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叹“细节”“细报”满天下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pengd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古就有所谓“细书”。因为古代纸张少且贵,所以书或印刷品的字体往往很小。有一家名叫《文笔》的高雅小刊物,蒙编者诸君寄赠,最近笔者就读到一篇讲中国古代“细书”的文章,极重要(文中并附当时“细书”的样品一篇)。细书的字究竟有多大呢?文章说特小的字“如同细黍”,约相当于现今的新六号字。然而我们知道,中国自有印刷术以来,“细书”是很少见的了,不要说宋以后(宋版的字体大家都熟悉),就是在宋以前东汉以后,印刷大都改成了“大字足本”,细书只成为读书人的一种技能。当然,“细书”仍为人所重视,因为中国人好古、信古,总认为“细书”被后人篡改之处较少。但是,真正读起来不胜其苦,王安石就曾慨叹:“细书妨老读,长簟惬昏眠。”
  虽然“细书”此后仍不绝于市,但我辈人看到的毕竟少多了。我见到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小时候所看的古典小说(如《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印刷者为了赚钱,常用蝇头式的小字印刷,也即等于“细黍”,而且用的是油光纸,因为大多数人是在油光灯下看的,所以损害目力至钜。另一种就是我请人代买的一部《四库全书总目》,上海大东书局民国十五年印行,其字体相当于现今的五号字,但行距窄小,读起来也是昏昏然,所以最终大致粗粗浏览一下了事。除了上述两种书以外,至少在我生活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里,在读书看报方面尚没有感到太大困难,因为那时书报的字体虽不及古书的“大字足本”,但所用的大都是老五号铅字,行距也较宽,因此目力尚能承受。除书籍外,后来日益多起来且读者众多的报纸和刊物,其字体也大体相当于老五号铅字,所以那时读书看报刊尚能给人带来乐趣。
  但曾几何时,约从20世纪末开始,出版界情势大变,“细报”、“细刊”大行其道。目前“细书”(新六号字以下的印书)尚不算多,大概是因为读书的人少,或者并不是非读不可。报纸刊物就不同了,读的人多,报纸更是人们每日非读不可的。可现在偏偏是“细报”、“细刊”满天下,又碰上了目前正迈入老龄化时代(据说到2004年平均每5人中就有一位65岁以上的老人),多数老人不读书可以,不读报、不翻翻刊物不行(特别是退职干部和稍有文化水平的老人)。于是,现在我们就听到叫苦声连天,骂声也不断,一张报纸或一本刊物到他们手里,往往只是浏览一下标题就打发过去了,尤其当他们知道读报的待遇也不公平,领导人往往能够读到大字印的报纸或特刊,叫骂声里就又多了些刻薄的政治意味,话就更不好听了。
  “细书”、“细报”、“细刊”只为难老年人吗?否。现在戴眼镜的青少年比过去多多了,未老先衰的眼睛令医生也大为头疼,这难道和“细书”“细报”没有关系吗?
  “细书”“细报”如此之多,而且勢不可挡,原因究竟何在?我一直搞不清楚。听说我们国家有管理出版的部门,不知道这个部门的先生们能否关注一下这个问题?为大众着想,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啊!
其他文献
刘再复,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荣誉教授、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客座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李泽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德国图賓根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民族主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    刘再复(下称刘):近年来,民族主义再起。以前我们唱《国际歌》,提倡国际主义,宣传“工人无祖国”
期刊
一  “狼来了”是孩提时大人讲的故事,今天的孩子可能还在听。大意是说小孩子不可说假话,说假话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在紧要关头得不到他人的救助。那时听了,觉得很对。  长大了,发现说假话的大抵不是孩子,而是教人不要讲假话的大人。大人的假话比孩子多。    二  差不多60年了,我在中学接受最初之思想教育,就有“对党忠诚老实”。忠诚,不用说;老实,就是对组织不能讲假话、不能隐瞒家庭出身、不能隐瞒个人经历、
期刊
【胡耀邦旗帜鲜明地批评“新老个人迷信”】  前面讲到,胡耀邦要求我们宣传华国锋的思想观点和主张,但他明确提出:对领袖,可以引他的思想、方针政策,加副词的办法我一般不主张,歌颂的词可以不要。这表明,胡耀邦是反对搞个人迷信那一套的,对华国锋也是这样。  粉碎“四人帮”以后,在老的个人迷信继续盛行的同时,又出现了新的个人迷信——颂扬英明领袖,到处挂英明领袖的像,高呼英明领袖万岁。但毕竟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
期刊
人们对基层民主创新的关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不仅能激发群众参与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管理热情,为基层治理提供社会支持,而且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推进民主,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扩大基层民主,把基层民主作为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创新,必须培养宽松、健康的创新环境,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要做到这一点,尊重基层的创新就变得十分重要。  尊重基层创新,首先是尊重基层群
期刊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之际,我们切勿忘记:抗日战争的历史不只是8年全面抗战,而是包括局部抗战在内的14年。在记住“八一三”淞沪会战的同时,请勿忘记“一二八”那段残酷、艰难的历史,请勿忘记“一二八”抗战中的无名英雄和闪光细节。    在央视“见证亲历”栏目瞥见十九路军英勇抗战的画面,才蓦然发现“一二八”抗战距今已78年整。若不是看到这期节目,也许我同许多人一样,恐怕早已将它遗忘在历史的烟尘中了。
期刊
正人先正己,治国先治党。作为执政党,中共要长期执政,就要摆正位置,从根本上理顺党群关系;要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要坚定地走“民主执政”的道路。    地位和角色改变后如何治党理政    中共从几十人组建的一个新型党派,发展到拥有几千万党员的大党,其间经历的艰难困苦、挫折失败自不待言。在当代中国政治舞台上,中共从战略守势到战略相持,再到战略反攻,从被围剿到夺取全国政权,它在延安的13
期刊
有人说,科举制被取消的百年来,中国官员的整体素质可能是自有科举以来的千余年最低的。结论是否准确可以再议,但科举包含的不看出身、注重程序、公平竞争等优点,随着科举制的取消似乎也消失了,而它包含的束缚思想、禁锢人心的弊端,反而有加强的趋势,即好的没有继承,壞的却发扬光大了。    【“出题困境”导致俞樾严重失误】  曾国藩曾经开玩笑说,他的两位得意门生,“李少荃是拼命做官,俞荫甫是拼命著书”。李少荃就
期刊
在布鲁塞尔欧盟总部门口,经常有小贩向游客兜售烙着鲜明“欧洲印记”的明信片。我曾经看到一张印有巴黎凯旋门、罗马竞技场和柏林伯兰登堡门等欧洲主要地标性建筑的明信片,上面还写了这样一段令人忍俊不禁的话:什么样的人是一个典型的欧洲人?他(她)应该灵活如德国人,严谨如法国人,谦虚如英国人,冷静如意大利人……令你会心不已。  出现在欧洲“心脏”的这些幽默感十足的旅游纪念品传递给我们外人一个严肃的信号:随着欧洲
期刊
2009年11月8日,北京大学公布了“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自主招生方案。这是一次高考制度改革,还是又一次“折腾”和花样翻新?  对此,新浪网发起网上投票,两天内吸引了13000多名网友参加。结果显示,认为“实名推荐制对多数人不公平”的网友占到69.9%;支持这一方案,认为“可以弥补高考选拔人才机制不足,发现高素质学生”的占23.0%;另有7.1%的网友表示“不好说”。  尽管北大对校长实名推荐制
期刊
【“无知批有知”是如何开始的】  2009年是陈寅恪逝世40周年。每当提到陈寅恪,就不禁想起53年前,我们中山大学1956级同学集体拜访他的情景。往事如昨,历历在目。  那是1956年9月22日下午5时许,中山大学历史系在“怀士堂”举行迎新会,系主任杨荣国教授重点介绍陈寅恪,说陈“才识渊博、盖世奇才”,是“最好的教授”、“教授的教授”,正如吴宓教授所说的“寅恪为全国最博学之人,寅恪虽系吾友而实吾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