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孩子成为“触屏一代”

来源 :中国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mlb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pone、ipad等电子设备掀起的触屏风潮,让不少“零零后”在拇指的滑动下快速长大。这些“触屏一代”沉浸于虚拟的世界里,成了新一代的“容器人”。
  教育专家呼吁,减少孩子的触屏时间,让他们亲近自然,加强与外界的接触和交流。
  “触屏一代”过早变身容器人让人担忧
  “电视使我的脑子迟钝多了,我的孩子看起来像怪人。”在《电视的影响与儿童电视病》中,凯特·默迪这样描述电视给孩子们带来的影响:变成“容器人”和“电视人”。
  然而,就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以ipad为代表的触屏设备开始取代电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即便是三四岁的小孩也对ipad爱不释手。这些指尖滑动于触屏的年青一代,在电子世界的虚拟环境里长大,成为“触屏一代”。
  “我现在简直没办法管了,手机电池一会儿就没电了,我这女儿像中了邪似的。”正在吃饭的央金不停地向亲戚抱怨,但女儿拉姆却丝毫没有在意妈妈的牢骚,直盯着手中的苹果手机。
  “这愤怒的小鸟都让我愤怒了。”央金一把夺过女儿的手机,放在桌上,推攘着让她赶紧吃饭。只见拉姆扒了两口饭,又悄悄地拿起手机,手指一点,开始玩起《美少女梦工厂》,嘴里还时不时地蹦出几个日语词。
  央金无奈地说,只要一玩起苹果手机,女儿就变了个人,完全无视周围世界的存在。甚至晚上睡觉半夜醒来,有时候还发现拉姆躲在被窝里,盯着手机看动画片,央金说自己又气又无奈。
  孩子变身“容器人”引发家长争论
  日本传播学者中野牧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提出,在以电视为主体的传播环境下,人们的内心世界犹如封闭的容器,与外界隔绝,成为“容器人”。由于电视画面的跳跃性和片断化,导致人们的思维也进入跳跃模式,思考也变得碎片化。
  不过,和电视带来的“容器人”不同,ipad可能会让孩子身处更小的容器:电视还存在一个较远的距离,但ipad则直接抱在怀里。有家长抱怨说,如果是孩子半夜悄悄看电视肯定会很快被发现,但你绝不会知道他们半夜起来玩ipad。
  对此,不少人加入到反对“触屏一代”的行列里。他们从孩子健康的角度出发,认为ipad的缺点在于:对视力不好、让孩子自闭、缺乏语言交流、孩子容易痴迷。他们觉得应该让孩子更多地参与到户外活动中去,锻炼出一个好身体。
  而支持派却认为,ipad功能强大、简单易学、互动性好,可以下载各种儿歌、电子图书及游戏,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也不会让孩子“落伍”。
  有些时候,ipad也成了家长哄孩子的玩具,孩子长时间玩不腻,给家长省了不少事。马晓娟是福建省三明市的一名“80后”妈妈,由于自己要上班,便把4岁的孩子交给父母照看。但孩子淘气爱动,她便给孩子买了个ipad,孩子沉浸其中,安安静静的。
  戒除“视频终端综合征”从虚拟回归现实
  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医学界开始流行起一种计算机视频终端综合征,即长时间使用电脑经常出现眼部疲劳感、眼睛干涩、发红发痒及视线模糊等症状。这些原本专属于白领阶层的职业病,现在也悄然侵入孩子们中间,眼睛肿痛、患上干眼症的孩子们并不少见。
  某医院眼科主任游志鹏说,孩子们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眼睛得不到休息,睫状体长期处于痉挛状态,对眼球发育会产生影响,容易造成近视;经常盯着电子屏幕,长时间不眨眼,孩子容易患上干眼症;电子产品产生的辐射对孩子身体也很不利。
  “触屏一代”长期接触电子产品,在造成身体伤害的同时,对孩子心灵健康发育的弊端也不容小觑。网上流行这么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过度沉溺于电子产品,对传统的人际关系的破坏是空前的,孩子们也概莫能外。沉浸在机器的世界里,少了许多人情味,孩子的性格可能也会慢慢变得孤独自闭。
  某大学孙冬梅教授建议,家长应尽量减少孩子接触电子屏幕的时间,2岁以下儿童尽量避免接触ipad等电子产品,年纪稍大的孩子也要限定时间,每天累计不超过1小时。另外,家长还需督促孩子多亲近自然,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孩子应从虚拟世界回归现实。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北市纺织一厂幼儿园)
其他文献
曾经有个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把玩具藏在一个箱子里,让小孩子不停去打开箱子,让他确认玩具一直都在,只要小孩子连续打开三次,确认玩具都在箱子里,那么,他的大脑就判定且相信,那个玩具是永恒存在于箱子里的,他就可以安心去睡觉或玩耍。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自欺欺人“永恒”的错觉,是我们潜意识的不安所创造出来的,已被我们自己深深地依赖上了。  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需要依靠“永恒”的错觉来释放我们的不
期刊
近日,北京市教委、市政府教育督导室颁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行为的意见》,再次对中小学生课时、家庭作业、考试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要求,给出了具体标准。该意见将于今年5月30日起实施。  教学  禁止“课堂内容课外补”  《意见》规定,中小学要严格依照课程标准教学,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不得随意提高课程教学难度。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禁止“课堂内容课外补”。  此外,《意见》还特别强调,各学校须严格执
期刊
研究证明:7岁以前是人一生中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人的习惯、知识、技能、言语、思想、情绪等能力都是在此期打下基础的。而这个时期教育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就是家庭,其次才是幼儿园和社区乃至社会。因此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对于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情感的熏陶、知识的引导以及社会规范的指导为孩子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农村地区的幼儿园众多家长却认为:幼儿教育应该是幼儿园的事情。他们中很少有人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
期刊
一、人口学资料  小明,男,广州人,现年16岁,顺产,B型血,身体健康,一米七,身材偏高大,略显成熟,性格偏外向,处于青春发育期,精力旺盛。小明的家庭结构完整,一家三口,父亲现年42岁,无业,刑满释放后,现在开“的士”;母亲40岁,个体户,从事服装批发生意,收入稳定颇丰。小明因为在原校长期旷课、扰乱课堂纪律、顶撞教师、无心向学、偷盗、加入帮派组织、接触软性毒品、被学校送往新穗学校就读,新穗学校是广
期刊
中央宣传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30日在中国网络电视台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樊桂英家庭等1 0户全国教子有方“最美家庭”的先进事迹。  樊桂英、冯树凭、蔡笑晚、傅强、陈亮、林义鸿、杨兴明、谢小兰、薄金清、范秀莲等10户家庭养德崇善、教子有方,把家庭作为对子女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堂,大力秉承品德教育为先,积极探索科学教育方法,高度重视自身示范作用,努力涵养良好家德家风。他们的先进事迹,传承弘扬了中华民族
期刊
思家教之要,感悟四十年教育之路,家长千姿百态,问题五花八门,细细品来,培养家长育人能力不外:“明理、笃行”四字。不“明理”败在一个“愚”字上,糊里糊涂,好心办坏事,甚至是千辛万苦毁孩子,有道是教错了,还不如不教!不“笃行”败在一个“懒”字上,说得多,做得少,嘴上很重视,实际很少出力,图个人自在,误了孩子前程,纵然事业辉煌,家财万贯,终是人生之败局。  笔者以为以下六种关系,带有根本性和决定性,如果
期刊
为适应教育改革与教育事业发展中家庭与学校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东北师范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专题教育研究机构———东北师范大学家庭与学校合作教育研究中心。该中心围绕教育改革特别是现代学校制度倡导的社会参与、民主监督的思想,研究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密切沟通,从而使家校、亲师之间形成合力,提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质量,为现代家庭与学校建设提供学术支持和科学指导。具体任务包括开展家庭与学校合作教育的学术研究,推
期刊
内容提要:通过对全国7个大城市2千多名儿童及其家长的配对型调查研究及分析,发现家庭教育中家长的知识与观念、情感与态度、方法与行为均对儿童校外生活中的内容与时间安排、交友与娱乐、快乐情绪及亲子关系的品质等方面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家庭教育;儿童;校外生活  一、研究背景  1995年5月1日国家实施双休日制度以及教育部门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减负”工作以后,我国中小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减少至每年不到
期刊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培养一个人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如果把社会比喻成一座大厦,那么每个公民的责任感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有了责任感,人们才会去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了责任感,才会时刻准备着伸出一双援助之手;有了责任感,才会将个人融入到社会的海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才干,为家争光,为国效力。  一、责任行为的界定  所谓“责任”,即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是对正义、权利、
期刊
近日,重庆市召开推进家庭教育立法工作座谈会,《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纳入立法计划。“条例”规定,父母及其监护人应当将未成年子女带在身边共同生活。  “条例”立法课题组专家、西南政法大学教授、法学博士刘艺介绍,《条例》主要内容是明确家长及监护人责任义务,明确家庭教育主管部门及职责,强化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团、监护人的家教责任,规范家教市场和财政保障。“条例”将尽量避免设定宣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