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36年319人考上大学

来源 :家教世界·创新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zhi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边远、贫困的牛心屯村,36年间走出319名大学生,被人们称为“状元村”。小村的偏僻和“状元村”的显赫激起了记者采访的冲动。
  电话直接打给村支书白晓红,记者遭遇“一盆冷水”:不欢迎!理由是“没有用”。
  这反倒引起了记者更大的兴趣。于是,从沈阳出发,上高速,下土路,长途跋涉250多公里,来到位于辽宁阜新佛寺镇西北部的牛心屯村。
  300户人家200户贷款
  村支书白晓红朴实、宽容,在一栋明显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米面加工厂旁边,很礼貌地迎接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绕过一个柴禾垛,走过一条长长的胡同,来到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高考状元白小玲的老家。2002年,白小玲就是从这条胡同出发,第一个走进了清华大学。
  农家小院清洁规整,四间平房窗明几净。小玲的父亲白宝泉把记者热情地请进屋,母亲端来茶水。话题自然从小玲目前的境况谈起。
  “小玲2006年一毕业,就到了上海一家国家级研究所工作。2009年和一个南开大学毕业生结了婚,不久前刚在上海买了房子。”白宝泉说着,显出很满足的样子。
  然而,来白宝泉家串门的50岁的村民白景龙似乎没这么幸福。
  他的大女儿2010年考上内蒙古民族大学,小儿子正在上高中,学习成绩始终在前几名。这本是件高兴的事,可是他为什么高兴不起来呢?
  白景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大女儿上大学,包括学杂费、生活费,一年的花费至少两万元;小儿子一年也得一万多元。他家只有20亩玉米地,扣除成本,一年只剩2万元左右。为了孩子们的学费,农闲季节,他每天早晨5点钟起床,骑着摩托车,到40公里外的城里打工。赶上有活儿,一天180元;找不到活,颗粒无收。
  白景龙说,孩子考上大学是好事,但学费太高,对农村家庭来说,确实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现在,家里还欠银行4万多元贷款。
  “牛心屯村300多户,在银行贷款的将近200户。”白宝泉告诉记者,现在是上学花钱,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家里还得花钱。好多大学生毕业后都找不到工作,没有办法,只好到城里去打短工,甚至做力工。
  尽管这样,也未能阻止牛心屯孩子坚定不移上大学的热情。村里有个女孩叫杨扬,三年前母亲患了乳腺癌,为了不影响她学习,父亲杨德军一直对她隐瞒实情。不巧,在高考前两个月,母亲病情加重,弥留之际,才把女儿叫到病床前。母亲在吃过半碗女儿递上来的鸡蛋糕后,与世长辞。坚强的女儿非但没有哭,相反,安慰爸爸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只是在回到学校,见到班主任老师石翠芬时,才放声大哭。石翠芬说:“她把我的心都哭碎了。”两个月后,杨扬倔强地走进考场,并顺利地考取了河南周口师范学院。
  “状元村”的骄傲
  在牛心屯村小学,珍藏着一本特殊的档案——《牛心屯村历届大学生登记表》,这张表是从该校第一任校长王宝山那里传下来的,记录着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以来,该校每年考上高等学府大学生的详细信息。这300多名学子,是这个乡村小学的骄傲。
  记者从白宝泉家出来,沿着坑坑洼洼的土路,走过一座漫水桥,慕名来到这所小学,不料,却再次吃到了“闭门羹”。校门被牢牢地锁上,斑驳的校牌已经分辨不出上面的字了,凭想象知道是校名,左边是蒙文,右边是汉字。隔着校门,看见校内有两排平房,操场左边是一排篮球架,右边是高高的旗杆。叫了半天门,没人应,最后,记者还是从右边的一个食杂店进入了校园。
  校长白金莲“不失时机”地从平房里迎了出来,委婉地表示:学生正在上课,希望记者不要打扰老师和学生们。
  记者放慢脚步,轻轻地沿着走廊,观察了一下正在上课的四间教室。房间里昏暗潮湿,墙皮脱落,有大片大片水浸过的痕迹;教师的讲台和学生的桌椅不仅陈旧,而且破烂不堪,上面甚至有比拳头还大的窟窿。一排一排的“小脑袋”,仰着脖子在听老师讲课。
  记者离开时,发现学校一间房的屋頂烟囱上,冒出缕缕炊烟。知情人告诉记者:那是9名教师在热中午饭。这9名教师,大都是师范大学毕业,小学高级老师,在乡村工作多年,没有一个跳槽的。
  在白宝泉家,村民们掰着手指头,一个一个数着牛心屯村小学历年来教师的名字:王宝山、白福山、田桂荣、白宝莲……一个一个数着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的名字:“文革”前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常宝龙,恢复高考后第一个走进清华大学的白小玲,第二个、第三个走进清华的白亮亮、白晶晶兄弟……眼神里充满了自豪和羡慕。
  老教师敖兴东用每月30多元的工资供4个儿子“四子登科”;村民吴福德主业副业兼顾供养3个孩子上了大学;豆腐匠白庆华肩挑豆腐担子沿街叫卖,让两个孩子考进了清华……“现在牛心屯村出去的人,海陆空全有。有当船长、老师、医生的,有做局长、乡长、区长、副县长的,还有考上海事大学、航天大学的。”这句话是村民们最津津乐道的“流行语”。
  “教育是一个长远的投资,不可能指望它立刻变现。”当过村支书的白宝泉说,农村家庭供大学生,投入越来越大,回馈越来越慢,甚至没有回馈。但是,把孩子培养成大学生,本身就是对国家的一份贡献。
其他文献
“关老爷”是汉字王国中的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的子孙特别多,比如“关心”“关怀”“关切”“关照”……真是人丁兴旺啊!可是,人多了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惹得“关老爷”很不开心……  (小博士)  近来,“关老爷”心里有点儿不高兴,为什么呢?因为他老听人说他有几个孩子最近只顾玩耍,而把本职工作都给忘记了。究竟是谁这么大胆呢?“关老爷”决定来一次微服私访。  这不,“关老爷”刚一出门,就遇到了问题—
Emily 的奶奶住在海边,她家遭遇了一场非常猛烈的暴风雨,大树都被连根拔起,可是奶奶的房子却安然无恙。为什么呢?快来看看勇敢机智的Clifford是如何勇战暴风雨的吧!  1. Hi, I’m Emily. On Saturday, my dog Clifford takes me to visit my Grandma. After lunch, the radio says a big st
8岁那年,我非常想要一把吉他。爸爸年轻的时候也弹过吉他,他说自己小时候立志要当摇滚明星,去全世界巡回演出。他还说当年爷爷奶奶没给他买过一把像样的吉他,现在我们家虽然也挺穷,但他一定要给我弄个真家伙。  生日那天,我一早就被爸爸叫醒,“咱们去碰碰运气。”他说。  开着旧货车,我们来到市中心的一家拍卖行,那天拍卖的正是乐器。  来到拍卖行,大厅里已经坐着60多个人,拍卖师站在台上……  “接下来,是一
珊瑚礁被比作海洋中的雨林。就像陆地上的雨林一样,它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种类。珊瑚礁本身是由细小的珊瑚虫骨骼构成的。珊瑚虫与海葵是近亲。珊瑚虫从海洋中摄入矿物质,在柔软的身体周围长成像小杯子一样的坚硬骨骼。当珊瑚虫死去以后,它的骨骼便留了下来。越来越多这样的骨骼一个接一个堆积起来,就形成了珊瑚礁。珊瑚蟲喜欢温暖的环境,所以它们只能生活在12℃以上的海水中。  彩色的珊瑚鱼  许多生活在珊瑚礁上的鱼类都有
拇指族  车站里、地铁上、饭桌上,随处可见低着头在智能手机上刷微博、切水果的年轻人身影。微博、人人、QQ甚至海外的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络,是90后们获得资讯、结交朋友、表达自我的主要平台。曾经“千里来相聚”给人的兴奋激动,如今在拇指之间就可实现。  素材微评:你能听懂它们在说什么吗?  全国中小学生将获唯一学籍编号  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预计于2013年秋季学期实现全国
验算    考试中某学生拿出骰子。摇出十道选择题答案。快结束时他突然又拿出来摇。监考老师终于忍免可忍:“你在干什么?”  学生答:“我在验算。”    汽车救生圈    难得跟着妈妈出门的毛毛走在街上忽然问妈妈:“跑在路上的汽车也会掉进水里吗?”  “你怎么会有这种怪念头?”妈妈莫名其妙。  “妈妈你瞧!”毛毛用手指着汽车上的备用胎,“好多汽车都自己带着救生圈呢!”    我没哭    小汤姆在家
Emily的狗狗Clifford有一个六口之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妹妹和他自己。不过大家都住在不同的地方,偶尔才能见上一面。一天,Clifford 非常想念他的家人,于是到不同的地方去看望他们。他的家人都过得怎么样呢?快看故事吧。  1. One day, Clifford goes to visit his family. I go with him.  一天,Clifford去看望他的家
因为天气预报说今天会有强冷空气到来。所以早上妈妈给我在校服里面穿上了羊毛衣。  可是一打开门,一股冷风马上就灌进了我的脖子里,让我倒吸了一口冷气,赶忙跳进了爸爸的汽车里,我想:这样的天气要是不用上学多好啊!  早上升国旗时,我们都感受到了什么叫寒风肆虐的滋味。一阵阵的冷风不断地朝我们扑面而来,冷得我们直哆嗦,没穿厚衣服的就更惨了。大家都不由自主地缩起了头,恨不能把自己的头藏进衣服里。  上体育课时
东汉时期,南阳有个70多岁的名医沈槐,他终生未娶,因此膝下无儿无女。眼看着自己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沈槐也就日渐忧愁,他不甘心自己的一身好医术,就这样后继无人。如此一來,整日愁眉不展地沈槐身患重病,眼看着就要离开人世。  沈槐的邻居是个好心人,很是同情沈槐的境遇,他知道张仲景是当世名医,就以枕槐的名义请张仲景前来看病。张仲景本来和沈槐就有交往,现在又见他身染沉疴,他二话没说,背起药箱就来到沈槐的住处
看到这样一个故事:祖孙二人居住在山区庄园里,爷爷每天清晨都坚持读书,孙子受爷爷的影响,也尽自己最大的能力阅读书籍。有一天,他问爷爷:“我也每天读书,可我不能真正地理解它,那读书有什么用呢?”爷爷拿来一个装煤的竹篮,让孙子去打水,一趟,两趟,三趟……孙子以最快的速度跑回家,可竹篮总是空空如也。“竹篮是不能打到水的!”孙子说,可爷爷让他仔细看看篮子:原来黑乎乎、脏兮兮的竹篮变得洁净如新了。“孩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