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技术是一次技术革命,我国已把纳米技术列入国家重点发展领域。伴随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的发展,作为纳米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纳米药物已经开始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目前还没有纳米药物(Nano Pharmaceuticals,NP)的精确定义,在药剂学领域中,纳米药物可以分为两类:1)、纳米载体:溶解或分散有药物的各种纳米颗粒,如纳米球、纳米囊、纳米脂质体;2)、纳米药物:直接将原料药加工成的纳米颗粒,实质上是微粉化技术和超细粉化技术的发展。纳米药物的表面积增大,溶解度也增大,从而可改变药代动力学特性、生物利用度、组织分布。比如,"纳米脂质体"在血液中消除极为缓慢,药物包埋在脂质体中缓慢释放,药物作用时间延长;"纳米粒"可其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可用于高效透皮释放制剂、口服控释片、含片、干粉吸入剂、鼻喷雾剂、舌下速溶片以及植入剂等多种剂型;"纳米胶束"具有亲水性外壳及疏水性内核,适合于携带不同性质的药物,而且可使药物逃避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使其具有隐形性。现有的指导原则均可适用于纳米药物的安全性评价,应重点关注"FDA:Guidance for Industry Comparability Protocols-Chemistry,Manufacturing,and Controls Information,2003"和"FDA:Liposome Drug Products:Chemistry,Manufacturing,and Controls;Human Pharmacokinetics and Bioavailability;and Labeling Documentation;Availability,2002"。药物被"纳米化"后,其理化性质(溶出度、饱和溶解度、亲水亲脂性等均会发生改变),纳米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可能发生改变(生物粘附性、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另外也可能产生免疫反应。纳米药物可干扰溶血试验中的吸光度、在遗传试验中可能会引起细胞毒性而干扰试验结果。纳米脂质体药物应该对其载体进行安全性评价,最好能伴随TK试验,同时检测脂质体和游离药物。纳米药物的安全性评价应根据其特性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设计试验。应重点关注免疫器官(淋巴结、胸腺和脾脏等),机体也可能对载体产生抗体,减弱其疗效;纳米药物的靶器官主要为巨噬细胞、肝脏、肾脏、肺和免疫器官(淋巴结和脾脏),但也可能累及其他系统;重复给药毒性试验中最好能伴随组织分布。因此,对纳米药物的安评是一项"艰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