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的探究能力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而在科学区中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是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科学区中材料的可利用性为幼儿的探究奠定了基础。本文就材料的多样性、趣味性、层次性、多变性等方面进行了探究,从而激发幼儿探究欲望,提高幼儿探究能力。
关键词:幼儿 材料 探究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具有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幼儿认知环境的能力等教育价值,是幼教内容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区域活动作为对科学教育集体活动的一种延伸和补充,是幼儿自主探索和教师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个别化指导的重要形式之一。要使科学区活动发挥最大化的教育功能,让每一个幼儿都在自由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区域化科学探索,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材料的投放及使用起到直接和关键的作用。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区域活动材料,更好地发展幼儿探究活动的能力呢?
—、充分挖掘材料的多样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为幼儿进行探究活动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和准备
每一次活动之前,我们都要了解不同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理解和把握当前的培养目标,然后再有针对性地选择对幼儿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提供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激发其学习探索的主动性,让每个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内容、兴趣选择相应的材料。
如在区域活动“颜色变变变”中,当幼儿了解到红、黄、蓝三原色两两混在一起能变出新的颜色这一现象后,我们又及时新增投放了若干种不同颜色的颜料和棉签、调色盘等,并对幼儿提出了“当厉害的变色魔术师”的要求,让幼儿进行进一步的操作探索,看一看能变出哪些不同的颜色,这样就引起了幼儿探索的欲望,他们急于通过动手操作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主动参与,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相关知识和经验。
在科学游戏“会变魔术的镜子”中,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若干镜子和玩具,引导幼儿用两面镜子摆成不同角度照玩具,看看分别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幼儿在摆弄镜子和玩具的过程中发现:当两面镜子成90度时,镜子里竟然出现了三个玩具;而两面镜子间的夹角越小,镜子里出现的玩具就越多。这一发现让幼儿很兴奋,更激发了其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这种方式不仅让幼儿感知到镜子反光和折射的科学现象,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
在“转转转”探究活动中,幼儿为了探究出哪些东西能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如各式瓶盖、陀螺、乒乓球、一次性蛋糕盘等。每个幼儿都用不同的材料探索,有的将一根筷子插在娃哈哈瓶盖的小口里,用双手搓動筷子使之转动;有的把蛋糕盘做成了飞盘;有的将铁丝穿进纸卷玩具中,用手捻转铁丝的两头使纸卷转起来。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各显其能,充分挖掘出每一种材料的利用价值。多样的材料营造了一种探究的环境和氛围,为幼儿进行探究活动提供了必备的条件,使幼儿思路更开阔,探索更主动,探究意识得到了增强,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有目的、有层次地投放相应的材料,对探究活动起推进作用
区域活动中,允许幼儿所表现出来的速度、精确度上的差异,允许先操作完的幼儿尝试更深层次的探索。科学区的层次性也突现在材料的提供上。如当一些幼儿在比较沉浮时,教师提供的一些辅助材料又促使发展较快的幼儿探索怎样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又如,在幼儿玩“称一称”的玩具时,我投放了天平称、电子秤、秤杆以及用于称量的物体,如黄豆、玩具、珠子,刚开始让幼儿一一学会使用这些称量工具,当他们会使用称量工具以后,让他们分别用不同的称量工具称相同的物体,或者用同一个称量工具称不同的物体,并加以比较,让每一位幼儿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都能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在选择和投放材料之前,我们先在上一次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反思,再预先考虑将要投放的材料会与幼儿通过操作材料可能达到的发展相对应起来,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地投放材料。如在“站立”活动中,我们首先投放了具体形象、直观的材料:瓶子、积木、各种盒子、易拉罐等能够站立的东西。第一次活动后,幼儿了解了站立的基本要素:大、平、稳;在第二次活动中,我们又投放了吸管、筷子和光盘等材料,幼儿在摸索中将自己的第一次经验运用于本次活动中,把底部对齐的很多吸管捆绑在一起,吸管就能平稳站立;把多根筷子插进两个光盘孔里,把筷子和光盘做成车轱辘的样子让光盘站立;第三次活动是在前两次活动的基础上衍生的,投放了各种各样的纸,引导幼儿想办法将纸也站起来,有的幼儿将纸卷成纸筒;有的幼儿借助于其他稳定的东西使纸站立。一次次的活动后,我们感觉到幼儿的探究能力在循序渐进地发展和提高。我们投放了一些线类材料,起初幼儿百思不解,在动手操作中他们发现电线可以变形,于是在折、挝的过程中创造出了又一奇迹:电线挝成三角形、弹簧状、树杈形,层层深入、递进,使幼儿的探究活动呈上升趋势,探究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除了对活动的难易程度分层次投放材料外,教师还应根据幼儿的差异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材料,以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学习需要,促进幼儿获得同一科学概念的各种经验,既要满足幼儿思维发展不同水平的需要,又能促进幼儿知识概念从直观到抽象概括的发展。
三、挖掘材料的多变性,为幼儿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探究活动的材料是灵活多变的,它具有开放性,有多种组合的可能性,当幼儿接近这些材料时,就会自由地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改变、组合。报纸是一种极为普通的材料,幼儿将它卷成纸棒,做抢尾巴、赶猪游戏;贴在胸前向前跑,看谁的报纸不会掉下来;放在地上当石头,做过小河的游戏;搓成纸球或者当足球来踢或者当篮球来投等。又如,光盘这一材料在不同活动中的运用就截然不同,在站立活动中,将光盘孔里插入合适的纸棒,利用纸棒的力量使光盘站立起来;在物体的移动活动中,将光盘套在线绳上一人举高一人蹲下,通过变换高度使光盘移动,而且引导幼儿探索两人摆弄线绳坡度的不同,看光盘滑动的速度是否一样。同一种材料在不同的活动中运用的方法不同,材料的应用价值就不一样,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通过操作,幼儿体验了探究活动的神奇与奥秘,更加增长了幼儿的探究兴趣,提升了探究的能力。在活动中,我们循序渐进,利用材料不断引发他们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样才能……”促进其不断进行探究,从多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幼儿多向思考、多方探索的能力。
此外,在活动中,幼儿不仅能针对多种材料进行探索,还能针对一种材料在同一个活动中的不同方法进行探索。如在“吸管站起来”的活动中,幼儿把吸管剪成短短的一小节站立后,又接着尝试第二种方法,把许多吸管绑在一起,后来又尝试第三种方法,创造出三角支架型的站立方式。在探索中,幼儿发现即便是同一概念的操作材料,都会有多样的操作形式和多样的操作层次。幼儿寻求不同的方法,材料的多变性更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推动幼儿向更高的探究方向前进。
总之,材料的多样性、层次性和多变性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投放材料时,我们既要注重材料的横向联系,又要注重材料的纵向联系,有效地把握好材料之间的潜在关系,有效地发现材料的价值,充分地去挖掘材料的可利用性,真正发挥其作用,以此促进幼儿主动、深入地进行探究活动,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提升了探究热情,调动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有效地发展了幼儿的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 幼儿教育.
[2] 教育教学论坛.
[3] 幼儿园教育纲要.
(责编 潘冰)
关键词:幼儿 材料 探究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具有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幼儿认知环境的能力等教育价值,是幼教内容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区域活动作为对科学教育集体活动的一种延伸和补充,是幼儿自主探索和教师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个别化指导的重要形式之一。要使科学区活动发挥最大化的教育功能,让每一个幼儿都在自由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区域化科学探索,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材料的投放及使用起到直接和关键的作用。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区域活动材料,更好地发展幼儿探究活动的能力呢?
—、充分挖掘材料的多样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为幼儿进行探究活动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和准备
每一次活动之前,我们都要了解不同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理解和把握当前的培养目标,然后再有针对性地选择对幼儿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提供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激发其学习探索的主动性,让每个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内容、兴趣选择相应的材料。
如在区域活动“颜色变变变”中,当幼儿了解到红、黄、蓝三原色两两混在一起能变出新的颜色这一现象后,我们又及时新增投放了若干种不同颜色的颜料和棉签、调色盘等,并对幼儿提出了“当厉害的变色魔术师”的要求,让幼儿进行进一步的操作探索,看一看能变出哪些不同的颜色,这样就引起了幼儿探索的欲望,他们急于通过动手操作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主动参与,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相关知识和经验。
在科学游戏“会变魔术的镜子”中,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若干镜子和玩具,引导幼儿用两面镜子摆成不同角度照玩具,看看分别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幼儿在摆弄镜子和玩具的过程中发现:当两面镜子成90度时,镜子里竟然出现了三个玩具;而两面镜子间的夹角越小,镜子里出现的玩具就越多。这一发现让幼儿很兴奋,更激发了其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这种方式不仅让幼儿感知到镜子反光和折射的科学现象,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
在“转转转”探究活动中,幼儿为了探究出哪些东西能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如各式瓶盖、陀螺、乒乓球、一次性蛋糕盘等。每个幼儿都用不同的材料探索,有的将一根筷子插在娃哈哈瓶盖的小口里,用双手搓動筷子使之转动;有的把蛋糕盘做成了飞盘;有的将铁丝穿进纸卷玩具中,用手捻转铁丝的两头使纸卷转起来。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各显其能,充分挖掘出每一种材料的利用价值。多样的材料营造了一种探究的环境和氛围,为幼儿进行探究活动提供了必备的条件,使幼儿思路更开阔,探索更主动,探究意识得到了增强,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有目的、有层次地投放相应的材料,对探究活动起推进作用
区域活动中,允许幼儿所表现出来的速度、精确度上的差异,允许先操作完的幼儿尝试更深层次的探索。科学区的层次性也突现在材料的提供上。如当一些幼儿在比较沉浮时,教师提供的一些辅助材料又促使发展较快的幼儿探索怎样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又如,在幼儿玩“称一称”的玩具时,我投放了天平称、电子秤、秤杆以及用于称量的物体,如黄豆、玩具、珠子,刚开始让幼儿一一学会使用这些称量工具,当他们会使用称量工具以后,让他们分别用不同的称量工具称相同的物体,或者用同一个称量工具称不同的物体,并加以比较,让每一位幼儿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都能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在选择和投放材料之前,我们先在上一次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反思,再预先考虑将要投放的材料会与幼儿通过操作材料可能达到的发展相对应起来,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地投放材料。如在“站立”活动中,我们首先投放了具体形象、直观的材料:瓶子、积木、各种盒子、易拉罐等能够站立的东西。第一次活动后,幼儿了解了站立的基本要素:大、平、稳;在第二次活动中,我们又投放了吸管、筷子和光盘等材料,幼儿在摸索中将自己的第一次经验运用于本次活动中,把底部对齐的很多吸管捆绑在一起,吸管就能平稳站立;把多根筷子插进两个光盘孔里,把筷子和光盘做成车轱辘的样子让光盘站立;第三次活动是在前两次活动的基础上衍生的,投放了各种各样的纸,引导幼儿想办法将纸也站起来,有的幼儿将纸卷成纸筒;有的幼儿借助于其他稳定的东西使纸站立。一次次的活动后,我们感觉到幼儿的探究能力在循序渐进地发展和提高。我们投放了一些线类材料,起初幼儿百思不解,在动手操作中他们发现电线可以变形,于是在折、挝的过程中创造出了又一奇迹:电线挝成三角形、弹簧状、树杈形,层层深入、递进,使幼儿的探究活动呈上升趋势,探究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除了对活动的难易程度分层次投放材料外,教师还应根据幼儿的差异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材料,以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学习需要,促进幼儿获得同一科学概念的各种经验,既要满足幼儿思维发展不同水平的需要,又能促进幼儿知识概念从直观到抽象概括的发展。
三、挖掘材料的多变性,为幼儿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探究活动的材料是灵活多变的,它具有开放性,有多种组合的可能性,当幼儿接近这些材料时,就会自由地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改变、组合。报纸是一种极为普通的材料,幼儿将它卷成纸棒,做抢尾巴、赶猪游戏;贴在胸前向前跑,看谁的报纸不会掉下来;放在地上当石头,做过小河的游戏;搓成纸球或者当足球来踢或者当篮球来投等。又如,光盘这一材料在不同活动中的运用就截然不同,在站立活动中,将光盘孔里插入合适的纸棒,利用纸棒的力量使光盘站立起来;在物体的移动活动中,将光盘套在线绳上一人举高一人蹲下,通过变换高度使光盘移动,而且引导幼儿探索两人摆弄线绳坡度的不同,看光盘滑动的速度是否一样。同一种材料在不同的活动中运用的方法不同,材料的应用价值就不一样,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通过操作,幼儿体验了探究活动的神奇与奥秘,更加增长了幼儿的探究兴趣,提升了探究的能力。在活动中,我们循序渐进,利用材料不断引发他们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样才能……”促进其不断进行探究,从多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幼儿多向思考、多方探索的能力。
此外,在活动中,幼儿不仅能针对多种材料进行探索,还能针对一种材料在同一个活动中的不同方法进行探索。如在“吸管站起来”的活动中,幼儿把吸管剪成短短的一小节站立后,又接着尝试第二种方法,把许多吸管绑在一起,后来又尝试第三种方法,创造出三角支架型的站立方式。在探索中,幼儿发现即便是同一概念的操作材料,都会有多样的操作形式和多样的操作层次。幼儿寻求不同的方法,材料的多变性更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推动幼儿向更高的探究方向前进。
总之,材料的多样性、层次性和多变性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投放材料时,我们既要注重材料的横向联系,又要注重材料的纵向联系,有效地把握好材料之间的潜在关系,有效地发现材料的价值,充分地去挖掘材料的可利用性,真正发挥其作用,以此促进幼儿主动、深入地进行探究活动,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提升了探究热情,调动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有效地发展了幼儿的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 幼儿教育.
[2] 教育教学论坛.
[3] 幼儿园教育纲要.
(责编 潘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