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界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但是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却存在着企业文化目标与企业文化现实不符的“两张皮”现象,企业文化“魂不附体”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尽快有效的解决,必将影响企业整个竞争力的提升和终极目标的实现。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正在着力推出《百家企业文化工程丛书》的新加坡华新世纪管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梅霖博士。
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终极力量
记者;最近我们看到贵院研发并推出的《百家企业文化工程丛书》,应该说这是一个十分浩大的工程,在目前关于世界500强企业的著述已经很多的情况下,新加坡华新世纪企业管理研究院为什么还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和财力去做这样一件事?
梅霖:目前中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时期,无论是从理论的层面看还是从实践的层面看,我们都更需要一些具有指导性和引导性的东西。虽然市面上关于世界知名企业的书已经为数不少,但是,通常我们所看到只能是一个又一个彼此独立的企业个案,尽管故事都很精彩,但一般读者却很难从中发现更有价值的东西。我们认为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终极力量,所以在策划《百家企业文化工程丛书》时,选择了100家世界500强企业或中国顶尖的公司,并且都是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去观察、研究以及描述这些企业的。这样就更有系统性,更便于读者发现和比较不同企业间的文化差异,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以及企业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企业间命运的不同。这套书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我们不是对企业发生的故事进行一个简单的再现,而是加入了一些我们的研究成果。打一个比方,我们要呈现给读者的不是还长在田里的庄稼,而是丰盛的企业文化晚餐。
记者:这是一个很形象生动的比喻,我们理解梅院长就是要通过这些丰盛晚餐,使中国企业更好地消化和吸收其中的企业文化营养,并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梅霖:对。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育,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和企业国际间的竞争和较量,许多企业都已经认识到了技术和研发的重要性,但是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运用却还远远不够。有研究表明,最终决定企业命运的,恰恰是目前大家还不够重视的企业文化。中国的企业要完成从创业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的根本性转变,成为世界级的公司,就必须关注企业文化的建设和提升。这是刻不容缓的。
人性化的企业文化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记者,据我们了解,企业文化之所以在提升企业竞争力方面还没有成为最核心、最本源的力量,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企业文化是形而上的,相对于资金、技术等这些物质性要素来说,更难于把握,您认为企业怎样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和把握企业文化?
梅霖:根据我们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企业在塑造企业文化方面要突出强调“三个牢牢不能忘记”。一是不能忘记我们是人;二是不能忘记我们是中国人;三是不能忘记我们是企业人。
记者:很有意思,请您解释一下。
梅霖:我们说,“第一,不能忘记我们是人”,就是说管理者要理解和尊重人的情感、人的需求。比如我们有些企业片面要求员工讲奉献,希望员工只讲工作,不求回报,没有从人性的角度来对待和关爱员工,尽管管理者很辛苦地去培植了这种企业文化,却因为违背了人性最基本的方面,而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
记者:经济学中有两个基本的假设,即人是自私的和理性的。所有经济学研究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梅霖:没错。这也正是企业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个人完整的需求包括物质需求、心理需求、情感需求和精神需求四个方面。一个企业要追求员工的满意度,就是物质满足+心理满足+情感满足+精神满足,而后三个满足很显然都是由企业文化创造的。比如说,海尔的薪资并不是最有竞争力的,但是海尔依然汇聚了很多的人才,而且还有更多的人才向往着海尔,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海尔是一个有荣誉的公司,员工在这里可以得到从其它地方所无法得到的物质以外的满足。如果没有后面三点,那么大家之间就只能是赤裸裸的利益关系。而如果员工变成了纯粹的利己主义者,企业肯定是有责任的。真正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顺应和满足人性善的需求,而抑制人性恶的方面,这样的企业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
“西餐式”的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的胃口吗
记者:梅院长,我们注意到《百家企业文化工程丛书》中绝大部分是世界500强企业,客观地讲,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先天的差异,那么,这些“西餐式”的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的胃口吗?会不会有消化不良的问题?
梅霖:这正是我们为什么强调“不能忘记我们是中国人的原因”。我们发现现在的老板都喜欢去读MBA,学习西方的管理科学。这是一种好的现象。西方的管理科学、管理工具、管理制度都是很先进的,很值得学习和移植过来的。但是如果一个企业全盘照搬西方的模式,哪怕你分毫不差地克隆了顶尖级公司的模式,也断然不会成功。许多国外优秀企业在中国遭遇“水土不服”,就是因为没有融入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中去。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形成根深蒂固的传统和强大的惯性,顺其自然,就会形成很强的推动力,而忽视甚至违背这样一种力量就会撞得头破血流。
记者:您的意思是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要“以己制己”,把传统的中国文化引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
梅霖:正是这样。其实日本文化中有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但是它在经营企业的时候,把中国的文化和西方的管理科学结合得很到位,所以我们看到日本的企业十分成功。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思想,是可以在企业经营中发扬光大的,如果运用得当可以产生强大的动力。比如,我们把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涵归纳为宽容、和谐、平衡、执行、制度、融合。宽容源于佛家的重要思想“恕”,和谐源于儒家的核心思想“仁”,平衡源于易经的核心思想“变”,执行源于墨家的核心思想“行”,制度源于法家的核心思想“法”,融合源于道家的核心思想“道”。从现实来看,这里最大的一个盲点就在于:在中国文化和管理是割裂开来的,文化是文化人的文化,而管理是管理者的管理,两者间缺乏很好的交流、沟通和融合。这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管理工具不能有机的结合。中国革命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因为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所以,我们自信地认为,一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功地转化到管理实践中来,就将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记者:看得出梅院长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深刻的认识,并且是情有独钟,那么,“不能忘记我们是企业人”的内涵是什么呢?
梅霖:我们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企业发展有着自己的客观规律。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而不能是相互违背的。曾经有一些很有前景的“明星企业”,很短时间内变成了“流星企业”,就是因为其扩张性的文化的欲望,超越了企业成长的客观现实。我个人认为把西方的管理科学同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杂合文化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如生物学上就有杂交优势这样一个原理。
记者:您总结的这“三个不能忘记”可以很好地解决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理念和行为“两张皮”的问题,然而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要真正在企业中落地生根,是不是还需要一个过程?
梅霖:这是肯定。一般来说,我们学习一个东西都要经历一个由形似到神似的过程,但是如果都从模仿、从描红入手,就来得太慢,是无法适应时代需要的。我们做这套书一个最根本的用意就是引导企业注重甚至是直接学习优秀企业的“神”。因而我们首先精选了那些最能体现一个企业内涵的故事,因为文化存在于细节之中;然后,我们又挖掘、整理、归纳出这些故事中所隐含的最本质、最原则的核心思想和文化理念,便于企业直接拿来。
塑造企业文化八大步骤
记者:我们理解您的心愿就是要缩短中国企业的学步期。
梅霖:这当然是我们的愿望,而且可能是更多人的愿望。但是这并不是一套书所能解决的。所以我们也非常重视并且正在进行一些实践层面的工作。比如和大连万达,我们就有很默契的合作。为了缩短企业文化建设由形到神的过程,我们在帮助企业塑造企业文化时,并不是简单写一本企业文化手册,而是做成个可操作性的系统,系统中包括八大工程:第一,企业文化现状的诊断:第二,通过企业文化的提炼,形成企业文化手册;第三,企业文化故事;第四,企业的道德修养;第五,员工行为规范手册;第六,企业文化管理手册;第七企业文化推广手册;第八,企业文化宣导手册。其中宣导手册是非常重要的,就跟ISO2000的宣灌一样,目的在于保证已经提炼出来的企业文化理念在深化和实践的过程中不会走样、起作用。
用企业文化推动社会文化的复兴
记者:我们注意到在《百家企业文化工程丛书》总序中有这样一句话,就是“我们期望通过本套丛书来推动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并进而推动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这是一个很高的期望和理想。
梅霖:客观地讲,中国的文明是5000年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和思想,但是漫长的农业文明特别是皇权的束缚,也产生了一些和现代工业文明格格不入的东西,它们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中国工业化进程。比如说,前一段时间的“仇富心态”。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但肯定会对社会文化产生一个反作用。我们就是希望能够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来影响和改造我们现有的社会文化,特别是城市文化,使我们的社会文化更能适应并促进中国企业乃至经济的发展。其实,这并不是我们的发现。早在建国之前,中国革命的缔造者们就发现了中国工人阶级是最有纪律性和集体意识以及大公无私精神的,并高度重视发挥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作用。目前中国已有1000万家工商注册企业,他们的整体规模和实力都决定了他们是社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力量。所以我们会看到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将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责任编辑:如 波)
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终极力量
记者;最近我们看到贵院研发并推出的《百家企业文化工程丛书》,应该说这是一个十分浩大的工程,在目前关于世界500强企业的著述已经很多的情况下,新加坡华新世纪企业管理研究院为什么还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和财力去做这样一件事?
梅霖:目前中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时期,无论是从理论的层面看还是从实践的层面看,我们都更需要一些具有指导性和引导性的东西。虽然市面上关于世界知名企业的书已经为数不少,但是,通常我们所看到只能是一个又一个彼此独立的企业个案,尽管故事都很精彩,但一般读者却很难从中发现更有价值的东西。我们认为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终极力量,所以在策划《百家企业文化工程丛书》时,选择了100家世界500强企业或中国顶尖的公司,并且都是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去观察、研究以及描述这些企业的。这样就更有系统性,更便于读者发现和比较不同企业间的文化差异,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以及企业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企业间命运的不同。这套书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我们不是对企业发生的故事进行一个简单的再现,而是加入了一些我们的研究成果。打一个比方,我们要呈现给读者的不是还长在田里的庄稼,而是丰盛的企业文化晚餐。
记者:这是一个很形象生动的比喻,我们理解梅院长就是要通过这些丰盛晚餐,使中国企业更好地消化和吸收其中的企业文化营养,并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梅霖:对。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育,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和企业国际间的竞争和较量,许多企业都已经认识到了技术和研发的重要性,但是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运用却还远远不够。有研究表明,最终决定企业命运的,恰恰是目前大家还不够重视的企业文化。中国的企业要完成从创业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的根本性转变,成为世界级的公司,就必须关注企业文化的建设和提升。这是刻不容缓的。
人性化的企业文化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记者,据我们了解,企业文化之所以在提升企业竞争力方面还没有成为最核心、最本源的力量,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企业文化是形而上的,相对于资金、技术等这些物质性要素来说,更难于把握,您认为企业怎样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和把握企业文化?
梅霖:根据我们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企业在塑造企业文化方面要突出强调“三个牢牢不能忘记”。一是不能忘记我们是人;二是不能忘记我们是中国人;三是不能忘记我们是企业人。
记者:很有意思,请您解释一下。
梅霖:我们说,“第一,不能忘记我们是人”,就是说管理者要理解和尊重人的情感、人的需求。比如我们有些企业片面要求员工讲奉献,希望员工只讲工作,不求回报,没有从人性的角度来对待和关爱员工,尽管管理者很辛苦地去培植了这种企业文化,却因为违背了人性最基本的方面,而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
记者:经济学中有两个基本的假设,即人是自私的和理性的。所有经济学研究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梅霖:没错。这也正是企业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个人完整的需求包括物质需求、心理需求、情感需求和精神需求四个方面。一个企业要追求员工的满意度,就是物质满足+心理满足+情感满足+精神满足,而后三个满足很显然都是由企业文化创造的。比如说,海尔的薪资并不是最有竞争力的,但是海尔依然汇聚了很多的人才,而且还有更多的人才向往着海尔,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海尔是一个有荣誉的公司,员工在这里可以得到从其它地方所无法得到的物质以外的满足。如果没有后面三点,那么大家之间就只能是赤裸裸的利益关系。而如果员工变成了纯粹的利己主义者,企业肯定是有责任的。真正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顺应和满足人性善的需求,而抑制人性恶的方面,这样的企业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
“西餐式”的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的胃口吗
记者:梅院长,我们注意到《百家企业文化工程丛书》中绝大部分是世界500强企业,客观地讲,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先天的差异,那么,这些“西餐式”的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的胃口吗?会不会有消化不良的问题?
梅霖:这正是我们为什么强调“不能忘记我们是中国人的原因”。我们发现现在的老板都喜欢去读MBA,学习西方的管理科学。这是一种好的现象。西方的管理科学、管理工具、管理制度都是很先进的,很值得学习和移植过来的。但是如果一个企业全盘照搬西方的模式,哪怕你分毫不差地克隆了顶尖级公司的模式,也断然不会成功。许多国外优秀企业在中国遭遇“水土不服”,就是因为没有融入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中去。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形成根深蒂固的传统和强大的惯性,顺其自然,就会形成很强的推动力,而忽视甚至违背这样一种力量就会撞得头破血流。
记者:您的意思是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要“以己制己”,把传统的中国文化引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
梅霖:正是这样。其实日本文化中有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但是它在经营企业的时候,把中国的文化和西方的管理科学结合得很到位,所以我们看到日本的企业十分成功。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思想,是可以在企业经营中发扬光大的,如果运用得当可以产生强大的动力。比如,我们把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涵归纳为宽容、和谐、平衡、执行、制度、融合。宽容源于佛家的重要思想“恕”,和谐源于儒家的核心思想“仁”,平衡源于易经的核心思想“变”,执行源于墨家的核心思想“行”,制度源于法家的核心思想“法”,融合源于道家的核心思想“道”。从现实来看,这里最大的一个盲点就在于:在中国文化和管理是割裂开来的,文化是文化人的文化,而管理是管理者的管理,两者间缺乏很好的交流、沟通和融合。这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管理工具不能有机的结合。中国革命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因为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所以,我们自信地认为,一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功地转化到管理实践中来,就将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记者:看得出梅院长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深刻的认识,并且是情有独钟,那么,“不能忘记我们是企业人”的内涵是什么呢?
梅霖:我们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企业发展有着自己的客观规律。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而不能是相互违背的。曾经有一些很有前景的“明星企业”,很短时间内变成了“流星企业”,就是因为其扩张性的文化的欲望,超越了企业成长的客观现实。我个人认为把西方的管理科学同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杂合文化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如生物学上就有杂交优势这样一个原理。
记者:您总结的这“三个不能忘记”可以很好地解决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理念和行为“两张皮”的问题,然而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要真正在企业中落地生根,是不是还需要一个过程?
梅霖:这是肯定。一般来说,我们学习一个东西都要经历一个由形似到神似的过程,但是如果都从模仿、从描红入手,就来得太慢,是无法适应时代需要的。我们做这套书一个最根本的用意就是引导企业注重甚至是直接学习优秀企业的“神”。因而我们首先精选了那些最能体现一个企业内涵的故事,因为文化存在于细节之中;然后,我们又挖掘、整理、归纳出这些故事中所隐含的最本质、最原则的核心思想和文化理念,便于企业直接拿来。
塑造企业文化八大步骤
记者:我们理解您的心愿就是要缩短中国企业的学步期。
梅霖:这当然是我们的愿望,而且可能是更多人的愿望。但是这并不是一套书所能解决的。所以我们也非常重视并且正在进行一些实践层面的工作。比如和大连万达,我们就有很默契的合作。为了缩短企业文化建设由形到神的过程,我们在帮助企业塑造企业文化时,并不是简单写一本企业文化手册,而是做成个可操作性的系统,系统中包括八大工程:第一,企业文化现状的诊断:第二,通过企业文化的提炼,形成企业文化手册;第三,企业文化故事;第四,企业的道德修养;第五,员工行为规范手册;第六,企业文化管理手册;第七企业文化推广手册;第八,企业文化宣导手册。其中宣导手册是非常重要的,就跟ISO2000的宣灌一样,目的在于保证已经提炼出来的企业文化理念在深化和实践的过程中不会走样、起作用。
用企业文化推动社会文化的复兴
记者:我们注意到在《百家企业文化工程丛书》总序中有这样一句话,就是“我们期望通过本套丛书来推动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并进而推动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这是一个很高的期望和理想。
梅霖:客观地讲,中国的文明是5000年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和思想,但是漫长的农业文明特别是皇权的束缚,也产生了一些和现代工业文明格格不入的东西,它们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中国工业化进程。比如说,前一段时间的“仇富心态”。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但肯定会对社会文化产生一个反作用。我们就是希望能够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来影响和改造我们现有的社会文化,特别是城市文化,使我们的社会文化更能适应并促进中国企业乃至经济的发展。其实,这并不是我们的发现。早在建国之前,中国革命的缔造者们就发现了中国工人阶级是最有纪律性和集体意识以及大公无私精神的,并高度重视发挥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作用。目前中国已有1000万家工商注册企业,他们的整体规模和实力都决定了他们是社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力量。所以我们会看到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将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责任编辑:如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