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5年9月,中江县教育局把通济镇中心校、富兴镇中心校等六个乡镇学校确立为“县随班就读试点学校以来,由于市、县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县特教中心和各试点学校努力工作,我县的随班就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得到了市、县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我也体会到“兼顾性原则”在随班就读工作中的重要性。
兼顾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面向普通学生,又要兼顾残疾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在随班就读班级,既要提高健全学生的教学质量,又要兼顾残疾学生,在更高的层次上体现因材施教。而残疾学生相对健全的学生在学习上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所以,在随班就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适应各个学生的需要,从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心灵情感的交流等方面,兼顾到不同学生的需要。
下面就浅谈我在《抛硬币》的教学过程中兼顾随读儿童的一些初步探究。
一、课堂准备
我在随班就读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到要上好每一节课,课前的准备十分重要。这其中包括教师对随读儿童基本情况的了解、钻研教材制订有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的每个环节。
1、充分了解随读儿童的基本情况
教师应充分了解本班随班就读生的认知能力、学习态度、表达能力、教育起点、心理状态等各项基本情况。分析随读儿童对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的特殊需求是什么,才能做到在教学中该怎样满足其需要。我班有一位随读儿童属于轻度智障儿童,在对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比较吃力,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思维比较直观,表达能力比较弱。有时表现得比较自卑,但该生对学习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所以我在数学课堂上以关怀、鼓励为主,再针对她的一些基本情况制订符合她的教学目标,设计能满足她特殊需求的教学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满足随读儿童的需要,保证随班就读的教学效果。
2、钻研教材,制订有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可以对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及作业的反馈起指导作用。《抛硬币》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通过抛硬币、摸彩球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测、实验、验证等探索过程,总结归纳出可能性的三种情况——可能、一定、不可能,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的不确定现象。重难点在于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即可能性的三种情况。而对于随读儿童。我根据她自身的情况对教学目标作了降低:能参与实践活动,做简单的记录;能感知“可能”、“一定”、“不可能”三种情况;能在课堂上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以培养其表达能力和树立自信心。
有了教学目标的指导,在钻研教材后,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五个环节:猜拳游戏引入,创设情景,引发兴趣;建立模型,探讨新知识,通过“抛硬币”和“摸彩球”两个活动领悟可能性,突破难点;练习反馈;教师总结并发散思维,将新知识发散到生活中,体会生活中的可能性,体会身边的数学;完成课本中的教学游戏,“转一转,比一比”,让正常儿童和随读儿童都在轻松、愉快、实践、探索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二、在《抛硬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对随读儿童兼顾的探索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心中有随读儿童,给予平等参与的机会,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兼顾随读儿童
在我整节课的五个环节中,我都很注重让这位随读儿童参与到活动中来,并且对每个活动的参与都进行了设计,包括每一步对她的提问,这对在课堂上兼顾随读儿童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刚开始的“抛硬币”活动中,我首先请她上台作示范,抛给同学们看,让她自己先猜猜会是哪一面,再观察结果,她完成得非常好。此时全班同学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了,无须教师多言,她自己已经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并且对抛硬币结果的不确定性有了感知,自然对这节课就充满了期待,更增强了她学习的信心。
再比如在“摸彩球”活动中,当箱子里有3个白球、3个黄球时,我请她来观察。在我的帮助下,她说出了较完整的回答:“箱子里有3个白球、3个黄球。”接着提问:“假如你来摸一个球,猜一猜可能会是什么颜色的球?”她回答:“白球。”这时,有不同意见的同学举起了手,并回答说还可能是黄球。接着讲述了理由:因为箱子里有两种颜色的球,所以可能摸到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为了让随读儿童更好地理解,我便让她亲自摸了几次,体验了可能性。其实只要教者做到课堂中心系随读儿童,除了让随读儿童参与到自己设计好的环节中来以外,还可以通过观察随读儿童的课堂表现,灵活照顾她的特殊需求。
2、在教学过程中,兼顾处理好“随”与“被随”的关系
在随班就读的课堂教学中,处理好随读儿童和被随的班集体(即绝大部份正常儿童)教学间的关系是关键。有的教师为了照顾随读儿童,花了大量课堂时间对其进行教学;而有的教师则是对我班的随读儿童“点到为止”,在教学教程中漠视了她的存在。这些情况既是不利于让随读儿童融合到正常儿童的学习环境中来,也不能满足随读儿童的特殊需要,降低了随班就读课堂教学的质量。
我在《抛硬币》的教学过程中,我把较难的问题请一两位同学回答好之后,再让她重复。比如,请她来观察1枚1元的硬币,她就较顺利地说出了她观察到的结果,说得很好。而在最后的“转一转”游戏中,要求她把转到的数字填在表格内,组成一个两位数。当她填好数字后,我提问:2放在哪一位上?她稍微反应了一下,回答:“放在个位上。”回答正确。于是我接着问:“2放在个位上表示什么意思呢?”她想了一会儿才说:“是1个2。”这时,我微笑着指出了她的错误。并请另一位同学说出了正确答案:2个1。然后再让她重复一次,并告诉她1个2与2个1的不同之处在于:1个2是指“2”这一个单独的数字,如果放在数位里,它在个位就表示2个1。这个游戏既是对平时个别辅导的一次课堂小检验,也是在课堂上对随读儿童个别辅导的一个小环节。
其实,随班就读课堂上教师的一个关注眼神、一次走到课桌前的指导、一句鼓励话等都会让随读儿童感受到教师的兼顾,让其充分融合到课堂学习中来。
3、对随读儿童做出准确适当的评价
没有评价过程的教学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有的学生常常会受到“你真棒”、“你说得真好”、“你真聪明等等评价,可事实上有的回答并非真的好,并非真的棒,这样的评价就失去意义,而对于随读儿童而言,老师给予的评价应该准确、适当。准确适当的评价可以淡化同学们“异样”的眼光,而不是以老师“特殊”的关照将其突出出来,这将是随读儿童内心最不愿看到的状况。
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随读儿童的评价,没有采取让同学们鼓掌欢迎的形式。相反是根据她具体的表现给予“你观察的很仔细”、“还要继续努力哦”、“你进步真大”、“你说得比较好”等等一些切实中肯的评价。我觉得这些评价更有利于随读儿童融合到课堂教学中来,如果整节课同学们拍手欢迎数次,这样只能让随读儿童和同学们感到他自己确实和大家不一样,会觉得受到了老师的特殊关照而更显自卑。
其实好的评价形式还有许许多多,给予随读儿童正确、客观、公正的评价能在情感教学的过程中更好地渗入融合教育的理念。
4、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直观教具辅助随读课堂教学
根据随读儿童感知速度缓慢、思维直观等,我在课堂上准备了实物投影仪,并制作多媒体课件。既能对正常儿童的教学起到一目了然的作用,更能帮助随读儿童进入情境直观感知、实物触摸等,兼顾学生的不同需要。这样既使课堂教学方法变得灵活多样,又提高了随班就读课堂的效率。
在随班就读课堂教学中,对随读儿童的兼顾,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继续探索与总结。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用爱心关怀每一位随读儿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鼓励随读儿童积极主动地、自主地学习,在看似无意,但却是教师精心准备的课堂教学中将特教与普教融合,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作者单位:618100四川省中江县特殊教育学校)
兼顾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面向普通学生,又要兼顾残疾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在随班就读班级,既要提高健全学生的教学质量,又要兼顾残疾学生,在更高的层次上体现因材施教。而残疾学生相对健全的学生在学习上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所以,在随班就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适应各个学生的需要,从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心灵情感的交流等方面,兼顾到不同学生的需要。
下面就浅谈我在《抛硬币》的教学过程中兼顾随读儿童的一些初步探究。
一、课堂准备
我在随班就读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到要上好每一节课,课前的准备十分重要。这其中包括教师对随读儿童基本情况的了解、钻研教材制订有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的每个环节。
1、充分了解随读儿童的基本情况
教师应充分了解本班随班就读生的认知能力、学习态度、表达能力、教育起点、心理状态等各项基本情况。分析随读儿童对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的特殊需求是什么,才能做到在教学中该怎样满足其需要。我班有一位随读儿童属于轻度智障儿童,在对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比较吃力,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思维比较直观,表达能力比较弱。有时表现得比较自卑,但该生对学习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所以我在数学课堂上以关怀、鼓励为主,再针对她的一些基本情况制订符合她的教学目标,设计能满足她特殊需求的教学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满足随读儿童的需要,保证随班就读的教学效果。
2、钻研教材,制订有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可以对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及作业的反馈起指导作用。《抛硬币》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通过抛硬币、摸彩球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测、实验、验证等探索过程,总结归纳出可能性的三种情况——可能、一定、不可能,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的不确定现象。重难点在于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即可能性的三种情况。而对于随读儿童。我根据她自身的情况对教学目标作了降低:能参与实践活动,做简单的记录;能感知“可能”、“一定”、“不可能”三种情况;能在课堂上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以培养其表达能力和树立自信心。
有了教学目标的指导,在钻研教材后,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五个环节:猜拳游戏引入,创设情景,引发兴趣;建立模型,探讨新知识,通过“抛硬币”和“摸彩球”两个活动领悟可能性,突破难点;练习反馈;教师总结并发散思维,将新知识发散到生活中,体会生活中的可能性,体会身边的数学;完成课本中的教学游戏,“转一转,比一比”,让正常儿童和随读儿童都在轻松、愉快、实践、探索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二、在《抛硬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对随读儿童兼顾的探索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心中有随读儿童,给予平等参与的机会,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兼顾随读儿童
在我整节课的五个环节中,我都很注重让这位随读儿童参与到活动中来,并且对每个活动的参与都进行了设计,包括每一步对她的提问,这对在课堂上兼顾随读儿童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刚开始的“抛硬币”活动中,我首先请她上台作示范,抛给同学们看,让她自己先猜猜会是哪一面,再观察结果,她完成得非常好。此时全班同学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了,无须教师多言,她自己已经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并且对抛硬币结果的不确定性有了感知,自然对这节课就充满了期待,更增强了她学习的信心。
再比如在“摸彩球”活动中,当箱子里有3个白球、3个黄球时,我请她来观察。在我的帮助下,她说出了较完整的回答:“箱子里有3个白球、3个黄球。”接着提问:“假如你来摸一个球,猜一猜可能会是什么颜色的球?”她回答:“白球。”这时,有不同意见的同学举起了手,并回答说还可能是黄球。接着讲述了理由:因为箱子里有两种颜色的球,所以可能摸到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为了让随读儿童更好地理解,我便让她亲自摸了几次,体验了可能性。其实只要教者做到课堂中心系随读儿童,除了让随读儿童参与到自己设计好的环节中来以外,还可以通过观察随读儿童的课堂表现,灵活照顾她的特殊需求。
2、在教学过程中,兼顾处理好“随”与“被随”的关系
在随班就读的课堂教学中,处理好随读儿童和被随的班集体(即绝大部份正常儿童)教学间的关系是关键。有的教师为了照顾随读儿童,花了大量课堂时间对其进行教学;而有的教师则是对我班的随读儿童“点到为止”,在教学教程中漠视了她的存在。这些情况既是不利于让随读儿童融合到正常儿童的学习环境中来,也不能满足随读儿童的特殊需要,降低了随班就读课堂教学的质量。
我在《抛硬币》的教学过程中,我把较难的问题请一两位同学回答好之后,再让她重复。比如,请她来观察1枚1元的硬币,她就较顺利地说出了她观察到的结果,说得很好。而在最后的“转一转”游戏中,要求她把转到的数字填在表格内,组成一个两位数。当她填好数字后,我提问:2放在哪一位上?她稍微反应了一下,回答:“放在个位上。”回答正确。于是我接着问:“2放在个位上表示什么意思呢?”她想了一会儿才说:“是1个2。”这时,我微笑着指出了她的错误。并请另一位同学说出了正确答案:2个1。然后再让她重复一次,并告诉她1个2与2个1的不同之处在于:1个2是指“2”这一个单独的数字,如果放在数位里,它在个位就表示2个1。这个游戏既是对平时个别辅导的一次课堂小检验,也是在课堂上对随读儿童个别辅导的一个小环节。
其实,随班就读课堂上教师的一个关注眼神、一次走到课桌前的指导、一句鼓励话等都会让随读儿童感受到教师的兼顾,让其充分融合到课堂学习中来。
3、对随读儿童做出准确适当的评价
没有评价过程的教学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有的学生常常会受到“你真棒”、“你说得真好”、“你真聪明等等评价,可事实上有的回答并非真的好,并非真的棒,这样的评价就失去意义,而对于随读儿童而言,老师给予的评价应该准确、适当。准确适当的评价可以淡化同学们“异样”的眼光,而不是以老师“特殊”的关照将其突出出来,这将是随读儿童内心最不愿看到的状况。
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随读儿童的评价,没有采取让同学们鼓掌欢迎的形式。相反是根据她具体的表现给予“你观察的很仔细”、“还要继续努力哦”、“你进步真大”、“你说得比较好”等等一些切实中肯的评价。我觉得这些评价更有利于随读儿童融合到课堂教学中来,如果整节课同学们拍手欢迎数次,这样只能让随读儿童和同学们感到他自己确实和大家不一样,会觉得受到了老师的特殊关照而更显自卑。
其实好的评价形式还有许许多多,给予随读儿童正确、客观、公正的评价能在情感教学的过程中更好地渗入融合教育的理念。
4、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直观教具辅助随读课堂教学
根据随读儿童感知速度缓慢、思维直观等,我在课堂上准备了实物投影仪,并制作多媒体课件。既能对正常儿童的教学起到一目了然的作用,更能帮助随读儿童进入情境直观感知、实物触摸等,兼顾学生的不同需要。这样既使课堂教学方法变得灵活多样,又提高了随班就读课堂的效率。
在随班就读课堂教学中,对随读儿童的兼顾,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继续探索与总结。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用爱心关怀每一位随读儿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鼓励随读儿童积极主动地、自主地学习,在看似无意,但却是教师精心准备的课堂教学中将特教与普教融合,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作者单位:618100四川省中江县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