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2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此后,东北地区经济压力有所缓解,但全面振兴仍需寻找更多薪生动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东托三省位列GDP增逮后6位。其中,作为老工业基地的辽宁省2016年 前三季度GDP增速为-2.2%。东北经济特点是国有工业企业占比很大,这在2013年以前曾一度支撑了东北经济的快速增长。近年来,随着资源和重工领域产业萧条,导致东北三省这些领域的国有企业普遍经营困难,从而成为制约东北三省经济振兴的瓶颈。
创新 东北经济 新产业
东北三省经济振兴面临的瓶颈问题
(1)处于上游产业格局,过于依赖重化工业和资源型产业。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产业聚集度高,辐射区域广。产业结构过于依赖重化工业和资源型产业,以央企、国有企业为主,民营企业受限,市场活力不足。国有经济占比重很大,且多集中在石油石化、煤炭、钢铁及重型装备等领域。
(2)受行业产能过剩影响,企业陷入困境,导致整体经济萎靡。行业不景气已经持续几年,东北许多国有企业产能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偏低,加卜企业自身的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不高,人员负担重,企业债务负担重,造成产品生产成本与市场倒挂,致使企业亏损。大型国有企业的经营困难逐步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关系传导给了其他地方国企和民营中小型企业,继而使非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面临困境,并对经济社会整体发展造成影响。
(3)国有企业债务负担大,历史遗留问题严重。老牌国有企业,历时较长,由于建设投资、硬性支出等多种原因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债务构成多为银行贷款,形成了大量贷款利息。有的国有企业现金流短缺,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库存难以消化,财务指标不断恶化,有的国有企业甚至已近资不抵债。同时,东北三省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严重,不同程度地加剧了东北三省的经济困难。
(4)创新驱动面临机制和环境困扰。虽然将创新驱动作为振兴东北经济的动力已经成为共识,但是由于观念、机制等问题由来已久,创新驱动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创新驱动的根本动力在市场,而东北恰恰缺乏的就是市场机制和活力。现有机制和环境尚不足以为创新成果转化提供有力支撑;缺乏对创新人才的引进利用环境和系统性激励政策;研发创新氛围仍显不足,缺少能够发挥聚集效应的创新土壤。
建议把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东北三省经济振兴的抓手,发展民营经济,培育新产业,统筹规划东北三省产业发展。
(1)转变所处的上游产业格局和对重化工业的依赖。世界和中国经济转型会弱化对资源能源和重化工业的过度依赖,东北已有的产业格局对其经济增长会形成较长时间的拖累。因此,资源能源与重化工业中的国有企业进行混改,要更侧重于国有资本存量的跨产业流动,通过打破传统产业分工,促进产业跨界与产业融合,为国有企业探索新的生存模式并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通过产业升级和做强做优实现经济转型。从而使得区域内的资源能源、重化工业国有经济总量在东北整体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
(2)合理规划新产业发展方向。打破历史沿袭多年的产业分工思维,借鉴沿海及东部各省份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的经验。东北三省混改首先要考虑未来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新产业定位以及产业竞争力,合理设计产业发展规划,将新产业培育及经济振兴发展相结合。三省应统筹发展,规避恶性竞争、大项目新产业重复性建设、重复性发展。重点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新产业的培育,而不是简单地把多数国有企业转变为混合所有制企业。
(3)大力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民营经济。优化投资营商环境,实施民营经济发展行动计划,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企改革,放宽市场准人,放开竞争性行业领域。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突破口,在清理“僵尸企业”、股权多元、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全面深化国企改革,对竞争类企业鼓励民营经济参股控股,对公益类、资源类企业保持国有企业控制力和主导权。实施效益清单管理,推进公司制改革,同时严防国有资产流失,切实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4)实现资本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资本携带产业、技术和人力等要素在三省内自由流动。以具有良好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的大型城市为依托,在区域内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辐射作用大的经济带或经济圈,推动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合作及一体化进程,扩大东北亚地区的开放力度。打造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资产处置、不良金融资产处置“三大平台”。通过股权转让、增资扩股、合作经营等多种方式,盘活存量国有资产,解决国企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债务负担,并为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的退出提供交易平台。
(5)把创新驱动作为实现东北经济振兴的着力点,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建议国家在白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政策上,对东北予以倾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和調整与创新相关的审批、认证、收费、评奖等事项。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为企业注入活力,给企业以充分的决策权、投资权,使其逐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打破条块分割、部门行政壁垒,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体制。改革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人管理,破除不合理的准人性障碍,保证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创新领域。同时,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以产品结构调整为改革主线、以区域农业协同发展的战略思路,增强东北三省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构建东北三省现代化的大农业产业格局。
(6)完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改善政府形象、提高行政效率,营造尊重创新、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为人才实现自身价值、为用人单位高效择人、为人力资源有效配置提供良好的环境。建议主动适应创新驱动战略要求,以及新产业培育发展的需要,强化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实施人才“绿卡”等支持政策,引进培养一批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积极研究合理减免高端引进人才个税工作,帮助企业降低总体人力成本。针对国有企业在高级人才引进方面受到限制的问题,应出台支持政策,帮助解决高新企业引进高端人才难的问题。
创新 东北经济 新产业
东北三省经济振兴面临的瓶颈问题
(1)处于上游产业格局,过于依赖重化工业和资源型产业。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产业聚集度高,辐射区域广。产业结构过于依赖重化工业和资源型产业,以央企、国有企业为主,民营企业受限,市场活力不足。国有经济占比重很大,且多集中在石油石化、煤炭、钢铁及重型装备等领域。
(2)受行业产能过剩影响,企业陷入困境,导致整体经济萎靡。行业不景气已经持续几年,东北许多国有企业产能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偏低,加卜企业自身的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不高,人员负担重,企业债务负担重,造成产品生产成本与市场倒挂,致使企业亏损。大型国有企业的经营困难逐步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关系传导给了其他地方国企和民营中小型企业,继而使非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面临困境,并对经济社会整体发展造成影响。
(3)国有企业债务负担大,历史遗留问题严重。老牌国有企业,历时较长,由于建设投资、硬性支出等多种原因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债务构成多为银行贷款,形成了大量贷款利息。有的国有企业现金流短缺,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库存难以消化,财务指标不断恶化,有的国有企业甚至已近资不抵债。同时,东北三省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严重,不同程度地加剧了东北三省的经济困难。
(4)创新驱动面临机制和环境困扰。虽然将创新驱动作为振兴东北经济的动力已经成为共识,但是由于观念、机制等问题由来已久,创新驱动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创新驱动的根本动力在市场,而东北恰恰缺乏的就是市场机制和活力。现有机制和环境尚不足以为创新成果转化提供有力支撑;缺乏对创新人才的引进利用环境和系统性激励政策;研发创新氛围仍显不足,缺少能够发挥聚集效应的创新土壤。
建议把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东北三省经济振兴的抓手,发展民营经济,培育新产业,统筹规划东北三省产业发展。
(1)转变所处的上游产业格局和对重化工业的依赖。世界和中国经济转型会弱化对资源能源和重化工业的过度依赖,东北已有的产业格局对其经济增长会形成较长时间的拖累。因此,资源能源与重化工业中的国有企业进行混改,要更侧重于国有资本存量的跨产业流动,通过打破传统产业分工,促进产业跨界与产业融合,为国有企业探索新的生存模式并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通过产业升级和做强做优实现经济转型。从而使得区域内的资源能源、重化工业国有经济总量在东北整体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
(2)合理规划新产业发展方向。打破历史沿袭多年的产业分工思维,借鉴沿海及东部各省份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的经验。东北三省混改首先要考虑未来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新产业定位以及产业竞争力,合理设计产业发展规划,将新产业培育及经济振兴发展相结合。三省应统筹发展,规避恶性竞争、大项目新产业重复性建设、重复性发展。重点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新产业的培育,而不是简单地把多数国有企业转变为混合所有制企业。
(3)大力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民营经济。优化投资营商环境,实施民营经济发展行动计划,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企改革,放宽市场准人,放开竞争性行业领域。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突破口,在清理“僵尸企业”、股权多元、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全面深化国企改革,对竞争类企业鼓励民营经济参股控股,对公益类、资源类企业保持国有企业控制力和主导权。实施效益清单管理,推进公司制改革,同时严防国有资产流失,切实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4)实现资本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资本携带产业、技术和人力等要素在三省内自由流动。以具有良好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的大型城市为依托,在区域内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辐射作用大的经济带或经济圈,推动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合作及一体化进程,扩大东北亚地区的开放力度。打造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资产处置、不良金融资产处置“三大平台”。通过股权转让、增资扩股、合作经营等多种方式,盘活存量国有资产,解决国企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债务负担,并为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的退出提供交易平台。
(5)把创新驱动作为实现东北经济振兴的着力点,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建议国家在白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政策上,对东北予以倾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和調整与创新相关的审批、认证、收费、评奖等事项。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为企业注入活力,给企业以充分的决策权、投资权,使其逐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打破条块分割、部门行政壁垒,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体制。改革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人管理,破除不合理的准人性障碍,保证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创新领域。同时,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以产品结构调整为改革主线、以区域农业协同发展的战略思路,增强东北三省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构建东北三省现代化的大农业产业格局。
(6)完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改善政府形象、提高行政效率,营造尊重创新、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为人才实现自身价值、为用人单位高效择人、为人力资源有效配置提供良好的环境。建议主动适应创新驱动战略要求,以及新产业培育发展的需要,强化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实施人才“绿卡”等支持政策,引进培养一批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积极研究合理减免高端引进人才个税工作,帮助企业降低总体人力成本。针对国有企业在高级人才引进方面受到限制的问题,应出台支持政策,帮助解决高新企业引进高端人才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