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巅峰之匠作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崇祯七年(1634)的某一天,时任平和知县的浙江台州人王立准[1]来到漳州府拜见同为浙江人的知府施邦曜[2],向其禀报平和县的施政举措、成效。谈话之余,阳明后学、知府施邦曜拿出厚厚一大叠的书稿,对王立准说:“这是我花费了多年心血,在浙江巡按谢廷杰所编《王文成公全书》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删减、点评、编辑而成的《阳明先生集要三篇》文稿。考虑到平和乃阳明先生受命巡抚南赣汀漳,领兵平定漳南贼寇之后,两度上疏奏请设立的县,与先生渊源关系,所以我想将这些文稿交给你,由你组织人员付梓,刊刻成书。你要把它当成一件重要的事情,抓好抓实。因为阳明先生的所有心学智慧、治世思想、诗文歌赋都在这里面。”
  王立准虔诚接过文稿,回到平和县衙,便如饥似渴地阅读。当他读完全部文稿,合卷起身之时,心中大为感叹:读《阳明先生集要》,如日月之行天,如河汉之无极。郭象注庄,苏洵评孟,未易逾此。……今经公(施邦曜)手定,乃遂一盘托出。全集(《王文成公全书》)取备,三篇(《阳明先生集要三篇》)取要,公之教尽文成之教,而点缀阐明,条分缕析,使上智一往入室,后学易于得门。则文成之教,又得公之教而益大明也。”[3]
  施邦曜的一句“公之精神在此矣”[4],让王立准诚惶诚恐,不敢有一丝半毫的懈怠。立马组建刊刻机构,聘请了方达、方明、毛凤、叶泗、刘全、李山、李辰、李寅、汪明、沈正、陈云、陈金、陈煌、郑德、黄宇、黄德等16名专业的木刻人员,于明崇祯七年(1634)秋肇工开刻。经过将近一年的紧张而又艰辛的刊刻,《阳明先生集要》一书终于在明崇祯八年(1635)夏末成书。
  成书之际,明末大学者黄道周为其作序时写道:“今读四明先生(施邦曜)所为集要三篇,反復于理学、经济、文章之际,喟然兴叹于伊(伊尹)、孟(孟子)、朱(朱熹)、陆(陆九渊)相距之远也。”[5]众所周知,黄道周的思想观念更倾向于程朱理学,然而这并不影响他对阳明先生的景仰,也不影响他对施邦曜编辑《阳明先生集要》壮举的称赞。
  与阳明先生同邑的施邦曜是一位阳明后学,自小就喜好学习阳明心学,《明史》称赞:“邦曜少好王守仁之学”。进入官场之后,施邦曜因不肯附和魏忠贤阉党,被调任漳州知府。在知漳州府任上的八年期间内,施邦曜始终坚持阅读学习阳明先生的著作,每每读到王阳明书籍刻本时,便遨游于阳明心学浩瀚天空,良知充盈心田;徜徉于经世济民的执政思想,服务治州理政。正如施邦曜所言:“余以蚵蚾之质,仰羡蟾蜍之宫,每读(阳明)先生之书,不啻饥以当食,渴以当饮,出王与俱。”[6]
  王阳明生前发表的著述、讲学的要义,都是由他的学生、门人整理编辑,刊刻成选编、节录之类的单行本,零散而非全书,缺乏系统。直到明隆庆六年(1572),浙江巡按、御史谢廷杰搜集了钱德洪所编的《传习录》、文录、笔录、外集、续编、年谱,王正亿的《世德录》以及阳明先生门人、友人、朝廷官员撰写的奏折、祭文、行状、墓志铭等资料,整理编纂而成《王文成公全书》,全书38卷,学界称其为隆庆谢氏刻本。当时,漳州知府施邦曜时常所阅读的王阳明文章就是这本隆庆谢氏刻本《王文成公全书》。在平常的学习、阅读过程中,施邦曜总是感到隆庆本的《王文成公全书》存在帙卷繁多、篇幅浩大、携带不便、阅读不易等问题。于是,便将《王文成公全书》进行分门别类,条分缕析,加以评点批注,评释丹铅,累累贯珠,按理学、文章、经济三帙归类整理,数易其稿,汇编成《阳明先生集要》,共三编十五卷,其中:《理学编》四卷介绍阳明的哲学、《经济编》七卷介绍阳明的事功成就、《文章编》四卷介绍阳明的文学成就,还有年谱以及序言、跋等相关内容。施邦曜在辑评《阳明先生集要》期间,恰逢时任福建按察使的曾樱[7]奉命到闽南沿海一带征剿海上巨盗刘香。曾樱是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及第之后朝廷给假归乡,居家三年,喜诵读王文成公文章,又以礼拜名臣邹元标
  [8]为师,得阳明心学之传,故于心学颇有研究,并收门人讲授“心性之学”[9]。于是,施邦曜诚邀曾樱对所辑评的《阳明先生集要》进行参订、校正。之后,便授梓于平和知县王立准督刻成书。“书成。奉以藏之文成祠中。”[10]这就是被学界称为崇祯施氏刻本的《阳明先生集要》。
  可惜的是,随着明王朝的灭亡,《阳明先生集要》也难逃“国变版毁”的厄运,导致崇祯施氏刻本《阳明先生集要》流传极少。然天不绝人愿,木质刻板虽然被毁,但纸质的书籍还在。再过150多年,到了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姚江阳明后学张罗山(张廷枚)因感念“阳明先生良知之学足参圣谛,其书如五纬之经天,芒寒色正,又得四明(施邦曜)先生发挥旁通,后学津梁第一,蔑以加矣”[11],遂将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购得的《阳明先生集要》善本授梓于浙江济春堂的朱培行重新刻版翻印,从而使阳明先生的著述在更广的范围内流传。又过近100年,到了清同治十二年(1873),廷尉许星叔到贵阳典试,将从京师随身携带的家藏《阳明先生集要》旧本,赠予客居贵阳的王阳明后裔王介臣(字个峰)。清光绪四年(1878),王介臣将其送给大中丞(贵阳巡抚)黎简堂。黎简堂认为“黔为阳明迁谪,悟良知良能之地,是阳明之理学实启于黔,为厥后之经济、文章所始基也,则刊是书而藏之黔,以传之于天下,亦固其所”。
  便任命林肇元为校订之职,于清光绪四年(1878)五月开雕刊刻,历时一年,清光绪五年(1879)六月蒇工成书。因此,该书有“初刻于闽,后刻于浙,再刻于黔”的刊刻历程。
  这部刊刻于平和的《阳明先生集要》崇祯施氏刻本,成为后来多家翻刻的底本,与隆庆谢氏刻本,并称阳明著作两个极为重要的版本,是研究阳明学术的人不可不知,不可不查的基本资料,为阳明学的传播发展做出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王阳明、施邦曜、王立准等3位浙江人成就了平和文化发展的一个巅峰,尽管时光穿越了数百年,这部鸿篇巨制依然闪烁着心学思想的光芒,照亮世人前行……   《阳明先生集要》不仅在亚洲儒家文化圈的国家传播,还远渡重洋,向说英语的欧美等西方国家传播。1916年,美国学者亨克[13]发表了《王阳明的哲学》,也就是施邦曜《阳明先生集要·理学篇》的英译本,阳明心学的著作便向欧美等西方国家传播。正如“Kia-Lok yen在就1917年《国际伦理学杂志》中发表的《王阳明的哲学》所做的书评中指出‘在此卷中,首次向说英语的哲学专业学生介绍了最具影响力的中国思想家之一。在亨克(Henke)博士的著作发表以前,这些学生是否知道王阳明都值得怀疑,哪怕是以最间接的方式’。的确,亨克于1916年发表了施邦曜《阳明先生集要·理学篇》的英文译本,成为了王阳明研究方面的重要转折点。之前,在欧洲和北美,王阳明的著作鲜少受人關注”[14]。从这个意义来说,施邦曜《阳明先生集要·理学编》借助亨克的翻译之功,促使阳明学在欧洲和北美等域外国家的传播、影响和发展。
  光风霁月,馨香千载。这部由3位浙人创建的平和文化巅峰之匠作,现在究竟藏于何处?也许,这才是今天阳明学界,特别是初刻地福建“闽中王门”学者最为关心的事。笔者从2016年起就踏上了寻找《阳明先生集要》崇祯施氏刻本之旅,上网翻阅资料,托人调查档案。功夫不负有心人,寻找善本的努力终于在2017年3月出现了转机。这年3月9日,浙江社科院研究员钱明博士在广东潮州考察阳明弟子薛侃遗迹后,我驾车专程到潮州迎接钱明博士前来平和开展阳明遗迹田野调查,路上谈及《阳明先生集要》善本之事。钱明博士当即表示帮我查找,回到杭州后的第二天,就给我信息:“施邦曜编崇祯八年刻本,藏于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日本学者永富青地见过,并与俞嶙编的康熙十二年本子作过比较。”钱明博士还介绍山东阳明心学会会长张恒智先生给我认识。后来经过一番努力和了解,藏于山东师大图书馆的《阳明先生集要》善本老化、破损、脆化比较严重,已不适合查阅。之后,又得到浙江社科院张宏敏博士的鼎力支持,向我提供了四部丛刊的《阳明先生集要》电子版本。有了四部丛刊的版本为依据,我还委托赣南师大忠飞道兄、北京崇贤馆李克老师帮忙,最终在国家图书馆里找到善本。9月12日,在国图老馆员李娜华的帮助下,我顺利找到心仪已久的《阳明先生集要》善本九册,并办理借阅手续,在阅览室拜读这部先贤经典著作。图书收藏管理资料显示:题名与责任为阳明先生集要〔善本〕,十六卷/(明)王守仁撰;(明)施邦曜辑。出版项为(出版地不详),明崇祯(1628-1644)。索书号为T01511。
  从这些图书收藏管理的资料上看,不免为我们平和感到伤心与不公。难得有一部刊刻于平和的古籍得以珍藏于国家图书馆善本部,却被冠以“出版地不详”,一股惆怅涌上心头。但值得欣慰的是,毕竟这382年前刊刻于平和的鸿篇巨著依然传世至今,依然散发出浓浓的书香,依然启迪着人们的思想……
  注释:
  [1] 王立准(生卒不详),字伯绳,别号环应,浙江台州临海人;选贡。明崇祯六年至九年(1633-1636)期间任平和知县,后升连州知州。
  [2]施邦曜(1585—1644年),字尔韬,号四明,浙江余姚人;万历癸丑进士。官至左副都御史,赠太子少保,左都御史,谥忠介。《明史》称:“邦曜少好王守仁之学,以理学、文章、经济三分其书而读之,慕义无穷。”
  [3] [4] [10]〔明〕王守仁原著 施邦曜辑评,《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年出版,第1023页。
  [5]〔明〕王守仁原著 施邦曜辑评,《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年出版,序第7页。
  [6]〔明〕王守仁原著 施邦曜辑评,《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年出版,序第12页。
  [7]曾樱(1581-1651),字仲寒,金坊(今江西省峡江县砚溪镇金家坊)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丙辰科进士,授户部主事;崇祯元年(1928)授福建按察副使,崇祯四年(1631)升福建按察使,同年改福建参政;崇祯十年(1637)改湖广按察使,后再改山东右布政使。谥文忠。
  [8]邹元标(1551-1624),字尔瞻,号南皋。江西吉水县县城小东门邹家人,明代东林党首领之一。幼有神童之称。万历五年(1577)中进士,入刑部观察政务,为人敢言,勇于抨击时弊,因反对张居正“夺情”,被当场廷杖八十,发配贵州,潜心钻研理学。万历十一年(1582),回朝廷吏部给事中,又多次上疏改革吏治,触犯皇帝,再次遭到贬谪,降南京吏部员外郎。以疾归,居家讲学近三十年。天启元年(1621)任吏部左侍郎,后因魏忠贤乱政求去。崇祯元年(1628),追赠其为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特谥忠介。
  [9]《江西历代进士全传》,第2728页。
  [11]〔明〕王守仁原著 施邦曜辑评,《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年出版,第1022页。
  [12]〔明〕王守仁原著 施邦曜辑评,《阳明先生集要》,中华书局2008年出版,第1017页。
  [13]亨克(Frederick G.Henke),1876年生于美国爱荷华州,1900年以传教士的身份来到中国,1907年回到美国的芝加哥大学就读博士,1910年应邀担任南京大学哲学教授,对王阳明有较为广泛的研究。
  [14]伊来瑞(GeorgeL.lsrael),《1916年前西方文献中的王阳明》,第十八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首届阳明文化国际论坛论文汇编(上),第36页。
其他文献
闽南九龙江岀海口的周边遍布河道,连着纵横交错的水网,灌溉着这片肥沃而富饶的土地。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在这一条条河道里也遍布着一条条体形不大的“公婆船”。  说起“公婆船”的名字,或许大多数人较为陌生:一条小得不能再小的舢板船中间搭着一蓬盖,类似鲁迅先生笔下所描述的乌蓬船;柴米油盐及生活用具全部装在这小小船上,一对老夫妻默契配合的捕捞作业,这船就叫“公婆船”。  清晨,天刚熹微,水面上便传来“伊
期刊
人生总会有许许多多的遇见,无论这些遇见是萍水相逢还是刻意追寻。当然并非每种遇见都能刻骨铭心,只是有些纵使谈不上唯美惊艳,却会令人眼前一亮,并留下深刻印象。诚如我所遇见的蔡家堡,虽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却不妨碍其在平和县山格镇隆庆村这方沃土上存在了七八百个年头,也令我萌生了深入探究的兴致。  一  遇见蔡家堡,是在一个阳光和煦的冬日。  沿207省道由平和县文峰镇朝山格镇方向行驶,在距離平和六中约1
期刊
的确,古诗词读多了,难免要对无量数见花抹泪的“伤春”题材产生厌倦。但既是“无量数”,就是沙子也可淘出许多黄金来——这就是好选本之所以流行的原因。  手头恰好有本钱钟书的《宋诗选注》,选了陈与义十首,一半属伤春。你看这句:“海棠不惜臙脂色,独立濛濛细雨中。”(《春寒》)让情感湿漉漉地融入春色,写来蕴藉而别有风致。好是好,但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却是:“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伤春》)负载着巨
期刊
大芹山——闽南第一高峰。海拔1544.8米,在平和县境内,与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灵通山相峙而立。  大芹山是我老家村里的一座山。所以对大山的记忆是与生俱来,从小开始的。当然,儿时对山的概念是模糊的。因为长在山里,屋前屋后,漫山遍野。去过的,没去的,都是郁郁葱葱,茂林修竹。但不知为何,唯独大芹山缺少了那份树的挺拔,绿的盎然,而更多的是芦苇的妩媚和矫情。也许是海拔的原因,造就了这片高山的
期刊
山格,有两座庵。庵里没有尼姑,也没有和尚,但信者众,香火旺,远播境内外。它们一为庙前庵,一为云林庵。  我参观这两座庵的那一天,天色蔚蓝,暖阳高照,几朵浮云在天边徜徉。站在高处,只见四围山护绕,几处树高低。田园里到处栽种蜜柚、青枣、香蕉、柑桔等果树,密密麻麻,像铺上了一层绿色地毯,微风拂过,哗哗作响。路边不知名的花儿,争芳斗艳,摇曳多姿。栖在树丛中、花海里的小鸟叫得自在、惬意。空气中始终弥漫着一股
期刊
与山格镇隔镇而居久了,我慢慢地对这个邻居有了一个印象:这个乡镇的庶民百姓,是一个知恩必报的群体。其镇域之内,崇尚人文遗存之风在平和县最盛即是证据之一。  对山格稍有了解的人,大概不会不对山格慈惠宫,俗称大众爷庙的民俗印象深刻。每年农历七月十九这—天,山格镇总是万人空巷。四里八乡的人们,无论炎日当顶,抑或雨水连连,总把通往山格大众爷庙的乡路省道挤得满满当当。用车如流水,人若潮汐来形容此时此地的热闹,
期刊
人生路上会遇到鲜花和冰雹,有时也会有诱惑试着来敲门,并按住门铃不松手。最关键的十字路口处,下面古人抵制诱惑的经典事例,给我们点亮了一盏灯,告诉了我们应该朝哪个方向走。  公仪休是春秋时期鲁国宰相,非常喜欢吃鱼,所以经常有人争着给他送鱼,可是每次都被挡在门外。他的学生劝他说:“先生,你这么喜欢吃鱼,别人把鱼送上门来,为何又不要了呢?”公仪休回答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随便收下别人送的鱼,不
期刊
已有500多年的栽培历史的平和琯溪蜜柚早已声名远播,这种被誉为“黄金水果”的果实因果大皮薄、柔软多汁、不留残渣、清甜微酸、味极隽永而深受人们的喜爱。近几年来,中国柚都平和县利用品牌带动产业的做法值得点赞。一枚商标带活一域经济,“一棵蜜柚”带富了一方百姓。平和琯溪蜜柚寄托着平和人民发家致富的梦想,承载起平和农业飞速发展的使命。在发展蜜柚产业的过程中,平和县注重提升品质,倾力打造品牌,积极培育市场,以
期刊
激情七月,骄阳如火。上午沿江滨漫走,不意间行至中山桥瀛洲亭寺,忽觉大地微颤、其声闷闷,见七、八名工人师傅正围着一台机架作业,甚是热闹,遂凑上去探个究竟。  原来市政扩建,欲临江再起亭阁,正从事打夯筑基作业。现场有机架一台,高6米,一名师傅站立架顶,手扶一根灰黑色钢管,一台800斤重的铁夯锤沿钢管有规律地抽动击打,砸在地面一根长2米约碗口粗的松木上,三、四壮汉协助抬桩、垫板、矫正、发令,电机师则在1
期刊
无数的父母希望,把孩子送去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拼尽全力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教育环境,但再好的名校,都比不上智慧的父母。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如感恩、尊重别人、基本的规矩等等,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首先取决于父母。中国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很舍得花钱,却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与付出。孩子出问题就指责学校、社会,而不反思自己。当我们控诉应试教育时,我们是否反思自己也是一个积极的推动者?当我们指责社会无序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