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圆锥动脉干缺损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来源 :国际儿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youwo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脏圆锥动脉干缺损(CTD)是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中常见的类型,研究发现神经嵴与心脏圆锥动脉干的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对CTD的发生机制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其他文献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有一定的遗传基础,部分系单基因缺陷已被证实。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对其发生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入。本文就先心病的遗传规律和导致先心病的基因缺陷的研究现况做一综述。
钙调蛋白(calmodulin, CaM)是体内最重要的钙离子受体蛋白。现已知CaM参与了人体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而且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其有关。本文就CaM与肾脏疾病之间的关系作一简要综述。
霉酚酸酯(MMF)到目前为止主要用于器官移植,近年来国外将它用于肾小球疾病特别是狼疮肾小球肾炎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关MMF治疗肾小球疾病的动物试验以及在儿科领域的应用和研究也在积极开展,但剂量和使用时间尚无统一标准。
分子及细胞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探讨心肌衰竭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综述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提高心肌收缩蛋白功能、调控β-肾上腺素能受体或钙离子通道增加现存心肌的做功能力的研究进展,并讨论未来在治疗心力衰竭方面的可行性。
心力衰竭(心衰)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以血流动力学紊乱为特征的综合征。近年来,随着对心衰病理生理研究的深入,心衰已不再被看成是单纯的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许多因素参与了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本文主要从神经体液系统和细胞因子两方面,对其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各种肾小球疾病发展的结果均可导致肾小球硬化。血管紧张素Ⅱ阻滞剂在降低全身血压的同时,还能调节肾血流动力学,抑制系膜细胞增生、肥大和细胞外基质增生,减轻蛋白尿等,从而防治肾小球硬化。本文对比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拮抗剂(AT1RA)在这方面的作用,并提示AT1RA可能成为在保护肾功能、防治肾小球硬化方面具有潜力的药物。
近来,各种超声技术的发展为左心室舒张功能的无创性检测提供了许多有效手段。但因各种因素的影响,标准、简便、可靠的检测方法仍需进一步进行研究。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组锌离子依赖的,在结构上具有极大同源性的内肽酶,它与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与积聚以及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与增殖密切相关。因此,在某些心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MMPs家族及其调控,探讨其在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建中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普勒肾血流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肾血流阻力指数(resistant index, RI)与年龄有密切相关性,可以间接反映肾血管阻力状况及肾脏成熟的生理过程。近年肾RI的异常变化在梗阻性肾病、肾血管病及自体移植肾等疾病中的研究日益增多,为肾脏病的诊断治疗开辟了新的无创、有效的辅助检查方法。
心肌细胞肌浆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 SR)钙转运蛋白通过调节细胞内游离钙浓度对心肌细胞的收缩、舒张功能起着决定性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心肌SR钙转运蛋白表达异常是多种心脏病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已发现多种参与SR钙转运蛋白表达调控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