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静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es_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窗外已下了一夜的雨,懒卧床上,听雨仍哗哗不停,忽儿一阵急忽儿一阵缓地敲击着窗玻璃,仿佛在演奏一支杂乱无章的乐曲。昨夜气象台预报有台风来袭,看来今天这雨算是歇不下来了。天空越发黯淡无光,我也不再赖在床上,起身洗漱。收拾完毕,独坐客厅,忽然觉得屋子里空落落的,除窗外雨声窸窸窣窣外,整间屋子寂寂无声。静啊,就这样一下子闯进来,塞满了整间屋子,充斥在我的周围。我一点也不意外,反而有点惊喜,因为静于我,就像是一位极要好的朋友。很多时候,越是在人多喧嚣的地方,我越是感到孤独。正如一首歌中唱道的那样:在人多时候最沉默,笑容也寂寞。写这首歌的人,想来已深知热闹背后的落寞啊!
  当一个人时,身边寂寂,守静就成为一门必修的课程。此刻,我正在修习这门功课呢。家人都出去了,四周寂静无声,守着这一份静,在静中洗涤掉心中的躁,于静中觅得闲适安逸,真的是一种极大地享受。看着窗外落下的雨水,我在想,古人在这样的雨天会做些什么?或抚一曲高山流水,或吟一首雨中情诗,或烹一壶清香四溢的茶,或捧一册百读不厌的书。抚琴吟诗我不会,品茗读书倒可以做到,然而这不免有东施效颦之嫌,也就此打消了这个念头。既然不能效仿古人,那我不如在这寂静中学一回和尚,打一回坐吧。盘腿端坐在沙发上,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叠放于小腹部前,微闭双眼,轻轻地缓缓地呼气,然后再轻轻地缓缓地把气吐出来。只一会儿功夫,我的两条腿就有种麻酥酥的感觉,渐渐的又有一种酸酸地胀痛。唉,看来打坐实在也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只好又放弃了。
  打坐不成,屋子里仍然寂寂,窗外的雨渐渐小了。我仍然不想打开电视,或者电脑。只想守住这份寂静,想一些事情,或者什么也不想。然而下雨,又让我不由得想起多年前也是下雨天的一件事来。
  那时女儿上幼儿园,下午放学前突然下起了大雨,我撑着雨伞在路边焦急的看着过往的车辆,希望能打到一辆的士,然而等了半天也没有看见一辆的士经过。我正不知怎么办才好,一辆红色的小轿车停在了我的面前,驾驶座前的车窗摇了下来,露出一張35岁左右男人的脸,那人问我要去哪里?我看着那人的脸,确定是一张从来没见过的陌生的脸,莫非是黑的士,却也不像。虽然疑惑但我还是回答说去幼儿园。那男人就说:这么大的雨,打的也不好打,你上来,我送你去。只是几秒的犹豫之后,我上了车,或许他是认得我的吧,不然怎会这么热心要送我去幼儿园。等到上车后我才看见在那个男人旁边还坐着一个小男孩,比我女儿大两三岁的样子。男人说他回家正好路过幼儿园,顺道。一路上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男人和小男孩也没说话,默默的到了幼儿园门口,男人把车停下,说了句:到了。我匆匆打开车门,说了句谢谢,却不知道再说些什么好,男人似乎看出了我的尴尬,只笑了笑,然后开着车一会就消失在街边的转角处。过后想想,我和那男人是并不认识的,然而他见我一个女人焦急的在雨中打的,停车送我到幼儿园,那么自然亲切,又仿佛是旧相识。这是一个多么温情的人啊!在这个到处都是负面新闻的社会,我能遇到这样的好人,庆幸之余,感动至极。而今想起这件事仿佛如昨日才发生。或许他早已忘记当年在雨中曾经帮助过一个焦虑的母亲这件事,而我永远记得那一声亲切的询问:你要去哪里?
  这件事我一直想把它记下来,却等到今天,在独守这份寂静时才能写下。可知,守静是一件多么有益的事情。《大学》中云:静而后能安。守得一份寂静,方能获得一份安宁,古代先贤早就悟出其中道理。浮躁的社会,人心也浮躁不安。守静,能让浮躁的心沉淀,能让人接近最本真的自己。懂得守静的人,自有一种品格,自成一种境界。与静相守,安亦至焉。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逐渐感觉,阅读的过程,是一种寻找,寻找问题的答案,寻找美的感觉,寻找仿佛和知己相晤一笑的温暖。  有些书可以一读再读,因为里面有丰富的人性和情感,比如《红楼梦》和《约翰·克里斯朵夫》,有些书一遍读起来都艰难,比如《水浒传》和《1984》,因为里面太残酷,是人性荒凉的极致。  但也只有读过,才知道答案。这些毕竟是小说,相较于现实的真相,那样的残酷描述其实并不过分。因为真实的人性,其实可能更让人难以接
期刊
我站在历史的画卷前,久久凝视着那诗情画意的一笔。我站着站着,与画中的人物,就站成了一道风景。  这道风景,有“诗酒趁年华”的洒脱。趁阳光正好,趁青春年少,趁岁月不老,我想去追梦。不顾亲友的劝阻,不顾路途遥远颠簸,我背着装满孤勇的行囊,独自寻梦泸沽湖。那一天,我看见行尽处的双鹤穿云,我开始感激自己曾读过的书,使我在看到这景色时心中所想非“大鸟”而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一天,我听闻这
期刊
春  小村的春天不经意间就来到了。  鸟儿比人们更早感受到春的气息。清晨醒来即听见陌生的鸟叫声,声音洪亮,与日常所闻明显不同。它们是来自深山的贵客,满怀希望前来造访,却带着失落重新归隐山林。其实鸟儿有些心急,就在它们走后不久,地边墙角的杂草就在暖阳下怯生生地冒出一丝绿意来。像投石问路的侦察兵,见没危险,各家门前院内的月季、牡丹也悄悄地抽芽绽苞。继而,果树们纷纷鼓起了花蕾。蛰伏了一个寒冬的耐冬花昂首
期刊
爱花是女人的天性。自从同事小妹告诉我那个花店,就止不住迈向那个花店的脚步。虽然夜幕降临,许多店门都关了,那个卖花的女子依然还在,看到我走来,她绽开了如花的笑颜,很耐心的帮我选花、修剪、插入瓶中。虽然已经满脸疲惫,虽然她的妈妈来电话催着回家吃饭,她还是耐心的告诉我:回家先用一定84浓度的水将花瓶冲洗消毒,然后滴入两滴84溶液,加入适量的水,再将鲜花放入,要坚持每天换水、修剪花茎,否则花儿就会枯萎,百
期刊
与书结缘,缘于家庭的熏陶。我出身于书香门第,中医世家,曾祖父、祖父、叔祖父在当地、在全国医术盛名,也许是医书墨香味和草药味的浸染,自幼就对书有着独特的爱,买书读书藏书几乎是生活的全部。  也许秉性使然,我自幼性格较为内向,不愿到户外去玩打铁牌、滚铁环等游戏,就愿意宅在家里看书。虽然看不懂爷爷的医书,但一本本小人书却让我爱不释手看得入迷,它陪伴着我度过了孩提时期,从那时起我对书上字、画产生了浓厚的兴
期刊
看惯了江南的乌衣巷口斜阳,小桥流水人家,初识古都长安的秦砖汉瓦,古风唐韵——  历史悠远,古朴厚重,感觉自是新奇。  每年数次往返于江南,对西北,早已是充满了向往。  没有了羁绊,更觉释然,心情也自是悠闲。  游兴,也就愈加盎然了。  今日,有幸去见证一个唱响千古爱情绝唱的——  华清池苑。  注定这是一次难得的浪漫之旅。  南依巍巍骊山,北临涛涛渭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可谓山清水秀。  华清池
期刊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伴着煦煦春风,独自漫步在这崂山西峰。仲春的七涧谷,满山松杉,因為有杉,群山才缘依环绕;因为有杉,才能汇聚百川……  漫行中,那呼啸的寒风阻挡着春的芳影,只有那喧鸟争鸣、流水潺潺才带来丝丝春的味道。山虽非言,然非无声,那清幽的山泉从那山的缝隙中汩汩涌出,似乳汁又是那样的甘甜,这甜甜泉水更孕育着苍翠的青松,塑造着七涧仙谷一个个佳境。  七涧谷景区由大标山、
期刊
时光荏苒,转眼间祖父已辞世十四个年头了。  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祖父的文章,但因俗务繁忙,更兼心浮气躁,终未能付诸笔端,静夜思之,甚觉有愧。如今提起笔来,祖父的言语形貌瞬间浮现,倒不知该从何处下笔了。  其实在外人看来,祖父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民国四年即1915年,祖父出生于河南省上蔡县一个清贫农家,年少时即为生计所迫外出打拼,北上开封西入洛阳,然后出潼关闯西安……去过许多地方,也做过很多活计
期刊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当时,吸引了全球的文学爱好者,尤其是引起了中国人的热烈关注。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拜读莫言作品的热浪,一周的时间,莫言的书籍一本难求。作为一位文学爱好者,虽然不喜欢跟风,但出于对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填补中国文学空白的尊重。家里书架上也多了几本莫言的小说。期初,每天晚上,都会仔细地咀嚼书里的每个文字。后来,出于自己文
期刊
小时候,父亲时常说:“人要真有福,一辈子不盖屋”。这是老家的俗语,言外之意是说,盖屋是件苦差事,不仅要有钱备料,更是操心劳累之大事。乡下,前辈盖房,后辈坐享其用,子孙才算有福气。待我渐渐长大,父母暗下决心,一定要省吃俭用,“头拱地”也要盖口好屋,尽量让孩子免受盖屋之苦。始料未及,刚过不惑之年的我,却四易住所,家舍三迁。  一  第一次家舍搬迁,是在乡下老家,我结婚之前。从老屋祖宅,搬进了新盖的砖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