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抽吸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hu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血栓抽吸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应用的即刻及住院期间疗效. 方法 选择2007年12月至2008年11月因AMI住院行直接PCI术并于术中应用了血栓抽吸导管的患者共202例为抽吸组,而直接PCI术中未应用抽吸导管的14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期间临床事件的发生率. 结果 两组在年龄、性别、易患因素、病变部位及入院时的左室射血分数、IRA的分布、病变血管支数、手术操作时间等基线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而抽吸组在就诊距血管再通时间[(79±12)min vs(83±15)min,P=0.007]、PCI术后无复流/慢血流(3.5%vs 8.8%,P=0.038)、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0.5%v8 4.7%,P=0.011)、住院期间心衰(11.4%v8 19.6%,P=0.035)、再次AMI(1.0%vs6.1%,P=0.010)、病死率(3.5%v8 8.8%,P=0.038)、住院时间[(6.9±1.5)d vs(7.3±1.8)d,P=0.028]、心肌酶达峰时间[(12.8±2.2)h vs(13.3±1.9)h,P=0.023]较对照组显著减少,TnI峰值[(44.7±31.2)μg/L vs(51.9±33.6)μg/L,P=0.041]及CK-MB峰值[(152.0±73.6)U/Lvs(171.0±71.2)U/L,P=0.015]明显低于对照组,直接支架置入率(44.1%vs 24.3%,P=0.002)及术后达TIMI3级血流(90.1%vs 81.8%,P=0.027)、即刻心电图的ST段回落率(67.8%vs53.4%,P=0.008)则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直接PCI过程中应用血栓抽吸可减少PCI术中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期间及改善预后。

其他文献
胰腺癌的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西方国家的发病率达10/10万~11/10万,仅仅在美国每年就有4万人死于胰腺癌~([1])。
期刊
杨森科学研究委员会(janssen research council,JRC)2010年常务理事会和主任委员联席会议于2010年1月24日在北京召开,第十一届杨森科学研究基金在京全面启动.杨森科学研究委员会中国分会(jansssen research councilChina,JRCC)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原副会长肖梓仁出席并主持了会议。
期刊
出血性脑卒中,是一类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突发脑血管事件,在2008年卫生部公布的<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1])中,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国民的第1位的死亡原因,其中无以脑卒中造成的损害为重。
期刊
患者男,45岁.因"反复发作右上腹痛3个月伴皮肤黄染1周"于2009年5月14日入院.在外院行抗炎支持对症等治疗效果不佳,既往有血友病甲史(FⅧ缺乏)30年。
期刊
目的 探讨锁孔入路微创手术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 后循环动脉瘤患者12例,包括基底动脉(BA)6例(基底动脉分叉部1例,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3例,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1例,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1例),大脑后动脉(PCA)5例(PCA1-2段1例,PCA2段2例,PCA2-3段2例),小脑后下动脉(PICA)1例.6例BA远端动脉瘤及2例PCA1-2段动脉瘤均采用经眉弓锁
目的 探讨孕产期各种因素对足月妊娠发生隐匿性绒毛膜羊膜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796例自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六医院足月妊娠分娩产妇中隐匿性绒毛膜羊膜炎(SCCAS)的发生情况.采用χ~2检验,分析产妇的年龄、孕产次、孕周、产检情况、阴道炎病史、胎膜早破、职业、户口所在地、受教育程度、分娩方式等因素与隐匿性绒毛膜羊膜炎的关系.结果 足月分娩产妇中SCCAS发生率
组织工程是利用种子细胞、支架、细胞因子再生组织的技术.其中支架作为细胞生长的模板,刺激细胞的增殖和浸润,并支持新生组织的形成,控制组织的结构,是决定组织构建成败的关键之一.现有的支架材料主要包括以下三类:天然高分子材料如胶原、甲壳素等,合成高分子材料如聚氨酯、聚乳酸等,无机材料如羟基磷灰石、生物玻璃等。
期刊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主要侵及滑膜关节,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还可以累及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皮肤、眼、神经系统等关节外系统。
期刊
目的 描述儿童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评价不同治疗方法对儿童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和安伞性.方法总结北京天坛医院1990年1月至2008年12月诊治的23例儿童颅内动脉瘤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3~15例.观察手术组16例和电解可脱性微弹簧栓塞术(GDC),5例的疗效.全部病例中有2例未做进一步的治疗.结果手术治疗组中15例恢复良好,1例死亡;GDC治疗组中1例栓塞成功,术后恢复良好;2
microRNA(miRNA)是近年来研究最活跃的细胞调控因子.和传统的蛋白因子不同,miRNA是一种19到22个核苷酸之间的非编码RNA,能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调控基因表达.其作用机理为:在细胞核内,miRNA基因经RNA聚合酶Ⅱ转录出具有帽子结构和多聚腺苷酸尾巴(AAAAA)的原初miRNA(pri-miRNA),pri-miRNA被核酸酶Drosha切断,生成70个核苷酸的具有茎环结构的miR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