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视角下的农业职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分析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102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加快,农业人力资源市场新岗位人员需求层出不穷,新型农民迫切需求农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无缝对接市场人力资源相应岗位,缓解农业人才“就业难、用工荒”两困境。因此农业职业院校需以科学的范式,以新的思维模式构建农业职教体系,解决农业职业教育宏观与微观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教育生态;农业;职业教育;生态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6-03-03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农业农村的发展,农业经济市场的不断转型,农业人力资源市场新岗位人员需求层出不穷,与之相反不少旧岗位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要使农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无缝对接市场人力资源相应岗位,缓解“就业难、用工荒”两困境,农业职业院校需以科学的范式,以新的思维模式构建农业职教体系,在自然与社会生态系统两大环境中形成完善的农业职业教育生态循环体系,科学构建专业、形成科学的培养方案,解决农业职业教育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1 农业职业教育生态体系建设的教育生态理论基础
  构建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科学范式就是生态范式。以生态范式科学构建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对农职教育的发展及其重要。
  以整体论与系统观对农业职业教育生态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联系的思想,发现和解决农业职业教育在宏观与微观的失误。构建以农民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又符合农村区域经济和整个社会发展要求,并与农业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农业职业教育存在和可持续发展的职教生态体系。
  按照教育生态学的观点,农业高职教育生态环境“是以农业高职教育为中心、对农业高职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维空间和多元的环境系统”。
  2 平衡农业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外部生态环境是构建农业职教生态系统的关键
  农业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外部生态环境有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农业区域生态环境、农民家庭生态环境、农业政府部门生态规范环境等,以农业高职教育为中心,结合各外部生态环境,组成构建单个的或复合的农业高职教育生态系统,平衡农业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外部生态环境是构建农业职教生态系统的关键。
  2.1 农业生态危机凸现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农业职业教育在一定的各外部生态环境区域内,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业、农村以及农业产业等生态危机凸现,其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也日渐彰显。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农业生态问题,这是人类付出沉重代价后的明智选择。我国从自然经济到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大幅度提高,但自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如湖南农村聚居环境,其污染物产生量呈逐年增加趋势,不同市、州越是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地区越处于较高水平,基生态系统中熵就越来越增加,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无效能量增加,被耗散了的能量就是自然污染物。农业污染源有农药、化肥、薄膜、畜禽养殖粪便和秸秆;农村生活产生的污染物CODcr、TN和TP等[1],农村面源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制约了新农村的建设及可持续发展。
  眼下,农村大量的产品和能源转化成不能逆转的东西,垃圾越来越多,加之部分农民的生态意识淡薄使农村环境逐步地走向一个恶化状态。这种农业生态危机凸现更显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对农民的培养教育才能使其科学的有效的维护农业生态环境。
  2.2 紧扣外部生态环境,构建农业职教生态体系 农业职业教育生态应紧扣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农业社会区域生态环境和农委办政府规范环境的变化与发展,形成良好的对农专业构建与完善的农业职业生态循环:旧岗位消融与对应专业的转型;新岗位调研;初步构建新岗位知识模块;新岗位用人培训实践;形成新岗位模块知识框架与具体内容;对应新专业建设与完善;新专业学生就业指导与实践知识反馈;新专业知识模块的不断完善和可持续性发展。为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3 多个教育层次为中轴构成的农业职业教育生态系统
  以对农面授培训、对农远程教育、对农继续教育、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农业中职教育、高职教育等多个层次为中轴所构成的农业职业教育生态系统,它反映了农业职教生态系统内部的相互关系。
  3.1 多层次构成农业职业教育生态系统 考察农业农村教育问题时,必须坚持生态学思考方式,运用教育生态的原理和规律,更深入洞察教育的本质及其运行机制,更好地发挥出教育的多维效益。随着农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不能以单一的社会因素来考虑农业职业教育。农业职业教育的客观环境是农村自然因素和农业社会因素相互渗透,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相互融通的复合生态环境,它是一个包含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农业社会区域生态环境和农委办政府规范环境在内的复合生态环境。
  对各种农业教育层次与机构之间以及与整个对农业教育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作全面地、有联系地、公开地的深层次思考,并审慎的、系统的、通过不断努力去唤起对农专业知识各模块的构建、对农新专业发展的思想态度、专业体现价值、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是办出“农”特色的农业职业教育的需要。
  3.2 集团化办学是生态构建农业职业教育的集中体现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组建的湖南农业职教集团是典型的以多个教育层次为中轴构成的农业职业教育生态系统。集团作为农业职业教育联合体,参加单位有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事业单位。集团理事单位还包含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教育机构(含中高职不同层次)、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理事单位之间的各项业务往来,可以通过协作、参股、转让、托管、租赁等多种方式进行。
  集团成功的实现了湖南省农业职业教育与外部各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比如行业生态、企业生态资源共享,促进校企优势互补,加速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模式创新;是加快我省农业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步伐,提升农业职业教育服务经济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全方位合作,有效推进农业职业学院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有力保障。真正坚持了“项目驱动,专业共建,资源共享,人才互动,过程共享的互惠互利的原则”,做到校企利益捆绑,促进共同生态发展。现在已联合湖南50所农业职业院校、5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骨干企业,建立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在行业有一定示范,在社会有一定地位的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是农业职业教育生态系统平衡共生互利的全面体现。   在集团这个农业职业教育生态系统中,按照“项目驱动,专业共建,资源共享,人才互动,过程共享的互惠互利的原则”完成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促进农业职业教育的生态演替(ecological succession),使农业职业教育的层次由低级向高级转化。
  4 以新型农民的发展为主线,研究农业职业生态系统的个体生理因子与心理因子
  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我国踏入农业现代化的征程,在这个转变进程中需要一大批有技能、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职业教育要以“农”为特色,以人——农民为本,适应外部发展环境的需要。以农民的主体发展为主线,研究农民生存与发展的外部环境,还需要研究农民的生理和心理等内在的环境因素。
  4.1 当今农民个体生理因子与心理因子分析 当今农民出现3种情况:一是个体生理因子相对薄弱的农民为农村主要劳动力。农村壮劳力大多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大多是文化水平低、劳动能力弱的人。这些相对弱势的人再过些年已无劳动能力,将来的农村到底由谁来种地;二是“专职农民”变成了“兼职农民”。由于家庭收入结构的变化,农民在就业方面心理因子也发生了变化,使得村民们由过去“专职农民”变成了“兼职农民”——把种子播下去后,进城打工,收获季节,再回来收割,种地的收入只占家庭收入的10%至15%,也有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干脆不种地了,村里大片田地出现季节性撂荒;三是大批的年轻农民已完全“脱农”。在新型城镇化加快进程中,大批的年轻农民通过自身努力和良好的城镇发展环境,在城镇上拥有自己的产业或工作,成为真正的城镇居民,完全脱离农业生产,他们从心理上已经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
  然而,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严重失衡,阻碍发展。人是现代化进程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离开了农民的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就无从谈起。农业现代化需要一大批职业农民,不管是发展绿色产业,还是规模化养殖业,新农村建设都急需年轻人的新型职业农民。
  4.2 充分分析农业职业生态系统的农民个体生理因子与心理因子,吸引有志从事农业的人才 (1)完善的多层次农业职业教育生态体系,为个体生理因子较弱势的农民培育成新型农民打好基础。农业职业教育生态体系不仅要对中职高职教育、对农专业对接农业科技发展,还要充分考虑绝大多数不能离开土地的学生个体的培育问题。通过读书离开农村的学生不超过40%,每年中学毕业余下的60%学生,且大多家境贫困,实际上是后备农民。要使农村农民后继有人,必须加大职教免费教育力度,使职业教育面向农村,办出“农”学特色。(2)从心理因子分析,吸引新型农民,需要通过强农惠农政策与设计,政府引导,将中国农业现化代所需人才吸引到农业生产上来。农业院校已经培养了足够支撑中国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人才。关键是过去这些人才改行的改行,没干他们本行的事情。比如顺应打工热,让大批农民离乡离土进城,为农业大规模化种养业腾出空间。通过土地流转将过去每个生产者手中的小块土地集中起来,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种植,提高农业效益。使过去由1万个农民种的地,今后可能只要1~2名农业技术人员带领10个农民借助机械化就可以完成。农村土地逐步流转到种植大户或专业合作社手上,农业作为产业的内生活力将会被充分发挥出来。未来15a至20a,中国农业人口估计会下降至总人口的20%,中国农村也将发生结构性变化。(3)国家应在5a至10a内培养一批农业技术人才,鼓励他们下乡帮农民,将农村基层干部培养成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带头人,成为21世纪新型农民,这样没有种不出好庄稼的农民,也没有不会做买卖的农民。
  5 结语
  以新型农民的全面发展为主线,以对农面授培训、对农远程教育、对农继续教育、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农业中职教育、高职教育等多个层次为中轴,农业职业教育生态体系紧扣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农业社会区域生态环境和农委办政府规范环境的变化与发展,形成良好的对农专业构建与完善的农业职业生态循环,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农”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建华,王世民,潘建华.职业教育生态论的哲学意境[J].职教论坛,2010年16期:47-49.
  [2]王虹扬;王立刚湖南省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年05期:55-57.
  (责编:徐焕斗)
其他文献
利用半序方法及Nadler定理,作者在Banach空间中研究了非线性算子方程Lu=N(x,y),x∈Su,y∈Tu的可解性,得到了一个新的存在性结果.作为应用,作者讨论了一类微分-积分方程问题解
通过对分别来自四川、湖北、浙江、上海的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L.f.)Ker,Gawl.)的13个居群和两个沿阶草种(Ophiopogon bodinieri Lévl和Ophiopogon bockianus Diels)的RAPD
摘 要:介绍了小麦新品种山农20的特征特性及其在安徽省淮北地区的种植表现,并提出了山农20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为该品种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技术指导。  关键词:山农20;淮北地区;表现;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7-52-02  淮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安徽省50%左右,小麦是淮北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14万hm2左右,
盐生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具有极强的耐盐性,藻体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蛋白质以及多糖类化合物.目前,已有研究报道指出蓝藻多糖是其适应高盐、高碱等环境的重要因素;而盐藻多
针对徐州市设施农业生产条件,结合徐州市灌溉工程现状,研究总结了徐州市设施农业工程与不同发展规模相适宜的灌溉供水模式,提出了规模化设施农业集中供水轮灌模式、“百亩农
摘 要:介绍了广德县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推广优良品种、规范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以期为水稻高产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水稻;高产创建;栽培技术;广德县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6-55-02  广德县是安徽省的水稻大县,安徽省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先进县。近年来,全县紧紧围绕国家农业部和安徽省农委的要求,按照“县有万
2012-2013年,永城小麦生产虽然经历了播种时干旱,冬前生长量不足,倒春寒中期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但通过应变管理,小麦生产再获丰收。该文客观地总结了小麦生产经验、分析存在问题,
介绍了平阳县农村土地规模流转情况,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全力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规范流转土地行为,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等。
为了明确设施大樱桃在果实发育过程中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以“红灯”为试材,对设施大樱桃发育中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及果实硬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果实的生长,
该文以滁州市为例,从农业和劳动力现状、农业行业性质和地位、教育培养和政策扶持承载能力等方面分析,认为现阶段新型职业农民规模宜小不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