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减快乐成本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longj_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周游列国,到了一个叫负函的地方。这地方是楚国北方的门户,楚昭王派来掌管这个门户的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其知名度不下于孔子———他就是“葉公好龙”的主人公叶公沈诸梁。叶公沈诸梁是南方能人,孔子是北方名人。这位一心想着北上争雄天下的能人,对孔子这位来自来自北方的名人颇感兴趣。
  几次交谈下来,他越发觉得这个孔子非同一般。孔子对他有一种神秘感,神圣感,但他无法把握这个人。有一天,他忍不住问子路:“你们的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啊?”
  子路懵懂,一时不知这位叶公大人的用意,不知道在别人面前如何描述自己的老师才合适,就拱着手,没有作答。回来后,把这一情况告诉了孔子。
  孔子一听,很埋怨子路,说:你跟我这么久,怎么不知道我的为人呢?你为什么不这样告诉他呢:我老师的为人么,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读起书,忘了吃;乐起来,忘了愁,甚至———手舞足蹈,天真烂漫,忘了自己已经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啦。
  在沈诸梁的想象里,孔子这样的心忧天下的圣人,一定是不苟言笑、忧心忡忡、道貌岸然的。假如子路这样对她说,他一定会觉得子路在拿他开心。
  子路也不可能这样对他说,因为,孔子这样描述自己,子路可能还觉得老师在拿自己开心呢!子路是一个特别自我崇高、坚定执着又有些一根筋二傻劲的老实人。
  道德上严格的自我要求使得他不大有幽默感。他整天都天降大任于自己:天下何等黑暗,我是何等沉重!所以,你要跟他说放松,说幽默,他会瞪着你,呵斥你:天下黑暗,生灵涂炭,哪有工夫跟你扯蛋!岂止子路。

  在孔子的学生中,子夏有他的严肃却没有他的快乐,曾参有他的沉重却没有他的快乐,子路有他的勇敢却没有他的快乐,子贡有他的聪明却没有他的快乐。冉求多才多艺却失之于算计,算计就不快乐了;子张才高志大却失之于自负,自负就不快乐了。能够得孔子快乐之旨的,大约有两个人,都受到了老师的特别夸奖,一个是曾皙,一个是颜回。
  孔子感叹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快乐当然需要条件,但是,只能要有限条件。一箪食,一瓢饮,一陋巷,就是有限的条件。
  如果是吃大餐,喝茅台,住别墅作为快乐的条件,就难了。再看孔子说自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后一句大潇洒。
  大潇洒方大快乐,放得下才能拿得起,舍得出才能得着来。难怪他最欣赏颜回,他们都是大潇洒人,大舍得人,他们都是天生的大快乐人!放弃不义而来的富贵,在有限的条件下,找到无限的快乐;用最小的成本,享最多的幸福———这还真是一般人不具备的德行和能力。
  选自《孔子如来》
其他文献
台北曾经上演过的一部电影“樱花恋”,里面的女主角是位日本姑娘,因为想要去动手术做双眼皮,使她的美国丈夫大生其气。日本姑娘想做双眼皮的目的是要使自己变得像美国人,她以为那样“会使丈夫觉得她更可爱”。但事实上那位美国丈夫所爱的却正是她原来的东方面貌;换句话说,她丈夫就因为她长了单眼皮、矮身材、直头发才爱她。这段剧情当然不仅是戏剧中的夸大渲染,因为在事实上,我们差本多每人都有过这种感想:往往美国朋友在台
实话实说固然没错,但有时候,实话虚说反而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一个最典型的“实话虚说”例子:热恋中女生问男生“我是你第几个女朋友?”男生一句“你是我最后一个女朋友!”巧妙避开难题。正如台湾作家刘墉所言:“虚说的话基本上还是实话,只是说得不够精确。很多人采用这种方法,既没撒谎,又避免了尴尬。”有个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在生活中很低调,还经常坐地铁上下班。因为经常在电视上主持节目,坐地铁的时候难免会被人追问:“
山西菜不成菜系,应该是不争的事实。说起山西菜,好像只有一盘“过油肉”,这让老西儿好生面上无光。但这实在又是没办法的事,与热爱家乡的情感无关。但在过油肉之外,我们山西确实还有不止一道菜,非常经典。其中尤为经典者,叫作“天桥黄河鲤”。这道菜,食材讲究格外严苛,寻常不易办得。乃至由于过份经典,成了菜肴中的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以我个人的浅陋见闻,觉得应该称它为晋菜中的极品。资深食客都
先问两个问题:你面对一个外卖送餐员的时候,你是否会觉得对方是弱势群体?如果你去银行办业务,你是不是会觉得银行的一线员工是弱势群体?我觉得这是我们需要好好讨论的一个话题,我先给你政治经济学上对弱势群体的定义: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由于群体的力量、权力相对较弱,因而在分配、获取社会财富时较少较难的一种社会群体。从这个概念的定义上我们看出来,弱势群体有一些基本特点:首先他们没有权力,这里的权力更多
我们都有一个胃,即使成为植物人后,也还有一个胃,否则连植物人也是做不成的。有人开玩笑说中国文化只剩下了个“吃”。如果你认为这个“吃”是为了胃,那可就错了。这个“吃”是为了眼睛、鼻子和嘴巴的,所谓“色、香、味”。嘴巴这一项里,除了“味觉”,也就是“甜、咸、酸、辣、辛、苦、膻、腥、麻、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口感”,所谓“滑、脆、粘、软、嫩、凉、烫”。我当然没有忘掉“臭”,臭豆腐,臭咸鱼,臭冬瓜,臭蚕
淘碟是我多年的爱好。隔一段时间,我就会去音像店扫一通货,带回许多碟,再慢慢看。这样扫货,不免夹杂残次品和不同译名的重复碟,没关系,包换。只是去年暑假,出了一点诡异。那天,我女儿和她的同学———一帮大学生———想看惊悚片,要原版的、没有经过中文翻译的惊悚片。我选了一张碟,送进碟机,一阵嘈杂声突如其来,屏幕上出现的是赵本山!赵本山东北农家老太装扮,弯腰佝背站在舞台上,唱着“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
我对过分现实的艺术家往往一笑而过,他们通常会戴着面具,在那里慷慨激昂,空谈着理想或者主义,有一种自我虚脱的麻痹感。一旦回归画面和内心,他们的脆弱显而易见。艺术不容玷污,虽然它一直备受虚名和利益的裹挟。艺术必须纯粹,艺术绝对是灵魂深处的产物,不该带有任何俗世的附加和牵绊。也许你会说这好像太难达到了,但是元人已经达到过了。近现代的整个艺术囿于杂质太多,多少是令人失望的。画画的人,一天不拿笔就难受,无非
李可染,著名国画大师,由他创作的一系列作品成为国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国画作品《万山红遍》更是在拍卖会上拍出了上亿元的价格,一时间为世人所惊叹不已。他对待艺术相当严谨,作起画来总是一丝不苟,而对待人生更是严谨,他经常告诫后人的话语是:“立画品,先要正人品。”有一年,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举办国际科学学术会议,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应邀到会。在会议开始前,按照组委会的要求,他专门抽出时间前去拜访了李可
1498年,在米兰圣玛利亚感恩教堂修道院,达·芬奇放下手中的画笔,终于完成了那幅世纪名作———《最后的晚餐》。在创作《最后的晚餐》时,达·芬奇还算认真,他有时会在教堂从早画到晚,手里一直拿着画笔。有的时候,也会连续几天不碰笔,一天中,他有好几个小时伫立在这幅未完成的壁画前,双臂交叉放在胸前,独自一人用挑剔的眼光审视着画中的人物。修道院院长似乎不太理解艺术家创作时的间歇性问题,总是催促他尽快完成这项
唐代的长安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京城。东西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全城除去城北的皇宫和东西两市,共有一百一十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坊,坊与坊之间交叉着笔直的街道。它自从582年(隋文帝开皇二年)建立后,随时都在发展着,到了天宝时期可以说是达到极点。里边散布着统治者的宫殿府邸、各种宗教的庙宇、商店和旅舍,以及公开的和私人的园林。唐代著名的诗人很少没有到过长安的,他们都爱用他们的诗句写出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