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望穿地心

来源 :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qi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脚底藏着巨量钻石
  你的脚下,是坚实的土地,而在这土地之下,又是什么呢?最近,科学家发现,就在你脚下的土地里,可能藏着千万亿吨的钻石。
  如此巨量的钻石可能令许多人垂涎不已,仅将一小部分挖出来,已是一笔可观的财富。然而,抱有这样想法的人大概要失望了,因为这些钻石埋藏在地底大约160千米深的克拉通根处。
  克拉通是地质学名词,指的是大陆地壳上古老而稳定的部分,缺乏明显的火山活动和没有发生过碰撞的地块,在近5亿年内的大陆运动过程中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有的克拉通形成于20亿年前甚至更早。我国华北地区、东北地区以及大部分朝鲜半岛、蒙古南部共同组成了面积达170万平方千米的华北克拉通。在克拉通底部,有锥形部分深深嵌入地球深处直至地幔处,最深可达200千米,嵌入地幔的这部分被称为“克拉通根”,巨量的钻石便是藏在这里。
  千万亿吨的钻石藏在160千米深的地底是什么样的概念?大概意味着目前人类穷尽一切办法也无法窥见一丝一毫这些钻石的影子。那么你也许会问,人类钻地最深的记录是多少?
  目前,世界上钻深最深的记录保持者是苏联。1970年,苏联在科拉半岛开始钻探,最深的钻孔形成于1989年,深度约12.3千米。截止目前,以垂直深度计算,这个深度仍是到达地球最深处的人造钻井,然而,与160千米相比,却连其零头都没达到。可以想象,想要开发出深埋地底的巨量钻石堪称天方夜谭。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疑惑,既然人类无法深入160千米深的地底,科学家是怎么知道哪里藏有钻石的呢?答案是地震波,科学家能够利用地震波判断出地底到底藏着些什么。那么,科学家是如何借助地震波勘探地球内部的?
  密探——地震波
  现在,我们知道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地表以下为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地壳之下为地幔,分为上地幔、过渡带和下地幔,厚度约为2900千米;再往下便是地核了,半径约为3470千米,内核为固态的铁镍核心,半径为1200千米,温度达到5400℃,几乎与太阳表面温度相当,其余部分为外核,虽然大部分同样由铁镍组成,却是熔融的状态。
  无法钻到地底深处的我们是如何知道这些信息的?这是因为我们有“密探”——地震波,科学家探测到钻石的存在便是这位“密探”呈上的密报。
  利用地震波,首先得明确地震波的特性。地震波分为两类,一种为面波,另一种为体波。面波在地表横行,是摧毁建筑物的罪魁祸首;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又分为两种:压缩波(P波)和剪切波(S波)。P波与S波似一对孪生兄弟,虽在震源处相伴而生,性格却是大相径庭。P波是个急性子,传播速度快,通常最先到达震源的地面,即震中,使地面上下波动;P波还是个大嗓门,信号强度远大于背景噪声,很容易被检测到。相比之下,S波则是个慢性子,姗姗而至,速度几乎只有P波的一半,使建筑物左右摇晃;S波“性格内向”,信号微弱,常常被P波信号覆盖,难以检测。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觉到地面或者建筑上下跳动,这是P波到来的标志,接着是一阵阵大幅度的左右摇摆,S波也抵达了。
  第一个分辨出P波和S波并确定它们以上特点的是英国地质学家理查德·奥尔德姆,将两种波区分开后,他又发现这两种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折射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注意到,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会发生折射现象,体波也一样,体波的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关系同样受到介质的折射率影响,对于在地球内部穿梭的体波来说,岩石的种类是影响波速的重要因素。P波在固态和液态中都能够传播,介质变换时会发生折射现象;S波只能在固體中传播,进入液体时会被完全反射,无法穿过。地震波的这一特点给了奥尔德姆新的启发,他想,用地震波也许可以勘探地球内部结构,从此,地震波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密探,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帷幕拉开了。
  漫长探秘之旅
  1906年,奥尔德姆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如果以震中为0°,震中在地球的另一面对应点为180°,那么在103°到142°的区域内,P波突然消失了,142°以后又重新出现,而S波在103°到180°的区域都毫无踪影。换个更通俗点的说法,如果我们把地球任何一个横截面比做一个表盘,如果在12点的位置发生了地震,那么在表盘的3点半到快5的地方,和对应的7点过到8点半这块区域,是测不到P波的。而3点半到8点半这几乎近一半的区域测不到S波。这个测不到体波的区域被称为“影子区”。根据体波的折射原理,奥尔德姆猜测,地球内部有一个液体核心,所以P波到达液态地核时发生了折射,无法到达“影子区”。同样,由于液态地核阻挡了S波。所以“影子区”也无法测到S波。于是,一个有着熔融地核的的观点形成并沿用了几十年。
  到了1929年6月17日,当地时间10:17,新西兰南岛发生了里氏7.3级大地震。这次地震的数据被全球的地震仪忠实地记录了下来,包括远在欧洲的法兰克福、哥本哈根等地的地震仪。本次地震的数据引起了丹麦地震学家莱曼的注意,在仔细研究了地震数据之后,她发现有两束微弱的P波信号出现在影子区。
  莱曼对此百思不得其解,直到1936年,她综合了更精密的地震仪所记录的全球地震数据,对在地核中传播的地震波速度进行了更精确的测量,才终于勘破了7年前发现的奇怪现象。她认为,现在影子区测到P波,说明地核内层不完全是液态,有可能液态核心内层中心是固态的,因而折射率发生变化,所以即使是在影子区,有时候也会有微弱的P波信号。也就是说,地核是双层结构。后来这个观点被广泛接受,一直沿用至今。
  内核是什么?
  在接受了双层地核模型后,科学家又产生了新的疑问:固态的内核到底是什么?上面说过,地球内核是铁镍核心。科学家是怎么知道的呢?答案是,他们并不知道,这是猜的。不过,不是盲目猜测,而是有理有据的。
  这一猜测首先基于人类对宇宙的认识,铁元素大量存在于宇宙中,是银河系中最常见的十大元素之一,普遍存在于陨石中,并且,陨铁中常常带有镍,地球身处银河系,应该不会例外。
  其次,科学家需要证明铁在地心处能够以固体的形式存在。地心深处的有着5400℃的超高温,而一般铁的沸点2750℃,5400℃的超高温早就气化了。但地心深处的压强大约是标准大气压的300万倍,在这样的极端条件下,铁的性质会是怎样的?其实问题很简单,科学家们只需要测定铁在这样的高压之下的熔点。2000年,科学家根据分子动力学计算出该熔点理论上为6226.85℃,2013年,有科学家用金刚石压砧实验得到该熔点为5726.85℃,证明了铁能够在地心处保持固态。不过,实验中运用的都是纯铁,而地核的铁并不是纯铁,实际的熔点会有所降低。至此,虽然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索还在继续,但目前公认的地球内部结构图已然形成。
  我们脚踩着的大地,仍然被层层谜团包裹,等待着我们一层层揭开。我们虽然不能深入160千米深的地底挖掘千万亿吨的钻石,但知道它就在那里;我们虽然不能像科幻小说的主人公,来一场地心之旅,亲眼看到地心图景,但可以不断探索,一步一步绘制出我们所了解的地球结构。
其他文献
如今在中国,二维码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微信加好友、支付宝付款以及各种手机应用程序的下载,都离不开二维码的帮助。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二维码的发明者其实是日本人,名字叫腾弘原。早在1994年,他就发明了一种叫做“QR code”的二维码。可惜的是,腾弘原并没有预料到二维码在未来社会的应用前景,白白错失了商机。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20多年前,电子工程师腾弘原就职于日本电装株式会社,这家公
期刊
如果海洋中有高科技文明,我认为,他们会利用广阔的海域,收集太阳能电解水,生成氧气、氢气,然后用于燃烧。也有可能是通过藻类,大规模的养殖大型藻类,然后发酵生成甲烷或者乙醇等。如果他们的科技水平确实足够高,这些能源的利用对于他们来说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大科技读者 大课间读者  我认为海洋中的高科技文明的能量来源是流动的海水、海底火山和热液喷泉。海水不是静止不动的,根据盐度和温度的不同,海水会不停地
期刊
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的一类极为有效的药物。抗生素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许多人的追捧。但也有人因为使用抗生素产生过敏反应,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新的研究还发现青少年服用抗生素过多会增加患肾结石的风险。  此外,抗生素也有致命的缺点。其一,并不是每一种抗生素都只针对特定的细菌,因此它们在杀害有害细菌的同时也可能杀掉无害细菌甚至是有益细菌,对人体自身的免疫机制会有影响;其二,部分顽强的细菌经过抗生素的“轰
期刊
世界上只有两种哺乳动物爱吃辣,一种是人类,另一种是树鼩。  树鼩活跃于东亚、东南亚地区,外形似老鼠,又有点像没了大尾巴的灰松鼠,全身除了腹部有少许白色毛发外,长满了灰褐色的体毛。树鼩体型较小,体长一般只有19~20厘米。它们的尾巴虽然不大,但很長,几乎与身体等长。  树鼩会主动寻找带有辛辣味的食物。一般来说,除了人类之外,哺乳动物对于辣味向来是敬而远之的。哺乳动物的舌头和喉咙处有充当感受器的离子通
期刊
一直以来,科学家和各行各业的工程师们源源不断地从大自然获得创造灵感,因此大自然在创造发明方面可谓是我们的“恩师”,而我们只是大自然的“学徒”。本文将列举五个来源于大自然的发明。  蜂群思维管理能源  蜂群是一个神奇的种群,它们似乎没有思维,智力也不高,但是却“本能”地知道自己应该扮演什么角色,需要完成什么工作。蜂群之所以能做到分工明确,工作效率如此之高,是因为背后有一只“无形的手”——蜂群思维。 
期刊
你看过最千奇百怪的书是什么?我们平时看的都是传统的、最平常的书,比如课本、练习题、小说、杂志等;比这个稍微奇怪一点的就是立体书,书中的鸟兽鱼虫都活灵活现,立体感强;此外,也不乏斥重金打造的书,书上镶满了黄金或钻石……那么,你可曾听说过用X光线照射才能看的书?我们都知道,医学上X光常用于辅助诊断,那它与看书又有何关系?别着急,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真书”不露相  都说真人不露相,这里有一本“真書”
期刊
当宇航员,可能是许多人的梦想,但是大多数人都难以实现这个梦想。虽然当不了真正的宇航员,但是过一把当宇航员的瘾还是可能的。  欢迎来到肯尼迪航天中心游客综合区的航天员训练体验中心!  航天员训练体验中心  在航天员训练体验中心,体验者体验完所有的模拟项目将需要约5小时的时间。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单个体验项目。  体验中心的每个训练区都复制了宇航员真实的训练环境,每次可有20多个人同时参与体
期刊
认识并保护蝙蝠  或许你只在电视上看到过蝙蝠,只知道它们住在洞穴里,有些还会吸血,是一种可怕的生物。可是你知道吗?蝙蝠也是一种益兽。首先,蝙蝠是一种保留着许多原始特征的哺乳动物,它们对现代科学研究和生物制药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其次,大多数蝙蝠的食物是蚊虫,能帮助保护我们的庄稼;另外,有的蝙蝠,如小长鼻蝙蝠还是花朵们忠实的传粉者。  可是由于栖息地的减少、人类捕捉,加上一种奇怪的疾病,世界上的蝙蝠中
期刊
你对“在海龟体内发现了许多的塑料袋”这个话题感到熟悉吗?近几年来,电视上频繁出现类似这样的报导。现在我们的海洋里充满了大大小小的固态垃圾,如烟头、塑料袋、玻璃瓶、废弃的渔网等。这些垃圾不仅不美观,而且还造成了严重的水质污染,海洋生物还会因为误食这些垃圾而死去。据统计,仅是太平洋上的海洋垃圾的面积就有大约300万平方千米,将近1/3的中国国土面积,并且垃圾还会越来越多。  那么我们真的拿这些海洋垃圾
期刊
说到蓝色血液,你是否会想到科幻小说中有关外星人的情节,其实在我们自然界就有生物拥有这样的血液,这就是鲎(hòu)。如果你生活在沿海一带,或许会见过这种外形似“铁锅盖”的生物,俗称“马蹄蟹”,但它却与螃蟹关系不大,是一种节肢动物,这种生物虽然个头不大,却浑身是宝,尤其它独具的蓝血。  为什么是蓝色的血?  看到鲎,也许每个人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它的血是蓝色的?”,我们常见血液大都是红色,这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