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对口升高职的几点思考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目前国内高等教育而言,中高职教育衔接连贯培养是进行高等教育延续的一条重要途径,做好二者的衔接工作既关系到高职教育的大体走向,又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定位,意义重大。[1]本文先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论述了高职教育衔接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事例对目前国内高职教育对口升学问题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一系列意见和建议,并从教学、招生、人员管理、对口指导等方面做了具体阐述,希望对国内中职与高职的对口衔接问题提供参考。关键词: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对口;建议【中图分类号】G710
  最近几年,普及我国高等教育覆盖水平,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具备专业技术人才成为了当前国内教育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其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有关高职教育的一系列问题中,有一个问题对于高职教育未来发展意义重大,且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即高职教育应该如何做好同中职教育的对口衔接,这一问题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方向性、理论性很强的实践问题,从理论和实际二者同时出发对此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一、高职与中职衔接与沟通的重要性
  将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进行有效对口,首先必须建立一套完备的教育体系。当前来看,我国的教育结构,以九年义务教育为起点,大致可以分为两大体系:首先是普通高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另外是,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相比前一者而言,后者的衔接、对口渠道还不是很顺畅,由于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投入的重视还远远不够,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必然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实际上,目前职业教育系统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果可以破解中职与高职教育对口的门槛,让一大部分人接受高等教育,不仅可以为祖国输送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还可以激发起我国职业教育的活力,增加中职学校招生亮点。举个例子,我国台湾地区实行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并行,纵横交错的教育体系,使得教育活力远远大于国内;[2]其次,中职与高职的有效对口,也是促进我国青年继续深造和发展的需要。中职教育生源年龄一般处于15-17岁的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强。因为种种原因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伴随年龄的增长,身心发展日趋成熟,个人能力得到很大的发展,很多人已经具备接受高等教育的条件和资格,且中职学校的学生动手能力和技术理论能力比高中毕业生要强,他们更容易接受高职学校的专业内容;然而,目前的教育制度使得中职学生并没有享受到同普通高中教育相等的机会和权益,这种不公平的教育体制,很容易埋没人才,对于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摧残和浪费。所以,积极发展中高职对口升学教育,可以为中职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二、针对国内中高职教育的有关政策的几点建议1.建立一套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扩大吸引力
  为了促使中高职对口教育快速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国内的职教管理体系,将职责划分,建立开放式教育体系。即高职教育在教学中应该树立以课程理论教学为中心,而不是以学校建设为中心,要增加学校的核心竞争能力。应该将判别教育的矛头从学校类别转移到教学中。不管学校处在什么等级,如果有条件均可以开设职业学院,增加对口机会;对主管教育部门来讲,必须把握好办学资质鉴定审核和教育质量量化考核这两点,通过建立开放式高职教育体制,可以优化利用全国的教育资源,为更多的人提供机会,经过实践,此方式的效果大大优于之前的以学校进行严格划分的教学模式。[1]2.依据高职教育特点,进一步改革高职院校招生制度
  改进招生制度,目的就是将有实力、有能力、有潜力的学生纳入,让他们继续接受培养,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高职院校招生仍旧位于普通招生资格后,同普通招生联系紧密,且放在最后批次,这一点很不合理,不仅仅是因为高职招生的主要对象为职高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即便是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也应该设定一定的门槛,不能唯成绩评判。实际上,高职院校对于相关专业的课程要求并不低,只是同本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要求相对宽松,这是与普通本科最大的不同之一。因此,为了提高高职生源质量,实现高职办学初衷,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单独招生。今年,广西对区内十五所重点高职高专进行对口单招考试,增加了中职学校上好的高职高专的机会。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这十五所高职高专重点去普通高中针对高三学生进行宣传,中职学生去参加高校对口单招考试的机会很低,加之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中职学生参加对口单招考试相对于高三学生缺乏文化知识竞争力。高职高专的单招考试出题偏统招类题目,不利于接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报考。对此,我认为首先是确定文化课和专业课分数比例问题,如何将高职教育的倾向和优势在分数上体现出来,进一步增强中职学生专业课的竞争力。[2]另外,高职高专的单招考试不能单纯以成绩进行录取,可以借鉴研究生招生模式,设置面试环节,设定单科分数线和整体分数线,综合全部指标择优录取;再者就是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重问题,之前仅仅是将实践课列为参考成绩,考核内容一般要求很低,缺乏创新,在实践考核方面需要继续摸索。三、总结
  以上是本人结合自己的调查实践,对中职对口升高职学习模式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相应阐述,并且结合自身实践,对重要性以及对应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论证和阐述,我国在中高职教育中还有很多不足和值得改进的地方,希望主管部门可以积极推进中高职培养,实现教育公平合理。参考文献:[1]陈学飞.我国距离大众高等教育时代并不遥远[J].上海高教研究,1998,(2).(3-34)[2]转引自严雪怡.高职与中职衔接中学制与课程问题探讨[J].职教通讯,1998,(1).(15-26)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与发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工作成为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主战略。体育学科作为以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体力的教育工作,其在学生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培养学生在体育学科方面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笔者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在本文中对如何培养学生在体育学科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体育教学;自主;合作;探究  【
摘要:笔者针对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旨在对高职院校的师生在英语教授与学习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帮助。关键字:口语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40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加入WTO,以及近年来一系列经济发展的诉求,操一口流利的英语,已经无可厚非的成为许多中国人的职场竞争利器。然而,为职场输送人才的国内各大高校,普遍存在过度追求英语等级考试过级率现象,在此环境的诱导下,学生的书面英
【中图分类号】G623.5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从中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信心,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会做数学"、"会用数学",真正
【中图分类号】G620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们对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尽管素质教育在全国已推行了二十多年,但应试教育本质仍积习难改--教师呆板的、填鸭式的知识说教,不堪重负的作业,没完没了的测试,无限延长的学习时间。它最大的弊端就是忽略学生学习中的自主性,学生完全是被动式的学习,所以这个过程中既没有学习的兴趣更鲜有创意。多年感悟,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即使不苦不累也会让人厌
虽然许多观众都在抱怨某些节目主持人水平不高,但是,许多栏目仍在通过改版,包括更换节目主持人来提高收视率。孰不知,新上任的主持人在获得观众的认同之前,将同时面对能力和
摘要:在中国的翻译界,人们认为本国人只能从事英译汉的翻译,而汉译英的工作则须由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完成。张培基先生对此则观点不同,他长期从事汉译英的翻译工作,旨在让国外了解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他的作品"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堪称经典。刘苾庆先生的"翻译美学导论"是翻译界中的经典理论著作,为我们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就以他的美学理论为基础,从文学作品的审美再现角度,对张培基翻译作品进行了语音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MI理论,该理论指出一个人至少存在八种智能,他们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语法教学的要求,强调了语法教学的重要性,以期提高人们的语法意识,提高语言的流利性和准确性,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英语;语法  【中图分类号】G640  引言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将"倡导任务型(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简称TBLT)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写入了实施建议。有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探空资料和雷达资料等,对松桃县2015年7月14日夜间到15日白天出现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本次特大暴雨是在有利的大
The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on transgenic rice with maize C4-specific 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 (pepc) gene showed that the transgenic rice plants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