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驹过隙,岁月如梭。2019年是祖国母亲70华诞。70年的披荆斩棘,70年的砥砺奋进,伟大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国弱贫穷,受尽屈辱的旧中国,发展成为蒸蒸日上,繁荣富强的新中国。我的家乡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中国农村巨变这一宏伟蓝图,在我的家乡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的家乡在漳州北部,华安县的南大门丰山镇。川流不息的九龙江北溪从村前蜿蜒而过,举目远望,犹如巨幅白绢延绵飘逸。家乡地势平坦开阔,土地广袤肥沃,四季温暖多雨,是个水果之乡,鱼米之乡。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家乡旧貌换新颜,而让我感受最深的变化是脚下的路。瞧,鹰厦铁路、高速公路、省级道路、跨江大桥、乡村大道、大街小巷……在家乡的土地上诞生、纵横、延伸。
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前,家乡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而桥对村民们来说,更是遥不可及的梦。狭窄弯曲、崎岖不平的乡村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满路,是当时路况的真实写照。世世代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连做梦都在想路盼桥。
九龙江北溪两岸近在咫尺,我们的祖祖辈辈却如临深渊。一水之隔,交通不便,长期困扰着家乡人民的出行,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丰山是生产香蕉的重镇,受交通瓶颈制约,产品流通不畅,只能低价销售,贱价伤农,蕉农望江喟叹。群众出行难,无论出门办事、看病、上学,还是上山劳作、产品运输,只能靠木船摆渡过江,不仅不便,而且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难以保障。农忙季节或圩日赶集,渡口人喧马嘶,船只尚未靠岸,人们蜂拥而上,个个犹如勇士冲锋陷阵,曾因木船超载沉入水中,酿成人生悲剧,令人扼腕痛惜。
1985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总投资200多万元的丰山大桥在人们的欢笑声中开工建设。施工人员披星戴月,攻坚克难,历时一年多的精心施工,一座长412米、宽8.5米,气势恢宏,雄伟壮观的丰山大桥,仿佛钢铁巨龙横卧北溪两岸,天堑变通途。丰山人民梦想成真,结束了长期出门靠摆渡,治病怕耽误的历史。每回家乡,我总是驻足桥头,任凭轻风吹拂,让思绪穿越时空。眼前,车来人往,穿梭如流,望着那一张张熟悉又亲切的面孔,一种无以名状的乡愁油然而生。是啊,大桥改变了乡亲们的命运。它一头连接贫困,一头通往幸福,是家乡的生命之桥、幸福之桥。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北溪两岸人流、车流和物流与日俱增,再建大桥势在必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40年来,一座座跨江大桥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华安境内建成大桥20座,总长度6000多米,每两年就建成一座大桥。最密集的丰山镇每4公里就有一座,丰山大桥、潭口大桥、九龙大桥、龙浦大桥等5座跨江大桥,以其壮美的雄姿和磅礴的气势凌空江上,呈现在世人面前。
与家乡隔江相望的漳华公路,南接漳州市区,北通华安县城。建桥之前,群众到县城办事或孩子上学,让人感到路途遥远。先坐船摆渡过江,再到公路旁等候乘坐公共客车。沿途弯多路窄,路面坎坷,途经“五镇一场”,历经2个多小时的车程。危险路段,一边是万丈深渊,一边是悬崖峭壁,令人望而生畏。要是连降暴雨,道路塌方,就得绕道而行。那些会晕车的人,经不起一路颠簸,头昏脑涨,呕吐不止。而坐车的老人,经不起折腾,腰酸腿疼,骨如散架。1990年,华安县组织千军万马齐上阵,打响拓宽改造沿江公路大会战。人们把心中的夙愿化作无穷的力量,挖土填坑,移山填海,夜以继日,风餐露宿,奋战在工地上,苦战3个春秋,贯通红旗山隧道,打通与漳平的断头路,全线开通沿江线漳华公路。丰山潭口至华安县城,从原来的65公里缩短到37公里。1995年和2002年先后升级改造,铺设柏油路和水泥路,使漳华公路(华安段)从等外路、三级路,提升为二级公路,并列入省道S208西港线,成为连接闽南与闽西中部的交通要道。如今,宽阔平坦的漳华公路,车流如织,大巴、中巴客车开到家门口,每半个小时就有一班车经过。坐在舒适宽敞的客车上,或闭上养神,或观看电视,或欣赏音乐,悠然自得;抑或打开车窗,让徐徐清风飘进车里,抚慰心灵,神清气爽。透过车窗,绿水悠悠,山峦叠翠,应接不暇,令人心旷神怡,舒心惬意。
鹰厦铁路贯穿华安全境,总长107公里,设立11个火车停靠站。这是家乡人民的骄傲,因为人们可以零距离与火车触摸,近距离观看火车巨龙般在崇山峻岭中蜿蜒穿行的雄姿。但在20世纪80年代前,坐火车并不是容易的事。由于客运列车每天只有一趟,可谓一票难求。1979年我考上在县城就读的师范学校,开学报道那天,我第一次坐火车。因担心买不到车票,早早来到潭口火车站。票房是一个红墙灰瓦的平房,候车厅里放着两张漆色全无、摇摇摆摆的靠背长椅。卖票窗口紧闭,购票的人已排成长龙。潭口是个小站,停靠时间短。“呜……轰隆隆……”当火车缓缓进站时,人们已在站台线内“一字”排开,有的翘首张望,有的跃跃欲试,生怕挤不上车。火车一进站,人们潮水般涌向开门的车厢,你推我挤,争先恐后,火车一启动,乘务员强行关门,上不了车的人只好悻悻离开。每当回想那惊心动魄,纷争攘攘的场面,总是心有余悸。
火车作为交通“铁老大”,曾经承载着时代的重负,但随着科技突飞猛进,交通日益发达,乘坐火车出门,不再是人们的首选。取而代之的是飞机、高铁、动车以及大小客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曾经热闹非凡,拥挤不堪的火车站,变得冷冷清清,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渐渐淡出视线,尘封在人们的记忆深处,沉寂在风轻云淡里。
江,还是那条江,水还是那江水,昔日因一水之隔,而望江兴叹的乡亲,如今,盈盈江水,滋润心田,给家乡平添了几分的灵动。悠悠九龙江,犹如一位岁月沧桑的老人,见证了鹰厦铁路的兴衰,记录了漳华公路的变迁,描绘了跨江大桥的崛起,述说着架桥铺路的故事,承载着不可磨灭的乡愁,憧憬着家乡美好的未来。
新世纪初,時任华安县领导一班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利用丰山的交通和区位优势,创办华安经济开发区,并作为全县经济建设主战场。10多年来,领导换了一任又一任,一任接着一任干,锲而不舍,矢志不移。经济要发展,道路须先行。开发区自创办伊始,就视路网建设为经济命脉,不惜投入巨资,用于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仅2018年就投入1.5亿元,新建江滨路、康下路、龙兰大道等9条道路。
区内主次干道构成“三纵四横”的交通网络。可喜的是厦成、福广、漳永三条高速均在开发区设立互通口,实现半小时到达厦门、漳州港,进入厦门半小时经济圈。开发区距漳州市区15公里,距厦门特区35公里,距厦门港和厦门飞机场仅46公里。
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给开发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开发区构建“一区五园”的发展格局,形成了以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绿色食品、家具家居、电子信息等5大产业为主,文化旅游休闲为辅的产业集群。栽一梧桐树,引来金凤凰。2018年,开发区新引进项目20个,总投资20.5亿元。成功引进中城投装配式建筑项目,实现引进央企“零”的突破。目前,开发区入驻企业160多家,总投资300多亿元,项目全部达产后,年可创产值500亿元以上。
一路通,百业旺。一座座花园式的厂房在家乡的热土上拔地而起;一幢幢高楼大厦在九龙江畔巍然耸立;一排排崭新亮丽的楼房在秋日艳阳里熠熠生辉;一条条大道在家乡的绿水青山间远航。坚信,路在脚下延伸,家乡与世界的距离不再遥远。
我的家乡在漳州北部,华安县的南大门丰山镇。川流不息的九龙江北溪从村前蜿蜒而过,举目远望,犹如巨幅白绢延绵飘逸。家乡地势平坦开阔,土地广袤肥沃,四季温暖多雨,是个水果之乡,鱼米之乡。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家乡旧貌换新颜,而让我感受最深的变化是脚下的路。瞧,鹰厦铁路、高速公路、省级道路、跨江大桥、乡村大道、大街小巷……在家乡的土地上诞生、纵横、延伸。
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前,家乡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而桥对村民们来说,更是遥不可及的梦。狭窄弯曲、崎岖不平的乡村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满路,是当时路况的真实写照。世世代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连做梦都在想路盼桥。
九龙江北溪两岸近在咫尺,我们的祖祖辈辈却如临深渊。一水之隔,交通不便,长期困扰着家乡人民的出行,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丰山是生产香蕉的重镇,受交通瓶颈制约,产品流通不畅,只能低价销售,贱价伤农,蕉农望江喟叹。群众出行难,无论出门办事、看病、上学,还是上山劳作、产品运输,只能靠木船摆渡过江,不仅不便,而且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难以保障。农忙季节或圩日赶集,渡口人喧马嘶,船只尚未靠岸,人们蜂拥而上,个个犹如勇士冲锋陷阵,曾因木船超载沉入水中,酿成人生悲剧,令人扼腕痛惜。
1985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总投资200多万元的丰山大桥在人们的欢笑声中开工建设。施工人员披星戴月,攻坚克难,历时一年多的精心施工,一座长412米、宽8.5米,气势恢宏,雄伟壮观的丰山大桥,仿佛钢铁巨龙横卧北溪两岸,天堑变通途。丰山人民梦想成真,结束了长期出门靠摆渡,治病怕耽误的历史。每回家乡,我总是驻足桥头,任凭轻风吹拂,让思绪穿越时空。眼前,车来人往,穿梭如流,望着那一张张熟悉又亲切的面孔,一种无以名状的乡愁油然而生。是啊,大桥改变了乡亲们的命运。它一头连接贫困,一头通往幸福,是家乡的生命之桥、幸福之桥。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北溪两岸人流、车流和物流与日俱增,再建大桥势在必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40年来,一座座跨江大桥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华安境内建成大桥20座,总长度6000多米,每两年就建成一座大桥。最密集的丰山镇每4公里就有一座,丰山大桥、潭口大桥、九龙大桥、龙浦大桥等5座跨江大桥,以其壮美的雄姿和磅礴的气势凌空江上,呈现在世人面前。
与家乡隔江相望的漳华公路,南接漳州市区,北通华安县城。建桥之前,群众到县城办事或孩子上学,让人感到路途遥远。先坐船摆渡过江,再到公路旁等候乘坐公共客车。沿途弯多路窄,路面坎坷,途经“五镇一场”,历经2个多小时的车程。危险路段,一边是万丈深渊,一边是悬崖峭壁,令人望而生畏。要是连降暴雨,道路塌方,就得绕道而行。那些会晕车的人,经不起一路颠簸,头昏脑涨,呕吐不止。而坐车的老人,经不起折腾,腰酸腿疼,骨如散架。1990年,华安县组织千军万马齐上阵,打响拓宽改造沿江公路大会战。人们把心中的夙愿化作无穷的力量,挖土填坑,移山填海,夜以继日,风餐露宿,奋战在工地上,苦战3个春秋,贯通红旗山隧道,打通与漳平的断头路,全线开通沿江线漳华公路。丰山潭口至华安县城,从原来的65公里缩短到37公里。1995年和2002年先后升级改造,铺设柏油路和水泥路,使漳华公路(华安段)从等外路、三级路,提升为二级公路,并列入省道S208西港线,成为连接闽南与闽西中部的交通要道。如今,宽阔平坦的漳华公路,车流如织,大巴、中巴客车开到家门口,每半个小时就有一班车经过。坐在舒适宽敞的客车上,或闭上养神,或观看电视,或欣赏音乐,悠然自得;抑或打开车窗,让徐徐清风飘进车里,抚慰心灵,神清气爽。透过车窗,绿水悠悠,山峦叠翠,应接不暇,令人心旷神怡,舒心惬意。
鹰厦铁路贯穿华安全境,总长107公里,设立11个火车停靠站。这是家乡人民的骄傲,因为人们可以零距离与火车触摸,近距离观看火车巨龙般在崇山峻岭中蜿蜒穿行的雄姿。但在20世纪80年代前,坐火车并不是容易的事。由于客运列车每天只有一趟,可谓一票难求。1979年我考上在县城就读的师范学校,开学报道那天,我第一次坐火车。因担心买不到车票,早早来到潭口火车站。票房是一个红墙灰瓦的平房,候车厅里放着两张漆色全无、摇摇摆摆的靠背长椅。卖票窗口紧闭,购票的人已排成长龙。潭口是个小站,停靠时间短。“呜……轰隆隆……”当火车缓缓进站时,人们已在站台线内“一字”排开,有的翘首张望,有的跃跃欲试,生怕挤不上车。火车一进站,人们潮水般涌向开门的车厢,你推我挤,争先恐后,火车一启动,乘务员强行关门,上不了车的人只好悻悻离开。每当回想那惊心动魄,纷争攘攘的场面,总是心有余悸。
火车作为交通“铁老大”,曾经承载着时代的重负,但随着科技突飞猛进,交通日益发达,乘坐火车出门,不再是人们的首选。取而代之的是飞机、高铁、动车以及大小客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曾经热闹非凡,拥挤不堪的火车站,变得冷冷清清,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渐渐淡出视线,尘封在人们的记忆深处,沉寂在风轻云淡里。
江,还是那条江,水还是那江水,昔日因一水之隔,而望江兴叹的乡亲,如今,盈盈江水,滋润心田,给家乡平添了几分的灵动。悠悠九龙江,犹如一位岁月沧桑的老人,见证了鹰厦铁路的兴衰,记录了漳华公路的变迁,描绘了跨江大桥的崛起,述说着架桥铺路的故事,承载着不可磨灭的乡愁,憧憬着家乡美好的未来。
新世纪初,時任华安县领导一班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利用丰山的交通和区位优势,创办华安经济开发区,并作为全县经济建设主战场。10多年来,领导换了一任又一任,一任接着一任干,锲而不舍,矢志不移。经济要发展,道路须先行。开发区自创办伊始,就视路网建设为经济命脉,不惜投入巨资,用于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仅2018年就投入1.5亿元,新建江滨路、康下路、龙兰大道等9条道路。
区内主次干道构成“三纵四横”的交通网络。可喜的是厦成、福广、漳永三条高速均在开发区设立互通口,实现半小时到达厦门、漳州港,进入厦门半小时经济圈。开发区距漳州市区15公里,距厦门特区35公里,距厦门港和厦门飞机场仅46公里。
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给开发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开发区构建“一区五园”的发展格局,形成了以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型材料、绿色食品、家具家居、电子信息等5大产业为主,文化旅游休闲为辅的产业集群。栽一梧桐树,引来金凤凰。2018年,开发区新引进项目20个,总投资20.5亿元。成功引进中城投装配式建筑项目,实现引进央企“零”的突破。目前,开发区入驻企业160多家,总投资300多亿元,项目全部达产后,年可创产值500亿元以上。
一路通,百业旺。一座座花园式的厂房在家乡的热土上拔地而起;一幢幢高楼大厦在九龙江畔巍然耸立;一排排崭新亮丽的楼房在秋日艳阳里熠熠生辉;一条条大道在家乡的绿水青山间远航。坚信,路在脚下延伸,家乡与世界的距离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