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新课改以来,一直在参与新课程培训,不过总觉得不能满足自我成长的需求,真希望有一个上学的机会,重新充实自己,但一直却没有机会。假期中第一次接触,颇觉兴奋,同时也有些感触和收获,我觉得网络的丰富和精彩、网络的便捷与新奇使得远程培训比传统培训更具有诱惑力。通过参加远程培训我感受到最前沿的教育理念;捕获到最丰富的教学信息;实现了最广泛的群体交流。我的最大收获是再次明确了两个问题:
一是:语文学什么?
学习语文和学习其他学科不一样,学习其他学科主要是学内容(外语除外),如数学要学方程式、公式、定理等。学习地理也一样,不管是人文地理,还是自然地理,学的都是内容。语文则不同,学习语文主要是学习文本本身所具有的言语形式,就是说,学习语言和文字。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恪守语文姓“语”不动摇,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忽视对文本语言的感受、领悟、揣摩、积累和运用,这是人们对语文教育进行了痛彻心脾反思之后取得的共识。为此我们应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有足够的空间去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去实践,不能以放弃基础知识为代价,也不能以削弱语文能力的培养做砝码,更不能被“语文的外延”之类似是而非的口号所迷惑,去“肥别人的田。而荒了自己的园”,要专心致志地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把学生塑造成能书善写、能言善辩、求真向善的语文小能人。
二是:语文课到底该怎样教?
我非常赞同这样的一句话:“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知识与能力”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目标,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外显的标记,同时也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依托,舍此“依托”,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我主张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就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要想让学生学到实语文,活语文,一辈子管用的语文,必须作到以下四点:
第一,字要规规矩矩矩地写。
中华民族独有的汉字,是一种方块形的表意文字,它源远流
长,形象优美。从结体上看,汉字具备疏与密、刚与柔、屈与伸、开与合、正与偏、藏与露等多种变化,由这些变化,造成音乐般的节奏与旋律,给人以美的享受。从章法上看,字距相称、启承连断、大小向背、顾盼映带,往往显示出一种气韵,一种格调,也能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汉字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它具有因意赋形、富于联想和书法艺术三大特点,在世界上独领风骚,十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所以,识字教学应当牢牢植根于汉字文化沃土之中,让学生一出手就作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并有一定的速度,小学毕业就应当写一手好字。
第二,书要仔仔细细地读。
读书是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文章读熟了,文章的词法、句法、章法,必然会被读者在反复吟哦中逐步地掌握,文章中字里行间所显示的深刻含义和深厚感情,一定会被读者在反复诵读中所领悟,以至与作者产生共鸣。文章需要朗读,所谓朗读,就是朗朗有声地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美的地方要读得心驰神往,丑的地方要读得深恶痛绝,乐的地方要读得忍俊不禁,悲的地方要读得蹙眉落泪。文章更需默读。所谓默读,就是默默无声地读,要求“见于书,人于目,发于心”,做到“字求其训,句索其旨,章探其意”。读书时,在不理解的地方画上问号,关键的地方点上点,用得好的词语画上线,在书页的空白处加注释,这叫“不动笔墨不读书”。
第三,话要清清楚楚地说。
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传统习惯的改变,社会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个语文课程目标告诉我们,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学生要做到:(1)发音要准确,口齿要清晰,能用普通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2)在口语交际中,要注意对象,考虑场合,讲究文明礼貌,要有亲切的言语态度,注意谛听对方的言语,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话。(3)养成边听边想和先想后说的习惯,听话、说话时,体态要大方,打手势要自然。
第四,文要认认真真地做。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良好的作文行为习惯应该是“勤”字当先,学生要作到勤观察,勤思考,勤动笔。平时要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对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要认真观察。在观察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注意捕捉事物特性的好习惯,并让他们随时把个人的见闻感想记录下来,写成日记。在写命题作文时,要引导学生对文题进行周密深入的分析思考。审题后学生要编拟写作提纲,把流动的思路用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样有了作文的骨架,学生就能成竹在胸,意在笔先。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改”,所以起草后一定要让学生修改文章,在修改文章的实践中锤炼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一是:语文学什么?
学习语文和学习其他学科不一样,学习其他学科主要是学内容(外语除外),如数学要学方程式、公式、定理等。学习地理也一样,不管是人文地理,还是自然地理,学的都是内容。语文则不同,学习语文主要是学习文本本身所具有的言语形式,就是说,学习语言和文字。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恪守语文姓“语”不动摇,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忽视对文本语言的感受、领悟、揣摩、积累和运用,这是人们对语文教育进行了痛彻心脾反思之后取得的共识。为此我们应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有足够的空间去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去实践,不能以放弃基础知识为代价,也不能以削弱语文能力的培养做砝码,更不能被“语文的外延”之类似是而非的口号所迷惑,去“肥别人的田。而荒了自己的园”,要专心致志地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把学生塑造成能书善写、能言善辩、求真向善的语文小能人。
二是:语文课到底该怎样教?
我非常赞同这样的一句话:“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知识与能力”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目标,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外显的标记,同时也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依托,舍此“依托”,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我主张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就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要想让学生学到实语文,活语文,一辈子管用的语文,必须作到以下四点:
第一,字要规规矩矩矩地写。
中华民族独有的汉字,是一种方块形的表意文字,它源远流
长,形象优美。从结体上看,汉字具备疏与密、刚与柔、屈与伸、开与合、正与偏、藏与露等多种变化,由这些变化,造成音乐般的节奏与旋律,给人以美的享受。从章法上看,字距相称、启承连断、大小向背、顾盼映带,往往显示出一种气韵,一种格调,也能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汉字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它具有因意赋形、富于联想和书法艺术三大特点,在世界上独领风骚,十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所以,识字教学应当牢牢植根于汉字文化沃土之中,让学生一出手就作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并有一定的速度,小学毕业就应当写一手好字。
第二,书要仔仔细细地读。
读书是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文章读熟了,文章的词法、句法、章法,必然会被读者在反复吟哦中逐步地掌握,文章中字里行间所显示的深刻含义和深厚感情,一定会被读者在反复诵读中所领悟,以至与作者产生共鸣。文章需要朗读,所谓朗读,就是朗朗有声地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美的地方要读得心驰神往,丑的地方要读得深恶痛绝,乐的地方要读得忍俊不禁,悲的地方要读得蹙眉落泪。文章更需默读。所谓默读,就是默默无声地读,要求“见于书,人于目,发于心”,做到“字求其训,句索其旨,章探其意”。读书时,在不理解的地方画上问号,关键的地方点上点,用得好的词语画上线,在书页的空白处加注释,这叫“不动笔墨不读书”。
第三,话要清清楚楚地说。
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传统习惯的改变,社会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个语文课程目标告诉我们,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学生要做到:(1)发音要准确,口齿要清晰,能用普通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2)在口语交际中,要注意对象,考虑场合,讲究文明礼貌,要有亲切的言语态度,注意谛听对方的言语,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话。(3)养成边听边想和先想后说的习惯,听话、说话时,体态要大方,打手势要自然。
第四,文要认认真真地做。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良好的作文行为习惯应该是“勤”字当先,学生要作到勤观察,勤思考,勤动笔。平时要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对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要认真观察。在观察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注意捕捉事物特性的好习惯,并让他们随时把个人的见闻感想记录下来,写成日记。在写命题作文时,要引导学生对文题进行周密深入的分析思考。审题后学生要编拟写作提纲,把流动的思路用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样有了作文的骨架,学生就能成竹在胸,意在笔先。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改”,所以起草后一定要让学生修改文章,在修改文章的实践中锤炼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