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纵深发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读书,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读书习惯和读书方法,逐步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实践表明,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是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有师易、无师难”局面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紧紧围绕课本来进行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数学概念逐步形成、理解、记忆和掌握的过程,也是智力逐步得到开发的过程。教学时教师必须重视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新课教学时,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旧启新,对新知识作纲要式的讲解,并适当深化,不要面面俱到,而要让学生带着疑虑,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书籍解决新问题,在深化旧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复习或小结时,要求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用简练的语言、图框、表格,就所学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归纳。这样,教师长期从读书方面进行诱导和强化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步养成读书习惯。
二、教导读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读书要注意层次,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概念、规律,应从初读时对概念的朦胧印象和肤浅认识,到复习阶段时达到对教材结构、基本内容的详细理解和掌握。预习时,一般要求学生全面阅览,初步了解教材内容的骨架和线索,并找出重点和难点,讲清重点,突破难点;讲解新课时,根据具体情况和提示要点,要求读后就某个问题进行解答,有时可先就一两个问题作启发性的简略讲述。这样,学生读书有明确的目的,能带着问题读,读得踏实,思考得认真,自能事半功倍。课堂复习巩固阶段读书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巩固掌握刚学的知识,以加深理解,理清脉络,巩固记忆。其方法是在教师小结的基础上针对某一知识点阅读,或在教师巩固提问前有针对性地读,或教师指定重点内容读;最后是布置作业后的读书,则主要是对作业涉及的内容选读。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费时既少,又始终处于有目标的积极思维中,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重点精读牢记,搞好标、增、评注
为了提高学生读书的有效性,还应该指导学生直接在教材上进行标、增、评注。标:指明教材要点、难点、重要应用、主干、精读内容,一般用符号标注即可。增:对于书上较难理解或书上知识前后跳跃、坡度较大的地方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公式补充说明。评注:对于教材个别地方必须“前挪”“后借”才能说明问题,或必须参考另一本书的某章节才可以说清,或自己有更精、更妙的独特见解的,都可评注在旁边以备忘,便于阅读时随时查阅。这种方法一般用在随教师讲解的读书活动中或以后的读书活动中。虽然多花了时间,但却对课本进行了一次初步加工、初步理解和识记,因而,它是整个读书活动的一部分,是把课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知识的重要途径。
四、“点”“线”“面”“体”递进,条块纵横联络
中学数学知识横跨代数、几何、三角、解析几何,知识穿插错综复杂,学生往往理不清头绪。教师应指导和帮助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提炼和重组,有了这些知识“点”,读书识记、理解就有方向可循;每个单元,要弄清教材对研究对象的纵向深入和连贯,即由现象到概念的建立,遵循的规律和具体应用,亦即“线”。每章每个单元由若干知识点纵向发展构成,把它们进行整理,得出简明线索,既能做到以简驭繁,又能做到顺序井然,眉目清楚,便于理解掌握。就教材的一章、一本书甚至是几本书而言,要弄清不同数学问题的横向联系,形成“面”的认识。同类问题中,既有各个数学问题的纵向研究,更有横向的相互联系。就整个教学知识来说,要弄清知识“点”“线”“面”错综复杂、纵横交错构成的知识立“体”。这些特点可以通过不同层次的习题得以体现或落实。因此,要求学生平时在分章节教学读书时,一定要有分有合,既要理解某个章节内容、又不囿于此狭小范围,避免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偏见。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对一本书甚至几本书的数学知识达到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上下贯通,既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又能灵活自如地应用。这样,学生在解答综合性高、灵活性强的题目时,就不会心中无底、束手无策了。
实践证明,当学生的读书能力随着知识的增长而获得长足的发展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会明显增强,整体素质也会得到提高。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紧紧围绕课本来进行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数学概念逐步形成、理解、记忆和掌握的过程,也是智力逐步得到开发的过程。教学时教师必须重视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新课教学时,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旧启新,对新知识作纲要式的讲解,并适当深化,不要面面俱到,而要让学生带着疑虑,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书籍解决新问题,在深化旧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复习或小结时,要求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用简练的语言、图框、表格,就所学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归纳。这样,教师长期从读书方面进行诱导和强化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步养成读书习惯。
二、教导读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读书要注意层次,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概念、规律,应从初读时对概念的朦胧印象和肤浅认识,到复习阶段时达到对教材结构、基本内容的详细理解和掌握。预习时,一般要求学生全面阅览,初步了解教材内容的骨架和线索,并找出重点和难点,讲清重点,突破难点;讲解新课时,根据具体情况和提示要点,要求读后就某个问题进行解答,有时可先就一两个问题作启发性的简略讲述。这样,学生读书有明确的目的,能带着问题读,读得踏实,思考得认真,自能事半功倍。课堂复习巩固阶段读书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巩固掌握刚学的知识,以加深理解,理清脉络,巩固记忆。其方法是在教师小结的基础上针对某一知识点阅读,或在教师巩固提问前有针对性地读,或教师指定重点内容读;最后是布置作业后的读书,则主要是对作业涉及的内容选读。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费时既少,又始终处于有目标的积极思维中,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重点精读牢记,搞好标、增、评注
为了提高学生读书的有效性,还应该指导学生直接在教材上进行标、增、评注。标:指明教材要点、难点、重要应用、主干、精读内容,一般用符号标注即可。增:对于书上较难理解或书上知识前后跳跃、坡度较大的地方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公式补充说明。评注:对于教材个别地方必须“前挪”“后借”才能说明问题,或必须参考另一本书的某章节才可以说清,或自己有更精、更妙的独特见解的,都可评注在旁边以备忘,便于阅读时随时查阅。这种方法一般用在随教师讲解的读书活动中或以后的读书活动中。虽然多花了时间,但却对课本进行了一次初步加工、初步理解和识记,因而,它是整个读书活动的一部分,是把课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知识的重要途径。
四、“点”“线”“面”“体”递进,条块纵横联络
中学数学知识横跨代数、几何、三角、解析几何,知识穿插错综复杂,学生往往理不清头绪。教师应指导和帮助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提炼和重组,有了这些知识“点”,读书识记、理解就有方向可循;每个单元,要弄清教材对研究对象的纵向深入和连贯,即由现象到概念的建立,遵循的规律和具体应用,亦即“线”。每章每个单元由若干知识点纵向发展构成,把它们进行整理,得出简明线索,既能做到以简驭繁,又能做到顺序井然,眉目清楚,便于理解掌握。就教材的一章、一本书甚至是几本书而言,要弄清不同数学问题的横向联系,形成“面”的认识。同类问题中,既有各个数学问题的纵向研究,更有横向的相互联系。就整个教学知识来说,要弄清知识“点”“线”“面”错综复杂、纵横交错构成的知识立“体”。这些特点可以通过不同层次的习题得以体现或落实。因此,要求学生平时在分章节教学读书时,一定要有分有合,既要理解某个章节内容、又不囿于此狭小范围,避免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偏见。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对一本书甚至几本书的数学知识达到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上下贯通,既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又能灵活自如地应用。这样,学生在解答综合性高、灵活性强的题目时,就不会心中无底、束手无策了。
实践证明,当学生的读书能力随着知识的增长而获得长足的发展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会明显增强,整体素质也会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