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科学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们积极探寻新的教学方法,更新原有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兴趣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科学是一门既有趣又枯燥的学科,教师需要适时适度引导,学会放手,给学生自己探究科学知识的机会。全方位、多角度寻求培养学生科学兴趣的机会,本文以此为研究起点,确定研究内容。
关键词:小学科学;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引言:
培养科学兴趣、奠定科学基础是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兼顾兴趣的培养和探究能力的提升。科学是最适合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的学科,科学世界里有无数的奥秘等待着学生去发掘,教师以兴趣为起点,为学生提供支架,便能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培养小学生科学兴趣的必要性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个体而言,内驱力的作用明显强于外驱力。[1]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兴奋状态下思维水平是情绪低落时思维水平的2倍,教师应该坚持兴趣导向,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迅速进入最优学习状态,因此学生便有了学习的积极性,这要强于任何一种形式的外在动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良好的开端。
2、兴趣是探究的起点
当前教育领域高度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核心素养极为看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在科学精神的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是自主探究能力的养成。兴趣是学习科学知识的原动力,自主探究能力则是一种接近科学、学习科学的工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便包含了对探究能力培养的期待。兴趣与探究能力,二者对于科学精神的培养缺一不可。
3、兴趣促使学习效率的提高
长久以来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以往教学中耳提面命的方式并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只是机械的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以兴趣为中心改变教学方式,情况便大不相同,学生更愿意完成自己布置的任务,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过程是逐渐接近自己兴趣真相的过程,他们激动、期待、满怀欣喜地等待自己的探究结果,因此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
1、鼓励自主探究——兴趣的开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自己学业生活的主人,在科学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是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关键一步。不是每一节课都应该由教师主导,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往往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如在“阳光下的影子”一课中,教师可以不按照教材中的设计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制定方案—解决问题—得出结论”。鼓励学生分组协作,用自己的方法探究不同时间段阳光下的影子有什么变化,学生可以选择校园内的任意材料作为实验器材。对于学生来说,自主探究相对于被动接受来说,难度更大,他们要自己解决实验过程中的所有问题,这也是学生坚持科学真理,保持科学兴趣的重要步骤。
2、创新教学模式——兴趣的保持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新的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被学生所喜爱。如多媒体介入教学,用形象生动的手法激发学习兴趣,以往的讲授法很难让学生切身體会到书本中抽象的知识,但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之后,情况便大有改观。如在“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中,每个同学见过的地形都极为有限,讲授法难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地形的丰富多样,此时便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平原、盆地、高原等地形的视频,让学生在动态的视频中了解每种地形的具体特征以及此种地形上的风土人情。
3、生活化教学——兴趣的延伸
教材上的知识往往是抽象难懂的,教师应该发现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善于把生活和教材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托实际中的问题,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如在“种种子发芽”一课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们的家长在家里养过植物吗?他们在养护过程中需要做些什么呢?请每位同学自己挑选一个喜欢的种子,把他们养大,和大家分享你的养护心得。”每个类型的种子都有自己喜欢的生长环境,养护方法也不尽相同,一段时间过后教师提出新问题:“你们的种子发芽了吗?种子只有在土里才能生长吗?”关于种子发芽问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应该仅仅只用两堂课就解决。学生在种种子的过程中也会持续的获得生活经验和科学知识,生活化教学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延伸。
结语: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鼓励自主探究、创新教学模式、生活化教学几个途径,小学科学不是为了培养出思维缜密的科学家,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对科学的兴趣,为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通过学生科学兴趣的开端、保持和延伸,教师逐渐实现了对学生的兴趣化教学,这让科学教学更加高效,同时也让学生养成热爱科学、用科学的眼睛看世界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王雪婷.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改进策略[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9).
关键词:小学科学;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引言:
培养科学兴趣、奠定科学基础是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兼顾兴趣的培养和探究能力的提升。科学是最适合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的学科,科学世界里有无数的奥秘等待着学生去发掘,教师以兴趣为起点,为学生提供支架,便能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培养小学生科学兴趣的必要性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个体而言,内驱力的作用明显强于外驱力。[1]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兴奋状态下思维水平是情绪低落时思维水平的2倍,教师应该坚持兴趣导向,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迅速进入最优学习状态,因此学生便有了学习的积极性,这要强于任何一种形式的外在动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良好的开端。
2、兴趣是探究的起点
当前教育领域高度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核心素养极为看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在科学精神的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是自主探究能力的养成。兴趣是学习科学知识的原动力,自主探究能力则是一种接近科学、学习科学的工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便包含了对探究能力培养的期待。兴趣与探究能力,二者对于科学精神的培养缺一不可。
3、兴趣促使学习效率的提高
长久以来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以往教学中耳提面命的方式并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只是机械的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以兴趣为中心改变教学方式,情况便大不相同,学生更愿意完成自己布置的任务,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过程是逐渐接近自己兴趣真相的过程,他们激动、期待、满怀欣喜地等待自己的探究结果,因此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
1、鼓励自主探究——兴趣的开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自己学业生活的主人,在科学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是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关键一步。不是每一节课都应该由教师主导,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往往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如在“阳光下的影子”一课中,教师可以不按照教材中的设计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制定方案—解决问题—得出结论”。鼓励学生分组协作,用自己的方法探究不同时间段阳光下的影子有什么变化,学生可以选择校园内的任意材料作为实验器材。对于学生来说,自主探究相对于被动接受来说,难度更大,他们要自己解决实验过程中的所有问题,这也是学生坚持科学真理,保持科学兴趣的重要步骤。
2、创新教学模式——兴趣的保持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新的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被学生所喜爱。如多媒体介入教学,用形象生动的手法激发学习兴趣,以往的讲授法很难让学生切身體会到书本中抽象的知识,但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之后,情况便大有改观。如在“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中,每个同学见过的地形都极为有限,讲授法难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地形的丰富多样,此时便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平原、盆地、高原等地形的视频,让学生在动态的视频中了解每种地形的具体特征以及此种地形上的风土人情。
3、生活化教学——兴趣的延伸
教材上的知识往往是抽象难懂的,教师应该发现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善于把生活和教材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托实际中的问题,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如在“种种子发芽”一课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们的家长在家里养过植物吗?他们在养护过程中需要做些什么呢?请每位同学自己挑选一个喜欢的种子,把他们养大,和大家分享你的养护心得。”每个类型的种子都有自己喜欢的生长环境,养护方法也不尽相同,一段时间过后教师提出新问题:“你们的种子发芽了吗?种子只有在土里才能生长吗?”关于种子发芽问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应该仅仅只用两堂课就解决。学生在种种子的过程中也会持续的获得生活经验和科学知识,生活化教学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延伸。
结语: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鼓励自主探究、创新教学模式、生活化教学几个途径,小学科学不是为了培养出思维缜密的科学家,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对科学的兴趣,为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通过学生科学兴趣的开端、保持和延伸,教师逐渐实现了对学生的兴趣化教学,这让科学教学更加高效,同时也让学生养成热爱科学、用科学的眼睛看世界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王雪婷.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改进策略[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