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企双向实景融合”课程模式即在行动导向课程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工作场景与课堂场景的两次融合,实现课堂典型任务的自我更新和完善,构建起封闭、自循环的课程模式路径。以高职会计专业为例对该模式的基本思路和应用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双向实景融合;课程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1-0026-02
多年来,在借鉴德国行动导向课程结构的基础上,我国的高职教育逐步形成了任务驱动、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课程模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院会计专业对该模式展开了大胆的创新探索,摸索出“校企双向实景融合”课程模式,进一步丰富了行动导向课程的理论和方法。
“理实一体”课程的实质及一般模式
“理实一体”课程模式源于德国行动导向的职教理念,至今已形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深厚教育理论基础。其核心思想在于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追求的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而非学科架构的系统化。德国职业教育强调,工作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受制于任何一种教学论或科学规律的约束,而应顺应企业生产的合理性。由此不难看出,“理实一体”课程模式的实质是以职业岗位为核心,通过行动领域的凝练,把典型工作任务内化为主题学习单元,进而展开学习情境的设计,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在上述理论指引下,我国的高职教育形成了“工作过程分析——工作任务提炼——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开发”的课程模式。该模式以职业岗位分析为起点,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提炼进行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实现了工作场景与课堂场景的有机融合。目前,该模式在高职教育领域应用较广,并被视为“理实一体”课程模式的标准范式。
但是,“理实一体”课程模式的设计路径是单向的,指导理念是实现从“工作场景”到“课堂场景”的迁移。因此,它无法解决以下两个问题:岗位工作任务是动态变化的,如何保证课堂场景的典型任务与实际工作场景高度契合?如何对课堂场景工作任务进行更新、完善,以体现工作任务的时效性、典型性特征?
“校企双向实景融合”课程模式的构建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院在会计专业课程的改革实践中,提出了“校企双向实景融合”课程模式的设想。其核心思想在于谋求学习场景与工作场景的深度、全方位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是表象上的,如通过配备会计实物、办公用品、账簿资料等在课堂上营造出相对逼真的工作实景。实质上,它包括两个过程:一是会计工作场景典型任务的提炼;二是课堂场景工作任务的更新、完善。通过这种双向过程,保证工作任务的典型性、实用性特征,进而提高学生的会计岗位胜任能力,具体如图1所示。
与“理实一体”的一般模式相比,“校企双向实景融合”增加了工作任务的检验、更新环节。这样,便可实现课堂场景与工作场景的二次融合。通过该融合,课程开发者可进一步评估目标岗位的任务变化、能力要求等信息,对现有学习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更新、完善,以体现职业岗位的新特征、新要求,并真正实现实践要求与理论知识的深度融合。
“校企双向实景融合”模式在会计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校企双向实景融合”的课程模式在会计专业课程中的应用,共分为两个阶段、六个步骤,如图1所示。
(一)阶段一:工作场景与课堂场景融合
该阶段以会计工作岗位分析为起点,依据不同岗位能力的要求,将会计工作内容提炼、组合、优化为可供教学使用的主体学习单元,并通过学习情境的开发,实现工作场景与课堂场景的首次融合。
会计岗位工作分析 会计岗位工作分析应围绕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如中小型企业、代理记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展开,并通过以往就业信息的收集,对常见会计岗位进行汇总、归类,形成具有典型性、独立性特征的目标岗位或岗位群。如以中小型企业为例,日常会计活动主要涉及资金、账务、报税三方面,因此可将会计岗位划分为资金核算、会计记账、纳税申报三大类。接下来,教师应亲赴企业一线,对典型目标会计岗位展开调研。调研时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单位类型要多样化,以便提炼同一会计岗位的共性工作任务;二是访谈对象层次要多样化,尽量获取不同视角的会计岗位工作信息;三是现场观察一线员工的业务处理过程。以税收岗位为例,岗位工作分析主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通过一线员工访谈、企业中高层座谈等途径,了解税收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日常工作内容及典型工作任务等。其次,现场观察税收岗位的日常业务处理,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查看相关的工作记录,对在税收岗位中大量出现的、有代表性的任务进行总结,从而形成关于税收岗位的整体认知体系。
典型会计工作任务提炼 典型会计工作任务是在会计岗位工作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调研所获得的相关信息进行汇总、梳理、提炼形成的具有明显岗位界限的工作任务集合。集合中的工作任务涵盖了不同会计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并可体现职业能力的各项要求。以税收岗位为例,该岗位的日常工作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流转税、所得税(及其他小税种)应纳税款核算,涉税业务的账务处理,纳税申报表的填制申报及税款缴纳。由此,可将以上三方面内容以税种为界限汇总为典型工作任务集合,如增值税业务、企业所得税业务等。
岗位学习领域设计 岗位学习领域设计主要解决如何将提炼的会计工作任务加工为可供教学使用的课程体系的问题。加工的过程应遵循教学认知和组织的规律,体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基本单元设计的属性。以税收岗位为例,在典型工作任务集合为税收实务课程后,学习领域设计应由以下三部分组成:(1)学习目标。能够进行××税应纳税款的计算、涉税业务账务处理及纳税申报工作;(2)学习内容。税收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提炼所涉及的三个方面;(3)学习时间。应根据各税种体系的繁简、学生认知的难易进行科学分配。
岗位学习情境开发 岗位学习情境开发是教学活动的具体谋划与安排,也是学习领域设计的具体执行。为真实再现会计岗位的日常操作,实现工作场景与课堂场景的深度融合,学习情境设计应基于工作过程,以典型任务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实现做与学的有机统一。以税收岗位“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任务为例,可将其凝炼为四大学习情境:企业所得稅应纳税额的计算,企业所得税涉税事项账务处理,企业所得税纳税前准备,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填制及申报。每个学习情境按照“工作任务导入——预备知识介绍——学生实际操作——任务分析及点评——任务总结”五个步骤展开,通过项目化课程结构安排,培养学生胜任会计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 (二)阶段二:课堂场景与工作场景融合
阶段二是对传统行动导向课程模式的延伸,也是对已有课程模式的改进与完善。由于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是动态变化的,而课堂学习情境一旦设计完毕便具有相对稳定性,这样随着时间的迁移,势必会导致课堂场景与工作场景的脱节。为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定期对已有课堂任务素材进行检验、更新和完善,由此便产生了课堂场景与工作场景的二次融合。
课堂场景与工作场景的融合途径 课堂场景与工作场景的二次融合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完成:一是定期“主动型”融合,指通过定岗实习指导、挂职锻炼、单位走访等途径,教师于每一学年末主动调查会计岗位的典型任务、职业能力等关键信息,将其与课堂场景任务素材进行对比,寻找差异,分析原因,进而完成学习领域工作任务的更新及完善工作;二是不定期“被动型”融合,主要通过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就业实习基地等方式,实现岗位信息的不定期沟通,被动地获得关于会计岗位工作内容的最新反馈,并有针对性地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更新。
典型工作任务的检验及更新 依据融合的途径不同,典型工作任务检验及更新可分为“三方探讨法”和“单向反馈法”两种方法。“三方探讨法”是指在定期“主动型”融合中,课程实施方定期(每学年)将课堂工作任务与实施方案分别交由财务主管、会计人员审阅,三方就工作任务的可行性、典型性、完整性进行探讨,以反映最新实务岗位内容为目的,完成对典型任务的检验与更新工作。“单项反馈法”主要适用于不定期“被动型”融合,即通过听取企业的单向反馈甚至抱怨对典型工作任务中的盲点进行完善。如有企业反映,税收岗位毕业生虽然掌握了企业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但却不会填制纳税申报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不会填制申报表的主要原因在于不知道如何获取申报表的原始数据,如销售收入、投资收益、销售成本等,根源在于进行课堂任务设计时,很多数据是资料直接给定的,由此导致学生在真实的税收岗位上不知如何处理。针对该问题,我们对“所得税纳税申报环节”做了改进,增设了“申报表数据获取”的操作内容,从而解决了实际工作中学生不会填制申報表的问题。
综上所述,“校企双向实景融合”模式通过工作场景与课堂场景的二次融合,构建起了封闭、自循环的课程模式路径,实现了课堂典型任务的自我更新和完善,从而大大增强了项目化教学的真实度和契合度,提高了学生的会计岗位胜任能力。
参考文献:
[1]徐田强.校企“双向实景融合”理念下《税收实务》课程改革探讨[J].财会月刊,2012(4):92-93.
[2]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7-9.
[3]申荣卫,台晓红.以行动为导向的“理实一体”课程开发方法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29):26-27.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7-21.
[5]石伟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16-118.
[6]郑怡,杨柳春.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方案设计与思考[EB/OL].(2011-11-24).[2012-11-10]. http://www.wszyjy.com/contents/100/1021.html.
作者简介:
徐田强(1979—),男,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注册税务师,研究方向为税收实务与会计教育。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双向实景融合;课程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1-0026-02
多年来,在借鉴德国行动导向课程结构的基础上,我国的高职教育逐步形成了任务驱动、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课程模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院会计专业对该模式展开了大胆的创新探索,摸索出“校企双向实景融合”课程模式,进一步丰富了行动导向课程的理论和方法。
“理实一体”课程的实质及一般模式
“理实一体”课程模式源于德国行动导向的职教理念,至今已形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深厚教育理论基础。其核心思想在于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追求的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而非学科架构的系统化。德国职业教育强调,工作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受制于任何一种教学论或科学规律的约束,而应顺应企业生产的合理性。由此不难看出,“理实一体”课程模式的实质是以职业岗位为核心,通过行动领域的凝练,把典型工作任务内化为主题学习单元,进而展开学习情境的设计,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在上述理论指引下,我国的高职教育形成了“工作过程分析——工作任务提炼——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开发”的课程模式。该模式以职业岗位分析为起点,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提炼进行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实现了工作场景与课堂场景的有机融合。目前,该模式在高职教育领域应用较广,并被视为“理实一体”课程模式的标准范式。
但是,“理实一体”课程模式的设计路径是单向的,指导理念是实现从“工作场景”到“课堂场景”的迁移。因此,它无法解决以下两个问题:岗位工作任务是动态变化的,如何保证课堂场景的典型任务与实际工作场景高度契合?如何对课堂场景工作任务进行更新、完善,以体现工作任务的时效性、典型性特征?
“校企双向实景融合”课程模式的构建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院在会计专业课程的改革实践中,提出了“校企双向实景融合”课程模式的设想。其核心思想在于谋求学习场景与工作场景的深度、全方位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是表象上的,如通过配备会计实物、办公用品、账簿资料等在课堂上营造出相对逼真的工作实景。实质上,它包括两个过程:一是会计工作场景典型任务的提炼;二是课堂场景工作任务的更新、完善。通过这种双向过程,保证工作任务的典型性、实用性特征,进而提高学生的会计岗位胜任能力,具体如图1所示。
与“理实一体”的一般模式相比,“校企双向实景融合”增加了工作任务的检验、更新环节。这样,便可实现课堂场景与工作场景的二次融合。通过该融合,课程开发者可进一步评估目标岗位的任务变化、能力要求等信息,对现有学习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更新、完善,以体现职业岗位的新特征、新要求,并真正实现实践要求与理论知识的深度融合。
“校企双向实景融合”模式在会计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校企双向实景融合”的课程模式在会计专业课程中的应用,共分为两个阶段、六个步骤,如图1所示。
(一)阶段一:工作场景与课堂场景融合
该阶段以会计工作岗位分析为起点,依据不同岗位能力的要求,将会计工作内容提炼、组合、优化为可供教学使用的主体学习单元,并通过学习情境的开发,实现工作场景与课堂场景的首次融合。
会计岗位工作分析 会计岗位工作分析应围绕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如中小型企业、代理记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展开,并通过以往就业信息的收集,对常见会计岗位进行汇总、归类,形成具有典型性、独立性特征的目标岗位或岗位群。如以中小型企业为例,日常会计活动主要涉及资金、账务、报税三方面,因此可将会计岗位划分为资金核算、会计记账、纳税申报三大类。接下来,教师应亲赴企业一线,对典型目标会计岗位展开调研。调研时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单位类型要多样化,以便提炼同一会计岗位的共性工作任务;二是访谈对象层次要多样化,尽量获取不同视角的会计岗位工作信息;三是现场观察一线员工的业务处理过程。以税收岗位为例,岗位工作分析主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通过一线员工访谈、企业中高层座谈等途径,了解税收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日常工作内容及典型工作任务等。其次,现场观察税收岗位的日常业务处理,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查看相关的工作记录,对在税收岗位中大量出现的、有代表性的任务进行总结,从而形成关于税收岗位的整体认知体系。
典型会计工作任务提炼 典型会计工作任务是在会计岗位工作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调研所获得的相关信息进行汇总、梳理、提炼形成的具有明显岗位界限的工作任务集合。集合中的工作任务涵盖了不同会计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并可体现职业能力的各项要求。以税收岗位为例,该岗位的日常工作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流转税、所得税(及其他小税种)应纳税款核算,涉税业务的账务处理,纳税申报表的填制申报及税款缴纳。由此,可将以上三方面内容以税种为界限汇总为典型工作任务集合,如增值税业务、企业所得税业务等。
岗位学习领域设计 岗位学习领域设计主要解决如何将提炼的会计工作任务加工为可供教学使用的课程体系的问题。加工的过程应遵循教学认知和组织的规律,体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基本单元设计的属性。以税收岗位为例,在典型工作任务集合为税收实务课程后,学习领域设计应由以下三部分组成:(1)学习目标。能够进行××税应纳税款的计算、涉税业务账务处理及纳税申报工作;(2)学习内容。税收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提炼所涉及的三个方面;(3)学习时间。应根据各税种体系的繁简、学生认知的难易进行科学分配。
岗位学习情境开发 岗位学习情境开发是教学活动的具体谋划与安排,也是学习领域设计的具体执行。为真实再现会计岗位的日常操作,实现工作场景与课堂场景的深度融合,学习情境设计应基于工作过程,以典型任务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实现做与学的有机统一。以税收岗位“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任务为例,可将其凝炼为四大学习情境:企业所得稅应纳税额的计算,企业所得税涉税事项账务处理,企业所得税纳税前准备,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填制及申报。每个学习情境按照“工作任务导入——预备知识介绍——学生实际操作——任务分析及点评——任务总结”五个步骤展开,通过项目化课程结构安排,培养学生胜任会计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 (二)阶段二:课堂场景与工作场景融合
阶段二是对传统行动导向课程模式的延伸,也是对已有课程模式的改进与完善。由于会计岗位的工作内容是动态变化的,而课堂学习情境一旦设计完毕便具有相对稳定性,这样随着时间的迁移,势必会导致课堂场景与工作场景的脱节。为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定期对已有课堂任务素材进行检验、更新和完善,由此便产生了课堂场景与工作场景的二次融合。
课堂场景与工作场景的融合途径 课堂场景与工作场景的二次融合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完成:一是定期“主动型”融合,指通过定岗实习指导、挂职锻炼、单位走访等途径,教师于每一学年末主动调查会计岗位的典型任务、职业能力等关键信息,将其与课堂场景任务素材进行对比,寻找差异,分析原因,进而完成学习领域工作任务的更新及完善工作;二是不定期“被动型”融合,主要通过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就业实习基地等方式,实现岗位信息的不定期沟通,被动地获得关于会计岗位工作内容的最新反馈,并有针对性地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更新。
典型工作任务的检验及更新 依据融合的途径不同,典型工作任务检验及更新可分为“三方探讨法”和“单向反馈法”两种方法。“三方探讨法”是指在定期“主动型”融合中,课程实施方定期(每学年)将课堂工作任务与实施方案分别交由财务主管、会计人员审阅,三方就工作任务的可行性、典型性、完整性进行探讨,以反映最新实务岗位内容为目的,完成对典型任务的检验与更新工作。“单项反馈法”主要适用于不定期“被动型”融合,即通过听取企业的单向反馈甚至抱怨对典型工作任务中的盲点进行完善。如有企业反映,税收岗位毕业生虽然掌握了企业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但却不会填制纳税申报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不会填制申报表的主要原因在于不知道如何获取申报表的原始数据,如销售收入、投资收益、销售成本等,根源在于进行课堂任务设计时,很多数据是资料直接给定的,由此导致学生在真实的税收岗位上不知如何处理。针对该问题,我们对“所得税纳税申报环节”做了改进,增设了“申报表数据获取”的操作内容,从而解决了实际工作中学生不会填制申報表的问题。
综上所述,“校企双向实景融合”模式通过工作场景与课堂场景的二次融合,构建起了封闭、自循环的课程模式路径,实现了课堂典型任务的自我更新和完善,从而大大增强了项目化教学的真实度和契合度,提高了学生的会计岗位胜任能力。
参考文献:
[1]徐田强.校企“双向实景融合”理念下《税收实务》课程改革探讨[J].财会月刊,2012(4):92-93.
[2]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7-9.
[3]申荣卫,台晓红.以行动为导向的“理实一体”课程开发方法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29):26-27.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7-21.
[5]石伟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16-118.
[6]郑怡,杨柳春.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方案设计与思考[EB/OL].(2011-11-24).[2012-11-10]. http://www.wszyjy.com/contents/100/1021.html.
作者简介:
徐田强(1979—),男,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注册税务师,研究方向为税收实务与会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