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旧书店:与书结缘二十年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zz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楊浦区政肃路55号复旦旧书店,入口很不起眼,在一家菜市场旁的二楼。门口的招牌很小,与“复旦旧书店”的繁体字店牌相对应的,是“晶晶白领公寓客房”的招牌。
  走进书店,除了书,还是书。复旦大学边上的这家复旦旧书店,5万多册书摆放得满满当当,就连楼梯的扶手上也被书占满了,有的甚至直接堆在地上。在这里挑书买书,真正地徜徉书海的感觉。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这里,你能找到各种文史哲图书,从民族音乐到围棋技巧,畅销书籍到小众阅读,出版十几年、两三年的,应有尽有。是个捡漏的好地方。

  年轻的时候他酷爱读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薛刚反唐》……囫囵吞枣如痴如醉,没书看的时候连字典都要翻一翻。这也许就是他之后与书结缘的因果缘起。

  自2002年至今,张强夫妇在这里经营这家书店,一晃快20年了。张强对记者说:“1999年,我来到上海,那时候,我和妻子来上海找工作。因为她曾经在复旦边上工作过。一开始找工作并不顺利,后来我们发现,旧书有一定的市场,而我自己又特别爱看书,于是就关注到这一行。”
  年轻的时候他酷爱读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薛刚反唐》……囫囵吞枣如痴如醉,没书看的时候连字典都要翻一翻。这也许就是他之后与书结缘的因果缘起。

从摆地摊到经营旧书店


  刚到上海,张强在复旦边上安顿下来后,他看到,每到毕业季,总有很多学生把旧书扔了,他觉得殊为可惜。也是很偶然,他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于是,他以2元一公斤的价格回收旧书,然后摆地摊出售。
  也就在这时候,他开始在中国科技图书公司打工。同时,到了晚上,他会骑一辆自行车,装上两三大袋子书,依旧溜到图书馆门口摆地摊。
  2002年,中国科技图书公司的经营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张强对当时的书店负责人说:“我觉得做旧书应该会不错,不如给我辟个角,我来做做看。”书店负责人有点怀疑地看着他,将信将疑,但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意见,将一块七八十平方米的区域交由他来经营旧书。这就是现在这家复旦旧书店的雏形。
张强在复旦旧书店。

  当时他一个人可以出售的书籍量很少,他想了个主意,动员文庙的旧书商,以租赁书架的方式招商,他则抽取25%的提成。最鼎盛时,他们招了五十几家书商,每个书商租用几个书架。这一业务开展起来之后,果然如张强所料,书店旧书的生意蒸蒸日上,而与之相对应的,新书的经营则每况愈下。最后新书场地竟全部退出经营,只剩下张强的旧书在出售了。张强说他们生意最好的时候,是2004-2005年,500多平方米的中国科技图书公司经营的全部都是旧书。而当中国科技图书公司决定关门歇业之时,为这家书店倾注了心血的张强提出来:“是不是保留一部分?我虽然无力将整家书店都盘下来,但是希望能保留一部分。”当时的书店负责人斟酌之后,采纳了张强的建议。
  这里原是中国科技图书公司的办公室,空间有限,67平方米的面积多少有些局促。不过,它的层高很高,将近5米,于是,他灵机一动,请来装修队,将空间分成两层,这样面积自然就增加了近一倍。
  自2006年至今,这家的空间形态就没有变过。书来书往,人来人往。在开书店的过程中,他和很多复旦的老师、学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张强对记者说:“复旦大学的陈尚君、傅杰、周振鹤、张伟然教授都和我是老朋友了,他们经常来淘书,他们只要有时间,总爱到复旦旧书店来绕一圈,逛一逛。像傅杰教授,复旦旧书店可能是最容易找到他的地方。甚至港台地区的学者来我的书店买了书之后,也颇有收获,像香港的文化学者郑培凯先生,回到香港后,还在香港的杂志上写了题为《复旦旧书店》的文章。”
  在他的抽屉里,有一本平时不轻易示人的留言册,上面写满了文化学者为他留下的墨宝题词。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尚君写的是:“旧书是个大学校”,历史学系教授顾云深写下了:“赞赏复旦旧书店之坚守精神”,而封面上的“复旦旧书店留言册”几个字,则为傅杰教授所题。
陈尚君、周振鹤、张伟然等教授为复旦旧书店留言。

  他也经常去复旦老师的家中收书:“我会让他们先把自己的书估一个价,然后再以相互协商之后的价格成交。如果书比较少,就一本一本算。如果有的书,有些学者只从学术价值的角度给出一个价格,那么我会从市场角度给出另一个价格做参考,双方协商,取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比较合理的价格,这样就不会出现双方分歧很大,闹出不愉快的情况。”

网店与实体店:难以两全


  早在2006年,他就在孔夫子和淘宝开了网店。
  现在他遇到了一个问题,如果侧重于网店,实体店的生意就会下滑;如果侧重于实体店,那么网店的生意就不尽如人意。网店的利润要比实体店高很多,有的朋友问他:“既然实体店亏损,而网店盈利,那为什么还要做实体店,却不愿意全身心经营网店呢?”他的回答是:“我热爱实体店。”
  2012年,他的实体店经营有较大亏损,但是他没有动过把实体店关门结业的想法,而是用网店赚来的钱贴补实体店,努力把实体店撑下去。原本,他们曾经请过三个上海退休阿姨来当店员,但到2012年经营下滑得很厉害,他们就辞退了三位阿姨,由他们夫妻二人亲力亲为,支撑起这家小店。
其他文献
8月15日—18日,第三届全景医学融合影像论坛暨“战疫”医学影像高級培训班在上海开班。  “我们医院放射科医生只有三四名,出来学习的机会特别珍贵。这次上课的都是医学影像界的权威专家,我希望从课上了解影像医学最前沿的信息,为我们基层医院影像医学的发展指明方向。”石铁钢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人民医院介入血管外科、放射科主任,作为基层医院医生,这些年感觉到事业压力越来越大。  中国医改正在推
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  “今年鄱阳湖多地水位超过1998年,但正因有了三峡工程这个调节器,长江流域的安全度远高于1998年。如果没有三峡的调控,今年长江下游很多地方的防洪局面,肯定要比1998年更严峻!”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先生如此判断。  在长江洪峰来临之前,6月23日,水利部批复《2020年长江流域水工程联合调度运用计划》,乌东德水电站正式纳入2020年度长江流
一直以为夏威夷是美国最小的一个州,现在才知道罗德岛州才是最小的,总共3140平方公里,只有上海一半的大小,但却有众多的豪宅闻名于世,最著名者莫过于“听涛山庄”。  问题是,我们来自上海,不是“豁胖”地说一句,这“豪宅”还见得少吗?说是“参观”,不外是“窥私”吧。  门票还得每人26美刀,我俩就得52刀,合到人民币370元,就看一个旧寨子? 犹豫了一下,还是下车了。  听涛山庄倚海长啸,惊天怒涛冲击
《书情书》是本奇特的书,它更像一种漫长告别,恋人絮语。作者布克哈德·施皮南在假设离开纸质书这位“情侣、朋友加助手”后,生活将失去什么。假想源于电子书与纸质书的关系,总让人想起汽车和马车。当年我们对马富于深情,认为不可替代。但我们又是“多么轻易且迅速地抛弃了马匹”。全书的结构就像关于书籍的影像志。它从形制样貌深入到属性功能,暗合书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的高度统一。作者探讨书的新旧小大、破损残缺,以及批注等
沈彬  “武术大师”又被打了。这次是“当代武学宗师”、浑元形意太极桩的门派创始人马保国,4秒钟便惨遭一名50岁的搏击爱好者击倒。场面一点都不好看,马大师在场上的表现像一条白条鱼,还没明白过来怎么回事儿,已经躺平在地上了。  这样的新闻已经发生了很多了,无一例外都是平时牛气冲天的“大师”,在网络上各种DISS自由搏击,然后一进擂台,三下五除二就被打得鼻青脸肿,然后又继续不服输。之后就是舆论场上的争吵
2020年7月31日, 第十八届ChinaJoy如期开幕。十八年来,ChinaJoy展览会已从早期单纯的游戏展会,发展成为最具权威性、专业性、国际性的产业功能服务平台,进而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国创造的知名国际数字娱乐产业大型活动品牌之一。摄影/沈琳  酷热的夏天,一年一度的ChinaJoy如期而至。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数字娱乐展会,除了传统的展会和高峰论坛之外,今年备受关注的还有主题为“致竞未来”的20
老同学柳把这本封面以墨绿为主色调的书,举至明人眼前时,明人还未反应过来。待看見扉页上的题词,才如梦初醒:“真是你网上搜来的?!”柳点了点头,又坚定地说了一句:“骗你干嘛!”  这本自己题词签名的著作,本是寄给夏老师的,怎会出现在网上?寄出后,他还和夏老师打了电话,夏老师还向他表示了祝贺。这是自己第三本经济学与生活方面的随笔,题为《生活中的经济学》,他想,曾给自己上过宏观经济学课的夏老师,一定会给予
上海邮政博物馆。摄影/沈琳  站在上海外滩标志性景点之一的外白渡桥,往苏州河西面看过去,一座由花岗石砌筑、19根通贯上下三层的罗马科林斯柱支撑、建筑顶部有着高大钟楼和“人民邮电”字样的欧式风格雄伟建筑格外显目。8月盛夏,持续半个多月的高温,令不少上海市民更愿意宅在家中。然而,在天潼路的这处网红打卡点,仍有不少集邮爱好者汇聚于此,它便是始建于1924年,拥有96年历史的上海邮政大楼。作为上海近代邮政
铁王座谁问鼎?英雄冢谁忏情?冰与火之歌一曲唱毕,看似无常的世事,实际依旧遵循着有迹可察的、亘古未变的定律。在现象级美剧《权力的游戏》宣告画上休止符的这个季节,人们原本意欲回想递嬗变革的王朝,叹息苦痛交织欢愉的经历,感慨世系的传承、家族的不朽,臆测传奇的荣光是就此一去不返抑或再度掀开新篇章……最终,却化成了声势浩大的、愤愤不平的亢奋情绪。当初将《权游》捧上神坛的,今日同样见证了诸神的黄昏、奇迹的陨灭
沈嘉祿  沈朝初在《忆江南》里这样描写:“苏州好,茶社最清幽。阳羡时壶烹绿茗,松江眉饼炙鸡油。花草满街头。”今天,苏州茶食在传承民风民俗的时候依然是一大亮点,同时也在努力拓展苏式茶食的边界,静雅温柔地融入了时代的审美。  桔红糕和绿豆糕几乎是苏式茶食的一对双璧,在苏州观前街几家茶食里也是长销品种。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吃南市野荸荠的桔红糕,桔红糕用糯米粉加玫瑰酱等辅料制成,其中留一些用红曲粉水染成浅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