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近代化中的“辫子”和“丁鈝”--以鲁迅作品为中心

来源 :学术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ly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日近代史上,典型的国民形象是,中国男人拖着长长的辫子,日本男人则是留着丁鈝。①②在近代化的进程中,中国男人剪去了辫子,日本男人则剪去了丁鈝。但是剪去“辫子”却没有剪去“丁鈝”那么简单,甚至付出了惨痛的血的代价。我们可以从“辫子”和“丁鈝”的命运,管窥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其他文献
奥尔巴赫的《模仿》将古典的文体分用原则与犹太-基督教的文体混合原则建立为正题——反题,展开关于西方文学现实再现历史的论述,蕴含了一种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式的辩证统一观
明人谢榛谓“学诗者当如临字之法”,指出了学书与学诗的内在关联.而之前,赵孟頫的五言古诗是这种理论在创作实践上的一个实例.钱钟书先生指出赵孟頫的诗歌摹拟痕迹太浓,其失
唯美主义作为审美现代性的初始话语形态,与生俱来地存在着颓废与享乐、否定与肯定、高雅与通俗并存的内在悖论。中国现代性发展的滞后性与特殊性以及"老上海"租界身份的微妙性
多种民族文化与多种地域文化相互叠加、交汇,形成中国多民族文学同一空间中文学的多层性和交融性;此外,从古至今,中国各民族、各地域文学一直处于空间不断位移、穿插、离合、
本文通过描述根敦群培的点滴轶事,追忆和介绍了他的生活和个性。这样的生活和个性,加上他聪慧的天资和开阔的视野,以及孜孜不倦的学习和思索,成就了一代学术大师。文章就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