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中美俄三角关系和中国的和平外交路线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shou2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史论结合,分析了中国在中美俄三角关系中的地位,展望21世纪的国际形势,认为持久和平大有希望,但仍不能保证不出意外。提出中国应审慎地处理21世纪的国际关系,牢牢地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关键的问题是要看未来中国走向如何,能否将邓小平路线坚持并发展下去。此外,对于诸多破坏世界和平的因素,亦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防患于未然
其他文献
梁启超从近代化的视角阐释民权学说 ,震撼了闭关自守的中国 ,使之成为戊戌维新的精神动力。他把“以群术治群” ,作为民权思想的核心 ,奠定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理论基础 ,试图实现政治体制近代化。他倡导开民智、新民德、提高民族素质 ,促进人的近代化 ,具有兴民权的长期效应。
中国农村工业是在传统农业和现代城市工业两大板块的夹缝中产生、发展和壮大起来的。中国农村工业的存在和发展与广大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高收入的吸引和对新生活方式的向往,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成为必然。中国农村工业尽管还带有兼业性的特点,但是有其独立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机理。事实证明,中国农村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种不可替代的力量
英国《政治研究》杂志1989年第2期发表了理查德·萨克瓦(英国肯特大学教授)的文章,指出苏联从1986年开始的重建苏维埃民主的改革进程,其目标模式是公社民主制。现将有关情况编译如下:公社民主的理论公社民主制和自由民主制是相对应的两种民主政体,公社民主制强调的是集体主义和公民的参与,而自由民主制强调的是个人
美国《外交》季刊1989年夏季号刊登德斯坦(法国前总统)、中曾根(日本前首相)、基辛格(美国前国务卿)向美日欧三边委员会提交的联合研究报告《东西方关系》的摘要。摘译如下:东西方关系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苏联内外政策的调整改变了东西方关系的气氛,在某些领域已使东西方关系发生实质性变化。戈尔巴乔夫的新政策提示我们用新的方
本文作者把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对立起来,宣扬'改革',否定'完善',而作者所谓的改革就是否定'计划',实行'市场经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刊登于此,为便于读者了解匈牙利目前的思想动向。
戈尔巴乔夫1989年4月访英、5月访华,6月访问联邦德国,7月访问法国,大力展开使世界吃惊的外交活动。所到之处都投下了'欧洲大家庭'之网,令人感到布什总统陷于手足无措状态。可是,虽然出手晚一些,美国政府也终于开动了机器。5月20日,布什总统在得克萨斯农工大学的讲演中说:'封锁政策已经结束',表明今后新的对苏政策是'把苏联纳入国际
本文从社会哲学层次上,运用社会形态理论的有关新成果,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转型问题。作者认为,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两种视角的双重转型,由此考察了双重转型各自的规定和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特殊组合和统一进程
权力过分集中,就会压抑地方、基层和群众的积极性,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权力必须适当下放。要跳出“收权—放权—收权”,“集权—分权—集权”的怪圈,必须从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出发,把握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时机和尺度,注意改革过程的渐进性、区域权限的差别性和管理范围的层次性,正确处理好权力下放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关系
本文以史实为依据,对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对外战略进行了客观分析与研究,指出: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5年3月莫斯科会议召开,执行对苏“一边倒”对外战略;从莫斯科会议召开至60年代末70年代初,推行“世界革命”(即“四面出击”)战略;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执行“一条线、一大片”对外战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执行全方位开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本文认为,中国对外战略贯彻始终的是,坚持维护国家利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世界和平和人类全面进步作出应有的贡
“权力不宜过分集中”是邓小平对集权与分权、收权与放权关系问题的集中概括。“权力过分集中”有三种表现:在横向关系上非党组织的权力过分集中于党委领导机关;在纵向关系上地方组织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领导机关;在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上权力过分集中于领导者个人。因此,必须通过政治体制首先是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来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