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是人口大国,对粮食的需求量也相对较大,因此在农业方面的栽培技术发展工作一直是被放在首要位置。玉米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对其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栽培技术跟不上现代化要求,将会对人力资源、土地资源、养料等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本文就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几点主要的注意事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近20a来,各地学者研究了玉米根系生长发育规律与环境因素的关系;雌雄穗分化进程,籽粒建成与败育;不同叶位叶片结构与功能;不同株型,不同密度,不同肥力条件下群体光合速率与产量等问题。玉米种植密度的不断增加是栽培技术进步的体现。多年来,玉米学术界针对密度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实践证明,有关密植技术方面的大量试验研究成果在玉米生产中得以应用,指导了各地玉米生产。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对保证玉米增产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试验研究与生产实践证明,生产水平(包括品种、土壤肥力、施肥水平、灌溉条件、病虫草害防治水平、田间管理水平等)愈高,最适宜的密度越大。密度与品种和土壤肥力的关系最为密切。总的原则是早熟矮秆品种宜密,晚熟高秆宜稀;在肥力较高的土地上适宜的密度范围较宽,在中低肥力土地上适宜的密度范围较窄。玉米密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为我国不同生态气候地区提供了适宜的种植密度范围,为春播、夏播玉米及其不同品种确定密度幅度,使我国的玉米种植密度普遍增大。
1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前期准备工作
1.1 选择优秀玉米品种
玉米的品种选择对产量有着很大的影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用良种,并做到良种、良法、良肥相配套,以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优质夏玉米应选择品质好、产量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质品种。如果所选用的玉米品种较差,即使付出再多的精力去培育其效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达不到预计的产量。玉米的品种有很多,有的能够适应土壤肥力较低的条件,有的能适应气候较干燥的条件。不同的品种都有其自身的优势。所谓的选择优秀玉米品种并不说是找十全十美的品种,因为并没有十全十美的玉米品种。选择优秀的玉米品种是指经过对不同的种植地区的土壤肥力、水分条件、气候环境等各项条件的分析后,在已有品种中选择比较适合的玉米品种以达到增加玉米产量的效果。没有最好的品种,只有更好的品种,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種植环境及种植条件研究人员可以对已有的玉米品种进行杂交,以获取每个品种当中的优秀基因并整合形成新的品种,让其能更好地适应其生长环境,能有更高的产量。
1.2 种子的筛选工作与处理工作
玉米种子当中可能会混杂着部分干瘪的、发育不好的,这些被称为残次品的种子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玉米作物的发育情况并大大减少产量,因此在种子进行播撒前要对种子进行严格的挑选工作,从而达到高产的效果。同时,还能有效的避免长势较弱产量较低的植株与其他高产植株杂交,影响整体品种的质量。
玉米种子在保存的过程中要注意适当的晾晒,防止霉变或者病害滋生,同时还能对后期播种之后种子发芽以及吸水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除了适当的晾晒工作,玉米种子还要与调配好的药物进行混合搅拌。药物的作用主要是让玉米种子吸收适量的营养物质,为其后期发芽做好充足的养分准备。玉米的包衣也是必不可少的,玉米的包衣是指附着在玉米种子表层的一层粘膜状的东西,其主要成分是杀虫剂,包衣的主要作用是使种子能有效地抵抗虫害侵袭避免出现虫蛀等现象。病虫害现象一直是影响玉米作物产量的一大问题,因此对其防范工作不可或缺。
1.3 土地的翻耕工作
翻耕工作是在玉米种子播撒前的最后一步准备工作,也是关键的一步,土地翻耕工作没有做好,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也就前功尽弃了。对土地的翻耕工作有着很多的优势之处。玉米的常年种植对表层土壤的营养吸收较多,因此需要对土地进行深耕,将表层土壤翻入底层,新土覆盖在表层进行轮换。这是对土质结构的保护,避免出现土质盐碱化等现象。与此同时,对土地的深耕工作把新土翻上表层,有利于玉米种子吸收到足够的养分,保证其发芽以及后期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对土壤的翻耕工作还能有效的疏松土质结构,帮助玉米幼苗扎根以及收到更多的养分。一般适合翻耕的时节为伏秋。连年种植的土壤更要勤于翻耕,翻耕年限最多不得超过3a。
2 种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1 注意合理密植
合理的种植密度是整个玉米栽培过程的核心。合理的种植密度并不是一个定数,因为玉米植株的合理种植密度收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时长、水分含量、肥料供应量等。合理的种植密度是指在不影响到玉米作物的产量的前提条件下尽可能的密植,以达到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资源的目的。一般品种的玉米植株的最适宜种植密度在行距约65~70cm,但实际种植密度应当根据对土质及玉米品种的分析再进行测定。例如,土地较为贫瘠的地区应当适当稀植,通风性及光照较好的地区可以适当密植。
2.2 适量施肥
适量的施肥能有效地促进玉米植株的高产量。玉米植株在生长期间对N、P、K等元素的需求量较大,尤其是对氮肥的需求。普通玉米植株对氮肥的需求量在300kg/hm2左右。钾肥主要是在幼苗期施用,因为钾元素对玉米幼苗的根系发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幼苗期施加钾肥能有效促进玉米植株的根系发育。施肥量应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出现烧苗现象。
2.3 灌溉要求
玉米植株对水分的需求量并不是很大,因此在其生长过程中注意要少量多次灌溉的方式。对玉米植株的主要灌水期为大喇叭口期以及抽穗期,这2阶段如果水分供应不足容易导致花期过短且发育不良,直接影响到产量。在其余阶段玉米植株对水分的需求较小,可以尽量少灌水。
2.4 病虫草害防治
锈病和大斑病、小斑病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间隔7d,连喷2次防治。种衣剂包衣,防治苗期病虫害;在小喇叭口期(第9~10叶展开),用1.5%辛硫磷颗粒剂和细砂按0.25∶1.25的比例混合,混匀后撒入心叶1.5~2.0g/株,防治玉米螟。播种后,墒情好时可直接喷施40%乙·阿合剂3.00~3.75L/hm2或33%二甲戊乐灵(施田补)乳油1.5L/hm2加72%都尔乳油1.125L/hm2对水750kg进行封闭式喷雾;墒情差时,于玉米幼苗3~5叶、杂草2~5叶时喷施4%玉农乐悬浮剂(烟嘧磺隆)1.5L/hm2对水750kg喷雾,也可在玉米7~8叶使用灭生性除草剂20%百草枯(克芜踪)水剂对水750kg定向喷雾。
3 收割期
玉米籽粒乳线消失和苞叶干枯、松散,表示玉米完全成熟,要适期收获。过早收获对玉米产量、品质均不利。早收玉米籽粒不饱满,含水量高、商品品质差,同时籽粒产量下降10%以上。人工收获或机械收获,在收获时应及时将发现的病果穗剔除,带出田外,集中销毁,消灭菌源,防止种子带菌及其传播
4 总结
我国在农业方面的成就远远大过重工业类的成就。农业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的突飞猛进,我国在农业方面的新型技术也是层出不穷,针对玉米高产的技术研究也是丝毫不懈怠。玉米的用途远不止是粮食作物,可以作为牲畜的饲料,因而对畜牧业也有很大的贡献。玉米还可以作为酒类发酵物用于制酒业。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势头相当迅猛,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也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邢跃先,檀国庆,张妤,吴凤新,蔡鑫茹,王玉贞,李凤海.吉林省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玉米科学,2006(3):126-128.
[2] 赵致,张荣达,吴盛黎,宋碧,张帮琨,江龙,王嵩,胡建风.紧凑型玉米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0(5):537-543.
关键词: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近20a来,各地学者研究了玉米根系生长发育规律与环境因素的关系;雌雄穗分化进程,籽粒建成与败育;不同叶位叶片结构与功能;不同株型,不同密度,不同肥力条件下群体光合速率与产量等问题。玉米种植密度的不断增加是栽培技术进步的体现。多年来,玉米学术界针对密度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实践证明,有关密植技术方面的大量试验研究成果在玉米生产中得以应用,指导了各地玉米生产。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对保证玉米增产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试验研究与生产实践证明,生产水平(包括品种、土壤肥力、施肥水平、灌溉条件、病虫草害防治水平、田间管理水平等)愈高,最适宜的密度越大。密度与品种和土壤肥力的关系最为密切。总的原则是早熟矮秆品种宜密,晚熟高秆宜稀;在肥力较高的土地上适宜的密度范围较宽,在中低肥力土地上适宜的密度范围较窄。玉米密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为我国不同生态气候地区提供了适宜的种植密度范围,为春播、夏播玉米及其不同品种确定密度幅度,使我国的玉米种植密度普遍增大。
1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前期准备工作
1.1 选择优秀玉米品种
玉米的品种选择对产量有着很大的影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用良种,并做到良种、良法、良肥相配套,以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优质夏玉米应选择品质好、产量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质品种。如果所选用的玉米品种较差,即使付出再多的精力去培育其效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达不到预计的产量。玉米的品种有很多,有的能够适应土壤肥力较低的条件,有的能适应气候较干燥的条件。不同的品种都有其自身的优势。所谓的选择优秀玉米品种并不说是找十全十美的品种,因为并没有十全十美的玉米品种。选择优秀的玉米品种是指经过对不同的种植地区的土壤肥力、水分条件、气候环境等各项条件的分析后,在已有品种中选择比较适合的玉米品种以达到增加玉米产量的效果。没有最好的品种,只有更好的品种,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種植环境及种植条件研究人员可以对已有的玉米品种进行杂交,以获取每个品种当中的优秀基因并整合形成新的品种,让其能更好地适应其生长环境,能有更高的产量。
1.2 种子的筛选工作与处理工作
玉米种子当中可能会混杂着部分干瘪的、发育不好的,这些被称为残次品的种子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玉米作物的发育情况并大大减少产量,因此在种子进行播撒前要对种子进行严格的挑选工作,从而达到高产的效果。同时,还能有效的避免长势较弱产量较低的植株与其他高产植株杂交,影响整体品种的质量。
玉米种子在保存的过程中要注意适当的晾晒,防止霉变或者病害滋生,同时还能对后期播种之后种子发芽以及吸水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除了适当的晾晒工作,玉米种子还要与调配好的药物进行混合搅拌。药物的作用主要是让玉米种子吸收适量的营养物质,为其后期发芽做好充足的养分准备。玉米的包衣也是必不可少的,玉米的包衣是指附着在玉米种子表层的一层粘膜状的东西,其主要成分是杀虫剂,包衣的主要作用是使种子能有效地抵抗虫害侵袭避免出现虫蛀等现象。病虫害现象一直是影响玉米作物产量的一大问题,因此对其防范工作不可或缺。
1.3 土地的翻耕工作
翻耕工作是在玉米种子播撒前的最后一步准备工作,也是关键的一步,土地翻耕工作没有做好,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也就前功尽弃了。对土地的翻耕工作有着很多的优势之处。玉米的常年种植对表层土壤的营养吸收较多,因此需要对土地进行深耕,将表层土壤翻入底层,新土覆盖在表层进行轮换。这是对土质结构的保护,避免出现土质盐碱化等现象。与此同时,对土地的深耕工作把新土翻上表层,有利于玉米种子吸收到足够的养分,保证其发芽以及后期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对土壤的翻耕工作还能有效的疏松土质结构,帮助玉米幼苗扎根以及收到更多的养分。一般适合翻耕的时节为伏秋。连年种植的土壤更要勤于翻耕,翻耕年限最多不得超过3a。
2 种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1 注意合理密植
合理的种植密度是整个玉米栽培过程的核心。合理的种植密度并不是一个定数,因为玉米植株的合理种植密度收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时长、水分含量、肥料供应量等。合理的种植密度是指在不影响到玉米作物的产量的前提条件下尽可能的密植,以达到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资源的目的。一般品种的玉米植株的最适宜种植密度在行距约65~70cm,但实际种植密度应当根据对土质及玉米品种的分析再进行测定。例如,土地较为贫瘠的地区应当适当稀植,通风性及光照较好的地区可以适当密植。
2.2 适量施肥
适量的施肥能有效地促进玉米植株的高产量。玉米植株在生长期间对N、P、K等元素的需求量较大,尤其是对氮肥的需求。普通玉米植株对氮肥的需求量在300kg/hm2左右。钾肥主要是在幼苗期施用,因为钾元素对玉米幼苗的根系发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幼苗期施加钾肥能有效促进玉米植株的根系发育。施肥量应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出现烧苗现象。
2.3 灌溉要求
玉米植株对水分的需求量并不是很大,因此在其生长过程中注意要少量多次灌溉的方式。对玉米植株的主要灌水期为大喇叭口期以及抽穗期,这2阶段如果水分供应不足容易导致花期过短且发育不良,直接影响到产量。在其余阶段玉米植株对水分的需求较小,可以尽量少灌水。
2.4 病虫草害防治
锈病和大斑病、小斑病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间隔7d,连喷2次防治。种衣剂包衣,防治苗期病虫害;在小喇叭口期(第9~10叶展开),用1.5%辛硫磷颗粒剂和细砂按0.25∶1.25的比例混合,混匀后撒入心叶1.5~2.0g/株,防治玉米螟。播种后,墒情好时可直接喷施40%乙·阿合剂3.00~3.75L/hm2或33%二甲戊乐灵(施田补)乳油1.5L/hm2加72%都尔乳油1.125L/hm2对水750kg进行封闭式喷雾;墒情差时,于玉米幼苗3~5叶、杂草2~5叶时喷施4%玉农乐悬浮剂(烟嘧磺隆)1.5L/hm2对水750kg喷雾,也可在玉米7~8叶使用灭生性除草剂20%百草枯(克芜踪)水剂对水750kg定向喷雾。
3 收割期
玉米籽粒乳线消失和苞叶干枯、松散,表示玉米完全成熟,要适期收获。过早收获对玉米产量、品质均不利。早收玉米籽粒不饱满,含水量高、商品品质差,同时籽粒产量下降10%以上。人工收获或机械收获,在收获时应及时将发现的病果穗剔除,带出田外,集中销毁,消灭菌源,防止种子带菌及其传播
4 总结
我国在农业方面的成就远远大过重工业类的成就。农业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的突飞猛进,我国在农业方面的新型技术也是层出不穷,针对玉米高产的技术研究也是丝毫不懈怠。玉米的用途远不止是粮食作物,可以作为牲畜的饲料,因而对畜牧业也有很大的贡献。玉米还可以作为酒类发酵物用于制酒业。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势头相当迅猛,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也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邢跃先,檀国庆,张妤,吴凤新,蔡鑫茹,王玉贞,李凤海.吉林省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玉米科学,2006(3):126-128.
[2] 赵致,张荣达,吴盛黎,宋碧,张帮琨,江龙,王嵩,胡建风.紧凑型玉米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0(5):537-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