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记叙文是重头戏。大多记叙文的篇幅都比较长,在有效课堂时间内,教师怎样教这部分课文,很值得研究。下面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从教法的角度,谈一谈高年级记叙文教学中的文本细读。
从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到今天的多媒体作课,语文教学都重在一个“读”字。“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读中才能理解,在读中才能悟情,在读中才能升华。一句话,要在读中学语文,提高语文素养。没有读就没有语文教学。而“细读”是储备知识最有效的方法。可以说,不会细读,没有细读做基础,跑马观花,一辈子学不好语文。“文本细读”的教学方法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不断进行摸索的。
1.疏通生字、新词。要求学生人手一本字典、词典。有了这两本工具书,文本细读就好展开了。课堂上,老师指导学生用字典去自学生字;用词典去把握词的义项,理解句意,把得到的结果写在笔记本上,或在课文空白处批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掌握了方法,就有了扬帆出海的“船”,就会自己去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断提高。
2.文本反思。反思是一种心灵酝酿,精神反应,也是批判与继承,扬弃与接纳的过程。文本细读的反思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品词品句。没有这一关,就不知道文章的美好,语言的精妙。“品”是细嚼慢咽,如话梅入口,酸甜漫溢,寒凉自知,用心来感悟、会意,砸吧出味道来。例如《凡卡》(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八自然段中描写老板、老板娘打凡卡的那几个动词,一品味就发现,那么个九岁的孩子,经虐待狂“拖”“揍”“戳”,苦啊,难啊,怎么个活法?是这些动词的张力,传神地写出了凡卡的悲惨遭遇,读来令人泪下,引发对黑暗社会的憎恨,沙皇统治早就没有了存在的合理性。二是想一想“这段话讲什么”?有了这一问,我们就会认识文路,梳理脉络,总结归纳,一步一步逼近文本实质,自己也就融入文本中去,把书读成自己,把自己变成文本的一部分,参与到文本的二次创造中去,有新的东西生成,有独特的体验,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完成自我教育,自我修正提高,产生表达分享的欲望。三是要想一想“这段话作者是怎样写的”?学生阅读文本除了学习知识,还要借鉴模仿,还要形成能力。当我们要回答这一问题时,我们便要去思考作者是怎样谋篇布局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是怎样交代的,使用怎样的叙述方法、修辞方法、说明方法,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还有一点需强调,作为教学活动的文本细读,一定要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草灰蛇线过留痕,有了思想就要写下来。教师在检查时,如果课本上红笔、蓝笔字迹交相辉映,说明学生认真细读了文本,想了、做了,学习丰收,硕果缀结。如果相反,就需要提醒、引导。
3.文本追问。追问的第一点是要理解字面背后的意思。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多数文质兼美,许多段、句含义深刻。所谓含义深刻,就是“话中有话”。学生细读文本时,对“话中”——字面意思容易理解,关键是要悟出“有话”——字面背后的意思。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中“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表面意思是伯父夸奖自己的记性好,但背后意思真是这样吗?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是伯父在批评“我”读书不认真,囫囵吞枣,只注重故事情节。其次,追问要提出自己的疑问。疑问提出来了,就要去文本中、文本外寻找答案——自问自答。虽然也会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但只要真正动脑筋思考了,发现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是一种收获。世界之大,谁能穷尽真理?还如这课书,鲁迅的侄女写伯父,为什么还要在伯父前面加“先生”二字,这不显得有些生分么?伯父用手按着“我”的头,半天不动,最后叹了一口气,叹气后面的原因是什么?老师一时也想不清。
4.及时反馈。有了上面文本细读的准备,我们就可以请学生上来讲课,展示自己文本细读的学习成果。讲课可以学生轮流进行,也可以谁举手就安排谁来讲,谁想讲就让谁来讲。考虑到大多数,考虑到每个学生都要展示自己的细读收获,一个学生选讲课文中的一段,最多两段也就可以了。在学生讲课过程中,教师退下来,淡化“师”的角色,淡化“教”的色彩,以“平等中的一员”与学生互动。听课同学随时可以参与进来,就小老师讲的课进行补充,使教师的教变成学生的学,把“教堂”变成“学堂”,在课堂转制中,让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让每个学生的才华得以展示。
作者单位
泸西县中枢镇石洞小学
◇责任编辑:徐桥◇
从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到今天的多媒体作课,语文教学都重在一个“读”字。“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读中才能理解,在读中才能悟情,在读中才能升华。一句话,要在读中学语文,提高语文素养。没有读就没有语文教学。而“细读”是储备知识最有效的方法。可以说,不会细读,没有细读做基础,跑马观花,一辈子学不好语文。“文本细读”的教学方法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不断进行摸索的。
1.疏通生字、新词。要求学生人手一本字典、词典。有了这两本工具书,文本细读就好展开了。课堂上,老师指导学生用字典去自学生字;用词典去把握词的义项,理解句意,把得到的结果写在笔记本上,或在课文空白处批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掌握了方法,就有了扬帆出海的“船”,就会自己去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断提高。
2.文本反思。反思是一种心灵酝酿,精神反应,也是批判与继承,扬弃与接纳的过程。文本细读的反思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品词品句。没有这一关,就不知道文章的美好,语言的精妙。“品”是细嚼慢咽,如话梅入口,酸甜漫溢,寒凉自知,用心来感悟、会意,砸吧出味道来。例如《凡卡》(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八自然段中描写老板、老板娘打凡卡的那几个动词,一品味就发现,那么个九岁的孩子,经虐待狂“拖”“揍”“戳”,苦啊,难啊,怎么个活法?是这些动词的张力,传神地写出了凡卡的悲惨遭遇,读来令人泪下,引发对黑暗社会的憎恨,沙皇统治早就没有了存在的合理性。二是想一想“这段话讲什么”?有了这一问,我们就会认识文路,梳理脉络,总结归纳,一步一步逼近文本实质,自己也就融入文本中去,把书读成自己,把自己变成文本的一部分,参与到文本的二次创造中去,有新的东西生成,有独特的体验,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完成自我教育,自我修正提高,产生表达分享的欲望。三是要想一想“这段话作者是怎样写的”?学生阅读文本除了学习知识,还要借鉴模仿,还要形成能力。当我们要回答这一问题时,我们便要去思考作者是怎样谋篇布局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是怎样交代的,使用怎样的叙述方法、修辞方法、说明方法,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还有一点需强调,作为教学活动的文本细读,一定要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草灰蛇线过留痕,有了思想就要写下来。教师在检查时,如果课本上红笔、蓝笔字迹交相辉映,说明学生认真细读了文本,想了、做了,学习丰收,硕果缀结。如果相反,就需要提醒、引导。
3.文本追问。追问的第一点是要理解字面背后的意思。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多数文质兼美,许多段、句含义深刻。所谓含义深刻,就是“话中有话”。学生细读文本时,对“话中”——字面意思容易理解,关键是要悟出“有话”——字面背后的意思。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中“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表面意思是伯父夸奖自己的记性好,但背后意思真是这样吗?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是伯父在批评“我”读书不认真,囫囵吞枣,只注重故事情节。其次,追问要提出自己的疑问。疑问提出来了,就要去文本中、文本外寻找答案——自问自答。虽然也会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但只要真正动脑筋思考了,发现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是一种收获。世界之大,谁能穷尽真理?还如这课书,鲁迅的侄女写伯父,为什么还要在伯父前面加“先生”二字,这不显得有些生分么?伯父用手按着“我”的头,半天不动,最后叹了一口气,叹气后面的原因是什么?老师一时也想不清。
4.及时反馈。有了上面文本细读的准备,我们就可以请学生上来讲课,展示自己文本细读的学习成果。讲课可以学生轮流进行,也可以谁举手就安排谁来讲,谁想讲就让谁来讲。考虑到大多数,考虑到每个学生都要展示自己的细读收获,一个学生选讲课文中的一段,最多两段也就可以了。在学生讲课过程中,教师退下来,淡化“师”的角色,淡化“教”的色彩,以“平等中的一员”与学生互动。听课同学随时可以参与进来,就小老师讲的课进行补充,使教师的教变成学生的学,把“教堂”变成“学堂”,在课堂转制中,让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让每个学生的才华得以展示。
作者单位
泸西县中枢镇石洞小学
◇责任编辑:徐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