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新课程改革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dlily_6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在飞速发展,信息社会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时代在进步,如果我国国民不能跟上步伐,必将落后。因此针对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一要求,我国教育对语文课程目标和内容等进行了系统的改革。
  新课程的变革是为了适应新时代,去掉不合时宜的元素,体现时代要求。语文新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很赞同这个定位,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是倒退的,我们的社会必将朝着更科学、先进、合理、人文化方向发展。语文新课程性质的定位正好顺应社会的需求。
  各地都在实施贯彻语文新课程的精神和要求。作为处于教育战线最前方的教师,首先应该形成新的教学观念。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师道精神自古而有之,因此我国的教学观念也比较“根深蒂固”。我觉得我们应当吸取古人的师道精神中精华的合理的部分,而摒弃其迂腐不合时宜的部分。以往教师注重得多的是让学生乖乖的跟着教师设定的路线走,教师满堂灌,学生是被动地接受。而且,以往我们的教育要求学生朝着同一的方向走,学生的个性被同化,与别人不同就会被视为异端、怪物。新课程实施,教师的主导地位没变,教师应该树立教会学生方法和提高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的能力的教学观念。时代要求人与人之间有更多的合作;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形势,这要求人们自主地学习;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学科分工越来越细,这要求人们要能够在某个方面深入探究……以上这些,都要求教师去指导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法:合作性的、自主性的、探究性的学习方法。
  教学观念在更新的同时,教学方法也要相应进行革新。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注意力的、有所启发的教学才不会让学生厌恶语文。据我本人的了解,很多人都“害怕”语文学习,原因主要是“觉得语文课大都沉闷、枯燥,没意思”。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实施手段。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对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而兴趣对于学习是一种积极巨大的推动力。以往大多数的语文课堂都是固定模式:读课文、讲作者背景、课文内容、主旨等的重复。并且由于语文是基础科目,差不多每天都有语文课,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觉得很沉闷,上语文课很累,渐渐失去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本职,而且只要方法得当,这并不困难。教师要多动脑、运用创新思维革新教学方法,创建一个愉快的学习气氛。语文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尝试多元的教学方法:可以给他们课堂时间进行自主的学习,如上戏剧课,可以组织戏剧表演比赛,不一定每个人都参与演出,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这一做法很见效,无论学生有没兴趣,碍于面子问题都会很努力去翻找资料准备短短的几分钟“讲演”,台下的学生也会很有兴趣听自己的同学的表演。对于考核学生方面,应该采取多元角度。以往甚至现在,考核学生往往以期末的一次考试为基准,一次“定生死”,不能体现出学生的真正水平。在非毕业班中,应当采取多角度多方面的考核方法,把过程与结果结合,把笔试与课堂、作业表现相结合。
  在我们传统的观念中,提及老师,头脑中都会显现出一副德高望重的、很庄重的权威式的样子。所以做学生的往往会怕老师,长期以来的师生关系大都存在一种长辈与晚辈的隔阂。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要和学生实现平等的对话,加强沟通,摒弃权威式的教学态度。对教材的理解和解读,学生和老师的“权利”是平等的。对于学生的解答,教师不能只以“正确!”或“错误!”一刀切去做“果断”的判断结论,尝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体味学生的观点,如果学生的解答真的完全偏离中心,也不能用尖锐的语言去评判学生。
  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应是对语文新课标最恰当的评价。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处理好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因为创新而丢掉传统,割断历史,也不因为继承而放不开手脚,固步自封。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这规律就包含着数千年来语文教育的丰富积淀。比如,近现代一些语文教育的大家,如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他们的语文教育理论是科学化、现代化、民族化的理论,是我国语文教育理论的高山,值得我们继承。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离开了继承的厚实土壤,创新就失掉了根基。
  要做一名21世纪的及格的中学语文教师并不容易,唯有变革多年形成的旧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从自身就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信息现代化的社会,才能为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
其他文献
诗词曲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言简意丰,音韵或婉转或铿锵,情感或缠绵或豪迈。如今,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而语文教学具有传承文化的重要职责。  一、当前语文教育者对新课标的一些误读  在当前执行的语文新课
期刊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生活经历尚不丰盛,认知程度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智力发展程度。若问题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答复,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这一现象,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寻找了一些能打动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感受动手的快乐、强化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感受
期刊
有这样一句名言: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这句名言充分说明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重要性。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语言非常重要,它总是伴随着教学的始终,贯穿整个课堂。精妙的评价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然而,如何去创新农村中学语文课堂中的评价语言呢?  一、评价语应简明、准确、得体  评价语言应根据学生的回答客观、准确地
期刊
语文是既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语文味”体现出语文教师的个性,有“语文味”的课堂洋溢着一种语言文字独有的迷人氛围,体现着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语文课堂若能充满语文味,便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而强烈的兴趣,使师生双方在课堂上得以默契,得到共同的发展。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呢?现以教学中的片段实录为例加以阐述。  [案例]  ……  生:中国相对来说比较人性化,国外相对来比较理性化,
期刊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初中语文教学长期采用“课堂+课外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围绕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忽视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束缚,表现出厌学的情绪。现代初中生,充满活力,涉猎面也广,思想活跃,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因此,对初中生语文兴趣的激发是一重要的工作,它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一、新课标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期刊
初中一年级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由于角色的转换、环境的变化、学习要求的不同、身体开始发育等等,使得刚入学初一学生适应新环境较为困难,学生中出现盲目自卑或妄自尊大的现状,他们把自己仍然停留在小学阶段,或者是出现超出自身年龄模仿成人的言行,就是无法融入到学校、新班级 、新同学中来。为促进学生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加强同学间的了解,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初中这个新的成长阶段,在学生刚进班,我们就开始了“我是谁”这样
期刊
面对初一学生,面对新课改,今天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已经悄悄地发生了“革命”。  这节课我设计了两个目标: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品味语言,学习本文状物的方式。我的思路是想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让孩子们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只要他们读出了“自己”,目标就算达成了;品味语言我采用的是静、动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先自己默读,挑选自己喜欢的语段,从遣词造句、修辞使用和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一直是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但是,当前的中小学生普遍的怕写作文,对作文不感兴趣;教师也怕教作文,常常怕教学上“不得法”而苦恼。那么,如何才能克服学生怕写作文,如何才能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呢?  我个人认为,解决“习作难”,应该从改进教学方法入手,抓住习作教学的全过程,重点落实“写前积累”、“写中指导”、“写后讲评”这三大环节。  一、写前积累  古人说:“立言之要在于物”
期刊
重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被其平实语言蕴含的情趣深深吸引。  先说“趣味”。本文写自己的居室以及居室中的生活情景,写得饶有趣味。“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居室小得可爱。“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居室简陋、昏暗,却乐在其中。“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稍加翻修,舒适明亮,怡然自得。“又杂植兰桂
期刊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将这一道理运用到教师身上,那就是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先进教师的言行作为镜子来照亮自己,可以从中明得失,正言行,帮助自己找准努力的方向。  回想自己从教24年的经历,感觉是每年都在做相同的事——教书育人,每天的生活模式都是一样的,可用单调乏味来形容了,到现在已有教学倦怠之感,对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