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鄉村的春色无限,山色青黛,云烟袅袅,树叶嫩绿,河水碧波,亦如一幅清新绮丽的水彩画。日出东方催人醒,早晨我起床,走到阳台上,活动筋骨,抬头望天空,看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投入春的温暖怀抱。
春风春雨多春意,春雨声声藏惊喜。乡村的雨丝风动,婉转多情。小雨带着笑脸,在天地间上下飞舞,给予大地清新、明丽、湿润的美。也许春雨是英俊的少年,富有激情地朗读花草诗歌。春雨后的无数花朵,鲜艳夺目,俏立枝头。那水滴亮晶晶,像少年快乐的眼睛。我在春雨中寻觅一种感觉,春风化雨胜有声,蓝天日暖春满香。
乡村的春色,“一些花朵化作泉水,一些花瓣被春风吹成浮云。”我遇见田野一大片黄灿灿的油菜花,那是一幅油画。一块块麦田,翠绿而耀眼。微风吹着麦苗儿,一起一伏地波动,就像少男少女多情地跳舞。太阳底下,油菜花嫩黄,小麦呈浓绿色,散发着闪闪的亮光。面对此景,我感到眼睛湿湿的,像有水要流出来。
雨洒在原生态的乡村,喜鹊登枝报喜。我欣然步入野外花海,眼睛为之放光。西山的桃花竞相开放,无数小花簇拥着,呈现大片的桃花奇景。北坡的油菜浓黄浅绿,芳香扑鼻。东山的油菜招来无数蜂蝶,贪婪地吮吸花蕾,酿制幽幽的芳香。花的香气引来蝴蝶的沉醉,由这朵花翩翩飞往另一个花丛。太阳露出微笑的脸,阳光普照,我的心仿佛被电了一下,这是怎样的明媚春色啊!
乡村的春天,少年天真烂漫单纯,快乐地成长。有一对幸福的年轻人,走在乡村的土路上,男的脸上时时流露淡淡的笑意,有自信、坚强、执着的表情。女孩梨花色的脸庞,眉眼俊秀,仍有几分稚嫩。她以一种清新的姿态,走在小路上。她是青春的,靓丽的,活泼的。他们一边走着,一边亲切交谈,也许在相互规划美好的未来。
乡村主干道上,我开着三轮电动车,上坡地耕耘。乡村经过几十个春秋,自然风情尚存。一山一天有四季,四季一时不同景。春天的乡村,春风传花信,花开不知年。乡村的一切都发生变化。我深深感受到,机器替代耕牛,机器观念带来机械化操作,如同一种神来之物,提高耕作效率,让封闭乡村跨入机械化。与其说乡村山清水秀,不如说关注乡村人们的吃穿用住经济化发展。我一个人驾车,车带着我前行。绿叶、微风、飞鸟在耳边滑过。我在山坡上耕作,由于雨水好,土质湿润松软,进展颇快。我的九分地,地形高低不平,有点费劲,我仍驾车跑南跑北。两遍翻地,白地变成黑黑的湿地。我脸颊汗珠滚动,身体发热,如愿完成耕作任务。我面对土地感叹,“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铁牛奋蹄掀春潮。春暖花绽放,乡村人勤快,双手劳作忙不停,男女老少皆争春,笑在脸上。忙碌是春天特有的个性,是乡村人的期望,是一种热爱春天的心态,是一种豪迈,一种应有的担当,是勤劳、良善、坚强、勇敢、奋发向上的品格。春天,尽是乡村人劳动的背影,劳动改变心情,劳动改变乡村的面貌,劳动创造乡村人的物质生活。乡村人追求美好的生活,耐人品味,让人难忘。
金色的秋天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博我眼球刷存在感的,居然是乡村清风吹拂的山岭上金灿灿的野菊。那无数蜂蝶时时在我眼前身后飞舞,在我耳边嗡嗡嘤嘤。我欣然闻到野菊以及草丛的幽幽香味,心里麻酥酥的。农村正值秋耕播种,乡村人在田野中耕作,顾不上擦一把汗,而乡村道路上往来的车辆,正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我和黄村一家杨姓亲戚,合伙买了一辆手扶拖拉机,弹指已经六个春秋。其中的一次合作,印象尤为深刻。当时,我打电话问情况,又亲自去请他,亲戚有求必应,突突突地开着拖拉机来到我家。
亲戚瘦高个,农忙时在家播种收割,农闲时外出垒墙粉墙,打工挣钱,干活快字当头。他为人低调,吃苦耐劳,始终以坚强、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还有扬人责己的品质。我们一块在地里耕作,他突突突驾车走两趟,让我一边耕作,一边学习,他手口并用,在我身边做技术指导,直到我能独立驾车耕作。
一个人只要心里有你,惦记你,遇事能帮扶,不算计人,那就是最美的朋友之情。
亲戚曾用打工挣来的钱买了一辆永盛电动车,在路边收玉米时,不小心被人偷走了,一家人找呀寻呀,也没有结果。亲戚的新车被人偷去了,却还给我耙地,他那样认真地劳作,虽然脸上还挂着些许不快的表情。亲戚那黑长的皮鞋踩着松软的土地,身后留下深深的脚印。
柴油机冒着黑烟,圆盘钩子耙翻起黄土,俨然是一副泥水匠的劳动作风。为了减轻他的劳动强度,我不时插进去驾车。我们一天就完成了二亩五分地的任务,疲劳感涌上全身。亲戚说:“我回去还要给另外三家邻居耙地。”他朴素的话表明了他的热心和最美的人性。
金色的秋天,亲戚那感人的身影映在眼前。我喜欢他高大的身影,喜欢他耙地快如风的劲头,喜欢他身上浓浓的乡土味,喜欢他负重前行。他的一个眼神,一个自信的微笑;他的耐心、细心、爱心;他的每一句清风般的话语,都深深地印在我心中。亲戚笑对生命,笑对人生,以宽大的胸怀,阳光般的微笑,开启温暖的人生,一句温馨的话——在平凡中见非凡。亲戚的友好举动,足以诠释人间的另一种美好。这种美好就像金色的秋天一样,留在我的记忆里。
作者简介:王建敏,笔名王芳敏,男,56岁。曾在《鸭绿江》《参花》《教学与研究》等刊物发表作品。
(责任编辑 刘冬杨)
春风春雨多春意,春雨声声藏惊喜。乡村的雨丝风动,婉转多情。小雨带着笑脸,在天地间上下飞舞,给予大地清新、明丽、湿润的美。也许春雨是英俊的少年,富有激情地朗读花草诗歌。春雨后的无数花朵,鲜艳夺目,俏立枝头。那水滴亮晶晶,像少年快乐的眼睛。我在春雨中寻觅一种感觉,春风化雨胜有声,蓝天日暖春满香。
乡村的春色,“一些花朵化作泉水,一些花瓣被春风吹成浮云。”我遇见田野一大片黄灿灿的油菜花,那是一幅油画。一块块麦田,翠绿而耀眼。微风吹着麦苗儿,一起一伏地波动,就像少男少女多情地跳舞。太阳底下,油菜花嫩黄,小麦呈浓绿色,散发着闪闪的亮光。面对此景,我感到眼睛湿湿的,像有水要流出来。
雨洒在原生态的乡村,喜鹊登枝报喜。我欣然步入野外花海,眼睛为之放光。西山的桃花竞相开放,无数小花簇拥着,呈现大片的桃花奇景。北坡的油菜浓黄浅绿,芳香扑鼻。东山的油菜招来无数蜂蝶,贪婪地吮吸花蕾,酿制幽幽的芳香。花的香气引来蝴蝶的沉醉,由这朵花翩翩飞往另一个花丛。太阳露出微笑的脸,阳光普照,我的心仿佛被电了一下,这是怎样的明媚春色啊!
乡村的春天,少年天真烂漫单纯,快乐地成长。有一对幸福的年轻人,走在乡村的土路上,男的脸上时时流露淡淡的笑意,有自信、坚强、执着的表情。女孩梨花色的脸庞,眉眼俊秀,仍有几分稚嫩。她以一种清新的姿态,走在小路上。她是青春的,靓丽的,活泼的。他们一边走着,一边亲切交谈,也许在相互规划美好的未来。
乡村主干道上,我开着三轮电动车,上坡地耕耘。乡村经过几十个春秋,自然风情尚存。一山一天有四季,四季一时不同景。春天的乡村,春风传花信,花开不知年。乡村的一切都发生变化。我深深感受到,机器替代耕牛,机器观念带来机械化操作,如同一种神来之物,提高耕作效率,让封闭乡村跨入机械化。与其说乡村山清水秀,不如说关注乡村人们的吃穿用住经济化发展。我一个人驾车,车带着我前行。绿叶、微风、飞鸟在耳边滑过。我在山坡上耕作,由于雨水好,土质湿润松软,进展颇快。我的九分地,地形高低不平,有点费劲,我仍驾车跑南跑北。两遍翻地,白地变成黑黑的湿地。我脸颊汗珠滚动,身体发热,如愿完成耕作任务。我面对土地感叹,“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铁牛奋蹄掀春潮。春暖花绽放,乡村人勤快,双手劳作忙不停,男女老少皆争春,笑在脸上。忙碌是春天特有的个性,是乡村人的期望,是一种热爱春天的心态,是一种豪迈,一种应有的担当,是勤劳、良善、坚强、勇敢、奋发向上的品格。春天,尽是乡村人劳动的背影,劳动改变心情,劳动改变乡村的面貌,劳动创造乡村人的物质生活。乡村人追求美好的生活,耐人品味,让人难忘。
金色的秋天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博我眼球刷存在感的,居然是乡村清风吹拂的山岭上金灿灿的野菊。那无数蜂蝶时时在我眼前身后飞舞,在我耳边嗡嗡嘤嘤。我欣然闻到野菊以及草丛的幽幽香味,心里麻酥酥的。农村正值秋耕播种,乡村人在田野中耕作,顾不上擦一把汗,而乡村道路上往来的车辆,正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我和黄村一家杨姓亲戚,合伙买了一辆手扶拖拉机,弹指已经六个春秋。其中的一次合作,印象尤为深刻。当时,我打电话问情况,又亲自去请他,亲戚有求必应,突突突地开着拖拉机来到我家。
亲戚瘦高个,农忙时在家播种收割,农闲时外出垒墙粉墙,打工挣钱,干活快字当头。他为人低调,吃苦耐劳,始终以坚强、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还有扬人责己的品质。我们一块在地里耕作,他突突突驾车走两趟,让我一边耕作,一边学习,他手口并用,在我身边做技术指导,直到我能独立驾车耕作。
一个人只要心里有你,惦记你,遇事能帮扶,不算计人,那就是最美的朋友之情。
亲戚曾用打工挣来的钱买了一辆永盛电动车,在路边收玉米时,不小心被人偷走了,一家人找呀寻呀,也没有结果。亲戚的新车被人偷去了,却还给我耙地,他那样认真地劳作,虽然脸上还挂着些许不快的表情。亲戚那黑长的皮鞋踩着松软的土地,身后留下深深的脚印。
柴油机冒着黑烟,圆盘钩子耙翻起黄土,俨然是一副泥水匠的劳动作风。为了减轻他的劳动强度,我不时插进去驾车。我们一天就完成了二亩五分地的任务,疲劳感涌上全身。亲戚说:“我回去还要给另外三家邻居耙地。”他朴素的话表明了他的热心和最美的人性。
金色的秋天,亲戚那感人的身影映在眼前。我喜欢他高大的身影,喜欢他耙地快如风的劲头,喜欢他身上浓浓的乡土味,喜欢他负重前行。他的一个眼神,一个自信的微笑;他的耐心、细心、爱心;他的每一句清风般的话语,都深深地印在我心中。亲戚笑对生命,笑对人生,以宽大的胸怀,阳光般的微笑,开启温暖的人生,一句温馨的话——在平凡中见非凡。亲戚的友好举动,足以诠释人间的另一种美好。这种美好就像金色的秋天一样,留在我的记忆里。
作者简介:王建敏,笔名王芳敏,男,56岁。曾在《鸭绿江》《参花》《教学与研究》等刊物发表作品。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