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闻天下网制作的12集纪录片《南非人在中国》于2015年6月24日在北京正式上线发布。该系列纪录片是为庆祝2015南非“中国年”而拍摄制作,旨在促进中南两国的民间交流,增进两国相互理解和友谊。除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文官网英闻天下网、中华网、优酷、腾讯、YouTube等平台推出之外,该系列还在北京卫视纪实频道和南非最大的商业电视台ETV播出。《南非人在中国》系列纪录片采用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相结合、南非媒体与中国媒体联合发布等方式,在深度融合传播方面进行了探索。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南非进行国事访问时,与南非总统祖马达成重要共识——“互办国家年”, 确定2014年为中国“南非年”,2015年为南非“中国年”。此次“互办国家年”起点高、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旨在促进双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交流。由此,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闻天下网以这一媒介事件为出发点,紧跟当今国际传播规律,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了生活在中国的南非人的故事,并注重外国受众接收信息的习惯,请主人公以私人叙事的方式讲述自己的中国故事。纪录片在国际文化传播中是一个重要的载体,以影像真实纪录现实生活,以普遍人性和普世价值讲述百姓生活,是外国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也是提升国际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
生动讲好每一个小故事
作为英闻天下网《我在中国》(My Chinese Life)纪录片栏目的第三季,《南非人在中国》系列延续了该栏目前两季较成熟的摄制风格,人物特征鲜明、故事独特、短小精悍、节奏明快,符合新媒体传播特色,客观、自然地展现人物的真情实感。自2014年12月启动拍摄,半年内,《南非人在中国》摄制团队分别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广州、惠州、阳朔等地跟踪拍摄了12位充满正能量、拥抱梦想的南非人,制作了12期节目,每期节目10分钟。节目主人公既有特殊性又具代表性,包括酒店创始人、DJ、留学生、南非酒吧老板、高尔夫球场高管、拍摄中国的视频博主、中国功夫迷、国际学校老师、推广皮影戏的艺术家、建筑师、领事夫人,等等。其中,居住在上海的格兰特?霍斯菲尔德(Grant Horsfield)把生态旅游的概念引入浙江莫干山,他建造的“裸心谷”度假村给当地提供了一个绿色旅游的范例,并带动了当地经济;在深圳的温斯顿?斯得泽(Winston Sterzel),由于看到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与事实出入很大,决定利用闲暇时间拍摄真实的中国并介绍给世界。同是居住在深圳的马克?欧克莱尔(Mark O’Connell),把自己在南非管理高尔夫球场的丰富经验带到中国;而在北京的拜伦?杰克布斯(Byron Jacobs),为了学习武术来到中国,不仅成了中国老师最得意的门生,还致力于将武术纳入奥运会项目;居住在广西阳朔、被称为“洋疯子”的建筑师伊恩?汉姆林顿(Ian Hamlinton),把当地破旧的民居改建成了舒适、漂亮的家庭旅馆,自己也被当地村民当成了家人。《南非人在中国》生动地记录了他们的真实生活,客观地表现了他们在中国的筑梦故事,立体地展现了两国普通民众间的密切联系。
深度融合多种传播手段
《南非人在中国》系列纪录片不仅通过外国人的视角,深入基层,展现大主题,讲述小故事,而且从国际传播的特点与规律出发,尝试充分发挥多媒体、多平台的国际传播优势,全方位采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线上传播与线下活动、南非媒体与中国媒体联合发布等方式融合渗透传播,获得广泛好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台长夏吉宣指出:“纪录片《南非人在中国》反映了两国人民共同的梦想和情怀,增进了两国人民的交流和友谊,也是国际台在媒体融合发展战略中的创新代表作。”
1.紧贴主题,立体传播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强调,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从对外传播的角度看,全球传媒业掀起了融合发展的浪潮,新媒体平台在国际传播领域的比较优势凸显,“新型主流媒体”毫无疑问也应成为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的努力方向。《南非人在中国》在立足于国家外宣和国际传播使命,对中南两国互办“国家年”这一决策保持敏感度和热度的前提下,提前作出项目规划和具体策划,突破传统的“拍摄结束再传播、传播结束再推广”的模式,使传播、推广、合作贯穿整个项目过程,采取一边拍摄一边传播推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并重,除在各新媒体平台播出之外,团队还与北京卫视纪实频道和南非最大的商业电视台达成播出协议,还陆续获得了蓝海电视台等国际传播平台的关注和授权播出的邀约。这是英语中心视频作品首次在专业电视纪录片频道播出,也是首次在对象国本土媒体播出。《南非人在中国》在适当时间点进行阶段性推介,始终保持其热度和关注度,自从在各个平台推出以来,获得了良好的反馈。其中,在优酷等新媒体平台的点击量近上百万次,在北京纪实频道同时段收视率较高。同时,还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使馆、南非相关机构的高度关注和好评,为今年年底“中国和非洲”主题的重大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积累了大量经验。
2.媒体见面,深化影响
6月24日,在《南非人在中国》媒体见面会上,来自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南非驻华大使馆,以及中南两国相关机构、公司的代表等百余位嘉宾出席了活动。创作团队现场分享了拍摄感受,被拍摄的嘉宾代表讲述了他们各自的中国故事,嘉宾给予节目高度评价,地面活动也成为项目的展示传播的亮点。纪录片吸引了新华网、新华网络电视、人民网、中华网、中国网、“中国与非洲”网、网易、央视网、泛非通讯社、南非独立报业集团等二十家中南媒体的报道。其中,南非独立报业集团发表了题为《纪录片促进中南关系》的文章。文章认为,“我的中国”这几个字日渐出现在南非人的耳旁。12位南非人具有代表性,他们在中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故事,这部系列纪录片有助于加深两国人民的交流与联系。
南非驻华大使姆西芒(Dolana Msimang)女士在致辞时表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拍摄制作的系列纪录片《南非人在中国》为两国受众带来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和体验,促进了两国人民对彼此国家和文化的理解。”中国前驻南非大使刘贵今在会上表示:“随着中国和南非互办‘国家年’活动以及今年年底‘中非合作论坛’第六次部长级会议的召开,中南合作将迈上一个新台阶。为了加强和扩展双边关系,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互动变得愈发重要,这是双边关系的基石,所以我们需要更多像《南非人在中国》这样的作品。”
3.对外传播,渗透融合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上再次提出“要重视公共外交,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国家之间的传播战略是宏观的对外传播,例如互办国家年、互办文化年、互办旅游年,等等。在全球国际传播发展的新态势下,媒体融合已成为从传统的广播、电视到互联网等各种新媒体之间的共享机制,多媒体集成互动被证明是有效的对外传播方式。中国与南非两国“互办国家年”是国家传播战略,而国家传播战略的“落地”需要利用《南非人在中国》这样的微观产品呈现。《南非人在中国》从真实视角出发,避免空洞说教,融合许多个体、细节、故事和感悟,树立了可参照的样本。同时,该项目在传播渠道上践行深度融合的传播理念,充分发挥深度融合的媒体形态来宣传国家宏观传播策略,破解了传统的对外宣传模式,“润物细无声”地进行了对外传播尝试。
无论从微观的内容制作,还是到宏观的深度融合传播,《南非人在中国》体现了“立足中国,走向世界,从简单落地再到立体传播”的理念。对传统外宣媒体来说,类似的深度融合传播需要不断尝试创新。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南非进行国事访问时,与南非总统祖马达成重要共识——“互办国家年”, 确定2014年为中国“南非年”,2015年为南非“中国年”。此次“互办国家年”起点高、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旨在促进双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交流。由此,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闻天下网以这一媒介事件为出发点,紧跟当今国际传播规律,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了生活在中国的南非人的故事,并注重外国受众接收信息的习惯,请主人公以私人叙事的方式讲述自己的中国故事。纪录片在国际文化传播中是一个重要的载体,以影像真实纪录现实生活,以普遍人性和普世价值讲述百姓生活,是外国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也是提升国际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
生动讲好每一个小故事
作为英闻天下网《我在中国》(My Chinese Life)纪录片栏目的第三季,《南非人在中国》系列延续了该栏目前两季较成熟的摄制风格,人物特征鲜明、故事独特、短小精悍、节奏明快,符合新媒体传播特色,客观、自然地展现人物的真情实感。自2014年12月启动拍摄,半年内,《南非人在中国》摄制团队分别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广州、惠州、阳朔等地跟踪拍摄了12位充满正能量、拥抱梦想的南非人,制作了12期节目,每期节目10分钟。节目主人公既有特殊性又具代表性,包括酒店创始人、DJ、留学生、南非酒吧老板、高尔夫球场高管、拍摄中国的视频博主、中国功夫迷、国际学校老师、推广皮影戏的艺术家、建筑师、领事夫人,等等。其中,居住在上海的格兰特?霍斯菲尔德(Grant Horsfield)把生态旅游的概念引入浙江莫干山,他建造的“裸心谷”度假村给当地提供了一个绿色旅游的范例,并带动了当地经济;在深圳的温斯顿?斯得泽(Winston Sterzel),由于看到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与事实出入很大,决定利用闲暇时间拍摄真实的中国并介绍给世界。同是居住在深圳的马克?欧克莱尔(Mark O’Connell),把自己在南非管理高尔夫球场的丰富经验带到中国;而在北京的拜伦?杰克布斯(Byron Jacobs),为了学习武术来到中国,不仅成了中国老师最得意的门生,还致力于将武术纳入奥运会项目;居住在广西阳朔、被称为“洋疯子”的建筑师伊恩?汉姆林顿(Ian Hamlinton),把当地破旧的民居改建成了舒适、漂亮的家庭旅馆,自己也被当地村民当成了家人。《南非人在中国》生动地记录了他们的真实生活,客观地表现了他们在中国的筑梦故事,立体地展现了两国普通民众间的密切联系。
深度融合多种传播手段
《南非人在中国》系列纪录片不仅通过外国人的视角,深入基层,展现大主题,讲述小故事,而且从国际传播的特点与规律出发,尝试充分发挥多媒体、多平台的国际传播优势,全方位采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线上传播与线下活动、南非媒体与中国媒体联合发布等方式融合渗透传播,获得广泛好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台长夏吉宣指出:“纪录片《南非人在中国》反映了两国人民共同的梦想和情怀,增进了两国人民的交流和友谊,也是国际台在媒体融合发展战略中的创新代表作。”
1.紧贴主题,立体传播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强调,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从对外传播的角度看,全球传媒业掀起了融合发展的浪潮,新媒体平台在国际传播领域的比较优势凸显,“新型主流媒体”毫无疑问也应成为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的努力方向。《南非人在中国》在立足于国家外宣和国际传播使命,对中南两国互办“国家年”这一决策保持敏感度和热度的前提下,提前作出项目规划和具体策划,突破传统的“拍摄结束再传播、传播结束再推广”的模式,使传播、推广、合作贯穿整个项目过程,采取一边拍摄一边传播推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并重,除在各新媒体平台播出之外,团队还与北京卫视纪实频道和南非最大的商业电视台达成播出协议,还陆续获得了蓝海电视台等国际传播平台的关注和授权播出的邀约。这是英语中心视频作品首次在专业电视纪录片频道播出,也是首次在对象国本土媒体播出。《南非人在中国》在适当时间点进行阶段性推介,始终保持其热度和关注度,自从在各个平台推出以来,获得了良好的反馈。其中,在优酷等新媒体平台的点击量近上百万次,在北京纪实频道同时段收视率较高。同时,还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使馆、南非相关机构的高度关注和好评,为今年年底“中国和非洲”主题的重大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积累了大量经验。
2.媒体见面,深化影响
6月24日,在《南非人在中国》媒体见面会上,来自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南非驻华大使馆,以及中南两国相关机构、公司的代表等百余位嘉宾出席了活动。创作团队现场分享了拍摄感受,被拍摄的嘉宾代表讲述了他们各自的中国故事,嘉宾给予节目高度评价,地面活动也成为项目的展示传播的亮点。纪录片吸引了新华网、新华网络电视、人民网、中华网、中国网、“中国与非洲”网、网易、央视网、泛非通讯社、南非独立报业集团等二十家中南媒体的报道。其中,南非独立报业集团发表了题为《纪录片促进中南关系》的文章。文章认为,“我的中国”这几个字日渐出现在南非人的耳旁。12位南非人具有代表性,他们在中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故事,这部系列纪录片有助于加深两国人民的交流与联系。
南非驻华大使姆西芒(Dolana Msimang)女士在致辞时表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拍摄制作的系列纪录片《南非人在中国》为两国受众带来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和体验,促进了两国人民对彼此国家和文化的理解。”中国前驻南非大使刘贵今在会上表示:“随着中国和南非互办‘国家年’活动以及今年年底‘中非合作论坛’第六次部长级会议的召开,中南合作将迈上一个新台阶。为了加强和扩展双边关系,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互动变得愈发重要,这是双边关系的基石,所以我们需要更多像《南非人在中国》这样的作品。”
3.对外传播,渗透融合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上再次提出“要重视公共外交,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国家之间的传播战略是宏观的对外传播,例如互办国家年、互办文化年、互办旅游年,等等。在全球国际传播发展的新态势下,媒体融合已成为从传统的广播、电视到互联网等各种新媒体之间的共享机制,多媒体集成互动被证明是有效的对外传播方式。中国与南非两国“互办国家年”是国家传播战略,而国家传播战略的“落地”需要利用《南非人在中国》这样的微观产品呈现。《南非人在中国》从真实视角出发,避免空洞说教,融合许多个体、细节、故事和感悟,树立了可参照的样本。同时,该项目在传播渠道上践行深度融合的传播理念,充分发挥深度融合的媒体形态来宣传国家宏观传播策略,破解了传统的对外宣传模式,“润物细无声”地进行了对外传播尝试。
无论从微观的内容制作,还是到宏观的深度融合传播,《南非人在中国》体现了“立足中国,走向世界,从简单落地再到立体传播”的理念。对传统外宣媒体来说,类似的深度融合传播需要不断尝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