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急需创新型的科技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各界人们的重视。而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在课堂上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这样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试验的不同结果,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
孟子曾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课文分析中认为他是个贪财如命,趋炎附势的小人,我在教学本课时,有位同学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认为胡屠户骂范进,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能简单地说从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的态度上就说他是个小人。这个主张一提出,立刻引起了争议,有同学说,胡屠户这个人,从作范进的岳父的角度来看,他是个好岳父,因为换谁站在他这个角度,有范进这个只会死读书不会生活的女婿,都会责骂他,这也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这时,又一同学提出了新见解:胡屠户为什么不让范进也去做屠户,光骂他又有什么用?马上又引起了一片争议。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全被激活,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此时,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同学们,让我们再读课文,然后将你们所提的问题与当时的现实情况进行对照,看看胡屠户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经过再次讨论交流, 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当时这种情况下,胡屠户由于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中了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好的、有光明前途的,没中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不成器的、不中用的,同时也决定了他只能让范进在科举这一条道上走下去,而不能有其他的想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已质疑、解惑,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古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从文字到图画,需要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构图布局。如在教学古诗《使至塞上》时,我就让学生在画中表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意,怎么画无所谓,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其次,某些古诗的内容可表演性强,可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就能根据古诗展开丰富的联想。如学生表演《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诗人询问苍天的场面时,他们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仰天长叹的……学生的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精神的所在。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让他们对古诗进行改写。如在课外古诗《送友人》教学的最后,教师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很感人,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已最不舍的人。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已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一個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学生们的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绽放。
四、正确评估,激励创新意识
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给予肯定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包括书面的、口头的、操作的)。学生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要充分发挥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班中开辟习作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了成功的乐趣,有利于他们再度创新。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一、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在课堂上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这样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试验的不同结果,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
孟子曾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课文分析中认为他是个贪财如命,趋炎附势的小人,我在教学本课时,有位同学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认为胡屠户骂范进,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能简单地说从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的态度上就说他是个小人。这个主张一提出,立刻引起了争议,有同学说,胡屠户这个人,从作范进的岳父的角度来看,他是个好岳父,因为换谁站在他这个角度,有范进这个只会死读书不会生活的女婿,都会责骂他,这也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这时,又一同学提出了新见解:胡屠户为什么不让范进也去做屠户,光骂他又有什么用?马上又引起了一片争议。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全被激活,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此时,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同学们,让我们再读课文,然后将你们所提的问题与当时的现实情况进行对照,看看胡屠户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经过再次讨论交流, 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当时这种情况下,胡屠户由于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中了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好的、有光明前途的,没中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不成器的、不中用的,同时也决定了他只能让范进在科举这一条道上走下去,而不能有其他的想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已质疑、解惑,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古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从文字到图画,需要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构图布局。如在教学古诗《使至塞上》时,我就让学生在画中表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意,怎么画无所谓,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其次,某些古诗的内容可表演性强,可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就能根据古诗展开丰富的联想。如学生表演《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诗人询问苍天的场面时,他们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仰天长叹的……学生的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精神的所在。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让他们对古诗进行改写。如在课外古诗《送友人》教学的最后,教师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很感人,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已最不舍的人。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已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一個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学生们的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绽放。
四、正确评估,激励创新意识
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给予肯定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包括书面的、口头的、操作的)。学生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要充分发挥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班中开辟习作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了成功的乐趣,有利于他们再度创新。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