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中新携手共创“两化融合”时代的苏州新名片

来源 :信息化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甩不掉的“江南情结”。 正是受此影响,15年前当深受中华文化熏陶的新加坡人来到大陆为拟建中的工业园选址的时候,才毅然决定把这个承载着两国领导人厚望的工业园置放于苏州城。
  15年来,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也为当初的决策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累计上交各类税收超1030亿元(含海关收入),引进合同外资34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5亿美元,注册内资1356 亿元,创造就业岗位51万个。
  在苏州工业园区高速增长的背后,信息化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里,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的时代气息异常浓烈,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产业发展的行为比比皆是。
  日前,本刊记者对苏州工业园区的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采访。
  
  巧用“中新合作”
  打造发展优势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政府的合作项目,这一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新加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先进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都为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了样板。结合自身实际,巧用中新合作的便利条件和优惠举措,让园区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汇聚的乐园。
  规划好巢穴,引得凤凰来。按照当年的规划,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目标是在苏州建设一个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现代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相配套的现代化、国际化、园林化的高科技工业园区。
  1994年以来,苏州工业园区在开发建设的同时,注意发挥“中新合作”优势,进行了高起点、高水准的规划,信息化建设被纳入到政府目标管理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电子政务建设的纲要性文件随之出台。2009年,园区进一步制定了“信息零距离,数字新园区”的三年信息化发展规划,园区未来三年有了新的发展蓝图,依托信息化手段进一步为企业、居民和游客服务。
  


  此外,引进新加坡的先进理念、先进技术也是园区发挥“中新合作优势”的重要方面。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建设,既得益于其“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先进理念,也得益于其较早地开展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数字化规划管理。
  10多年来,园区一面开发建设,一面依托GIS基础软件平台收集和积累丰富的空间地理信息资料,在完成农村向城市转化的过程中,园区生成了一个强大的地理信息库,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规划、测绘、建设、环保、国土、房地产交易中心等多个业务应用系统,实现信息的多部门共享。
  地理信息库为提升园区亲民、亲商、亲环境和便捷、高效的服务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今后高起点实施信息化战略奠定了基础。企业法人数据库的建设就是一个例子。
  企业法人数据库是区域信息化三大基础数据库之一,它整合了工商、国地税、国检以及管委会各部门的基础数据,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跨部门共享和动态更新,满足各部门对法人单位基础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08年9月,企业法人数据库启动建设,目前已经实现了园区2万7千多家企业基础信息入库。整个项目预计将于年底全部建设完成,到那个时候,以此为基础的各类信息化应用,如一站式中心的“一表制”网上审批、“证照共享”系统、经发局的政企沟通平台等将陆续投入使用。
  15周年之际,信息化又为园区增色添彩:一站式审批的加工贸易服务平台、灵活便捷的中小企业SaaS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休闲娱乐的户外信息大屏、便利惠民的智能公交等一系列项目陆续启动并建成,还有在建的数字城管、物流公共服务平台、IDC数据中心等也将进一步推进园区信息化水平。
  
  


  建企业配套网
  再打“亲商”牌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今年6月,苏州工业园区迎来了“五方共赢”战略合作签约和企业配套网上线的双喜临门,由中德两国政府共同搭起了新型电子商务平台,为促进园区中小型企业与世界商家的交流便捷桥梁。这是园区“亲商”政策的一大举措,也是园区保增长,促转型的重要抓手。
  追溯企业配套网络平台建设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区内企业信息交流不顺畅、合作形式单一”,这一问题制约着园区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
  信息即是财富。早在06年,苏州工业园区就启动了企业配套平台项目,依托互联网技术构筑网上交流平台,向企业免费提供各类产品、供求、政策信息等,帮助企业寻找商机。
  如今,在园区企业配套平台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共赢网和德国联邦采购物流协会(BME)优质供应商数据库的优势,搭建起一个三网合一的全新平台,即今年正式上线的企业配套网ecsip.com(Eclub)。
  合作三方根据各自优势,分工明确。其中,园区负责向区内企业提供使用电子商务平台的扶持资金,并协助共赢网收集、审核企业资料等;BME将经共赢网筛选并符合标准的园区企业加入其优质供应商数据库,即 BMEQualitySourcing Database(BQSD),并组织邀请相关采购商参加线下会议等;共赢网则负责新园区企业配套网(Eclub)的开发、建设、维护、推广和运营,筛选、审核企业信息,将符合标准的企业推荐给BME,并负责有关线下会议、活动的组织策划等。通过这种“三方”的战略协作、优势互补,无论是BME会员(采购商),还是园区企业(供应商),都能从中得到更多的贸易良机、互拓市场,最终实现“五方共赢”。
  同传统电子商务平台相比,Eclub表现出独特优势。它通过与Win5、BQSD合作,让园区的优质供应商企业更加明确采购对象、采购意愿和采购需求等买方信息,从而有效确保交易的成功率。而较高准入门槛的设置,又有效避免了企业之间无序、低质、高成本的恶性竞争,让优质、规范的园区企业脱颖而出。从这种意义上说,平台的搭建也是园区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区域经济新一轮飞跃的有力举措。
  
  十五年风雨兼程,苏州工业园区信息化建设硕果累累,信息化也成为园区综合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推动力量。2008年8月,工委特别提出把“信息化战略”作为园区新一轮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指出要“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建设‘新九通一平’工程”,大胆创新,不断超越,“把园区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生态型、创新型新城区”。我们期冀着苏州工业园区为园区企业营造更好的“亲商”环境,共创“两化融合”时代的苏州特色。
其他文献
“借照投标”,指的是无资质或低资质的企业,为获取项目的承建权,借用有资质或高资质企业的工商营业执照和专业等级证书,并以该企业的名义向项目的发包方(甲方)投标。现实工作中,以此招法中标者屡见不鲜,并到了见怪不怪的地步。  随着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大力推进和国家政府采购法的实施,政务系统信息化工程以及设备的购置均纳入了政府采购的管理之中,每年通过政府采购途径成交量颇大,并且具有资金有保障、履约率高的优
根据压密注浆的加固机理,探讨和分析了压密注浆的临界极限值,推导了临界极限压力的计算公式,并在实际工程中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电影《天下无贼》里的经典台词用在信息化项目建设中再合适不过了。随着各级政府对电子政务逐渐重视,一方面,投入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资金状况比前些年有了很大好转,另一方面,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如何管理和利用好人力资源成了项目成败的关键。  作为电子政务项目甲方(建设方,通常是政府信息办或信息中心),如何发挥建设者们的积极性?如何进行有效的人员管理?  较之于企业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目前国内电力企业和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水平正日趋成熟。电力企业在各个层面都进行了相当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类比国外企业和国内其它行业,信息化建设之路还任重道远。    现状和不足    目前,在电力企业的管理层面,都构建了覆盖日常管理需要的MIS、OA等管理系统,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通过信息化建设,实施信息化管理,方便了各级信息交流,提高了管理效率,使管理
国土资源部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认真贯彻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网络作为公开国土资源政务信息的主渠道,加
“现在互联网上的报道不仅有文字、有图片,还有视频,省‘两会’的消息一下子就传遍了全世界,新媒体的作用太大了。互联网已经成为我省传播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
上海漕河泾新必技术开发区于1988牛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1年又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素有“上海硅谷”的美名。二十多年来,这片规划面积
台州地处浙中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社会事业建设步伐较快。近年来,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电子政务外网作为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之一,有效地解决了电子政务发展初期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互不连通造成信息资源共享障碍、条块分割造成跨地区跨部门协同作业困难等积弊,它的安全运行及基于该平台的各种应用,对于一个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理清台州电子政务外网安全与应用现状,探讨今后的发展路径,我们
信息安全是当今政务信息化建设最引人注目的关键问题之一,没有信息安全的坚实保障,电子政务就无法推进与前行。信息安全的要求将贯穿于整个电子政务建设,应用安全又是信息安全的重点。因此,需要构建统一标准、统一规范、功能全面的安全支撑体系,为电子政务提供切实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解决满4足政务实际要求的安全保密性、信任和授权,以及安全监管等安全保障服务。通过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在实现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对现有分
2000年,杭州确定了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由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就是要依托钱塘江,寻找杭州新的发展空间。2004年,UT斯达康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