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侠,放过我们这些老家伙吧!我们真的不需要“骚浪贱”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yao6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的要了解这些年轻群体,我们需要对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而不是抱着大象腿就高喊大象长得像柱子。
  95后一点都不独特
  前两天被一篇文章雷到了:《正在崛起的95后市场,正在残酷惩罚不懂“骚浪贱”的品牌》。
  大致逻辑是,95后不是一代人,而是一类人,这类人喜欢贴标签;他们喜欢的标签就是各种“骚浪贱”,他们来到这个世界时候,就已经在舞台中央了,不重视的品牌将被严惩,不懂是因为你太老了。
  用老苗的标准来看,这是篇适合互联网传播的好文,有情绪,观点犀利,树敌明确,更关键的是全文都在讨好95后,强调他们的重要性和与众不同,这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尤其受用。
  但里面的逻辑和常识有点令人不安了。
  首先,95后不是一代人而是一类人的说法,我觉得说服力不够。
  每个时代成长起来的人,都会明显打上时代的烙印,都有自己的特殊性,都是独一无二的,尤其是在我们近几十年发生这么大变化的国家:五十年代的所有制改革、反右、人民公社;六十年代的困难时期、上山下乡;七十年代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姓社姓资大讨论;九十年代的市场经济改革全面启动,全球一体化开始;2000年后的经济全面腾飞,互联网普及。每个时代都有深刻的、足以影响一整代人思维的巨大变化,凭什么95后就截然不同呢?难道这些年发生什么基因突变了?
  人的消费行为多数是模式化的,这种模式化的改变需要放到漫漫的人类进化史上才能显示出来;而时代的、亚文化等影响是基于模式化行为基础的改变,即便影响很大,也有迹可循。
  咪蒙教主有篇热文叫《不是这届90后员工不行,是你不行》,里面讲对90后的正确管理姿势,赢得了不少90后热捧。但文后咪蒙自己也承认,这些方式不光对90后管用,对80后甚至70后、60后都管用,90后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其次,本文的另一个基础是95后喜欢贴标签,没标签就不跟你玩。这一点老苗基本表示赞同,但95后喜欢贴标签的根本原因是他们目前处于的年纪,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特殊。喜欢给自己贴标签,也喜欢给别人和事物贴标签,是人进入青春期一直到生理、心理成熟期的一个重要特征。
  我们知道,人在儿童时期包括婴幼儿时期,对世界的看法是二元化的,是与非、黑与白、好与坏;但进入青春期后,人们开始打破原来的二元认知模式,一下面对多元的、错综复杂的世界,这时候人们通常是通过给这个世界贴上标签来方便自己的认知。这个年纪通常是15—25岁左右,再往后,人的认知规律是逐渐去标签化的,没有太多的刻板印象才是一个人成熟的象征。
  贴标签是年轻人的象征,但如果说这个特征属于这个时代,那些经历过“地富反坏右”年代的老前辈们可能要表示呵呵了。
  老品牌如何“返老还童”?
  真的要了解这些年轻群体,我们需要对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而不是抱着大象腿就高喊大象长得像柱子。
  我们看到现在年轻人的“不服管教”也好,“骚浪贱”也好,“贴标签”也好,一些是这个年纪的共同特征,换句话说年轻人就该这样,另外一些则是属于这波年轻人的时代特征。把他们强行划分为一类人,有点耸人听闻了。
  这就涉及传统企业如何跟年轻人沟通、老品牌如何年轻化的问题了。
  第一,不要过度反应。
  这个世界的新鲜事物经过传播到达我们这里的时候,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经过过度宣传包装的,反应太快并不好,有时候慢一点说不定更能抓住本质,成功的可能更大。有人当了先烈,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先驱。
  当然也不要被吓到。互联网时代以来,各种擅长包装概念的巫医神汉、江湖术士层出不穷,今天给你发个死亡通知书,后天给你出个病危报告。要么是别有用心,要么是盲人摸象听风就是雨,用句“骚浪贱”的话来说,要不自己是傻子,要不把你当傻子,真要受了蛊惑,奋勇向前,往往死都不知道咋死的。
  第二,90后也好,00后也好,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外星人,他们是我们的消费者。
  他们有些特征是时代特征,我们就要看这个时代发生了什么;有的特征是年龄特征,过了这个年纪就回归了。不要一看“哇,现在年轻人都上网购物了,线下没机会了”“现在00后都玩QQ,微信也要完了”“现在的年轻人又都如何如何了……”照这个逻辑,现在的15后还都在喝奶粉,等他们长大了,卖大米的也都要关门了。
  这确实是一个年轻人满嘴“卧槽”的时代,喜欢颠覆、放纵本来就是年轻人的特征,可这种激情能维持多久呢?某大咖年轻时曾是学生运动领袖,某企业家年轻时喜欢组织械斗,老苗年轻时喜欢在书包里装一把菜刀,这又如何呢?这只是人生中转瞬即逝的小插曲而已。
  第三,企业最关键的还是坚持价值传递。
  餐饮行业产生了大量网红,雕爷、黄太吉、便所餐厅、水货等等,或天价牛腩,或开跑车送煎饼,或把厕所搬到餐厅里,不可谓不“骚浪贱”,但结果呢?热闹过后,大都是一片冷冷清清。做餐饮做的是口味、卫生、体验、体面或者性价比,抛弃了这些商业本质规律,抛弃了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一定是难以走远的。
  马佳佳,一个聪明努力的女孩,传媒专业,有想法,非常懂得互联网上如何制造热点做传播。然而,从目前看,这些并没有对她的创业产生太大帮助,能够变现的仅仅是她的知名度而已,她还需要一步一步从企业经营开始。
  第四,年轻人当然是你避不开的,但理解年轻人要从本质入手。
  这里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要把年轻人当“人”看,他们有人的共性和人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共性,比如都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讲故事比讲道理有用、马斯洛的五层需求理论同样有效、这个年纪都喜欢彰显点个性刷刷存在感,号称不随大流不崇尚权威,但实际上从众效应和权威效应尤其明显等等。这层意思是主要的,是主流。
  第二层是要了解这批年轻人的时代特征并加以应对,这层意思不是主流,但也很重要,“王首富”的话来说“中等意思吧”。
  牢记5大特征,抓住这代年轻人
  心理学家陈默教授曾对年轻群体做过一个深入的解析:他认为把1993年作为一个转折点会更加本质一些,而不是表面的80、90、00,因为1993年对中国家庭来说有一个巨大的变化——取消粮票了,取消粮票意味着从此吃穿不愁了。
  相对富足、独生子女和更宽广知识信息来源,造就了这一批人的一些典型时代特征:
  1. 对话语权要求较高
  2. 情感负担重
  3. 知识面广阔
  4. 现实感弱
  5. 尊重个体的自由主义呈现了前所未有的认同
  对于上面的结论,老苗深感钦佩,这些年跟年轻一代打交道以及对年轻消费者的研究,跟他们有关的任何群体现象,都能归入到上述的五个特征。
  那篇有关“骚浪贱”的文章提过95后对“端着”无感,老苗深表赞同,岂止95后,任何一个时代的主流思想都是对“端着”无感的,真实的、有沟通感的才更有力量。但不端着不代表一定要“骚浪贱”,如果刻意地追求“骚浪贱”,是不是另外一种“端着”呢?
  任正非、宗庆后、陶华碧、董明珠、马化腾们用真实和实力来沟通,也可成一代网红,而且生命力旺盛。另外说明下,前段时间被翻出不使用QQ而被网友嘲笑的张瑞敏,现在他们家海尔的官微,号称“80万蓝V总教头”,简直就是官微教科书。
  还有个导致恐慌的现象是網络语言,流行语一茬一茬地换,经常让我们这些老家伙不知啥意思,貌似听不懂就是自己老了。
  其实这还真无关90后还是00后,这是信息泛滥情况下的自然选择结果,刺激的、重口味、浓烈的、个色的话语才更容易在海量的信息中跳出来。
  所以我们的说话越来越重口味了,用词越来越有劲了:叫“先生”“小姐”,哪有“帅哥”“美女”爽?“男神”“女神”就更刺激了;“朋友”太普通了,“闺蜜”“基友”多有味;“吵架”哪有“拍砖”“撕逼”听上去霸道、浓烈,如果实力悬殊,干脆叫“吊打”,形象,过瘾。
  有专家说老苗的公众号叫“撕营销”,“撕”字用得好,是互联网的语境,不知道这算不算所谓“骚浪贱”?即便算,它又能在本号运营的小小成就中,占有多大功劳呢?
其他文献
传统的销售模式是波浪形的,做舆论和引导,保健品行业就很明显。在国内,保健品的绿帽子周期是两年左右,企业会组织几个关系比较好的一起来炒作一个概念,炒作的时候申请绿帽子,申请了之后市场起步,最起码两年。五年之后行业一天天萎缩下去了,又一个新概念上来了,这就是传统的模式。  传统的电商模式,是一点点曲线上去的。电商跟传统实体销售有个质的区别,即留存率。传统销售一般是做2公里商圈,再大的范围只有依靠大规模
期刊
直播  直播今年极热,但是它到底是短时尚还是真需求,现在还是个问题。  直播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的直播秀场到游戏直播,一直走到今天的移动直播。  移动直播的主体极其多元化,有明星、网红和普通人,他们以各种各样方式卷入这个狂潮中。  这个群体具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结构,学生、主管很多,这个结构恰恰跟互联网早期的聊天非常一致,结构高度重合——几个漂亮小姑娘背后有几个老男人。聊是主因、窥是辅助—
期刊
2015年,中国百货业出现了“双迭代”。一个是890迭代567,一个是零售技术迭代。百货行业已进入迭代期,意味着如果没升级更新就无法生存下去。  “双迭代引发多米诺效应”,是百货业的发展趋势。  890迭代567——80、90、00迭代50、60、70,这一轮消费者把上一轮消费者给扑下去了。  首先,年龄层决定了消费结构的不同。子女教育、父母赡养、自身健康问题,侵占了567的消费预算。80后、90
期刊
现在营销人员很善于学习,不停地追逐新理论,在互联网时代下,有很多人说,定位理论不行了。  正好有一个案例可以打脸这个结论:百雀灵去年销售108亿,网上销量也是第一名。在百雀灵上线之前,化妆品的线上单品第一品牌是御泥坊,现在已经被远远甩在后面。随着很多传统品牌上线销售,可以看到很多互联网品牌反而下去了。  我们原来做过一个互联网小家电品牌,曾经在网上销量遥遥领先,但是现在面临着美的小家电的巨大压力—
期刊
苹果新推出的红色iPhone,将手机颜色战争的暗战拉到了台面上。  厂商们觉得换色可以改善销量也是有理论依据的。美国营销界有个“7秒定律”,即消费者会7秒内决定是否购买商品。如果第一眼无法吸引人们关注,那么用户不会对其功能、质量等其他方面有进一步了解的欲望。而在这短短7秒内,色彩的决定因素为67%,这就是“色彩营销”的理论依据。  当前各种手机之间的差异化创新越来越少,用户对于市场上的新机需求普遍
期刊
中间商的责权利  经销商现在上受制于品牌商,下受制于零售商,又有平台商释放的巨大的竞争压力;实体经济环境不好,人员成本高,货款周期长,日子难过。怎么破?  资历深的经销商一定还记得“渠道为王”的幸福日子,就像短缺年代,销售科长很爽而采购很苦逼。现在完全反过来了,采购是“大爷”,卖东西的是“孙子”,很多企业的销售人员必须靠长期打鸡血才能保持工作状态。  这首先是供需关系改变的原因。这个咱不扯,没用。
期刊
无印良品“沉默”了14个小时,让公众和媒体骂了自己14个小时。  无印良品315事件反转了吗?  在社交媒体时代,危机公关处理的“黄金24小时”已经变成了“黄金24分钟”。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失去了这“黄金24分钟”,危机公关就不做了?  显然不是,无印良品给出了一个还算不错的示例,但这真的是一个好的公关教材吗?  央视315晚会报道称,在无印良品门店,一些日本食品的外包装上都被贴上了产地为日本
期刊
让人大跌眼镜的达利  十年前,达利开始做饮料,业内一片看衰。  达利是做糕点饼干起家,在渠道管理上又特别粗放,当时大概十几个销售人员,却有十几亿的销售。用经销商的话来说,达利的业务就知道“压指标、催款、压货”。而饮料行业,都是可乐、娃哈哈、康师傅等大咖,渠道管理工作精细而又落地。很多人预测达利会在这上面栽跟头。  网上还能查到当时业内人士对达利的预测:“光会打广告是不行滴”“饮料不是这么玩滴”等等
期刊
已经是第三次参加中童观察的年度盛会CBIS了,每次参会都会收到一堆企业宣传手册,大大小小,制作也算精美,但实话实说,多数也就是翻看一下,发现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从会场拿出来,扔到酒店客房,它们的使命就结束了。  燕玲也曾在多家企业担任营销负责人,虽然印制产品手册不占太多费用,但没有是不行的。结果往往是,各种版本的印刷品堆积在仓库里,造成资源浪费。  看不见的浪费更可怕  很多企业都会印制一种折页形
期刊
老曾从企业出来后,在很高档的梅凡小区开了一家北岛超市。他从来见人就说“超市多难做啊!生意多难做啊!每个月都在赔钱”,就怕别人知道他这个小超市,其实每月利润都有二三万之多!就在他偷偷摸摸闷声发财的时候,小区内又新开了一家胜业超市。  胜业超市的出现,使老曾变得愁眉苦脸,这家新开的超市整个一个反面典型!不会别的,就知道靠低价竞争!你一根大蒜卖七毛,他就卖五毛九。虽说这个高档小区内的消费者对价格不敏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