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创新的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一方面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另一方面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一定要实施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教育。那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又该如何实施呢?
一、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教师作为创新教育的实施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育观直接左右着教师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传统教育观念过分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总是板着面孔进行单向知识的传授,总是唱独角戏、满堂灌,不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传统教育重视知识教学,忽视能力培养,强调死记硬背,忽视消化理解,以分数和升学率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结果培养的学生大多数高分低能,难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而创新教学观念,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合作,教学相长,平等地对待学生,课堂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提问,变单向传授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教师关心每个学生的发展进步,重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创造力,注重学生身心健康,不单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还着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种创新教育观念下,才可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创新型和高能型人才。由此看来,教师如果不改变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实施创新教育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使自己具备实施创新教育的能力。创新教育在教师要求的基础上,不再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和作用,而要求教师能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即教育者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教育,才能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思维能力,是创造的起点。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内容中,存在着大量的思维能力及创造力培养的因素。
1.优化师生关系,营造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教师要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确立“服务意识”,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情带进课堂,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
2.注重质疑能力的培养。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陆九渊也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由大进。”疑是问题创新的奠基石,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质疑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展“求异”思维的有效途径。质疑包括:引导质疑、自主质疑。“自主质疑”就是让学生在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理解中存在的疑点。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发散需要求异,它要求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求索答案,以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使思维不至于僵化。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
4.借助课文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借助课文空白,是一种空旷艺术,教师可以利用空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我们可以抓住课文中的空白处,指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做到“言犹尽而意无穷”。
三、开展创造性活动
创新人才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教育不单是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它应当在加强知识能力教育的同时,加强人格教育。因此,创造教育不可忽视创新人格的培养,否则就算不上成功的教育。语文教师应该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采取适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而开展创造性活动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1.开展学名人、学科学系列活动。具体做法是:要求每个学生在寒假或暑假至少读两本文化名人或科学家的传记,并写好读书笔记。开学初评选出优秀的读书笔记,给予优胜者适当的奖励,然后组织召开读书报告会,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开展一系列活动旨在让学生走近名人,认识名人可贵的创新精神和执着、顽强的意志品质,认识成功的要素。
2.组织观察、参观、制作、表演、办报等活动。如观察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参观科技馆等,主要是强化学生发现意外、动态观察、迂回观察、变换视角的观察技能,积累科技知识,形成创造性人才所具有的精细耐心等品质。制作、表演、办报可以锻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等实践能力和克服困难、不怕失败的意志品质。制作主要指制作会徽、贺卡;表演主要是演小品、课本剧等;办报指办手抄报、电脑小报等。开展这些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让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锻炼自己、磨砺自己。所以,语文教学一定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语文活动实践中锻炼才干,磨炼意志,从而培养创新性人格。
3.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具有开放性、能动性、整合性、互动性和超前性等特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人格的重要途径,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综合上述,语文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创新思维创新人格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落实,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性人格,才能造就新一代的创新型人才。
一、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教师作为创新教育的实施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育观直接左右着教师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传统教育观念过分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总是板着面孔进行单向知识的传授,总是唱独角戏、满堂灌,不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传统教育重视知识教学,忽视能力培养,强调死记硬背,忽视消化理解,以分数和升学率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结果培养的学生大多数高分低能,难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而创新教学观念,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合作,教学相长,平等地对待学生,课堂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提问,变单向传授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教师关心每个学生的发展进步,重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创造力,注重学生身心健康,不单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还着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种创新教育观念下,才可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创新型和高能型人才。由此看来,教师如果不改变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实施创新教育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使自己具备实施创新教育的能力。创新教育在教师要求的基础上,不再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和作用,而要求教师能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即教育者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教育,才能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思维能力,是创造的起点。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内容中,存在着大量的思维能力及创造力培养的因素。
1.优化师生关系,营造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教师要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确立“服务意识”,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情带进课堂,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
2.注重质疑能力的培养。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陆九渊也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由大进。”疑是问题创新的奠基石,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质疑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展“求异”思维的有效途径。质疑包括:引导质疑、自主质疑。“自主质疑”就是让学生在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理解中存在的疑点。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发散需要求异,它要求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求索答案,以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使思维不至于僵化。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
4.借助课文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借助课文空白,是一种空旷艺术,教师可以利用空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我们可以抓住课文中的空白处,指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做到“言犹尽而意无穷”。
三、开展创造性活动
创新人才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教育不单是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它应当在加强知识能力教育的同时,加强人格教育。因此,创造教育不可忽视创新人格的培养,否则就算不上成功的教育。语文教师应该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采取适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而开展创造性活动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1.开展学名人、学科学系列活动。具体做法是:要求每个学生在寒假或暑假至少读两本文化名人或科学家的传记,并写好读书笔记。开学初评选出优秀的读书笔记,给予优胜者适当的奖励,然后组织召开读书报告会,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开展一系列活动旨在让学生走近名人,认识名人可贵的创新精神和执着、顽强的意志品质,认识成功的要素。
2.组织观察、参观、制作、表演、办报等活动。如观察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参观科技馆等,主要是强化学生发现意外、动态观察、迂回观察、变换视角的观察技能,积累科技知识,形成创造性人才所具有的精细耐心等品质。制作、表演、办报可以锻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等实践能力和克服困难、不怕失败的意志品质。制作主要指制作会徽、贺卡;表演主要是演小品、课本剧等;办报指办手抄报、电脑小报等。开展这些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让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锻炼自己、磨砺自己。所以,语文教学一定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语文活动实践中锻炼才干,磨炼意志,从而培养创新性人格。
3.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具有开放性、能动性、整合性、互动性和超前性等特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人格的重要途径,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综合上述,语文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创新思维创新人格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落实,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性人格,才能造就新一代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