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学期,面对新教材,我很兴奋,首先进行了教案改革,把教学过程改为“预设为案、教后随记、二度设计”,并且付诸行动。结果,预设方案轰轰烈烈,教后随记密密麻麻,二度设计扎扎实实,可就是很少感到成功的喜悦。每节课后感觉预设方案虽然很美,可是教学过程很无奈。为什么呢?我为之困惑、苦恼。通过学习,再对照、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我豁然开朗。是啊,许多时候,由于自己没有准确把握《数学课程标准》的内涵和实质,以致进入误区,陷入迷途。
误区之一:凸显主体,教师隐居
【案例1】《认识物体》的教学片段
师:请小朋友们拿出课前准备的物体,和同桌一起玩一玩,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球很滑、圆溜溜的。
生:我发现牙膏盒摸上去很冰冷。
生:我把球放在圆柱体里,很好玩。
生:老师,我搭了一座积木房,很漂亮……
师: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反思】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从表面上看,教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实际上却是放头羊式的任其自流。教师一味尊重学生的感受,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以致学生越来越偏离教学的主题。其实,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时,也要正确发挥主导的作用,为学生指点迷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导”字上,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当学生出现偏差,走入误区时,要“引导”;当学生思路不清、认识肤浅时,要“开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思维卡壳时,要“辅导”。
误区之二:追求开放,学生茫然
【案例2】《9加几》的教学片段
师:运动场上,运动员们在进行激烈的比赛,饮料处的小朋友也在进行比赛,他们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猜一猜,他们在解决什么问题呢?
生:有几个小男孩在数饮料。
生:他们在想有这么多运动员,饮料不够喝怎么办?
生:可以两个人喝一瓶。
师:仔细观察,你看见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原来有14盒饮料,被小朋友喝了5盒,还剩几盒呢……
师:现在你想去哪个场地玩,就去哪个场地玩,不过有个要求,要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考考你的同桌。
生:4 1等于几?
生:跑步的人很多,男孩子有几个,女孩子有几个?
生:哪个小朋友跳绳跳得最快?
【反思】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因教师盲目追求开放,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水平。一年级学生,看图数数还经常出错,教师却一下子抛了一个大问题,搞得学生一头雾水,只好随意发挥。应该说,开放教学确实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但开放不等于随意放羊,教师应把握住开放的度,创设适宜学生实际水平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有质量,有思维训练的价值;要有针对性,扣住教材的重难点;要有启发性,“一石激起千层浪”;要有挑战性,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果子”;要有趣味性,使学生欲罢不能。
误区之三:为了形式,教学无果
【案例3】《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想一想,怎样摆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有12根小棒呢?
生:我是一根一根地摆。
生:我是两根两根地摆。
生:我摆成了一朵花。
生:我把12根小棒,分两半,一边6根。
(学生想法很多,就是没有教师想要的先摆10根,再摆2根的想法,怎么办呢?此时教师亲自上阵。)
师:我也摆了一种,左边摆10根,右边摆2根。你们看,是不是一下子就看出来有12根呀。
生:左边几根我看不清楚。
师:老师刚才说了左边摆10根。
生:可是我觉得2根、2根地摆更好看。
师:在数学王国里,通常把10根中棒捆成一捆,这样就很好看了。来,大家一起动手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学生无奈接受,机械地跟着教师捆小棒。)
【反思】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教师的教学目的非常明确,希望学生能通过操作理解10个1是10,然而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教学前,已经预设到可能不会出现“先摆10根,再摆2根”这种摆法,甚至教师自己对这种摆法是否能一下子看出12根也很迷茫,可是,因为这是一节研讨课,总不能也像教材那样直接让学生一根一根地数,数到10根再捆成一捆,那也太没有新意了。再说,许多案例都是先创设这个情境,再引入计数单位“十”。于是教师机械地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结果可想而知。其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都应以学生为本,因教学内容而定。在积极实施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我们应注意防止理解上的简单化与做法上的片面化,不能将模式成为限制学生与教师发展的框框。
课改实验,我们正在实践阶段,难免会进入误区,陷入迷途,但我们仍需继续前进探究。只要我们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领会精髓,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我们将会很快走出误区,阔步前进。
误区之一:凸显主体,教师隐居
【案例1】《认识物体》的教学片段
师:请小朋友们拿出课前准备的物体,和同桌一起玩一玩,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球很滑、圆溜溜的。
生:我发现牙膏盒摸上去很冰冷。
生:我把球放在圆柱体里,很好玩。
生:老师,我搭了一座积木房,很漂亮……
师: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反思】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从表面上看,教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实际上却是放头羊式的任其自流。教师一味尊重学生的感受,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以致学生越来越偏离教学的主题。其实,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时,也要正确发挥主导的作用,为学生指点迷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导”字上,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当学生出现偏差,走入误区时,要“引导”;当学生思路不清、认识肤浅时,要“开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思维卡壳时,要“辅导”。
误区之二:追求开放,学生茫然
【案例2】《9加几》的教学片段
师:运动场上,运动员们在进行激烈的比赛,饮料处的小朋友也在进行比赛,他们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猜一猜,他们在解决什么问题呢?
生:有几个小男孩在数饮料。
生:他们在想有这么多运动员,饮料不够喝怎么办?
生:可以两个人喝一瓶。
师:仔细观察,你看见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原来有14盒饮料,被小朋友喝了5盒,还剩几盒呢……
师:现在你想去哪个场地玩,就去哪个场地玩,不过有个要求,要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考考你的同桌。
生:4 1等于几?
生:跑步的人很多,男孩子有几个,女孩子有几个?
生:哪个小朋友跳绳跳得最快?
【反思】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因教师盲目追求开放,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水平。一年级学生,看图数数还经常出错,教师却一下子抛了一个大问题,搞得学生一头雾水,只好随意发挥。应该说,开放教学确实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但开放不等于随意放羊,教师应把握住开放的度,创设适宜学生实际水平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有质量,有思维训练的价值;要有针对性,扣住教材的重难点;要有启发性,“一石激起千层浪”;要有挑战性,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果子”;要有趣味性,使学生欲罢不能。
误区之三:为了形式,教学无果
【案例3】《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想一想,怎样摆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有12根小棒呢?
生:我是一根一根地摆。
生:我是两根两根地摆。
生:我摆成了一朵花。
生:我把12根小棒,分两半,一边6根。
(学生想法很多,就是没有教师想要的先摆10根,再摆2根的想法,怎么办呢?此时教师亲自上阵。)
师:我也摆了一种,左边摆10根,右边摆2根。你们看,是不是一下子就看出来有12根呀。
生:左边几根我看不清楚。
师:老师刚才说了左边摆10根。
生:可是我觉得2根、2根地摆更好看。
师:在数学王国里,通常把10根中棒捆成一捆,这样就很好看了。来,大家一起动手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学生无奈接受,机械地跟着教师捆小棒。)
【反思】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教师的教学目的非常明确,希望学生能通过操作理解10个1是10,然而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教学前,已经预设到可能不会出现“先摆10根,再摆2根”这种摆法,甚至教师自己对这种摆法是否能一下子看出12根也很迷茫,可是,因为这是一节研讨课,总不能也像教材那样直接让学生一根一根地数,数到10根再捆成一捆,那也太没有新意了。再说,许多案例都是先创设这个情境,再引入计数单位“十”。于是教师机械地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结果可想而知。其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都应以学生为本,因教学内容而定。在积极实施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我们应注意防止理解上的简单化与做法上的片面化,不能将模式成为限制学生与教师发展的框框。
课改实验,我们正在实践阶段,难免会进入误区,陷入迷途,但我们仍需继续前进探究。只要我们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领会精髓,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我们将会很快走出误区,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