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苦蒿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x27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乡下,有一种平平常常的植物,雨水节气后破土萌芽,细细的茎,嫩嫩的绿,几近透明,叶片则是细细碎碎的嫩绿,和春天的狗尾草、鱼腥草、铁匠草们长在一起,有时是零星的几株。
  每每这时,奶奶总是抽抽鼻子,眼瞅着苦味浓郁之处,随之便探下身去,掐起来一把,让我抱着,我搂在胸前,鼻子嗅嗅,吸口气说:“好苦!”奶奶笑笑说:“苦蒿嘛,当然苦!”我们拿回家去,用手掌搓熟到出汁,便涂抹在额头的痱子上或裸露的胳膊、腿脚上,用它驱避蚊虫和蠛蠓。
  夏天的山村,蚊虫和蠛蠓都很多。蚊虫体格大,尖细的长嘴和吸饱血的肚子,一掌拍下去便血糊糊的;尤其有一种长脚花蚊虫,咬起来打针一样痛,会隆起一个个红红的疙瘩,这样的蚊虫毒性很大。蚊虫白天晚上都有,傍晚尤其活跃,在房前屋后的竹林、灌木丛里成群地飞舞,嗡嗡之声不绝于耳;相比之下,蠛蠓体型细微,比蚊子小得多,不足蚊虫十分之一,连嘴巴鼻子眼睛翅膀都看不清,但白天特别活跃,细细的黑点成群结网的,尤其在酝雨的闷热潮湿的天气里,聚集起来一团一团、一网一网的,一直不停地飞舞,停下来的时候,多是落在身体上吸血的时候,一巴掌下去,又是血迹斑斑。但晚上是没有蠛蠓的,也不知飞到哪里过夜去了。
  蚊虫和蠛蠓可以说是夏天山村人们的公害,本着是害必防必除的原则,人夏之后,先是在房屋四周用喷雾器打农药灭杀,做一次大扫除大清洁,牛栏、猪圈、粪坑洒上石灰灭菌消毒,房间里则买蚊香来熏,且床上挂蚊帐,放下帐子前要将潜伏在蚊帐里的蚊虫用蒲扇、篾把扇撵出去,或者用双手对准蚊虫捧住拍晕捏死,更绝的是用煤油灯火苗悄悄靠近贴在蚊帐上的蚊虫,红红的火舌对准其舔一下,蚊虫“扑”的就落下来,那种快意恩仇的感觉实在太爽了。用煤油灯灭蚊虫是个技术活儿,既要稳准狠,还要掌握分寸,否则会将蚊帐烧一个洞,那就要挨骂甚至吃暴栗子了。
  夏天,这种随处可得的苦蒿,还是我们寻常的药草,生疮长痘用它捣烂了敷,脚趾缝发炎用搓熟的苦蒿叶夹着隔离,睡一晚上起来就好了,就连牙痛也用它咬在疼痛的牙床处,比头痛粉还管用,至于肚子痛则煎了水,喝下去,虽然苦得张不开嘴,母亲则用红糖、冰糖、蜂糖、水果糖诓着我们喝,一时三刻过后,肚子就不痛了。
  时光流转到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自然学奖的中国人。原来屠呦呦从重庆酉阳的一种植物里提取了一种叫青蒿素的化学物质,成为治疗疟疾的新疗法。她提取青蒿素新闻里叫青蒿的植物正是山村里普普通通的苦蒿呀!这一发现,让我激动不已:默默无闻的苦蒿,凤凰涅槃般的惊艳于世间!
  如今,在重庆酉阳和丰都均有人工规模种植的青蒿,成為精准扶贫、农民致富的一种产业,每到五六月间,一片片长得蓬勃葳蕤、青青翠翠。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插图:黄昭晖
其他文献
初升的阳光斜射过来,照耀着机关地坪前的一块碑石,镀了铜粉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八个字金光闪闪。  “这个‘于’字不应该这么写!”父亲说得态度坚决,但还是脸带笑容,这笑容其实就是包容。也可能是怕误导了儿子,或许还是底气不足,于是用苦笑对自己说的话做了补充与修正,其实就是不便明说。  “确实不能这么写。”我直接给了态度鲜明的回应,算是力挺。  这个“于”字怎么写成了“子”字!頂上那一横,为什么要折一下
期刊
我一直以為 50 多岁的母亲,还有一头乌黑的头发。  这个暑假,侄儿满月办酒,虽然在遥远的北京,但我这个当姑姑的没有考虑就买了去北京的机票。一来去看看可爱的小侄儿,二来因为母亲也在北京。  因为飞机延误,到达首都机场已经是晚上九点多。原本说好就弟弟一人开车来接我,没想到母亲也来了,我感到很意外。母亲一向晕车,她这一生最受折磨的就是头晕头痛。在儿时记忆里,我最早认识的药就是去痛片,用白色小瓶子装着,
期刊
天刚蒙蒙亮,当街人家就将木凳、门板之类,抬出来摆成摊子。不久,许多村民如蚂蚁一般,或背着装满蔬菜的菜篓,或挑着杂货的担子,慢慢地向街子聚来。  灼热的太阳渐渐升高,火辣辣的阳光照得人汗流浃背。街中心的摊子上,不单陈列了各色货品,还支上了布棚或芦席,老远就看见人头攒动,抵近就听见叫卖吆喝声,牲畜哄叫声。  农妇站在布摊子前,看了又看。生怯地将布料理起来,向身上量了又量,又向头 上比了又比。当听到几十
期刊
又到了麦收的季节,我仿佛又听见爷爷磨镰刀的声音,响在我的梦里,响在刺乒嚓(一种黑色大鸟)的催促声里。  “ 大哥大哥起来吧! 大哥大哥起来吧!”刺乒嚓又在唤人们早起!爷爷把镰刀磨得特别锋利,场已碾好。一望无际的田野里,金色的麦浪翻滚。爷爷和村里的几个长辈守望在麦田旁,讨论着今年的麦子, 收早了怕麦子不饱,收晚了怕麦焦在地里, 还担心这几天有雨。这可是一年的口粮, 一家人的生活都在这麦子里。爷爷经历
期刊
故鄉是个穷乡,山多地少,红薯多,水稻少,红薯成了村民们的主要食粮。  1978年,我进城了,从此告别了穷困潦倒的家乡,自然也远离了“ 拌茴砣”的日子。一天,堂哥来家看我,一碰面,他立马从鼓鼓囊囊的蛇皮袋里掏出一包油炸红薯片往我手里塞,说,“城里人什么都不缺,就缺这纯正香甜的红薯味道,弟,尝尝吧,解解馋!”堂哥显得是那样逼促、真诚,我却有些迟疑,一听“红薯味道”四字,心就不禁呻吟了一下。应当说,堂哥
期刊
南京文昌巷有家“海之岚”茶吧,青藤蔓过屋檐,室内盆花盛开,闲适幽静。  然而,吸引我的并不是它隐喻的海之流岚和醉人的芳香,而是店内壁橱的藏书和与之连通的迷你书屋。每每休息日,我到此一本书一盏茗,抑或一盘炒面一碗素汤。在书页的翻动中,愉快而有意义的一天就过去了。  窗外来往的路人行色匆匆,全然不知我书里的故事,也不理会我厚厚摘抄本中潛藏的密码。我多么渴望他们能侧目一下倚窗细读的我,品味一下这富有书香
期刊
1980年3月,王小苗担任陆良县双箐口乡(后更名为龙海乡)树搭棚大队民兵营长,41岁。一次,他带人到山上打靶时发现,光秃秃的山上根本找不到一棵可以充当靶子的树!望着这一大片荒凉的石疙瘩,想起山脚下辛苦讨生活的乡亲们,王小苗心里很不是滋味。乡亲们一年的希望都在地头的苞谷和烤烟上,可一阵冰雹都让希望变成了泡影。每每看到这种惨景,王小苗的心底如倾倒了五味瓶,遂萌生了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念头。  王小苗找
期刊
每当夜色降临,有一个小女孩儿常常会趴在窗边,望着夜空,眼睛在寻找着什么。我喜欢在高兴时望着星空。我与星星  分享我愉悦的心情,它们变成了一个个跳动的精灵,把天空当作舞台,把月亮当作明灯,在广袤的星河里吟诵永恒的宇宙,生生不息的运动之美。看着这些悠远、明明灭灭的星星,我的心也飞到那个深邃神秘的天河之外,随着亿万颗星子一起转动,张扬的快乐又增添了几分。  我喜欢在忧伤时望着星空。无风无雨晴朗的天际,漫
期刊
秋收,是村里人最繁忙、最紧张,也是  最满足的时候。随着大人去田里收割成了我最大的快乐。每天天还没亮透,小村庄就开始热闹了起来,家家户户都在为一家人即将在田野上忙碌一天做好充分的准备。母亲起床做好全家人中午的饭菜,并且用盒子装好,烧好满满一大桶的鱼腥草。然后等到母亲把家里的鸡鸭猪都喂好之后,一家人便走向那片饱含全家人辛勤劳动的稻田。走近稻田,瑟瑟金风吹来,稻田就像大海泛起了波涛,田里涌动着金色的麥
期刊
那天,五六人沿着红旗水库两岸迤逦不断的青山,施然而行,突然,有人惊呼:“哇塞!好多清明草!”  我放眼一望,这是一座山塘的堤坝,一大片区域里,铺满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草。我不说是青草,因为它们都是青灰色的,在阳光的照耀下,居然发着银色的光。“这就是传说中的清明草?”我只是在心里惊呼一声,然后轻轻拔出一棵,不待细看,便觉一种毛茸茸的触感,从手指上传来。我拿着它举起,看那遍布茎叶之上的茸毛,在阳光映照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