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母限制孩子的自由,实际上是在制造孩子和自己的距离,在某些时候会导致“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愈演愈烈。
一个家庭要有自由和谐的气氛,夫妻关系是基础,亲子关系也很重要。如今,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让亲子关系成为家庭中很重要的部分,很多父母不吝给孩子最好的一切,但却不一定很得法。
“就只有这一个独苗,不想让他吃苦”,包揽孩子吃穿住行,过度保护;“不能让他输在起跑线上”,不顾孩子的感受,逼迫其参加各种各样的特长班,自作主张决定孩子该报考什么专业和学校;“我们只是怕他学坏”,偷看日记、检查短信……父母把孩子养在温室里,给他能够给予的最好的物质条件,无微不至照顾他的衣食冷暖,却不允许他们在设置的道路上有丁点旁逸。
我们恨不得为孩子献出一切,却惟独不能给予他成长的自由。父母的爱应当像阳光、像空气,只是播洒,从不限制、干扰孩子的成长,接纳、宽容、引导,做到这些即可。
包办是慢性毒药
父亲:张宇40岁,公务员 母亲:林堂丽,37岁,移动通信职工
儿子:张磊12岁,初一学生
“爸爸妈妈,我恨你们!”当林堂丽无意中发现儿子张磊刻在书桌上的这句话时,震惊得差点当场落下泪来。“为什么?我们对他这么好?”当晚,夫妻二人背着儿子议论此事,林堂丽哭得很伤心。
“放着,爸爸妈妈来做”,这句话一直是张宇堂丽和儿子交流的口头禅。
从儿子张宇出生那天起,小到穿衣吃饭,大到上学社交,他们几乎包揽包办了孩子的所有事情。张宇长到12岁,几乎一件家务事都不会做。
时刻担心儿子的安全,小学时,即使学校离家只有五分钟路程,他们再忙也会抽时间接送。甚至在张磊与别的孩子玩时,他们也在一旁陪伴,怕儿子和其他孩子发生矛盾,打起架来吃亏。
两人几乎成了儿子的影子,除了上学时间不跟着他,剩下的几乎所有时间都陪伴在他身边。夫妻俩在决定孩子读哪所初中时,也是以离家最近为第一前提。他们不能忍受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
“小宝宝,你妈来接你啦”,幼儿园小学时还不明显,但上了初中父母还要接送,却让张磊成了同学的笑柄,他们甚至取绰号嘲笑他。也正是初一这年开始,张磊的性格日益变得孤僻懦弱,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他都本能地向后退缩,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独立的意识,没有向前的勇气……父母越担心他受欺负,他就越成为同龄孩子里长期被欺负的对象。
专家点评
父母简单地以为包揽孩子的一切就是爱,却不知这剥夺了孩子其他领域的自我认识权,这让孩子在个体发展需要中产生强烈的恐惧和不安,因为他自己都知道其他能力的缺失是无法适应和参与社会竞争的,家长塑造出的只是一个懦弱和缺乏主见的孩子。
我的孩子不能输
父亲:杜德华,45岁,私营企业主母亲:王军红,43岁,全职太太 女儿:杜拉,17岁,高三学生
高三七班的杜拉疯了。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学校。
接到电话时,杜德华正在谈生意,差点对着电话破口大骂,谁这么缺德开这种玩笑!
女儿杜拉一直是出了名的乖乖女,怎么会突然做出这么出格的事?
杜德华幼时家贫,没读几年书,全靠一股子拼劲儿白手起家。其间的辛酸,不足为外人道。他承认自己对女儿寄予厚望,从小严格要求,钢琴、书法、绘画……别的孩子会的,杜拉一个都不能落下,学习成绩还永不能掉出全班前五名。他最大的期望是女儿继承自己的事业,如若不能,至少也要让她出人头地。“我杜德华的女儿,不能输!”
为了照顾女儿,妻子王军红很早就不工作了,杜德华给家里请了保姆,交给妻子唯一的任务就是培养好女儿。保姆,母亲,家庭教师,各种特长班老师,成了杜拉儿时脑海里最熟悉的脸谱。
杜拉进入高三,杜德华感觉到她脸上的笑越来越少,脸色也越来越苍白。高三是这样的,哪个孩子压力不大。他只是吩咐妻子买了很多提神益脑的保健品补品给女儿。
“因为长期积压下的心理压力导致的突发心因性精神病……”在对杜拉的情况进行了解后,医生做了如上诊断。
杜德华给杜拉办休学的那天,和她的班主任谈了一次话,他才意识到,在孩子生病以前,他们做父母的,就先已经病了。
专家点评
家长的自我不是孩子的自我,所有孩子学到的所谓技能,并不能纳入自我的认同中,所以不会增长她自己的自尊感和成就感。失去自我的成长机会以应付家长的要求,必然导致无奈和痛苦,最终以各种形式爆发。
心灵之伤难修复
父亲:孙泰华,45岁,保险公司经理
母亲:赵华娟,42岁,食品公司职工
儿子:孙犁,11岁,小学五年级学生
孙犁已经连续三个月,一回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里了。这段时间,他几乎没有和父母说过一句话。
大概半年前,孙犁从外边捡回一只受伤的小兔子。看着都快读中学的儿子,还那么热心于给兔子包扎、喂食、甚至抱着兔子睡觉,孙泰华夫妻就无名火起。“这都什么时候了,小升初多重要啊,你还养宠物?”
“爸妈,你就让我留着兔子吧,不会耽误我学习。”每每这时,孙犁都会低声哀求。
孙犁的确遵守了承诺,但孙泰华还是怎么看那只兔子都不顺眼,“养兔子还像个男孩吗?”于是一天,夫妻俩趁孩子不在,偷偷把兔子送给来串门的乡下亲戚了。
孙犁回来看到兔子不在了,哭得很伤心,然而给他致命一击的是,当他赶到亲戚家,发现对方已经把兔子杀来吃了,还把兔皮拿来给他看。
如今,三个月过去了,眼见儿子真把自己当仇人了,孙泰华夫妻这才着了慌。
专家点评
很多家长不关心孩子想什么,爱什么,忽视孩子的感受和情感需求。而孩子的情感释放、人格发展,其实是远胜于学业的。大人千万不能认为“小孩子家什么也不懂”,而要蹲下来,和他平视,和他平等交流。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无忧无虑、健康地长大成人。
在自由中学习规则
文/朱文波 (心理咨询专家、中国西部心理网创建者)
爱会给孩子建构一个完美的人格,而自由能给孩子建构很高的智能。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自由是最为重要的。
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一种权力的链条,父母对孩子施予权力也是这样的结果。因此派生出来的教育也一定是成人在支配孩子的命运。这会导致儿童心理上的奴性和叛逆性两种形态。
在权威中长大的孩子会霸道、欺软怕硬,抵触、防御、抱怨、消极、怀疑、仇恨、恐惧、自卑、做作,而在自由中成长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平和。任何时候都不要轻视孩子的自由。
自由的重要性,在于人世间的所有事物,一旦被孩子思考,都是延伸的自我,会引发完全不同的态度、能力、情绪、兴趣、动机。所有培养的过程就是让孩子自己确认能够拥有完成多任务的能力,那么独立性、竞争性、和善、真诚、整洁、守时这些特质的培养,在自由的发展中也显得格外重要。
但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自由并不等同于溺爱和纵容。自由能使一个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当你真正把自由给了孩子,你就能够发现在自由中一定会派生出规则。规则是保护所有孩子自由的一种方式。孩子们在自由中才能产生自律。
一个家庭要有自由和谐的气氛,夫妻关系是基础,亲子关系也很重要。如今,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让亲子关系成为家庭中很重要的部分,很多父母不吝给孩子最好的一切,但却不一定很得法。
“就只有这一个独苗,不想让他吃苦”,包揽孩子吃穿住行,过度保护;“不能让他输在起跑线上”,不顾孩子的感受,逼迫其参加各种各样的特长班,自作主张决定孩子该报考什么专业和学校;“我们只是怕他学坏”,偷看日记、检查短信……父母把孩子养在温室里,给他能够给予的最好的物质条件,无微不至照顾他的衣食冷暖,却不允许他们在设置的道路上有丁点旁逸。
我们恨不得为孩子献出一切,却惟独不能给予他成长的自由。父母的爱应当像阳光、像空气,只是播洒,从不限制、干扰孩子的成长,接纳、宽容、引导,做到这些即可。
包办是慢性毒药
父亲:张宇40岁,公务员 母亲:林堂丽,37岁,移动通信职工
儿子:张磊12岁,初一学生
“爸爸妈妈,我恨你们!”当林堂丽无意中发现儿子张磊刻在书桌上的这句话时,震惊得差点当场落下泪来。“为什么?我们对他这么好?”当晚,夫妻二人背着儿子议论此事,林堂丽哭得很伤心。
“放着,爸爸妈妈来做”,这句话一直是张宇堂丽和儿子交流的口头禅。
从儿子张宇出生那天起,小到穿衣吃饭,大到上学社交,他们几乎包揽包办了孩子的所有事情。张宇长到12岁,几乎一件家务事都不会做。
时刻担心儿子的安全,小学时,即使学校离家只有五分钟路程,他们再忙也会抽时间接送。甚至在张磊与别的孩子玩时,他们也在一旁陪伴,怕儿子和其他孩子发生矛盾,打起架来吃亏。
两人几乎成了儿子的影子,除了上学时间不跟着他,剩下的几乎所有时间都陪伴在他身边。夫妻俩在决定孩子读哪所初中时,也是以离家最近为第一前提。他们不能忍受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
“小宝宝,你妈来接你啦”,幼儿园小学时还不明显,但上了初中父母还要接送,却让张磊成了同学的笑柄,他们甚至取绰号嘲笑他。也正是初一这年开始,张磊的性格日益变得孤僻懦弱,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他都本能地向后退缩,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独立的意识,没有向前的勇气……父母越担心他受欺负,他就越成为同龄孩子里长期被欺负的对象。
专家点评
父母简单地以为包揽孩子的一切就是爱,却不知这剥夺了孩子其他领域的自我认识权,这让孩子在个体发展需要中产生强烈的恐惧和不安,因为他自己都知道其他能力的缺失是无法适应和参与社会竞争的,家长塑造出的只是一个懦弱和缺乏主见的孩子。
我的孩子不能输
父亲:杜德华,45岁,私营企业主母亲:王军红,43岁,全职太太 女儿:杜拉,17岁,高三学生
高三七班的杜拉疯了。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学校。
接到电话时,杜德华正在谈生意,差点对着电话破口大骂,谁这么缺德开这种玩笑!
女儿杜拉一直是出了名的乖乖女,怎么会突然做出这么出格的事?
杜德华幼时家贫,没读几年书,全靠一股子拼劲儿白手起家。其间的辛酸,不足为外人道。他承认自己对女儿寄予厚望,从小严格要求,钢琴、书法、绘画……别的孩子会的,杜拉一个都不能落下,学习成绩还永不能掉出全班前五名。他最大的期望是女儿继承自己的事业,如若不能,至少也要让她出人头地。“我杜德华的女儿,不能输!”
为了照顾女儿,妻子王军红很早就不工作了,杜德华给家里请了保姆,交给妻子唯一的任务就是培养好女儿。保姆,母亲,家庭教师,各种特长班老师,成了杜拉儿时脑海里最熟悉的脸谱。
杜拉进入高三,杜德华感觉到她脸上的笑越来越少,脸色也越来越苍白。高三是这样的,哪个孩子压力不大。他只是吩咐妻子买了很多提神益脑的保健品补品给女儿。
“因为长期积压下的心理压力导致的突发心因性精神病……”在对杜拉的情况进行了解后,医生做了如上诊断。
杜德华给杜拉办休学的那天,和她的班主任谈了一次话,他才意识到,在孩子生病以前,他们做父母的,就先已经病了。
专家点评
家长的自我不是孩子的自我,所有孩子学到的所谓技能,并不能纳入自我的认同中,所以不会增长她自己的自尊感和成就感。失去自我的成长机会以应付家长的要求,必然导致无奈和痛苦,最终以各种形式爆发。
心灵之伤难修复
父亲:孙泰华,45岁,保险公司经理
母亲:赵华娟,42岁,食品公司职工
儿子:孙犁,11岁,小学五年级学生
孙犁已经连续三个月,一回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里了。这段时间,他几乎没有和父母说过一句话。
大概半年前,孙犁从外边捡回一只受伤的小兔子。看着都快读中学的儿子,还那么热心于给兔子包扎、喂食、甚至抱着兔子睡觉,孙泰华夫妻就无名火起。“这都什么时候了,小升初多重要啊,你还养宠物?”
“爸妈,你就让我留着兔子吧,不会耽误我学习。”每每这时,孙犁都会低声哀求。
孙犁的确遵守了承诺,但孙泰华还是怎么看那只兔子都不顺眼,“养兔子还像个男孩吗?”于是一天,夫妻俩趁孩子不在,偷偷把兔子送给来串门的乡下亲戚了。
孙犁回来看到兔子不在了,哭得很伤心,然而给他致命一击的是,当他赶到亲戚家,发现对方已经把兔子杀来吃了,还把兔皮拿来给他看。
如今,三个月过去了,眼见儿子真把自己当仇人了,孙泰华夫妻这才着了慌。
专家点评
很多家长不关心孩子想什么,爱什么,忽视孩子的感受和情感需求。而孩子的情感释放、人格发展,其实是远胜于学业的。大人千万不能认为“小孩子家什么也不懂”,而要蹲下来,和他平视,和他平等交流。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无忧无虑、健康地长大成人。
在自由中学习规则
文/朱文波 (心理咨询专家、中国西部心理网创建者)
爱会给孩子建构一个完美的人格,而自由能给孩子建构很高的智能。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自由是最为重要的。
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一种权力的链条,父母对孩子施予权力也是这样的结果。因此派生出来的教育也一定是成人在支配孩子的命运。这会导致儿童心理上的奴性和叛逆性两种形态。
在权威中长大的孩子会霸道、欺软怕硬,抵触、防御、抱怨、消极、怀疑、仇恨、恐惧、自卑、做作,而在自由中成长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平和。任何时候都不要轻视孩子的自由。
自由的重要性,在于人世间的所有事物,一旦被孩子思考,都是延伸的自我,会引发完全不同的态度、能力、情绪、兴趣、动机。所有培养的过程就是让孩子自己确认能够拥有完成多任务的能力,那么独立性、竞争性、和善、真诚、整洁、守时这些特质的培养,在自由的发展中也显得格外重要。
但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自由并不等同于溺爱和纵容。自由能使一个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当你真正把自由给了孩子,你就能够发现在自由中一定会派生出规则。规则是保护所有孩子自由的一种方式。孩子们在自由中才能产生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