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学后教”是促进学生多元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范式。《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追求的教育理念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可见,“兴趣”应成为教师教学效果的根本追求。在“研学案”的导引下,美术教学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乐学”美术。
【关键词】研学后教;美术课堂;兴趣
“研学后教”是以哲学实践论、人脑科学、现代教育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教师三研(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研究对象)为前提,以研学案为载体,以研学问题为核心,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形式,以教师三讲(讲重点、难点、关键点)为原则,促进学生多元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范式。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是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名言。这句话同时也印证了我国两千多年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经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术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教师追求的教育理念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可见,“兴趣”“乐学”应成为教师教学效果的根本追求。
但是,在美术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教师课前精心设计教案,上课程序严谨,可是学生听得枯燥乏味,时时瞌睡;作业时,很多学生的作业“不入正轨”,教他画“狗”,而他画的是“猫”……这是学生的“不务正业”,还是学生的“故意捣鬼”?这是因为教师只考虑了如何把教材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忽略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需要。既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要求教育要把如何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在教学中废除千篇一律、照本宣科、枯燥无味的填鸭式、满堂灌;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里,想学生之所想,教学生之所需,因人、因材施教,深入浅出,用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形式、语言传授,让学生产生兴趣,从而“乐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学生产生直接的兴趣。
1. 宽敞的美术专用教室,室内艺术品的摆放,墙壁各类的美术作品,这些环境的美化使学生处于趣味的画境体验,产生激情和强烈的表现欲望。在上《海底世界》一课时,笔者在教室四周摆放了数幅巨大的海底情景图片,并陈列了许多表现海底生物的艺术作品。学生一进来就犹如置身于神秘的海洋世界中,“真实的海底”体验让他们兴奋不已,学习热情大增,这节课也取得了相当好的课堂效果。
2. 外界的环境,包括生活情景、大自然美丽的景色等也能激起学生对美的强烈追求。笔者上《淅沥的小雨》一课时,恰逢下雨,学生感受到了真实的雨,亲切而形象。笔者让学生走出教室,让他们到雨中去嬉戏,去体验被雨点滴打在身上的清凉与惊奇,体验被雨淋湿的惬意与狼狈,更体验在雨中的欢乐与激情。这对于学生来说形象是生动的,感受是深刻的。学生对小雨的形象充满表现欲望,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去把雨中的感受画下来。
二、组织游戏,提高兴趣
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游戏似的。”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将枯燥的知识设计成游戏的样式,在游戏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创作,从而获得美术创作的乐趣,让学生亲身参与游戏活动的每个环节,并在每个环节中大显身手,一展才能。这样的体验活动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也得到了语言等其他方面的锻炼,让学生感到无比快乐,在心理上感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使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如《快餐美食店》一课,笔者把整节课设计成一个社会模拟游戏。把全班分成四个快餐美食店的公司,开展市场竞争。首先各公司要进行市场调查,哪种快餐美食适合大众,获人们喜爱。然后通过公司研究,明确设计的方法、要点,再集体进行合作。很快,体现集体智慧的一个个适合大众、让人们喜爱的快餐美食展现在了大家面前。最后召开美食博览会,各公司自行介绍产品,进行推销活动。整节课中,学生的社会角色不断轮换,一会儿是公司老总,一会儿是市场调查员,一会儿又是厨师,一会儿又成了美食家,最后还做了采购员。在各个角色的演绎中,学生的创造欲望被充分激发,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张扬,美术游戏在这里真是功不可没。
课堂教学游戏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使新课程产生无穷的动力和生命力,使新课程更丰富、更完善。它作为一种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堂组织形式,有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只要教师设计得当,巧妙运用,必定会使美术课堂既成为学生的学园,更成为学生的乐园。
三、发展评价,保持兴趣
作品完成后,需要展示与交流。善待学生的习作,积极引导,满足学生的“成功欲”,对保持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言之成理或能自圆其说的评价和判断,教师都应该给予尊重和鼓励,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新课标》指出: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如在彩泥卵石画评价过程中,笔者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创作的作品,师生互动,让学生都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快乐。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展示,相互点评来达到与人交流的目的;通过自评、他评、师评,互评的方式,对各组作品进行点评,对各自作品优点进行介绍,对创作、设计的全过程进行解读,让观众(孩子们)了解作品成功背后的故事,增添兴趣。如在作品完成后,让小组长把本组设计作品的步骤记录下来,让小组成员各自用一句话表达自己在参与设计过程中的感受或想法。让每一个学生交流创作体会,能体现出对每一个学生的尊重和鼓励,即使是简简单单的交流,也使得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得以更大的发挥。
总之,在“研学案”的导引下,美术教学要做到小组合作,讨论释疑。形式以自学、对学、群学为主,使美术教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正确引导;让美术成为学生抒发情感、表现个性的载体;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做到真正的“乐学”。
【关键词】研学后教;美术课堂;兴趣
“研学后教”是以哲学实践论、人脑科学、现代教育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教师三研(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研究对象)为前提,以研学案为载体,以研学问题为核心,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形式,以教师三讲(讲重点、难点、关键点)为原则,促进学生多元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范式。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是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名言。这句话同时也印证了我国两千多年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经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术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教师追求的教育理念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可见,“兴趣”“乐学”应成为教师教学效果的根本追求。
但是,在美术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教师课前精心设计教案,上课程序严谨,可是学生听得枯燥乏味,时时瞌睡;作业时,很多学生的作业“不入正轨”,教他画“狗”,而他画的是“猫”……这是学生的“不务正业”,还是学生的“故意捣鬼”?这是因为教师只考虑了如何把教材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忽略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需要。既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要求教育要把如何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在教学中废除千篇一律、照本宣科、枯燥无味的填鸭式、满堂灌;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里,想学生之所想,教学生之所需,因人、因材施教,深入浅出,用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形式、语言传授,让学生产生兴趣,从而“乐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学生产生直接的兴趣。
1. 宽敞的美术专用教室,室内艺术品的摆放,墙壁各类的美术作品,这些环境的美化使学生处于趣味的画境体验,产生激情和强烈的表现欲望。在上《海底世界》一课时,笔者在教室四周摆放了数幅巨大的海底情景图片,并陈列了许多表现海底生物的艺术作品。学生一进来就犹如置身于神秘的海洋世界中,“真实的海底”体验让他们兴奋不已,学习热情大增,这节课也取得了相当好的课堂效果。
2. 外界的环境,包括生活情景、大自然美丽的景色等也能激起学生对美的强烈追求。笔者上《淅沥的小雨》一课时,恰逢下雨,学生感受到了真实的雨,亲切而形象。笔者让学生走出教室,让他们到雨中去嬉戏,去体验被雨点滴打在身上的清凉与惊奇,体验被雨淋湿的惬意与狼狈,更体验在雨中的欢乐与激情。这对于学生来说形象是生动的,感受是深刻的。学生对小雨的形象充满表现欲望,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去把雨中的感受画下来。
二、组织游戏,提高兴趣
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游戏似的。”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将枯燥的知识设计成游戏的样式,在游戏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创作,从而获得美术创作的乐趣,让学生亲身参与游戏活动的每个环节,并在每个环节中大显身手,一展才能。这样的体验活动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也得到了语言等其他方面的锻炼,让学生感到无比快乐,在心理上感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使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如《快餐美食店》一课,笔者把整节课设计成一个社会模拟游戏。把全班分成四个快餐美食店的公司,开展市场竞争。首先各公司要进行市场调查,哪种快餐美食适合大众,获人们喜爱。然后通过公司研究,明确设计的方法、要点,再集体进行合作。很快,体现集体智慧的一个个适合大众、让人们喜爱的快餐美食展现在了大家面前。最后召开美食博览会,各公司自行介绍产品,进行推销活动。整节课中,学生的社会角色不断轮换,一会儿是公司老总,一会儿是市场调查员,一会儿又是厨师,一会儿又成了美食家,最后还做了采购员。在各个角色的演绎中,学生的创造欲望被充分激发,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张扬,美术游戏在这里真是功不可没。
课堂教学游戏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使新课程产生无穷的动力和生命力,使新课程更丰富、更完善。它作为一种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堂组织形式,有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只要教师设计得当,巧妙运用,必定会使美术课堂既成为学生的学园,更成为学生的乐园。
三、发展评价,保持兴趣
作品完成后,需要展示与交流。善待学生的习作,积极引导,满足学生的“成功欲”,对保持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言之成理或能自圆其说的评价和判断,教师都应该给予尊重和鼓励,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新课标》指出: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如在彩泥卵石画评价过程中,笔者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创作的作品,师生互动,让学生都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快乐。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展示,相互点评来达到与人交流的目的;通过自评、他评、师评,互评的方式,对各组作品进行点评,对各自作品优点进行介绍,对创作、设计的全过程进行解读,让观众(孩子们)了解作品成功背后的故事,增添兴趣。如在作品完成后,让小组长把本组设计作品的步骤记录下来,让小组成员各自用一句话表达自己在参与设计过程中的感受或想法。让每一个学生交流创作体会,能体现出对每一个学生的尊重和鼓励,即使是简简单单的交流,也使得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得以更大的发挥。
总之,在“研学案”的导引下,美术教学要做到小组合作,讨论释疑。形式以自学、对学、群学为主,使美术教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正确引导;让美术成为学生抒发情感、表现个性的载体;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做到真正的“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