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风险考验与应对策略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xu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常态化”疫情防控是精准预警筛查、快速应急响应、多方协同联动、个人自觉落实的防控长效机制,其重点是“防”,关键在“控”。伴随境外疫情持续蔓延,“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常态化疫情防控进入新的关键阶段,高校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须处理好四个方面的风险考验,妥善落实好四项应对策略,将疫情防控理念、要求、机制融入师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日常,转化为师生履行个人防护责任的自觉。
  关键词:高校;常态化疫情防控;风险考验;应对策略
   常态化疫情防控面临的多重考验
  北京高校较全国高校而言有其独特的政治敏感性,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的长期性、复杂性,采用相对封闭式校园管理模式,确保常态化校园防控的有效性,面临着诸多压力和考验。
  第一,防控意识持久性的考验。大规模人员流动和校园内青年学生长时间集中学习生活,为北京高校校园管理和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举措带来多重考验,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如何使师生持续保持高度重视日常防疫要求的意识和行动自觉。一是相对封闭管理使青年学生长时间在校园内相对聚集,在学习上、生活上存在一些不便利,给校园管理带来挑战。加之各高校落实校园相对封闭管理政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请假审批备案等管理要求上出现一些差异和不平衡,易引发学生对常态化防控要求产生抵触心理。二是国内长时间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因疫情突发带来的紧张感进入“疲劳期”,师生对执行疫情防控常态化举措的必要性产生质疑,在落实日常防护要求上出现懈怠。
  第二,政策制定适切性的考验。常态化疫情防控模式更强调高校在落实防控刚性要求的前提下,依据防控工作指南,充分结合学校实际,坚持以学生为本,主动做出一定程度内的调整和变化,或是在政策执行的节奏、流程和标准上进行“人性化”动态调整,避免了“一刀切”,但给执行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另外,学生大规模、长时间相对封闭在校园内,受季节变换等因素影响,出现发热等症状已经成为常态,按照应急处置要求,逐一隔离观察会出現资源供需不匹配,对防控政策执行带来考验。
  第三,既有工作整合性的考验。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高校把疫情防控工作融入工作日常,做到疫情防控与正常业务两手抓、两不误。但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两方面工作统筹整合的难度较大,需要系统性解决。一是各级防控工作组织者、执行者在落实“防控主体责任”时,常会因为业务工作推动受制于疫情防控政策要求,在工作决策上易采取业务优先、防控从属,甚至变通方式完成,难以实现疫情防控与教育教学“双重”角色相统一,出现业务工作与防疫要求“脱节”甚至“两张皮”的情况。二是师生在校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审批备案、信息报告、体温监测、分批错峰等防控措施较非疫情模式带来诸多不便利,使得一部分师生员工对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落实不够主动、支持、配合,为系统整合业务工作与防控工作带来更大难度。
  第四,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完整性的考验。自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以来,北京高校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在应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中,仍然暴露出常态化公共卫生防疫及应急体系的不足。各校在防控组织体系、信息预警评估、应急医疗保障、管理体制机制、专业队伍建设、师生传染病预防教育以及信息技术赋能上还很不平衡,存在诸多短板。此外,高校与社会医疗资源联动能力不强,在疫情爆发或处置其他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社会医疗资源配给很难向高校有所倾斜,联动机制尚未真正确立,突显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模式下,高校公共卫生防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亟待加强。
   应对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实践策略
  第一,疫情防控网须始终保持“备战”状态。疫情防控常态化状态下,高校尤其需要建立完备的防控工作指挥体系和工作体系,加强高位统筹、突出重心下移,推动基层主动谋划,激励师生广泛参与,织严织密一张“点对点、人到人”的防控网。一是需要层层压实常态化防控主体责任。推动二级单位将疫情防控早期的工作“联系网”转变为主动谋划、全面推动防控责任落地的“防控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动员广大党员、教师、学生骨干参与到基层防控工作中来。二是需要建立健全常态化防控机制。推动程序优化、流程再造、条块结合、无缝衔接,做到全校上下“从严管理一把尺,协同配合一盘棋,应急处置一条线”,“平时”保障运行,“战时”快速响应,形成全员共建共治共享、协同配合参与的工作格局,切实筑牢防控工作底线,确保校园“防控网”时时刻刻保障师生生命健康。
  第二,疫情防控要做到“人人自觉”。疫情防控的“常态化状态”关键在于激发个人防控意识和主动承担防控责任的自觉。管理者将疫情防控融入业务工作成自觉,做到“三统筹”,即业务工作、防疫举措统筹部署、统筹推进、统筹监督执行。教师要结合“抗疫”这一时代主题,加强思想引领上好“思政课”,把握用户思维上好“网络课”,突出职业特色上好“专业课”;学生要广泛参与“三服务”,即疫情防控“单元管理”服务、全岗位服务、全链条服务。立足校园疫情防控全岗位、全链条,服务校园防控“单元管理”成闭环。
  第三,疫情防控要求切合校园实际。高校需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做出可动态调整的政策细则与措施,突出在一定范围内可基于自身实际进行动态调整。一是防控工作组织体系要始终保持工作状态,做到队伍不散、机制不变,密切关注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及局部地区疫情变化,立足北京高校的实际,吃准、吃透上级政策要求,充分调研,积极沟通,保持与同类型院校协调一致,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政策与举措。二是高校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量体裁衣”,根据自身公共服务空间、资源匹配度、师生思想基础等,及时收集信息、研判信息、反馈信息,着力做到“六个跟上”,即工作部署协调配合跟上、思想引领教育跟上、化解矛盾解决实际困难跟上、信息技术手段赋能跟上、督查评价与监测跟上、奖惩激励机制跟上,确保常态化疫情防控政策在高校落实的时效性。
  第四,疫情防控应急处置体系建设与能力提升。一是全面提升信息研判与预警能力。通过提升信息化保障能力,实现人防与技防相结合,确保对师生每日健康状况和校园学生生活关键信息的掌握,实时分析预警,及时跟进保障。二是始终做好校内应急医疗保障服务。结合学校医疗保障条件,积极推动以强化校内公共卫生保障基础的制度创新,在硬件设施投入、专业人员引进、奖励绩效倾斜、医疗物资储备、健康卫生情况监测等方面夯实基础,提高校内医疗保障综合能力。要高度重视物资储备和传染病防控隔离观察点的建设,做到“平战”结合,未雨绸缪,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用得上、用得好。三是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对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快速反应流程,建立“信息第一时间报告、事件第一时间标准化处置、校园第一时间封闭、信息第一时间准确发布、人员轨迹第一时间反馈追溯、师生第一时间心理安抚”的“六个第一时间”动态反应机制。四是加强校地联动。在提高校内应急处置能力的基础上,还要与周边医院、疾控中心、属地公共卫生防疫资源积极共建,建立专家参与、转诊专道、防控联动的共建模式,以补充校内公共卫生防控能力的不足,促进学校参与社会协同的治理能力提升。
  (作者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叶向红系学校副院长)
  [责任编辑:苑聪雯]
其他文献
摘 要:面对新时代、新使命和新任务,新文科建设应当抓住新机遇、拥抱新产业、融入新科技、迎接新挑战,在价值引领上牢固树立党的指导思想根本地位;在文化自信上加快建构中国文科话语体系;在专业优化上加强学科交叉,推进内部融通;在改革内容上把握文科之本质,切实内容创新,提防形式追新;在建设质量上提高人才培养效能,打造中国特色教育文化;凝神聚力助推新文科改革扬帆起航,护航新文科建设乘风破浪,为新时代培养优秀文
摘 要:伴随着智能科技、数字经济和产业转型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承担着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符合区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地方高校在新工科建设中抓住机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现实的制度障碍和条件约束等困境。为此,从群体认知的提高、应用情境的强化、教学体系的完善、评价标准的建立等方面探索突破困境的路径则尤为重要。  关键词: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困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改革旧的高等教育体系,确立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文科高等教育顺势发展.改革开放前,文科高等教育发展几经冲击,发展艰难而缓慢.改革开
摘 要:新型研发机构是高校与地方政府深化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创新载体,其特点表现为投资主体多元化、创新链条一体化、治理模式企业化、人才机制弹性化,同时更加突出了服务国家战略、促进校地协同发展的重要属性。当前,新型研发机构在发展中暴露出机构性质较为模糊、政策配套不够完备、可持续发展有待加强等问题,校地双方需要进一步明确机构定位、补齐政策短板、优化体制机制,为新型研发机构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
摘 要:课程思政是积极落实“三全育人”的关键举措,是对高校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创新。教育学类课程落实课程思政有其固有的优势,在此背景下,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实践活动的探索以及教师意识的深化是实现构建教育学特色课程思政育人格局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育学;“三全育人”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平台,是人才培养创新的重要产物。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
摘 要:为准确掌握“00后”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以北京三所语言院校的2018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和整体评价、对具体传统文化内容的掌握和实践程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可和学习意愿、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基于此,提出加强“00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中。  关键词
伟大的抗疫精神是我们党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当代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更为医学院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丰富
教育学科作为人文社科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践行课程思政工作要求值得思考.以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为例,详细介绍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原则、课程
摘 要: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文社科领域应对科技革命和国际竞争挑战的战略性选择。北京工商大学在新文科建设中根据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三个“不均衡”问题,探索形成了以“四个正确认识”①为切入点,以“五类课程”为支撑、以“三大机制”为保障,价值导向鲜明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新文科;“四个正确认识”;立德树人;创新实践能力   新文科建设的基本遵循  时代背景是学科建设的土壤。“当代中
摘 要: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号召下,高校亟须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人才培养体系的各个环节中。在此背景下,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结合学院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依托于丰厚的学术研究底蕴,逐渐探索出高校专职辅导员与兼职班主任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为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辅导员;班主任;协同育人   高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第一,理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