自己,几乎不与同学来往,回到家除了吃饭上厕所,基本不出自己的房间。我还发现,他跟我说话时不与我对视,好像很不自信的样子。”
张先生补充道:“好几次,我凌晨三四点起夜,发现他还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好像有心事,但我多方打听,他没有早恋,也不喜欢打网游。不过,厌学是肯定的,因为他的学习成绩持续下滑。”
经过心理量表测试和面对面沟通观察,我诊断张楠有较严重的自卑心理,导致其缺乏自信,心情压抑,情绪低落,拒绝表达,对未来悲观失望,缺乏进取心,还伴有经常性的焦虑和失眠。
“自卑?”张先生半信半疑,“我和他妈妈可都是超级自信的人,这孩子怎么会自卑呢?”
我说:“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有遗传因素,但受后天环境影响更大,所以,自信父母生出自卑娃没有什么奇怪的。”
童女士问:“自卑者为人处世低调一些,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好吧?”
“对孩子的自卑绝不能视而不见。”我解释道,“简单地说,自卑的前提是自尊,当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一个人形成自卑心理后,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从怯于与人交往到孤独地自我封闭。本来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也会认为‘我不行’而放弃追求。他们看不到人生的光华和希望,领略不到生活的乐趣,也不敢去憧憬那美好的明天。同时,自卑者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害羞、不安、内疚、憂郁、失望等。所以,发现孩子自卑,父母不可掉以轻心。”
我告诉张先生和童女士,自卑的心理机制及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敏感。自卑者自尊心强,过分敏感,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唯恐被人忽略,总是非常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任何负面的评价都会导致其内心激烈的冲突,甚至扭曲别人的评价,比如,别人真诚地夸他,他会认为是挖苦。
第二,失衡。由于种种原因,自卑者在集体中大多处于弱势地位,使其难以体验到自身价值,甚至还会遭到强势群体的厌弃。自我价值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丧失自我价值体验,会造成心态失衡,陷入恶性的心理体验漩涡。走不出这种心理阴影,就很难摆脱现实的困境。另外,自卑者又认同自己的弱势身份,别人欺负他,即使内心不服气,也自认为是正常的。这种强烈的自卑心理极易导致自杀行为。
第三,情绪化。自卑者表面上逆来顺受,然而过分压抑却在心里积聚了随时爆发的巨大能量。由于他们缺少应对能力,学习成绩不佳、人缘不好、竞赛失败等负面事件很容易导致心理压力陡增。当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自卑者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难以忍受,往往产生过激言行,经常为一点小事大动干戈,拳脚相向。有时当他们无力应对危机时,还会自残,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对了!”童女士突然惊呼,“前天,我听到张楠的房间里发出巨响,冲进去一看,台灯在地板上碎了一地。他说是不小心掉地上的,但一看就知道他在撒谎,掉地上怎么会发出那么大的声音?真不知道这孩子还有哪些我们没有发现的过激言行!”
我们都曾自卑过
张先生问:“既然人的自卑心理与基因关系不大,那么这种心理是怎么产生的呢?受哪些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我告诉张先生,青少年是很容易产生自卑的人群,引发自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自我认识不足。每个人都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的,如果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特别是权威人士(如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就会影响自我认识,从而过低评价自己,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孩子对自我形象不认同,觉得自己长得不漂亮、不帅,或者是对自己某些方面的能力持怀疑态度,认为自己没有赢得别人尊重的资本,于是产生了极强的失落感。“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陷,所以,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方面产生自卑感。”我说。
第二,家庭经济因素。有些孩子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以穷为耻,也会产生深刻的自卑感。如果孩子的生活中有喜欢攀比、炫富的伙伴,很容易造成大面积的自卑者。“尽管这样的自卑往往是暂时的,但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伤害,因为自卑感可以积少成多。”我说。
第三,学业竞争因素。虽然国家倡导素质教育,但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因此社会和家长仍以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的好与坏,使孩子承受着过重的心理负荷。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许多家长不惜一切代价,请家教、上补习班等,对孩子寄托过高的期望,甚至用打骂来刺激孩子,无形中又加重了孩子的心理压力,使孩子难以有成功感。我补充道:“我去年参加全市中小学生心理普查,发现中小学生中有大面积的自卑者,只是程度较轻,没有引起老师和家长的重视罢了。所以,张楠出现了症状,未必是坏事,因为发现越早,疗效越好。”
第四,童年经历影响。童年经历对人的心理健康影响非常大。心理科学研究证实,许多心理问题可在患者的早期生活中找到症结,自卑作为一种消极的心态也不例外。“个别交流时张楠告诉我,他从小跟爷爷长大,很少与你们见面,甚至幼儿园的小朋友嘲笑他是没妈的孩子,所以他的童年不快乐。”见张先生和童女士面有愧色,我接着说,“我判断,这个经历给他留下了心理阴影,也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你们的问题,为什么自信爸妈生出了自卑的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