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个什么都逐渐标籤化、“被定位”的年代,一个城市的多元层面也面临著被标誌性代表所掩盖而渐渐被人们遗忘的危险。在大打旅遊牌的今天,提起澳门,博彩发达、购物天堂、異域风情等字眼必定率先跃入人们的脑海。然而,穿过历史的十字路口,一个世纪前那场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之音仍绕樑余耳,振聋发聩的《盛世危言》作者郑观应的名字还未曾从历史中褪色。他的故居——郑家大屋,正座落於今天澳门本岛鳞次栉比的现代建筑群中,在下环区里闹中取静,别有洞天。
从澳门之所以得名“Macau”的妈阁庙开始,沿著略窄的街巷一路步行,沿途经过黄色墙体葡国风情的港务局大楼、龙头左巷旁的亚婆井前地,历经百年风雨的郑家大屋以其特有的岭南风格展现在看客面前。郑家大屋在澳葡政府时期被称作“文华大屋”始建於1881年,由郑观应之父郑文瑞筹建。郑家大屋佔地总面积为3997平方米,大宅由两座四合院式建筑组成,並以大内院相连。建筑材料以青砖为主,墙基则由花岗石筑砌。其总体风格融贯中西,大宅方方正正、坐北朝南的建筑格局与飞檐铺瓦的屋顶尽显东方神韻;而古典建筑唯美细腻的雕花装饰风格则把西方审美的优势发挥地淋漓尽致。室内天花、门楣窗楣的式样、檐口线和外墙批荡都各有千秋,一半是柔美一半是灵动,既不乏泱泱五千年积淀的大气沉稳,也富有中西完美结合的优势。它的主人郑观应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虽为买办出身,又是民族资本家的代表;既是实业家,又是思想家。他的《盛世危言》震动华夏,光绪皇帝、孙中山、毛泽东都是其“铁杆粉丝”。郑家大屋和闹市区林立的赌场相比,有著这些气派堂皇的现代建筑无可比拟的厚重历史感。它没有蓬荜生辉的惹眼外表,斑驳甚至脫落的墙面卻更能传递近百年关於自由的呼号;它没有流光溢彩的装潢,朴素古旧的砖瓦卻更能把一个更为真实的澳门和它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向人们娓娓道来。
一方老宅是一部书,从跨进大宅门槛的那一刻起就像翻开了它泛黄的扉页;往里走的每一步,目之所及每一处,都是逐字逐句的细味品读。宅邸内逾丈残墙秃壁,青砖厚实,砌有琉璃窗花,古朴雅致。高墙尽头是正门洞,由两道门构成。前门额书“荣祿第”,后门高悬“荣德厚施”横匾。史书上清楚地记载著:一八八七年,我国北方发生“丁戊奇荒”,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惨不忍睹,举国上下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郑观应与其父郑文瑞为赈災宵衣籲食,不遗余力,先后募银十四万二千八百余两。李鸿章等奏请朝廷批准,封赐荣祿大夫,“荣祿第”由此而来。在振臂为民高呼的同时,《盛世危言》的创作也没有停歇。现时门悬“通泰第”的屋子就是旧时郑观应的起居厢房。曾经震动朝野、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盛世危言》就在这里完成的。现如今“通泰第”的牌匾已落了些许历史的尘埃,但仿佛还能看到郑观应挑灯夜战、奋笔疾书的身影,在为富強救国呐喊。当时的中国封建朝廷政权已是风雨飘搖,形势紧张。若没有郑家大屋这样一个坚实且稍隔纷扰的安靜所在,《盛世危言》的面世和郑观应其思想对日后梁启超、康有为等志士的影响也不会如此巨大。
作为澳门少见的家族式建筑群,在历经风云变幻后,终於在2001年澳门回归后为政府所有並启动翻新修葺工程。据上些了年纪的历史亲历者讲述,其实自郑观应父亲兴建大宅以来,只在两代之内比较中兴,自维新思潮,后期郑家人已几乎全部迁出,老屋变做租予外人之用。上世纪20年代起,郑家大屋被分租出去,高峰时期,住过70多家房客,共300多人。动荡年代的风吹雨打、祝融光顾和僭建改建,令郑家大屋几近面目全非。20世纪中期,澳门社会还处在澳葡政府辖下,很多低下阶层的人在此聚居,使大屋变得残破不堪,甚至杂草丛生……这种状況直到回归后政府从地产商家手中购回所有权才得以改善。在它暂停开放、翻新修葺之前,儘管住客鱼龙混杂,但依然有不少故事在这里发生。其中,名号最响亮的住客当属著名画家赵伟夫,1960年生於北京,字幼恒,号燕山老人。自1953年迁来澳门,入住郑家老宅邸,便在此安顿下来,直至1990年与世长辞。赵伟夫作为澳门美术研究会创始人之一,对澳门的绘画艺术贡献良多。一生作品颇丰,以国画、油画和水彩画为主,造诣深厚;他还致力於美术教学,为澳门美术界培养出了许多栋樑之才。而这一切成就,都是他在郑家大屋的时期完成的。是这里隔离喧嚣、怡然自得的安恬为他提供了绝佳的创作环境,当时大宅内各户住客彼此友好的气氛也保证了作画时所需要的淡然与从容。
可以说,在清末以后直到回归以前,郑家大屋的每一任租客都是一段特殊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他们有的搬进来时还素昧平生,但在此相遇相识、攜手一生;有的在这里留下了传世的美名,如赵伟夫先生的画作;有的只是这里的匆匆过客,做著流动不定的底层工作,如修车、擦鞋、推车仔卖东西等,他们的来去加速了那个年代里物是人非转变的速度。是故早些年也有不少文化保护主义者和澳门历史研究人员发出了“寻找郑家大屋老租客”的呼籲,希望透过一个个“活历史”,来更加了解深藏在这座宅邸中厚重的故事。1992年,郑家大屋就已被评定为“具建筑艺术价值之建筑物”,到了今天,翻修一新、业已开放的郑家老屋依然最大限度地保持著当年的原貌。得益於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被划入澳门历史城区之列,也是今天澳门引以为傲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今天,许多富有特色的纪念活动和群体节目也会借郑家大屋宝地举行,为这座已有百年历史的老建筑群平添了几分现代气息和勃勃生气。如2011年5月举行的第二十二届澳门艺术节,讲述郑家大屋历史的故事──《漂流者之屋》便是选取其旧时住客为题材、还原澳门当年历史面貌的一出话剧。可以说,在每一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郑家大屋都不曾从舞台上谢幕或退出,而是在政府正确的安排下与时俱进地发挥著自身的作用。
从澳门之所以得名“Macau”的妈阁庙开始,沿著略窄的街巷一路步行,沿途经过黄色墙体葡国风情的港务局大楼、龙头左巷旁的亚婆井前地,历经百年风雨的郑家大屋以其特有的岭南风格展现在看客面前。郑家大屋在澳葡政府时期被称作“文华大屋”始建於1881年,由郑观应之父郑文瑞筹建。郑家大屋佔地总面积为3997平方米,大宅由两座四合院式建筑组成,並以大内院相连。建筑材料以青砖为主,墙基则由花岗石筑砌。其总体风格融贯中西,大宅方方正正、坐北朝南的建筑格局与飞檐铺瓦的屋顶尽显东方神韻;而古典建筑唯美细腻的雕花装饰风格则把西方审美的优势发挥地淋漓尽致。室内天花、门楣窗楣的式样、檐口线和外墙批荡都各有千秋,一半是柔美一半是灵动,既不乏泱泱五千年积淀的大气沉稳,也富有中西完美结合的优势。它的主人郑观应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虽为买办出身,又是民族资本家的代表;既是实业家,又是思想家。他的《盛世危言》震动华夏,光绪皇帝、孙中山、毛泽东都是其“铁杆粉丝”。郑家大屋和闹市区林立的赌场相比,有著这些气派堂皇的现代建筑无可比拟的厚重历史感。它没有蓬荜生辉的惹眼外表,斑驳甚至脫落的墙面卻更能传递近百年关於自由的呼号;它没有流光溢彩的装潢,朴素古旧的砖瓦卻更能把一个更为真实的澳门和它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向人们娓娓道来。
一方老宅是一部书,从跨进大宅门槛的那一刻起就像翻开了它泛黄的扉页;往里走的每一步,目之所及每一处,都是逐字逐句的细味品读。宅邸内逾丈残墙秃壁,青砖厚实,砌有琉璃窗花,古朴雅致。高墙尽头是正门洞,由两道门构成。前门额书“荣祿第”,后门高悬“荣德厚施”横匾。史书上清楚地记载著:一八八七年,我国北方发生“丁戊奇荒”,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惨不忍睹,举国上下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郑观应与其父郑文瑞为赈災宵衣籲食,不遗余力,先后募银十四万二千八百余两。李鸿章等奏请朝廷批准,封赐荣祿大夫,“荣祿第”由此而来。在振臂为民高呼的同时,《盛世危言》的创作也没有停歇。现时门悬“通泰第”的屋子就是旧时郑观应的起居厢房。曾经震动朝野、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盛世危言》就在这里完成的。现如今“通泰第”的牌匾已落了些许历史的尘埃,但仿佛还能看到郑观应挑灯夜战、奋笔疾书的身影,在为富強救国呐喊。当时的中国封建朝廷政权已是风雨飘搖,形势紧张。若没有郑家大屋这样一个坚实且稍隔纷扰的安靜所在,《盛世危言》的面世和郑观应其思想对日后梁启超、康有为等志士的影响也不会如此巨大。
作为澳门少见的家族式建筑群,在历经风云变幻后,终於在2001年澳门回归后为政府所有並启动翻新修葺工程。据上些了年纪的历史亲历者讲述,其实自郑观应父亲兴建大宅以来,只在两代之内比较中兴,自维新思潮,后期郑家人已几乎全部迁出,老屋变做租予外人之用。上世纪20年代起,郑家大屋被分租出去,高峰时期,住过70多家房客,共300多人。动荡年代的风吹雨打、祝融光顾和僭建改建,令郑家大屋几近面目全非。20世纪中期,澳门社会还处在澳葡政府辖下,很多低下阶层的人在此聚居,使大屋变得残破不堪,甚至杂草丛生……这种状況直到回归后政府从地产商家手中购回所有权才得以改善。在它暂停开放、翻新修葺之前,儘管住客鱼龙混杂,但依然有不少故事在这里发生。其中,名号最响亮的住客当属著名画家赵伟夫,1960年生於北京,字幼恒,号燕山老人。自1953年迁来澳门,入住郑家老宅邸,便在此安顿下来,直至1990年与世长辞。赵伟夫作为澳门美术研究会创始人之一,对澳门的绘画艺术贡献良多。一生作品颇丰,以国画、油画和水彩画为主,造诣深厚;他还致力於美术教学,为澳门美术界培养出了许多栋樑之才。而这一切成就,都是他在郑家大屋的时期完成的。是这里隔离喧嚣、怡然自得的安恬为他提供了绝佳的创作环境,当时大宅内各户住客彼此友好的气氛也保证了作画时所需要的淡然与从容。
可以说,在清末以后直到回归以前,郑家大屋的每一任租客都是一段特殊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他们有的搬进来时还素昧平生,但在此相遇相识、攜手一生;有的在这里留下了传世的美名,如赵伟夫先生的画作;有的只是这里的匆匆过客,做著流动不定的底层工作,如修车、擦鞋、推车仔卖东西等,他们的来去加速了那个年代里物是人非转变的速度。是故早些年也有不少文化保护主义者和澳门历史研究人员发出了“寻找郑家大屋老租客”的呼籲,希望透过一个个“活历史”,来更加了解深藏在这座宅邸中厚重的故事。1992年,郑家大屋就已被评定为“具建筑艺术价值之建筑物”,到了今天,翻修一新、业已开放的郑家老屋依然最大限度地保持著当年的原貌。得益於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被划入澳门历史城区之列,也是今天澳门引以为傲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今天,许多富有特色的纪念活动和群体节目也会借郑家大屋宝地举行,为这座已有百年历史的老建筑群平添了几分现代气息和勃勃生气。如2011年5月举行的第二十二届澳门艺术节,讲述郑家大屋历史的故事──《漂流者之屋》便是选取其旧时住客为题材、还原澳门当年历史面貌的一出话剧。可以说,在每一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郑家大屋都不曾从舞台上谢幕或退出,而是在政府正确的安排下与时俱进地发挥著自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