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残疾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谋生手段在当今社会已逐渐形成一种就业现象。残疾人 非遗的结合,既能缓解残疾人就业率低、就业层次不高等问题,又能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的发展,减轻社会双重负担,且在融合实践的过程中能各取所需,达成双赢局面。目前,国内残疾人非遗就业与剪纸、刺绣等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合作紧密,已形成了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社会价值的产业模式,这给国内残疾人就业的困境带来了新的思路,同时也给非遗的传承带来的新的方向。
【关键词】非遗;残疾人就业;非遗保护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残疾人就业工作一直是社会关注的头等问题,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推动残疾人全面实现小康,让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才能使我们国家真正全面步入小康,实现社会平等、参与等。然而,残疾人是一个基数庞大、特性突出、特性需要的群体,在这种背景下,国内残疾人就业问题一直得不到充分的解决,“残疾人缺乏一技之长找不到工作”“残疾人生活得不到保障”“社会不接纳残疾人”等问题一直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结合这些社会常态问题,加强残疾人就业技能培训,提高残疾人社会价值就成为了当前解决残疾人就业的关键。在2015年第五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指出:提升残疾人职业技能,促进他们就业和增收,既是保障基本民生,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的要求,也是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体现。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残疾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更多实用技术,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残疾人就业、创业的各项扶持政策,督促用人单位依法安排残疾人就业,进一步加大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力度,兜住和筑牢底线,帮助每一个有条件的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梦想,通过劳动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
残疾人是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大群体,2010年经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推算,我国目前共有8502万残疾人,但残疾人城镇就业人口仅为2000多万,即就业率仅约为总人口四分之一,其中,残疾人从事的行业多为盲人按摩、社会福利中心和简单体力劳动等薪资不高的工作,由此可见,我国残疾人正面临着就业率低、就业方向较为单一、就业层次较低的多重问题,在目前就业方向多变,要求就业者能力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残疾人单一的就业方向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就业需求,且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国内互联网 、人工智能等新型就业方式的兴起,传统产业受到巨大的冲击而衰弱,在就业方向、模式极速转换的今天,残疾人一直从事的简单体力劳动和简单手工产品生产更面临随时被市场淘汰的危机。因此如何加强残疾人职业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让残疾人掌握更多实用技术成为当前促进残疾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综上所述,残疾人就业目前面临的就业率低、就业层次低、职业单一、薪资不高等问题,都是制约残疾人就业的关键,亟待解决。
另一方面,自2001年中国昆曲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社会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成为我国当前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非遗保护与传承事业在学者们努力探索发展之下已基本步入正规,但事实上,非遗保护与传承工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非遗面临的诸多实际性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非遗正面临传承困难后继无人的发展状况,即当前非遗事业急需大量人才的投入。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后继无人、残疾人口基数庞大,就业困难这一双重背景下,残疾人从事非遗相关行业似乎可行,即残疾人有望成为非遗艺术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其实,早在2012年,国内就有残疾人尝试从事非遗工作的例子,到了2015年,残疾人非遗就业进入萌芽阶段,许多手工艺类非遗,如剪纸、刺绣等传承人通过政府组织开始进行残疾人非遗教学,诸多“残疾人学习非遗改变人生”“残疾人传承非遗”此类新闻报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样的现象暗示着“残疾人 非遗”的可行性,对残疾人就业发展也起到一定程度的鼓励性作用。综合各类报道,并结合当前非遗传承现状,我们可以发现:残疾人就业率低、就业层次低、职业单一、薪资不高等问题,都可以在残疾人非遗就业中得到解决和发展的办法。从非遗传承角度来说,非遗传承困难、缺乏创新等问题也可以从残疾人非遗就业中得到缓解。
首先,残疾人非遗就业实现残疾人人生价值,得到社会尊敬。残疾人就业困难的现状有很大部分因素是因为社会对残疾人存在的歧视和偏见引起的,这一现象加剧了残疾人的“不自信”,导致残疾人无法真正走出家门,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开始与正常人一样的工作生活,即使残疾人能真正战胜自我走出家门,他们也因为在就业过程中得不到良好的职业培训、优秀的就业资源,而从事社会底层、低薪工作,这样加剧了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形成一种歧视的恶性循环。从事非遗保护与传承可以缓解这一问题。一方面非遗是艺术,残疾人在非遗培训中进行实践、创造都可以提升自信心,增强成就感。另一方面是,残疾人非遗就业,可以在所学基础上对非遗进行创新,缓解非遗难题,促进非遗发展,以找到人生目标,获得满足感;还有一方面是由残疾人创造的非遗作品受到大众认可,并取得一定的报酬后也可能会改变正常人对残疾人歧视的观点,提高残疾人就业层次,这对于残疾人价值观的发展都能起到导向作用。
其次,残疾人非遗就业提高残疾人就业率,使残疾人生活得到保障。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统计,我国目前非遗项目共有1000多项,各民族、各地区都有自己的代表性非遗,非遗种类的多样性对残疾人非遗就业的选择提供了便利,通过非遗职业培训,残疾人掌握非遗后可直接就业甚至创业,对非遗保护与传承进行创新、开发,形成新的产业。例如,将非遗项目做成文创产业,在发展非遗的同时既能得到价值获得人们的尊敬,又换取到不菲的报酬,解决生活物质所需,这既是解决残疾人生活困难的途径,也是保护传承非遗艺术的最佳方式。
再次,残疾人非遺就业发展残疾人多元化职业。残疾人就业长期面临就业方向单一,薪资不高等问题,残疾人从事的盲人按摩、社会福利中心及简单的体力劳动等工作显然已经不适应当代社会职业需求。以盲人按摩和残疾人简单手工生产为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物质消费水平在近30年内极速提高,人们逐渐追求高水平、高服务、高体验的按摩服务,传统盲人按摩已被逐渐冷落;在手工业方面,现代大量的机械化生产慢慢替代了大部分传统手工业。由此可见,残疾人单一的就业方向已逐渐被社会淘汰。而通过非遗项目的培训,残疾人在非遗领域中可以得到多样化的发展,可以衍生出许多职业,如“非遗传承人、非遗教师、非遗相关研究者、非遗演员、非遗文创产业公司、非遗产品制作家”等,多样化的非遗职业可以解决残疾人单一的就业方向,使其在社会发展中不轻易被淘汰,能真正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价值。
总之,目前残疾人非遗就业大有前景,尤其是在手工艺类非遗项目上,更是充分发挥了残疾人与非遗结合的优势,通过重点培养具备一定手工艺基础的残疾人,定向扶助残疾人就业,把非遗中的手工技艺、文化知识用于残疾人的教学,既可以帮助残疾人树立人生价值观,增强自信心,又可以方便残疾人个体就业,提升残疾人就业技能水平,还可以扩大非遗的社会影响力,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一举多得。
综合以上对残疾人手工艺类非遗就业情势的研究,残疾人非遗就业的方式似乎还有其他多种可能性。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统计,截止至2015年,各省市申报的国家级非遗已达1000多项,而手工艺类非遗仅仅为其中小部分,在这1000多项非遗中还有很多非遗的项目可以与残疾人就业结合起来,例如,占我国非遗总数目一半的音乐类非遗就因其多样化和本土化的性质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残疾人就业问题在音乐类非遗中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且因音乐类非遗具有与其他非遗艺术不同的独特性质,如娱人性、舞台即时表演等,残疾人甚至可以在音乐类非遗的工作中获得更多的自信心、自尊心及人生价值。且经研究显示,部分残疾人已经从事非遗的一些门类工作,他们不仅能够胜任,甚至在某些艺术、技艺学习方面较普通人更具有优势,这些方面极大提高了残疾人音乐类非遗就业的可行性,让我们看到残疾人非遗就业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总而言之,残疾人非遗就业对于残疾人就业问题与非遗传承问题都存在很大的互益性,具有一定的发展意义。但目前残疾人非遗就业发展规模较小,社会关注度也较低,残疾人非遗就业应多尝试其他可能性,以取得最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孙慧,凌迎兵,易丹辉.大数据下的残疾人精准文化扶贫展望—促进残疾人掌握非遗技能并实现就业的研究及实践[J].中国统计,2017(5):16-18.
[2]肖望熹.湖南省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湖南:湖南农业大学,2014.
[3]孙科丽.高等学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工作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104.
[4]残疾人也有机会成为非遗传承人[N].深圳商报,2017-5-25(A06).
【关键词】非遗;残疾人就业;非遗保护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残疾人就业工作一直是社会关注的头等问题,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推动残疾人全面实现小康,让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才能使我们国家真正全面步入小康,实现社会平等、参与等。然而,残疾人是一个基数庞大、特性突出、特性需要的群体,在这种背景下,国内残疾人就业问题一直得不到充分的解决,“残疾人缺乏一技之长找不到工作”“残疾人生活得不到保障”“社会不接纳残疾人”等问题一直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结合这些社会常态问题,加强残疾人就业技能培训,提高残疾人社会价值就成为了当前解决残疾人就业的关键。在2015年第五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指出:提升残疾人职业技能,促进他们就业和增收,既是保障基本民生,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的要求,也是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体现。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残疾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更多实用技术,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残疾人就业、创业的各项扶持政策,督促用人单位依法安排残疾人就业,进一步加大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力度,兜住和筑牢底线,帮助每一个有条件的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梦想,通过劳动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
残疾人是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大群体,2010年经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推算,我国目前共有8502万残疾人,但残疾人城镇就业人口仅为2000多万,即就业率仅约为总人口四分之一,其中,残疾人从事的行业多为盲人按摩、社会福利中心和简单体力劳动等薪资不高的工作,由此可见,我国残疾人正面临着就业率低、就业方向较为单一、就业层次较低的多重问题,在目前就业方向多变,要求就业者能力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残疾人单一的就业方向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就业需求,且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国内互联网 、人工智能等新型就业方式的兴起,传统产业受到巨大的冲击而衰弱,在就业方向、模式极速转换的今天,残疾人一直从事的简单体力劳动和简单手工产品生产更面临随时被市场淘汰的危机。因此如何加强残疾人职业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让残疾人掌握更多实用技术成为当前促进残疾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综上所述,残疾人就业目前面临的就业率低、就业层次低、职业单一、薪资不高等问题,都是制约残疾人就业的关键,亟待解决。
另一方面,自2001年中国昆曲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社会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成为我国当前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非遗保护与传承事业在学者们努力探索发展之下已基本步入正规,但事实上,非遗保护与传承工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非遗面临的诸多实际性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非遗正面临传承困难后继无人的发展状况,即当前非遗事业急需大量人才的投入。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后继无人、残疾人口基数庞大,就业困难这一双重背景下,残疾人从事非遗相关行业似乎可行,即残疾人有望成为非遗艺术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其实,早在2012年,国内就有残疾人尝试从事非遗工作的例子,到了2015年,残疾人非遗就业进入萌芽阶段,许多手工艺类非遗,如剪纸、刺绣等传承人通过政府组织开始进行残疾人非遗教学,诸多“残疾人学习非遗改变人生”“残疾人传承非遗”此类新闻报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样的现象暗示着“残疾人 非遗”的可行性,对残疾人就业发展也起到一定程度的鼓励性作用。综合各类报道,并结合当前非遗传承现状,我们可以发现:残疾人就业率低、就业层次低、职业单一、薪资不高等问题,都可以在残疾人非遗就业中得到解决和发展的办法。从非遗传承角度来说,非遗传承困难、缺乏创新等问题也可以从残疾人非遗就业中得到缓解。
首先,残疾人非遗就业实现残疾人人生价值,得到社会尊敬。残疾人就业困难的现状有很大部分因素是因为社会对残疾人存在的歧视和偏见引起的,这一现象加剧了残疾人的“不自信”,导致残疾人无法真正走出家门,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开始与正常人一样的工作生活,即使残疾人能真正战胜自我走出家门,他们也因为在就业过程中得不到良好的职业培训、优秀的就业资源,而从事社会底层、低薪工作,这样加剧了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形成一种歧视的恶性循环。从事非遗保护与传承可以缓解这一问题。一方面非遗是艺术,残疾人在非遗培训中进行实践、创造都可以提升自信心,增强成就感。另一方面是,残疾人非遗就业,可以在所学基础上对非遗进行创新,缓解非遗难题,促进非遗发展,以找到人生目标,获得满足感;还有一方面是由残疾人创造的非遗作品受到大众认可,并取得一定的报酬后也可能会改变正常人对残疾人歧视的观点,提高残疾人就业层次,这对于残疾人价值观的发展都能起到导向作用。
其次,残疾人非遗就业提高残疾人就业率,使残疾人生活得到保障。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统计,我国目前非遗项目共有1000多项,各民族、各地区都有自己的代表性非遗,非遗种类的多样性对残疾人非遗就业的选择提供了便利,通过非遗职业培训,残疾人掌握非遗后可直接就业甚至创业,对非遗保护与传承进行创新、开发,形成新的产业。例如,将非遗项目做成文创产业,在发展非遗的同时既能得到价值获得人们的尊敬,又换取到不菲的报酬,解决生活物质所需,这既是解决残疾人生活困难的途径,也是保护传承非遗艺术的最佳方式。
再次,残疾人非遺就业发展残疾人多元化职业。残疾人就业长期面临就业方向单一,薪资不高等问题,残疾人从事的盲人按摩、社会福利中心及简单的体力劳动等工作显然已经不适应当代社会职业需求。以盲人按摩和残疾人简单手工生产为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物质消费水平在近30年内极速提高,人们逐渐追求高水平、高服务、高体验的按摩服务,传统盲人按摩已被逐渐冷落;在手工业方面,现代大量的机械化生产慢慢替代了大部分传统手工业。由此可见,残疾人单一的就业方向已逐渐被社会淘汰。而通过非遗项目的培训,残疾人在非遗领域中可以得到多样化的发展,可以衍生出许多职业,如“非遗传承人、非遗教师、非遗相关研究者、非遗演员、非遗文创产业公司、非遗产品制作家”等,多样化的非遗职业可以解决残疾人单一的就业方向,使其在社会发展中不轻易被淘汰,能真正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价值。
总之,目前残疾人非遗就业大有前景,尤其是在手工艺类非遗项目上,更是充分发挥了残疾人与非遗结合的优势,通过重点培养具备一定手工艺基础的残疾人,定向扶助残疾人就业,把非遗中的手工技艺、文化知识用于残疾人的教学,既可以帮助残疾人树立人生价值观,增强自信心,又可以方便残疾人个体就业,提升残疾人就业技能水平,还可以扩大非遗的社会影响力,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一举多得。
综合以上对残疾人手工艺类非遗就业情势的研究,残疾人非遗就业的方式似乎还有其他多种可能性。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统计,截止至2015年,各省市申报的国家级非遗已达1000多项,而手工艺类非遗仅仅为其中小部分,在这1000多项非遗中还有很多非遗的项目可以与残疾人就业结合起来,例如,占我国非遗总数目一半的音乐类非遗就因其多样化和本土化的性质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残疾人就业问题在音乐类非遗中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且因音乐类非遗具有与其他非遗艺术不同的独特性质,如娱人性、舞台即时表演等,残疾人甚至可以在音乐类非遗的工作中获得更多的自信心、自尊心及人生价值。且经研究显示,部分残疾人已经从事非遗的一些门类工作,他们不仅能够胜任,甚至在某些艺术、技艺学习方面较普通人更具有优势,这些方面极大提高了残疾人音乐类非遗就业的可行性,让我们看到残疾人非遗就业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总而言之,残疾人非遗就业对于残疾人就业问题与非遗传承问题都存在很大的互益性,具有一定的发展意义。但目前残疾人非遗就业发展规模较小,社会关注度也较低,残疾人非遗就业应多尝试其他可能性,以取得最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孙慧,凌迎兵,易丹辉.大数据下的残疾人精准文化扶贫展望—促进残疾人掌握非遗技能并实现就业的研究及实践[J].中国统计,2017(5):16-18.
[2]肖望熹.湖南省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湖南:湖南农业大学,2014.
[3]孙科丽.高等学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工作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104.
[4]残疾人也有机会成为非遗传承人[N].深圳商报,2017-5-25(A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