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与道德的关系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wei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法与道德的关系历来是不同的法学流派争论不休的话题。法与道德这两种社会规范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对这一问题最具代表性的两种观点分别属于自然法学和法律实证主义。无论是对这一问题持何种态度、何种观点,人们的目的是殊途同归的,即期望法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更好的发挥其所应有的作用。本文将从历史到现实,剖析法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为法律在当下社会生活中更好的实施、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法与道德;自然法;法律实证主义;从历史到现实
  中图分类号:D90-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20-0141-01
  作者简介:赵天武(1993-),男,安徽宿州人,安徽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
  一、引言
  法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法学、特别是法哲学的一个重大问题。德国著名的法学家耶林在谈到这一点时把他形象地比喻为法哲学的好望角,是一个既不能回避而又十分棘手的问题。
  有的人认为道德就是法律;有的人认为法律的基础是道德,法律应当是符合道德的;也有的人认为,法律和道德是完全截然相反的两种事物;还有的人认为,法律和道德既是性质不同又是相辅相成的调整人们行为方式的两种规范。对于这一问题,从来也不可能有定论或者统一认识。
  二、法与道德的关系——从历史到现实
  (一)自然法学和法律实证主义的争论
  任何法学流派都绕不开法与道德的主题,无论其持何种态度。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自然法学和法律实证主义(亦称实证主义法学)。自然法学在西方历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也是历史极其悠久的法学流派。自然法学的实质在于,法来源于人们的正义观念、理性精神等,法必然从属于更高的规范,其根基是道德。可以说,自然法学是道德法学,只有符合道德的法律才获得了正当性基础,才能够为人们所承认并严格遵守。违反道德的法律由于其失去了正当性基础,就不能被人们承认和遵守,即“恶法非法”。而法律实证主义即实证主义法学认为,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一旦被制定,就应当被人们严格遵守,只要违反制定或认可的实在法就应当受到否定性评价,甚至是制裁、惩罚,而不论法是否违反了公认的道德,即“恶法亦法”。
  (二)法与道德的历史争鸣
  “恶法非法”还是“恶法亦法”的争论反映了法与道德之间的冲突,它也成为困扰西方法学界的一大难题。其实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有关法治的观点:“法治应当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本身制订的良好的法律。”自然法学派也是始终坚持这种“恶法非法”的观念。西方历史的一个经典案例“纽伦堡大审判”,探讨对于二战后战犯如何审判的问题。
  纽伦堡大审判的一大焦点在于,对纳粹分子的犯罪指控的合法性基础何在?这至少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首先,有被告辩称,根据纳粹德国的实在法律,他们实施的残酷的不人道的行为是职务行为,是符合德国的有关军事、战争法律的,不应当被认定为犯罪行为。其次,对于他们的犯罪罪行的指控是无法可依的,比如反人道罪就没有法律的规定,而是为了审判他们所创制的。被告提出的理由困扰了审判人员,因为根据实在法,确实无法、无理由惩治这些罪行深重的战犯。而他们所实施的行为又是罪孽深重、惨无人道的,绝不可能不惩治他们。审判人员最终判定摒弃了纳粹德国的法律,认为这些法律是违反人类基本道德正义的恶法,失去了正当性基础,不应当被承认也不具有法律的效力。他们从自然法的角度出发,认为这些被起诉的纳粹分子虽然没有犯法律所规定的各类罪,但他们违反了人类根本的道德正义,理应受到严厉的惩处。基于此,这些纳粹分子被判有罪。
  (三)法与道德的现实争鸣
  在现实生活中,法律与道德经常纠缠在一起,甚至出现某种冲突。近年来,关于法律与道德纠缠的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关于跌倒的老人路人扶不扶的问题。扶,是基于道德,却可能因此承担不明的法律责任;不扶,路人绝不会承担法律责任,但却不符合公共道德的要求。扶不扶,引发了中国人的极大争论,甚至出现了对于法律公正性的怀疑。其中广受争议的一个案例就是众所周知的“南京彭宇案”。
  在这个案件中,彭宇基于道德而去扶起跌倒的老人,却因此承担了不明的法律责任,令很多人愤慨不已,也使他们对于法律的权威和公正性产生怀疑。而法院既然认为本次事故双方均无过错,就不应当让彭宇对受害人的损失予以赔偿,法院在这个问题上却给予了彭宇否定性评价,并让其承担法律责任。很多人因此表示以后将不扶跌倒的老人,这一法律的裁判带来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使社会公共道德再次受到冲击。对于这些像彭宇一样的积极履行道德义务的人,法律应当予以肯定性的评价,并且采取奖励性措施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履行道德义务。如此,法律和道德才能相辅相成,互助互益,共同发展。
  三、结语
  笔者认为,法与道德仍是调整人们行为方式的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尽管法与道德之间在产生方式、反映的意志不同、表现形式不同、调整范围和强制力上都是不同的,但二者也存在着不可否认的联系。它们作为社会规范在功能上是互补的,共同调整着社会关系。有的社会强调以道德为主、以法律为辅,有的社会强调以法律为主、以道德为辅,但在共同使用二者方面概莫能外。在人类生活中,法与道德这两种社会规范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在某种程度上互相交织,共同促进了人类生活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严存生.法与道德关系模式的历史反思[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1(5):36-46.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99.
其他文献
摘要:意思自治原则是现代民法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它在合同领域表现最为明显,主要体现为契约自由。意思自治原则在我国《合同法》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对于意思自治的涵义,并没有原则性的分歧,只是在具体表述上会有所不同。合同中意思自治的主要内容包括是否缔结合同,选择缔结合同的相对人,缔结合同的形式以及缔结合同的内容的自由。我国《合同法》从以任意性规范赋予当事人广泛的自由,对可撤销合同的范围对民法通则的超越
期刊
摘要:近年来,性侵案件频发,不仅给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伤害,而且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冲击了道德风尚,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究其源,性侵事件是由家庭因素、校园因素、传统糟粕思想因素等导致的,更重要的是犯罪人的行为因素和心理因素,本文以近几年性侵事件为背景,基于教育学、心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知识的分析,借鉴前人经验总结原因,以求能为保护幼女性权利提供参考,为幼女成长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法制
期刊
摘要:“孝治”是儒家政治法律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尽管它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但是它在肯定和维护“孝道”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在很多领域,需要我们从传统“孝治”思想资源中返本开新,寻找出其中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合理内核,建构适应于现代社会的“孝”法律文化。  关键词:孝治;返本开新;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9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7-00
期刊
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买卖交易频繁,市场主体相互间依赖程度日趋加深,缔约活动日益变得复杂,“要约—承诺”这种简单的缔约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市场主体的需要,多样化的缔约方式大量涌现。本文主要探讨备货确认函的性质,明确其和磋商性文件、预约合同或者本约合同的区别。  关键词:备货确认函;预约合同;本约合同;要约;承诺;违约责任  中图分类号:D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
期刊
摘要:在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尚未确立之际,跨区域环境污染亦有蔓延加重趋势,检察院是跨区域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最佳原告。本文借用经济学的SWOT分析法,从检察院作原告提起跨区域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优势、短板与展望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借鉴英国与德国立法,为检察院原告资格的确立及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方式与途径。  关键词:跨区域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检察院原告资格;环境部门  中图分类号:D925
期刊
摘要:推行以审判权为中心诉讼制度须着重保障控辩平等,但就目前刑事诉讼法第52条第四款规定的包括辩护律师在内控辩双方隐匿证据的法律责任问题,除散见于《律师法》、《刑法》之补充,对如何界定此条规定的隐匿证据行为及界限、具体的追责条件,当下在法律条文中仍显模糊。那么从辩护律师角色与职能的基础出发,结合其保密义务与真实义务冲突问题下,将给辩护律师隐匿证据的法律责任具体问题带来何种启示?  关键词:职能;义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发展,其中员额制的实行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推进现代法治建设事业的决心。在推进员额制的过程中仍存在着入员标准有争议、司法内部成员心理落差大、主辅办案模式举步维艰和检察机关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完善法律及其相关解释明确员额制相关具体的实施标准,并通过加强对检察人员的政治教育和提升检察人员等额薪资待遇等措施来保证改革的顺利实现
期刊
摘要:2015年5月7日,陕西省洛川县发生男子街头暴打孩子的事件,施暴男子经证实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然而就在舆论热议之际,同月9日,河北肃宁发生特大枪击案造成4死5伤的严重后果,作案人员被证实长期患有精神分裂症,这一系列恶性事件的发生再次为民众敲响了防范精神病患者暴力犯罪的警钟。近年来,我国精神障碍患者致人死亡等严重暴力犯罪频发,严重威胁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此类犯罪已经成为威胁社会治安的一大隐患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生活和经济事项越发深入每一个公民的日常生活中,公民对于个人私有财产的权益更加关注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公民意识觉醒的必然结果。通过深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法律视角之中,从而更好地分析不同法律文化视野之下的盗窃罪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和发展,加强对于财产型犯罪的相关研究,可以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  关键词:财产型犯罪;盗窃罪;字源;法律文化;法制史  中图分类号:D
期刊
摘要:疑难案件是对法律适用或案件事实认定存在争议的案件。2014年江苏宜兴“冷冻胚胎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该案两审法院对“胚胎”的权属认定、法律适用、裁判结果均不同,该案是一个民事疑难案件。导致“冷冻胚胎案”疑难的主要原因是法律对“胚胎”的法律属性没有予以明确界定,与此同时,两审法院在案件审判中存在价值判断的差异。  关键词:胚胎;争议;权属;原则  中图分类号:D6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