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中小学教育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dong0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作者认为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该摒弃功利主义思想、重管理而轻教育和重智轻德等错误倾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的观念,才能勇敢地挑起教育者应负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德育 以人为本 社会责任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国是发展中大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需要保持适度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以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又必须努力做到速度、结构、效益的统一,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做到全面可持续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未来目标的根本途径。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担当起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重大责任。
  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工作中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它落实在我们的学校德育中,就是要求学校德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所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和重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及其满足,一切的教育教学活动及管理措施,都应当且必须在根本上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有利于学生聪明才智及其潜能的发挥和全面发展,处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从而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近年来,虽然大多数学校都会打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口号,似乎大家都认识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性,在工作中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实际上有悖于以人为本的行为和现象依然盛行。
  一、学校有悖于以人为本理念的现象
  1.学校重管理、轻教育的现象
  从表面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近年来德育的地位日益提升,素质教育越来越为人们重视。虽然学校也设置了相应的德育课程及评估体系,但一般只注重道德知识规范的灌输和量化评比,轻道德态度情感的养成和质量的评价,主要看学生的外在表现;忽视其内心真实的价值取向,结果把学生看成了易于简单行政管理的可量化的人,以至于在师生交往中,把师生关系片面理解为教师与学生完成德育任务的条件和手段,重视师生交往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其终极性价值,使教师难以从内心深处形成对学生的尊重,而只是把学生的交往情感当作工具。德育的内容也往往简化为道德规范的灌输,简单而枯燥,脱离实际,使学生难以悦纳。所有这些使德育实效的取得变得极为艰难。
  2.学校教育中的重智轻德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才的缺乏引起了人们对升学的关注,而学校自然而然成为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人们渴望升入大学,期盼着学校有更高更好的升学率。学校则在这些期盼中渐渐地偏离了它应有的轨道,开始一切为了高考,而不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更忽视了占有重要地位的德育,甚至德育也变成了高考的工具。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重智轻德的现象成了一种普遍现象。赢得高考,赢得生源,这成了学校办学的目的。而社会及上级主管部门也是以升学率作为标准来衡量中小学办学质量的好坏,德育淹没在升学工作之中。学生也变成了只会应付考试的高分低能儿,为将来的发展埋下了痛苦的隐患。
  3.教师中的功利主义倾向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教师的责任感也日益下降。这主要表现在师德下滑、功利主义盛行,很多现象已经到了人们见怪不怪的地步。例如:有些教师将上课应该讲完的教学内容或重点内容省略,而引导学生去家教补习,在家中的辅导班中讲授,以赚取外快;为在考核中取得好名次而让学生弄虚作假;为达到目的对学生只下简单粗暴的命令,不重视做通思想工作,甚至体罚学生;还有些老师在带班时,不是想着怎样做好工作,而是先摸清家长的工作、地位,有利可图的则愿意费心去教育,对无地位、家境贫寒的学生则极少过问或置之不理;或对自己阿谀奉承的学生一味偏袒纵容,而对爱提意见的学生则嗤之以鼻,不理不睬,甚至排斥打击……凡此种种,教师给学生讲的是一套振振有辞的大道理,而自己行的却是另一套,这样的行为结果直接导致了学生的信仰危机,在地位崇高的教师那里,他们看不到正义、公平、高尚、信任,就直接导致了他们对教师及教师所授德育内容的怀疑和不信任,近而对社会和他人产生怀疑和不信任,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以至于将来踏入社会时有可能会以一种畸形的心理和人格来对待一切,导致错误的行为、痛苦的结果。
  以上种种现象,就其原因,就是轻视了德育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德育中学生应有的人文关怀,没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考虑。这也使我们的德育失去了应有的效果。
  要做到以人为本,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完成我们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教育行为。
  二、做到以人为本,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需采取的措施
  1.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学校德育重管理、轻教育、重智轻德的倾向
  我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德育的主体,不是被强制灌输和控制的客体,学生是受教育者,而不是单纯的被管理者,德育工作是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的,因此,我们的德育功效要想落到实处,把德育要求顺利地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就必须转变学校德育重管理、轻教育的倾向,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重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作用,要注重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讲究德育工作方法。
  2.提高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摒弃功利主义观念,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引领者、解惑者,甚至可以说是指路明灯。千百年来,教师一直是知识的化身,高尚、无私的代名词,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教师的师范楷模地位,决定了他对学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深刻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以及在学生心目中应有的地位;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左右着学生的视线,影响着学生的心灵,甚至关系到学生的一生。
  3.树立平等观念,尊重关爱学生
  现代德育不再是单纯的管理、控制、约束、而是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是对人生境界的提升。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树立平等观念,尊重关爱学生。
  学生是德育实践的主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遇到各种矛盾和问题,需要成人的帮助,而教师就是德育实践的引导者,指导学生解决矛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方向、不断成长。因此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教师就不应居高临下,灌输式说教,以命令代替教育,而应重视学生的人格尊严,要理解、信任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帮助学生。
  要使教育有实效且有力度,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是否从关爱学生出发,以爱为基础。
  对教育者来说,德育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一种关爱。“德育是可以用心、用爱来培育的,也可以通过耳濡目染,通过体验、感悟、践履而逐渐习得”,爱是教育的真谛。当教师因爱而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帮助时,教师所传递的各种信息就会借助爱的渠道为学生敏感地捕捉到并被愉快地接受,且怀着感恩的心把它们化为行动,这是德育的至高境界。
  4.突出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教师所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鲜活的、独特的个性,性格有异,能力也有差别,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均衡性,具体分析每个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积极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5.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面对严峻的德育形势,学校应有清醒的认识并自觉地担负起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优势,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强化德育功能,提高德育实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服务。
  在德育实践中,青少年学生是一个个正在不断发展、需要不断完善的个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是正常的,因此,作为教师的批评不应是定性的。常听有教师在批评学生时用“你就是××的料,学不好了”等之类的话,并从不给常犯错的学生好脸色,这种言行不仅伤及了学生的自尊,且极易给学生一种自卑和失败感,他们中有的学生也许就因为听了这些话从此自暴自弃,认为他们自己怎么做别人都不会认为他们好,自己也好不了。这样以来,教师的一句话、一个脸色真的就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可能使他们一辈子都失去了自信,失去了成功的可能。古人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更何况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呢?
  教师的责任应是帮助他们成长,指导和引导他们解决在成长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做好铺垫,他们的一生不应该由教师在此时给他们下结论。定性的结论过早会误导学生的一生。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不仅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且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遵循教育的规律,遵循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身心发展的规律,站在时代的高度,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自己的工作,规范自己的工作,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应认清自己的责任,认清自己的工作在学生终身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思想。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才能胜利完成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时代使命。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分宜中学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本身就反映了课程文化的创新。在课程目标上注重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人,而不是培养具有工具理性的人;在课程内容上注重现代化、人文化、综合化与生活化;在课程实施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程评价上强调对学生、教师提高和促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程改革最大的挑战就是对教师的挑战,因为教师是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转化者,面对新课标“教师首先要学会适应,其次是积极实践,再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如何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呢?  心理学家盖兹曾说过: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激励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大胆实践,体验成功。下面笔者谈
朱熹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言诗文教学也应该引进“源头活水”,才能展示独特的魅力,放射出绚丽的光彩。这“源头活水”就是当前正在大力提倡并在推行的素质教育。只有以素质教育理念去指导文言诗文的教学,才能迎来活力四射、生机盎然的教学局面。如何让素质教育的精神来激活义务教育阶段的文言诗文教学,使之成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呢?陈旧的老套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必须的,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
摘 要:加德纳1983年在他的专著《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打破了传统的一元智能理论,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每个人至少有七项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1996年,加德纳在七种智能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第八种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以后对世界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多元智能理论拓展了语文课程教学的思路,结合该理论进行教学
摘 要:作为本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教师,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发展,而教师的进步与成长也是专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本文通过寻求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以谋求本校电子专业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关键词:电子专业 知识面 技能水平 技能竞赛 观课议课    电子专业作为温州市先进的制造类专业,近几年受到市教育局的格外重视。但是,由于本地区的产业类型偏重于机械类和汽修类,工厂对机械类专业和汽修类专
倾听一直是我国教育所注重的环节,在语文教学中,倾听是说、读、写的基础,是语文素养的必要组成部分。倾听是一种尊重,是获得信息的重要方法,更是一种习惯。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对提高语文素养也有积极的意义。小学低段的学生年龄小,学习中以无意注意为主,极易兴奋,又易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因此,要在四十分钟的课堂内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学有所成,倾听是基础和保障。要让注意力保持
[摘要]家长是幼儿第一任而且最持久、最有影响力的教师,是儿童发展的重要他人。家长引导和帮助幼儿学习与成长,会对幼儿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美国学前教育立法中尊重家长权利,促进家长参与的规定主要有以下特征:尊重家长对学前教育的知情权;保护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选择权;重视家长参与学前教育的决策权;明确规定开展各类学前教育家庭服务与培训,并提供投入和相关条件的保障。这对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和立法保障家长权
当鼓楼区健美操比赛汇文小学部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传来的时候,我有一种眼睛湿润的感觉。只是第二名,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比赛,也许并不值得这么激动。但是很多人都不敢相信,连问了好几遍,这是真的吗?这是真的吗?  在这次组织比赛中,我也有很多感受与启示,这个荣誉的得来是不容易的,可以说是艰难而曲折的,这个荣誉不光是哪一个人的努力结果,而是整个汇文师生包括家长,不怕困难,拼搏、向上精神的具体体现。  一、相信
[摘 要]疫情阶段,班主任应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做好居家防控,合理安排学习生活,更要教育学生心怀祖国,致敬先锋,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树立努力学习、科研强国的观念。在学校童真德育之“为爱共享”行动的引领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做好自我防控的同时,积极了解、宣传防疫知识,为祖国加油;合理安排假期时间,勤奋学习知识,锻炼强健体魄,培养劳动精神,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疫情;
[摘要]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在对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三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1996~2006年共273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其中以“国外理论”为选题的学位论文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国外理论”的研究并不是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研究的热门选题,不过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在273篇学位论文样本中,专门探讨“国外理论”问题的论文为16篇,占论文总数的5.9%。有关“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