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小学校长是中小学学校的领航人物,是中小学办学能力提高、学校全面发展的灵魂人物,对促进中小学学校发展以及教育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创新,从而提高校长群体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质量,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和教育管理的完善。本文在分析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问题的基础上,从改革校长选拔制度、完善校长激励机制、健全校长监督机制三方面谈论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7)36-0191-02
一、现存中小学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小学校长的重要性越来越被社会关注,也制定了很多制度来规范和约束校长的行为,但是在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上还存在以下不足:首先由于我国资格制度起步较晚,所以对校长实行的是委任制,也就是校长在任命后是先上岗然后再去培训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而且这种资格证书只针对被任命的校长。其次,在校长任免上采取的是委任制,是经过对校长任职条件考核,听取民众意见基础上任免的,但是却没有一个客观明确的任免标准,对校长进行任免的部门也不统一,有的是党委组织部门任免,有的是教育行政部门任免。校长任免的程序也不够透明,无法完全做到民主选举。此外,在校长的评价制度、培训制度和晋升制度上也存在缺陷,比如在评价制度上,没有系统的评价方案和评价标准,对校长的考核缺乏制度化和规范化;在培训制度上,校长被动培训,培训内容和实际脱离等问题;在晋升制度上,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职级制实行比较困难,对校长定级定等,对工作绩效的评价等还需要不断完善[1]。
二、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的措施
不管是校长资格制度、任免制度,还是评价考核制度或晋升制度,出现类似问题的原因是当前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体系的不健全,导致校长管理政策长期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一)改革校长选拔制度
在选拔制度上,首先应该规范校长资格制度,也就是制定严格的任职要求,任命的校长应该是具有校长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具体措施有:一方面实行开放性的考试制度,改变过去校长资格证书只颁发给被任命校长的固定模式,只要是具备校长基本条件,并修完校长资格证书课程的都能参加资格考试,并获得校长资格证书,而且建议先取得资格证书再被任用。另一方面规定资格证书的有效期和效力范围,根据我国国情建议我国校长资格证书采取有效期限,在到期后需进修并获得规定的学分才能继续使用。在资格证书的效力范围上,建议按照国家标准设立不同的等级,不同等级的考试难度不同,考试资格也不同。其次,在新时期应改变过去的校长委任制,构建以聘用制为主体,辅以委任制和选举制的新型校长选拔任用制度。一方面校长的聘用权力应交由教育行政部门,部门内部组成选拔委员会,采取笔试、面试和答辩相结合的选拔方式对校长候选人进行考核,候选人必须具备校长资格证书。另外一方面在需要进行校长招聘时,应遵循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向社会进行招聘,并通过竞争机制,选拔出专业能力强的校长人员,在考核校长能力时既要看应聘者的学历,也要关注应聘者的教学经验、管理经验等。此外,和学校签订聘书,接受任职以后,为了促进校长专业能力的提高,需要对校长进行培训。在培训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明确定位培训的目标,对校长进行培训不仅要加强其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提高校长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养;第二,培训的阶段要合理化,在任命为校长后,正式上岗前要接受职前培训,帮助校长全面了解学校基本情况、行业从业技能等,加强校长的职业观念,并提高校长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此外还要接受在职培训,比如校长提高培訓和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等。第三,要提高培训课程的有效性和模式多样性,培训课程要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设置,内容应包含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知识,培训模式也应该更为开放和灵活。
(二)完善校长激励机制
校长激励机制应该包括校长薪酬保障激励和校长晋升激励两方面。首先在校长薪酬保障激励上,由于我国校长实行的是职级与学校行政级别挂钩,即使不再明确干部级别,但是在住房、医疗等方面依旧按照原来级别执行,校长在工资待遇方面并没有专门为校长成立的保障体系。也就是说校长的专业能力和工作绩效等是和薪酬保障不挂钩的,这样不利于提高校长的积极性和专业能力的提高。因此,目前我国已推行校长职级工资制度,将校长的薪酬和其他福利待遇与校长的工作能力联系起来,将工资分为基础工资、等级工资和绩效工资三部分,能极大地调动校长的工作积极性。也有的地方实行职级津贴制,将校长的年限、办学特色和效益以及群众和社会对校长的评价等结合起来考虑校长的薪酬水平,这样有利于促进校长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其次,在校长晋升激励方面,应该着重考虑到校长作为专业管理者的特殊身份,所以不仅要从薪酬上给予奖励,更应该从精神和情感上给予支持,只有合理的晋升制度才能给予校长成长一个有利的环境。但是当前明确的官位等级使得职位低的干部无法管理级别比他高的校长,而校长根据行政级别一般不会去虽然行政级别低,但却需要好领导的薄弱学校,当然有的校长随着行政级别的提高,也会出现自我膨胀,不思进取的问题。所以在校长晋升制度上依旧要推行校长职级制,将中小学校长级别定为不同的等级,不但可以从物质上进行激励,还能从精神上给予鼓励,校长的办学热情会更高,工作态度也能变得端正。
(三)健全校长监督机制
在给校长以自主权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校长这一特殊职位的监督,防止因为校长独断出现的腐败。首先应该完善校长考核评估制度,在对校长进行评价时,要明确评价的目标,基本目标应该定位为改进校长的领导工作,而不是仅仅对校长进行审核。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虽要实际问题实际分析,但总的来说要遵循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原则。而评价方法可以综合利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发挥每种评价法的优势。其次,发挥学校党组织的监督作用,加强对党员以及学校行政领导人员的政治工作,比如对校长政治思想、工作作风以及联系群众和遵纪守法等方面进行监督,在做学校决策时应采取民主科学决策制度,通过建立学校教职工代表委员会对校长进行民主监督和评议。
综上所述,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关系着校长群体的专业化发展,也关系着中小学校的长远发展,所以应从选拔任用制度、激励机制以及监督机制等方面采取合理的措施完善校长管理制度。但是光靠管理制度也不能从本源上解决校长发展问题,而且也和配套体制与制度、地区与学校、校长个人等有关,所以还要考虑校长管理制度的可落实性。
【参考文献】
[1] 王凤秋,杨洋.30年来我国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改革评述[J].教育科学研究,2016(04).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7)36-0191-02
一、现存中小学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小学校长的重要性越来越被社会关注,也制定了很多制度来规范和约束校长的行为,但是在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上还存在以下不足:首先由于我国资格制度起步较晚,所以对校长实行的是委任制,也就是校长在任命后是先上岗然后再去培训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而且这种资格证书只针对被任命的校长。其次,在校长任免上采取的是委任制,是经过对校长任职条件考核,听取民众意见基础上任免的,但是却没有一个客观明确的任免标准,对校长进行任免的部门也不统一,有的是党委组织部门任免,有的是教育行政部门任免。校长任免的程序也不够透明,无法完全做到民主选举。此外,在校长的评价制度、培训制度和晋升制度上也存在缺陷,比如在评价制度上,没有系统的评价方案和评价标准,对校长的考核缺乏制度化和规范化;在培训制度上,校长被动培训,培训内容和实际脱离等问题;在晋升制度上,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职级制实行比较困难,对校长定级定等,对工作绩效的评价等还需要不断完善[1]。
二、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的措施
不管是校长资格制度、任免制度,还是评价考核制度或晋升制度,出现类似问题的原因是当前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体系的不健全,导致校长管理政策长期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一)改革校长选拔制度
在选拔制度上,首先应该规范校长资格制度,也就是制定严格的任职要求,任命的校长应该是具有校长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具体措施有:一方面实行开放性的考试制度,改变过去校长资格证书只颁发给被任命校长的固定模式,只要是具备校长基本条件,并修完校长资格证书课程的都能参加资格考试,并获得校长资格证书,而且建议先取得资格证书再被任用。另一方面规定资格证书的有效期和效力范围,根据我国国情建议我国校长资格证书采取有效期限,在到期后需进修并获得规定的学分才能继续使用。在资格证书的效力范围上,建议按照国家标准设立不同的等级,不同等级的考试难度不同,考试资格也不同。其次,在新时期应改变过去的校长委任制,构建以聘用制为主体,辅以委任制和选举制的新型校长选拔任用制度。一方面校长的聘用权力应交由教育行政部门,部门内部组成选拔委员会,采取笔试、面试和答辩相结合的选拔方式对校长候选人进行考核,候选人必须具备校长资格证书。另外一方面在需要进行校长招聘时,应遵循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向社会进行招聘,并通过竞争机制,选拔出专业能力强的校长人员,在考核校长能力时既要看应聘者的学历,也要关注应聘者的教学经验、管理经验等。此外,和学校签订聘书,接受任职以后,为了促进校长专业能力的提高,需要对校长进行培训。在培训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明确定位培训的目标,对校长进行培训不仅要加强其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提高校长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养;第二,培训的阶段要合理化,在任命为校长后,正式上岗前要接受职前培训,帮助校长全面了解学校基本情况、行业从业技能等,加强校长的职业观念,并提高校长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此外还要接受在职培训,比如校长提高培訓和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等。第三,要提高培训课程的有效性和模式多样性,培训课程要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设置,内容应包含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知识,培训模式也应该更为开放和灵活。
(二)完善校长激励机制
校长激励机制应该包括校长薪酬保障激励和校长晋升激励两方面。首先在校长薪酬保障激励上,由于我国校长实行的是职级与学校行政级别挂钩,即使不再明确干部级别,但是在住房、医疗等方面依旧按照原来级别执行,校长在工资待遇方面并没有专门为校长成立的保障体系。也就是说校长的专业能力和工作绩效等是和薪酬保障不挂钩的,这样不利于提高校长的积极性和专业能力的提高。因此,目前我国已推行校长职级工资制度,将校长的薪酬和其他福利待遇与校长的工作能力联系起来,将工资分为基础工资、等级工资和绩效工资三部分,能极大地调动校长的工作积极性。也有的地方实行职级津贴制,将校长的年限、办学特色和效益以及群众和社会对校长的评价等结合起来考虑校长的薪酬水平,这样有利于促进校长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其次,在校长晋升激励方面,应该着重考虑到校长作为专业管理者的特殊身份,所以不仅要从薪酬上给予奖励,更应该从精神和情感上给予支持,只有合理的晋升制度才能给予校长成长一个有利的环境。但是当前明确的官位等级使得职位低的干部无法管理级别比他高的校长,而校长根据行政级别一般不会去虽然行政级别低,但却需要好领导的薄弱学校,当然有的校长随着行政级别的提高,也会出现自我膨胀,不思进取的问题。所以在校长晋升制度上依旧要推行校长职级制,将中小学校长级别定为不同的等级,不但可以从物质上进行激励,还能从精神上给予鼓励,校长的办学热情会更高,工作态度也能变得端正。
(三)健全校长监督机制
在给校长以自主权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校长这一特殊职位的监督,防止因为校长独断出现的腐败。首先应该完善校长考核评估制度,在对校长进行评价时,要明确评价的目标,基本目标应该定位为改进校长的领导工作,而不是仅仅对校长进行审核。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虽要实际问题实际分析,但总的来说要遵循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原则。而评价方法可以综合利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发挥每种评价法的优势。其次,发挥学校党组织的监督作用,加强对党员以及学校行政领导人员的政治工作,比如对校长政治思想、工作作风以及联系群众和遵纪守法等方面进行监督,在做学校决策时应采取民主科学决策制度,通过建立学校教职工代表委员会对校长进行民主监督和评议。
综上所述,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关系着校长群体的专业化发展,也关系着中小学校的长远发展,所以应从选拔任用制度、激励机制以及监督机制等方面采取合理的措施完善校长管理制度。但是光靠管理制度也不能从本源上解决校长发展问题,而且也和配套体制与制度、地区与学校、校长个人等有关,所以还要考虑校长管理制度的可落实性。
【参考文献】
[1] 王凤秋,杨洋.30年来我国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改革评述[J].教育科学研究,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