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护理人才是我国目前四大行业紧缺技术型人才之一,如何加速培养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适应行业、适应未来的护理人才,是摆在护理教育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笔者经过调研并查阅大量文献,认为近年来在护理专业课程改革方面,仍存在着种种误区。本文针对认识上的几个误区提出相应对策,以使护理专业课程改革得到健康和快速发展。
一、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误区
1.医学模式。认为护理工作隶属医疗工作,是医疗工作的附属和补充,因此护理人才的培养按医学教育的模式就行了。长期以来,我国的护理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方面基本都是沿用生物医学教育的模式即三段式:医学基础课、临床医学课、生产实习。对护生的考核,注重医学基础知识,淡化护理自身的能力结构,特别是护理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护理专业毕业生明显缺乏人际沟通能力,缺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使护理专业的服务质量停留在护理生物人的层面上,影响护理服务质量。
受这种认识误区的影响,每年的全国性护士执业考试、晋升考试、就业聘用考试等,都使用偏重于生物医学的试题考护生。在这支具有导向性作用的指挥棒指引下,全国很多院校的护理专业课程改革名存实亡,改来改去还是回到生物医学教育的老路上,仍强调生物医学知识的重要性,课程结构、课程教学内容没有大的改革和调整。
2.教师模式。认为护理专业课程改革是靠教师来实施的,所以课改的立足点不是考虑对护生的学习是否有利,对学生教学质量提高是否有利,对突出护生能力培养是否有利,而是要以方便护理教师教学工作,完全服从教师的需要或利益,无形中就建立了“教师模式”,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性错误。
在这种认识误区的影响下,课程设置、教学时数、课程衔接、实验实习等等,稍作调整都会在教师中遇到不少阻力,甚至是一片反对意见,特别是在教师中实施工作量考核以后,教师往往只考虑自己以所从事的教学科目的课时数,而不去考虑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所以按照课改要求在教师中讨论来、讨论去,新的计划往往难以出台或难以实施。
3.学院模式。认为学校是培养护生的主战场,所以护理课程改革应便于学校的安排和管理。这也常常是学校管理者的基本指导思想,这就形成课改的“学院模式”。在这种认识误区的影响下,护理专业教学改革方案,课程改革计划都是要服从学校惯性运行规律。特别是国家六部委确定护理人才是四大紧缺人才以后,各校护理专业招生数增加,而护理专业的教师人手相对减少,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习医院的压力加大,很多院校都按大班上课,大组见习、实习,用录像、多媒体课件替代课间见习等,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护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课程改革和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4.医院模式。认为护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到各级医院工作,因此,护理专业课程改革主要围绕医院医疗展开就行了,这就形成了人才培养的“医院模式”。在这种认识误区的影响下,护理专业的课程改革改来改去都是围绕医院护理改革为主,而忽略了护理专业的其他服务方向,因面造成了护理专业毕业生只愿意到大医院就业,或者准备到国外从事护理劳务输出,而不愿去基层医疗单位,更不愿意下社区从事社区护理。
5.单性模式。认为护理工作是服务于生病、受伤等患者,需要细心、耐心、爱心,只有女同志才能干好这项职业,况且护理职业的创始人南丁格尔就是女性,受这种认识误区的影响,久而久之全国的各级各类卫生职业院校便形成护理教育只招女生、不招男生的“单性模式”。
6.单一模式。认为护理工作从创始以来一直都是在西方医学的影响和带动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所以护理教育就是西医护理的教育。在这种认识误区的影响下,很多院校在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制订中,忽视中医基础和传统中医疗法的安排,缩减或完全削除中医部分,留下来的完全是西医护理部分,逐步变成了“单一模式”。
二、对策
1.整合课程模块,增加人文教育。护理作为一项职业,无论是起源和发展与医学的发展都不是同步的。护理专业所要服务的对象不可能仅仅是单纯的生物人,而一个生活在世界上受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生物因素共同影响的人,作为护士所具备的能力不仅是医学知识及其服务能力,而应有更加广博的人文知识、沟通技巧、各种场合的应变能力等等。所以,在护理专业课程改革时,必须打破多年束缚护理专业课程的医学模式枷锁,对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大量增加人文学科的内容,增加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营造有利于护生适应岗位、适应社会、适应专业的育人环境。
2.转变教师理念,强化能力主线。教师从事的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是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加工者和制作者,也是贯彻课改精神的执行者和实践者。再好的课改计划、再好的教材,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去创造性地劳动、传授,也等于是一纸空文,所以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和强大动力。在护理专业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做到:
(1)转变理念,顾全大局,明确目标,找准位置。我们必须要转变以往中等医学教育的理念,转变陈旧的生物医学模式理念,转变等、靠、要的理念,明确护理专业课程改革是以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为目标,找准自己从事教学的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目标中的位置,抛弃任何个人得失,一切为护生培养的全过程着想,运用自身的智慧、能力,积极投身课改。
(2)坚持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学历证书为基础、职业技能或执业资格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教学方法。首先,国家对护士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必须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方可从事护理服务工作。再者,许多省、市级公立医疗组织机构提高了就业者入门门坎,一是对学历层次要求高,二是要有外语和计算机考级证书,而私立医院则对就业者的要求就更加直观具体,希望护生一进入工作岗位就能很快进入角色,独立完成岗位工作。此外,毕业生的就业率的高低,给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也构成了较大的压力。所以,学校课程改革必须针对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标准,适应国内就业制度的变化和就业的形势,扩大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3.服从护教规律,搞好实训实习。为此,必须做到:(1)在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教学中,要加大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要建设与招生之规模相适应的实验实训场所和设备,确保护生的实验和实训质量。(2)各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卫生学校等,在整体教学计划的安排上,不能受学校惯性运行的规律所束缚,一切要根据护理专业学生教学规律和一切有利于护生适应岗位的能力培养来安排教学,来进行课程改革,要把学校和医院的资源充分调动和利用起来,一切为提高护生的教学质量服务。(3)各教学实习医院的临床带教教师,要具备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意识,把培养学生的各种操作技能和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样要求,同样考核。
4.适应我国国情,开辟社区渠道。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社区护理工作将承担更多的初级卫生保健、流行病学调研、传染病的监控、卫生宣教等工作。社区护理者广泛地工作在社区诊所、家庭、机关、学校、厂矿等场所,从事护理、康复、健康教育等工作。随着老龄人口增多,慢性病人增加,也大大增加了老年护理和慢性病护理的需求。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社区护理将形成一支稳定的队伍,约占护理人员总数的一半以上,这对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措施。
由此可见,我国的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主要面向医院医疗服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开辟社区护理的渠道。在专业教学中,设置不同的专业模块,如社区护理模块、老年护理模块、精神护理模块等,适应不同就业岗位需求。同时,必须重视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社区化,营造良好的用人导向,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都要关心支持护生下社区,从她们的晋升职称、工资报酬、子女读书等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并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5.增加男护培养,优化护理队伍。增加男护士的岗位,增加男护士的人数,优化护士队伍,这是由护理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特别是一些特殊岗位,如:急诊科、手术室、泌尿外科、精神病院等,需要男性护理的体力、精力、处事方式等先天性优势。因此,护理教育要大力宣传或采取特殊措施招收大量男性护士,给予男性护士足够的关怀和鼓励,并让社会、群众接受他们,另外,卫生行政部门的政策导向对男性护士再予以倾斜,这对我国护理教育、护理事业发展都是大有好处的。
6.重视中医护理,弘扬祖国医学。祖国医学历史悠久,中医护理源远流长,我们在推进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要把中医护理放在重要位置上,让护生们以整体观辨证施护,在学会西医护理各种操作技能外,学会中医护理中的常用技术,使他们具备中医、西医双重技术,满足不同层面上的群众对医疗、护理的需求。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护理专业的性质和任务正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应担当的角色是:护理提供者,护理计划者、管理者和协调者的角色,以及健康教育者的角色,这是护理专业课程改革总的要求和方向。
(作者单位: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一、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误区
1.医学模式。认为护理工作隶属医疗工作,是医疗工作的附属和补充,因此护理人才的培养按医学教育的模式就行了。长期以来,我国的护理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方面基本都是沿用生物医学教育的模式即三段式:医学基础课、临床医学课、生产实习。对护生的考核,注重医学基础知识,淡化护理自身的能力结构,特别是护理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护理专业毕业生明显缺乏人际沟通能力,缺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使护理专业的服务质量停留在护理生物人的层面上,影响护理服务质量。
受这种认识误区的影响,每年的全国性护士执业考试、晋升考试、就业聘用考试等,都使用偏重于生物医学的试题考护生。在这支具有导向性作用的指挥棒指引下,全国很多院校的护理专业课程改革名存实亡,改来改去还是回到生物医学教育的老路上,仍强调生物医学知识的重要性,课程结构、课程教学内容没有大的改革和调整。
2.教师模式。认为护理专业课程改革是靠教师来实施的,所以课改的立足点不是考虑对护生的学习是否有利,对学生教学质量提高是否有利,对突出护生能力培养是否有利,而是要以方便护理教师教学工作,完全服从教师的需要或利益,无形中就建立了“教师模式”,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性错误。
在这种认识误区的影响下,课程设置、教学时数、课程衔接、实验实习等等,稍作调整都会在教师中遇到不少阻力,甚至是一片反对意见,特别是在教师中实施工作量考核以后,教师往往只考虑自己以所从事的教学科目的课时数,而不去考虑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所以按照课改要求在教师中讨论来、讨论去,新的计划往往难以出台或难以实施。
3.学院模式。认为学校是培养护生的主战场,所以护理课程改革应便于学校的安排和管理。这也常常是学校管理者的基本指导思想,这就形成课改的“学院模式”。在这种认识误区的影响下,护理专业教学改革方案,课程改革计划都是要服从学校惯性运行规律。特别是国家六部委确定护理人才是四大紧缺人才以后,各校护理专业招生数增加,而护理专业的教师人手相对减少,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习医院的压力加大,很多院校都按大班上课,大组见习、实习,用录像、多媒体课件替代课间见习等,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护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课程改革和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4.医院模式。认为护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到各级医院工作,因此,护理专业课程改革主要围绕医院医疗展开就行了,这就形成了人才培养的“医院模式”。在这种认识误区的影响下,护理专业的课程改革改来改去都是围绕医院护理改革为主,而忽略了护理专业的其他服务方向,因面造成了护理专业毕业生只愿意到大医院就业,或者准备到国外从事护理劳务输出,而不愿去基层医疗单位,更不愿意下社区从事社区护理。
5.单性模式。认为护理工作是服务于生病、受伤等患者,需要细心、耐心、爱心,只有女同志才能干好这项职业,况且护理职业的创始人南丁格尔就是女性,受这种认识误区的影响,久而久之全国的各级各类卫生职业院校便形成护理教育只招女生、不招男生的“单性模式”。
6.单一模式。认为护理工作从创始以来一直都是在西方医学的影响和带动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所以护理教育就是西医护理的教育。在这种认识误区的影响下,很多院校在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制订中,忽视中医基础和传统中医疗法的安排,缩减或完全削除中医部分,留下来的完全是西医护理部分,逐步变成了“单一模式”。
二、对策
1.整合课程模块,增加人文教育。护理作为一项职业,无论是起源和发展与医学的发展都不是同步的。护理专业所要服务的对象不可能仅仅是单纯的生物人,而一个生活在世界上受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生物因素共同影响的人,作为护士所具备的能力不仅是医学知识及其服务能力,而应有更加广博的人文知识、沟通技巧、各种场合的应变能力等等。所以,在护理专业课程改革时,必须打破多年束缚护理专业课程的医学模式枷锁,对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大量增加人文学科的内容,增加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营造有利于护生适应岗位、适应社会、适应专业的育人环境。
2.转变教师理念,强化能力主线。教师从事的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是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加工者和制作者,也是贯彻课改精神的执行者和实践者。再好的课改计划、再好的教材,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去创造性地劳动、传授,也等于是一纸空文,所以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和强大动力。在护理专业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做到:
(1)转变理念,顾全大局,明确目标,找准位置。我们必须要转变以往中等医学教育的理念,转变陈旧的生物医学模式理念,转变等、靠、要的理念,明确护理专业课程改革是以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为目标,找准自己从事教学的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目标中的位置,抛弃任何个人得失,一切为护生培养的全过程着想,运用自身的智慧、能力,积极投身课改。
(2)坚持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学历证书为基础、职业技能或执业资格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教学方法。首先,国家对护士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必须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方可从事护理服务工作。再者,许多省、市级公立医疗组织机构提高了就业者入门门坎,一是对学历层次要求高,二是要有外语和计算机考级证书,而私立医院则对就业者的要求就更加直观具体,希望护生一进入工作岗位就能很快进入角色,独立完成岗位工作。此外,毕业生的就业率的高低,给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也构成了较大的压力。所以,学校课程改革必须针对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标准,适应国内就业制度的变化和就业的形势,扩大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3.服从护教规律,搞好实训实习。为此,必须做到:(1)在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教学中,要加大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要建设与招生之规模相适应的实验实训场所和设备,确保护生的实验和实训质量。(2)各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卫生学校等,在整体教学计划的安排上,不能受学校惯性运行的规律所束缚,一切要根据护理专业学生教学规律和一切有利于护生适应岗位的能力培养来安排教学,来进行课程改革,要把学校和医院的资源充分调动和利用起来,一切为提高护生的教学质量服务。(3)各教学实习医院的临床带教教师,要具备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意识,把培养学生的各种操作技能和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样要求,同样考核。
4.适应我国国情,开辟社区渠道。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社区护理工作将承担更多的初级卫生保健、流行病学调研、传染病的监控、卫生宣教等工作。社区护理者广泛地工作在社区诊所、家庭、机关、学校、厂矿等场所,从事护理、康复、健康教育等工作。随着老龄人口增多,慢性病人增加,也大大增加了老年护理和慢性病护理的需求。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社区护理将形成一支稳定的队伍,约占护理人员总数的一半以上,这对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措施。
由此可见,我国的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主要面向医院医疗服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开辟社区护理的渠道。在专业教学中,设置不同的专业模块,如社区护理模块、老年护理模块、精神护理模块等,适应不同就业岗位需求。同时,必须重视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社区化,营造良好的用人导向,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都要关心支持护生下社区,从她们的晋升职称、工资报酬、子女读书等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并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5.增加男护培养,优化护理队伍。增加男护士的岗位,增加男护士的人数,优化护士队伍,这是由护理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特别是一些特殊岗位,如:急诊科、手术室、泌尿外科、精神病院等,需要男性护理的体力、精力、处事方式等先天性优势。因此,护理教育要大力宣传或采取特殊措施招收大量男性护士,给予男性护士足够的关怀和鼓励,并让社会、群众接受他们,另外,卫生行政部门的政策导向对男性护士再予以倾斜,这对我国护理教育、护理事业发展都是大有好处的。
6.重视中医护理,弘扬祖国医学。祖国医学历史悠久,中医护理源远流长,我们在推进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要把中医护理放在重要位置上,让护生们以整体观辨证施护,在学会西医护理各种操作技能外,学会中医护理中的常用技术,使他们具备中医、西医双重技术,满足不同层面上的群众对医疗、护理的需求。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护理专业的性质和任务正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应担当的角色是:护理提供者,护理计划者、管理者和协调者的角色,以及健康教育者的角色,这是护理专业课程改革总的要求和方向。
(作者单位: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