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赋变《诗》效物与诗赋二体的分异趋同

来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gk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体的演变一般在源起之初就孕育了体格特征、发展倾向、内在局限等重要命题,诗赋二体的复杂关系可以从这一视角入手考察.首题赋名的荀子《赋篇》及其创作情况表明,赋只有在功用层面是从"用《诗》"中分化而来,在命名、文本形态的构成等方面与之并无质的关系.荀赋立体要在"变《诗》"而"效物",前者是表象,后者是关键:其句式的构造表面类同《诗》四言,实际上取自《老子》以下的散句而具有与之疏离的意味;其立体的本质在于升格和拓展《诗》之手法,形成以铺陈原则规限物事题材这一独特而具包容性和吸纳力的文体特征,以此与形式立体的诗相分异而判然两途.同时荀赋立体的复杂情况也为赋的诗化和二体趋同提供可能,主要表现为"以体物为铺张"使得赋在演进中发生了功用性批评的文体位移.
其他文献
《大学英语》课程是全国高校的一门主要基础课程,是大学生习惯培养、角色转换、人格形成关键期的重要课程之一.怎样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文化思想贯穿于英语课程教学中,使知识导向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爱国情怀,真正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价值,已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两个具体教学案例,探讨如何将课程思政理念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弘扬社会主义核
地方特色文献体现了地域文化个性化特征,也凸现地方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高校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阅读推广不仅是传承与弘扬地域文化,也是推动与助力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开展精细化学科服务的具体表现.文章以浙江海洋大学图书馆海洋特色地方文献阅读推广实践为例,探索高校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阅读推广的路径研究,以期为高校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阅读推广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以“译以致何用”为标准,将晚清时期的翻译活动分为译以自强制敌、译以启发民智以及译以满足个人利益三种类型,并从译者的政治主张、翻译目的、源语文本选择以及翻译思想等方面对各类翻译活动中的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晚清时期的译者主体性既具有时代的共性又具有不同群体或个人的个性.此外,虽然晚清时期翻译具有的鲜明工具性特点体现出译者对于其所从事翻译活动的用途有着明确看法,显示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但却不能被默认为是译者主体性发挥的标志与信号.
奕劻入枢,是辛亥革命之前清政府高层最为重要的人事变动之一,它不仅直接造成政务处与军机处两大中枢在机构人员方面出现高度重合,也使得政务处职能面临实际调整.奕劻入枢后,清政府相继设立财政处、商部、练兵处等新机构,在顺应新政发展的同时,也导致政务处既有职能不断被分割,作用地位亦逐渐弱化.这一结果,既符合新政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奕劻的政治目的.其后虽因日俄媾衅,迫使慈禧调整高层人事以应付危局,并试图通过增派人员加强政务处的作用,实则已无法改变政务处日渐削弱的现实.此后在伍廷芳与戴鸿慈的推动下,政务处职能开始由"行政
姜伯勤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学术建树和学问人品深受学界推重.本篇访谈围绕其早年成长和此后治学的人生经历展开忆述,希望能在如何树立学术信念、坚守学术伦理、培育学术素养、夯筑学术基础、开拓学术视野等方面对青年学子有所启迪和裨益.
海运是商品运输的主要方式之一,船员是海运公司组织结构中具备高度专业性和特殊性的群体,海运事业的发展与船员群体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密切相关.本文基于CNKI期刊数据库对我国近30年(1990—2019年)以来有关船员心理学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探讨如何通过优化客观因素(工作环境、用人单位培养等)对船员心理进行关心和干预,以期对船员离职率高、船员市场低迷现状的改善提供一定的创新思路.
康有为、梁启超一派是清末政坛的重要力量,在辛亥革命前夕积极谋划开赦党禁,试图回国掌握政治主动权与盘活海外党务,此意图最终反由其政治对手革命党促成.辛亥武昌战事爆发,康梁起初希望利用北军倒政府,同时差遣徐佛苏、麦孟华、蓝公武等党众秘密联络国内有实力的政治力量,后又力图持南北之外的"第三主义",结果均落空,只得依违袁世凯、黎元洪之间.康梁在辛亥革命时期坐失机宜,其政见分歧又在梁启超回国的时机、策略问题上日益扩大与激烈,这不仅成为康梁政治上分道扬镳的节点,而且对多年经营的海外党务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余嘉锡《古书通例》提出"秦汉诸子即后世之文集"说,其学理依据在于诸子与文集在著述形态上的相似,后世文集中的诸多文体亦可溯源至诸子.晚近的目录学家根据今存西汉子书中的各体文章、《汉书》的相关记载,将现存的西汉文章视作其作者已佚子书的篇目.武帝朝之后,子书数量锐减的同时,其撰述意图和文体体制决定了子书已经难以容纳作者的单篇文章;结合王充《论衡》中将"上书奏记"区别于诸子的论述,可知在汉人观念中,"诸子之文"和后世"文集之文"乃不同性质的著述.大部分秦汉诸子在六朝时期亡佚,而六朝人为作者重编的文集著录于《隋书·
解放区后期文学阶段,在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下,解放区理论界和创作界对"小形式"作出了充分的肯定,主要原因在于"小形式"便于文学的普及,在为现实服务、发挥文学的宣传教育功能方面能够成为很有用的工具.与此同时,他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小形式"的局限性,认为它难以表现深刻的思想和艺术上缺乏更大的创造性,其意也主要在于通过艺术性的提高来更好地发挥文学对于现实的功利作用.这反映出了对文学工具性与艺术性辩证关系的深刻认知.此外,他们对于"小形式"既有肯定又有批评的价值立场,也表现出在形式问题上以"小形式"和"大形式"的互补
从辛亥革命发生至北京临时政府建立,清末民政部向民初内务部的转型,深受南北对峙时势和肇建民国进程的制约,历经一波三折.国家体制的变动、政权结构的抉择、省制方案的拟订、新旧“民政”及“内务”概念的辨异、前朝遗产的措置等方面,在不同时期程度各异地影响着这一转制进程.相关观念与制度之纠缠,焦点在于如何通过构建新的中央民政机构来表达共和与集权的诉求.南北双方对于国家统一的坚持,则对此有着至为关键且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