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密码:诗意化的文本呈现

来源 :散文诗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speci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牧风这些年的散文诗创作,文本始终没有离开“甘南”这一特殊的民族文化蕴藏之地。甘南是诗人的故乡。故土的文化符号,在他的作品里俯拾即是:经幡、龙达、玛尼堆、大寺、草原、溪河、山石、草木等等,都一一入境入诗。如此,便带有着不同于内地诗人的文化标签而独显异彩。
  但是,牧风这部集子,书名却是“青藏”——青海和西藏。这当然是扩展了他的域内域外写作的文化视觉范畴。看来,他的写作,并不局限甘南藏地。其实,一个“藏”字,已经将整体西部大藏地联结在了一起。大藏地,甘肃之南、青海、四川、西藏。四者之大,一个大的版块,被一头经历了狂风暴雪的雄壮牦牛或能奔跑千里的羚羊,用速度拼接在了一起。同一个精神视域,被一只热气腾腾的黄铜茶炊,牵引着,随漫天的草色,融入了无界无边的地平线。牧风,这位叫赵凌宏的藏族优秀诗人,其实就是一头壮实的牦牛,或者说是一头能奔走的藏羚羊,能够熟悉地,走过所有的藏地大草原。他就是一头牦牛或一头羚羊,走过草原,涉过溪水,攀岩过岭。生命的灵性、不羁的血脉,蕴藏着大智的基因,在草原狂奔。草原是家,不分省份。草原是故乡,凡是有毡包的地方,都可以找到灵魂的安歇之处。藏地密码,被他轻而易举解谜,化作可品可赏的意境,嵌入在作品中。也因为他是藏族,或者他对民族文化的同宗感的认定而能抒发胸臆。他生活在甘南大地,执著地为所有藏地咏吟。磊落之襟怀与故土情结,不可分割。
  牧风在《雪里游走的魂》这样写:“阿尼玛卿山下的外香寺湮没在众僧的祈祷声中,寒雪覆盖的藏寨一如生灵般休眠。远望僵硬的天空,我的思绪凝固,背影在雪的蚕食中长成一块残骨。”这一段分为两个句子,却包含了许多藏地密码似的镜像:“阿尼玛卿山”“外香寺”“众僧”“背影”“残骨”。冷瑟的草原,一座连绵到青海的大山阿尼玛卿,在声声佛号里,静然矗立。人的精神灵魂,也是其中的一座山峦。“我”的介入,肉体,或只是一瞬,或只是渺小的“残骨”而已。肉体易腐,精神永恒。面对大地,人是卑微的。一种高贵的故土归宿感,从文本里折射出来。《拉桑寺院》也是如此:“拉桑寺院在晨曦里被金黄的阳光拥抱着,像一位执着探寻的族人,把眸光定格在扎尕那幽静的皱褶里。”完全是视线之感,色彩的鲜艳,更是梦想。辽阔、豁达、博爱。“旅人”与“拉桑寺”成为一个生命体,联缀在一起了。在佛境的光芒下,肉体疲惫,并不足以让灵魂消逝。因为,那是天地精神的慰藉,是今生与来世的安然。《梅卓的牧场》相反,一种淡淡的人生怅触,悄然浮起:“梅卓的爱情就是去年的月亮,甜美中含着忧伤。”这个句子里用了一个“去年的月亮”的时间态。它的隐句,与“今年的月亮”有何不同呢?这是诗人有意设伏的一句暗喻之问,或因去年美丽的梅卓没有出嫁,而“今年”的“深秋”已经到来,隐隐地道出了内心的失落。“爱的诺言随着游牧的声音没入鹰老草长”已然难以为藉,这会是怎样的人生失意?通过月亮映出了诗人的忧伤。《甘南的雪》更是轻盈一句写出了季节之状:“几滴雪水就苏醒了甘南。数声鸟鸣就唤醒了甘南。”几滴雪水,涵盖了地域辽阔的大甘南,数声鸟鸣敞开了花盛草美的大甘南。这种“以小见大”的抒写,在牧风的作品里有很多。也是散文诗化繁就简的需要。这章作品的喻意,他能以寥寥几个词道出,让人觉得甘南雪的清澈与迅变。雪之变,季节之变,甘南的山水之变:合作小城、当周山下、折合玛藏寨,在诗人眼前,刹那间可亲可爱——春天来了,目光和心灵也清纯起来,精神和灵魂也飞扬起来。风物之审美愉悦,是自然中心主义应有之旨。《米拉日巴佛阁》是让一个清纯的辽阔有如大地般遍布于所有的生命个体:“佛的慈祥已经覆盖了我的周身”。一个“覆盖”,恰当、精准,楔合诗意生命的灵境之说。《在草原上守望》写了许多“地理文本”:黄河。阿尼玛卿山。阿万仓。娘玛寺院。仁青措。梅朵赫塘。这些地理文本,都在草原深处。诗人通过神性的抒写,让内心“守望”。如此,地理文本被诗人的精神接纳,在诗境里,就有了存活的可能。如他描写:“格桑花初绽的季节,他在孤寂中寻觅夏日河曲马的嘶鸣,以及阿万仓娘玛寺院旁边鹰鹫的喧啸。晨曦中裸露着黄河飞动的身影,还有仁青措背水时娇美的笑靥。梅朵赫塘边的静谧一如午后慵懒的阳光,漫射到远处几圈海子的涟漪里,连鸟儿的爱情都颤抖了。”甘南草原,诗人牧风只用百余字便画出一幅带着花草香芬的油画。《临潭:牛头城遗址》,写尽历史的苍凉与悲怆。热的血、冷的雪,在同一时空交错,如今只剩一个残破的躯壳。“我清醒地展开行行墨迹,一群群冤魂匆匆而过,狼烟滚滚。古老的铁器触伤了千年文明的硕鼓,一切的罪恶都在历史的夜幕上疯狂,好戏连台。”“环顾牛头城遗址,古老的辉煌已被烽火湮没,空旷的黄土,已无法容纳昔日的几声凄厉的口哨。残破的琴弦,沾满征战的血泪,落地为泥。”这两句的结尾用词“好戏连台”与“落地为泥”,上下对比,将复杂的历史存在,暗喻而出。下笔有力,耐人寻味。牧风的诗文本,有时一句短句或一个成语,概括收句,有四两拨千斤之效。牧风散文诗,大都短小有力。有时粗犷凌利、有时细腻真切,都不失一种大气与磅礴,写出了高原的风情种种。从桑科到阿尼玛卿,从黄河第一湾到冶木河、郎木寺等等。皆以独到的诗意审美,证实文本的纯粹。语意即诗意,融合得恰到好处。
  “畅神”,是中国古代诗学命题。其实我们今天的诗歌写作,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奉行着。宗炳《明佛论》所言“物象”灵性,更多的,是诗人本身的化育。所谓的“涤除玄鉴”,即是说要摒除内心的芜杂,让心灵清澈、明晰起来,这样才能写出耐人寻味的文字。万物与心象联结,才能“畅神”。神性与人性,是合为一体的;生灵与牲灵,也是一样的。牧风的散文诗,很多的,重在以物联情,以情达物,以整体喻说个体。深秋的草原是冷色调的,诗人的情感,则随着草原溪河飞扬飘荡。在诘问中有生命自省的力量。他写羚城、写远去之羚、写消失的海子、寫现代化对大地的抢掠、写绝灭了人本的噩梦。意在先,境在后,思想先入。当然,也有生命的闲适。这闲适,是弱小生命体的呼吸,也是诗人自身的谦卑与安道守节的品质。有的作品,主客体移情、角色互换。笔法上较好地运用草原特有的诗性元素,凸显藏地特色。这是让人欣慰的。因为,我们绝不能失去自己关爱的土地而为虚空和不现实的存在歌唱。这方面,牧风做得相当出色。
  (本文编者略有删减)
  黄恩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散文诗人、文学评论家,原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研究员。
其他文献
1  深情款款,春风如约而至。  推开久违的窗棂,和风携带暖阳溜了进来,擦拭昨夜梦里的惶恐与不安。  布谷鸟清嗓润喉,踏上枝头,一声脆鸣,唤醒记忆的河流。  抖落一个激灵,大地脊背开始柔软。  尘封冬季的耒耜,揉醒双眸,走下墙角,迈过门槛,一头扎进田间地头。  弓背弯腰,泥土翻转身子,蚯蚓、草蜥、蚂蚁的大门被轻轻敲开。  牵一声虫鸟鸣唱,我从桃红柳绿穿过,落入翻犁的韵脚。  熟悉的气息再次苏醒:草
期刊
海浪滔滔  大海不需要征求我的意见,四季都给了海水放任的空间。面朝大海,我成了一艘感性的帆船。  帆船不用调度太多的智慧,掌舵者才是脑细胞集中拥堵的地盘。无论海水几多滔滔几多澎湃,帆船只要顺着掌舵者的意志,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靠岸或者行驶,甚至冲浪,帆船总是以和谐的方式表达。  海浪滔滔,帆船如歌。或风或雨,帆船在时间的各个路口,从此岸到彼岸。  掌舵者把大海的浪舞出了独特的个性,翻卷的海浪叙述
期刊
一条路深邃而漫长。  它是秋千的绳索,楔子的容颜,于思想和生活的两端。  你坐在时光的木板上。你荡它,飘动恐惧,或者一丝欢快。可以眩晕,也可以迷惘。也可以是一滴水,滴落尘埃,看不见水汽蒸发。  一路走下走。转折、轻离。可以双目侧立,看一世风云。收手,收心,一世寂寞。一世就是一条路的灵魂,喜悦里有眼泪,痛苦里有甜蜜。  天荒地老啊!恒恒久久啊!  一条路可以看见。  一座桥幽静而肃穆。  来到中年,
期刊
多么好,这么多潇洒的白色行楷字铺陈在人间。多么好,这天空眷顾过的月光有着润物无声的增益。  在河下街,我们赏蕙兰、五色梅、海棠与鹤望兰。等一碗热热的,略大于整个宇宙的红豆年糕汤從各个角落归队到腹中。偶尔也直起腰来,互抱起窈窕而又深蓝的身体,悬空飞转。  莉莉安!对不起。璀璨与恍惚在闪烁。我向你坦诚,爱这个甜蜜的词里含着迷茫、思念、弧线和瘦弱的影。我在几次结伴而行的心事中正收纳着这味中药,疗救冗长的
期刊
常年驮着一座山行走,所以日落之后才需要爬山。  爬山,是为了像愚公一样,一点一点地移去那障了心灵之眼的山,用无尽的泥沙填平欲望的海;爬山,是为了多看一眼温暖的阳光,站在山的这一边想象山的那一边;爬山,是为了踩着更厚实的土地,吹着更高处的风。  每一级台阶都是一个琴键,左脚踩出一声清脆的鸟鸣,右脚踏出一串唧唧的虫音。风蹑手蹑脚地从林间走过,那细微的声响似江畔流落女子的低吟。这或急促或舒缓的声响,便是
期刊
作者介绍  牧风,藏族,原名赵凌宏,甘肃甘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在报纸杂志发表散文诗、新诗近五十多万字。作品入选《中国散文诗一百年大系》《中国散文诗百年经典》等多种散文诗权威选本。著有散文诗集《记忆深处的甘南》《六个人的青藏》《青藏旧时光》。曾获甘肃省第六届黄河文学奖、甘肃省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奖、首届玉龙艺术奖。  临潭:牛头城遗址  苍凉之
期刊
丰碑  把我嵌進黑夜里,仰望太阳,这是多么高尚啊,而我却站在黑夜里。  那落在早晨花朵上的露珠,不是泪,那开花的日子,不是春天。  我这样躺着,却比大地高大。你不必默哀,我已够沉静。沉静得,像冰,没有流水的歌声。  我既然躺下,身影却站着期待什么?  你已经给过我,那生命中的春天,还有一缕阳光。  而你还在歌唱,我却沉默。  一滴水的光辉  以为失去时间,其实是失去自己。  以为砸碎自己就能催开花
期刊
故事的来历,是这样:  一九七九年下半年,我从某行政机关被下放到一家企业工作,有位老哥就在我办公室隔壁储运科当办事员。我那年二十七八岁年龄,老哥四十多岁吧。我最初看到的他,不修边幅,邋邋遢遢,当然,我也够遢遢了;老哥抽烟,喝茶,见人一脸谦卑的笑,凡是他一个人在办公室时,必定是在读书,看报。老哥爱好古诗词,也读也写。我当时主要写诗,也创作小说。我们聊的话题很多,古代、近代、当代,近期发生的一些引人注
期刊
一只木桶出现在我的眼前  也许是造船的原因,需要很多工具,木桶才有机会出现在海边。  一艘船从此岸到彼岸,木桶从底部到上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都有不同的喻意——  一个过程:波澜壮阔;另一个过程:坐井观天。  就像现在,一只木桶出现在我的眼前。它从木材堆里刨出来,没有细嫩的枝叶,却有一条草绳牵扯着,带着松香味,譬如一个戴花头巾的中年惠女,牵扯着哑巴的孩子,撩起波浪和长长的海岸线。  大海太深。木桶
期刊
912室,在一把竖琴上安坐。  音符,从格子上掉落,投进暖阳的怀里。  文字,垒砌起一座高楼。  谁在高楼前,以仰望的姿势,穿透?  汉字注析了高楼,高楼变得神奇。心里,谁,怎不頓生敬畏?  我是个敬畏者,彳亍在高楼前,静观美景。红艳的三角梅,绽放我的热烈;飞溅的喷泉,迷离我的双眼;舒展的绿树,坚守我的地盘;走动的影子,盘活我的资源。  根须,蓄满我的能量,释放;  步伐,鼓起我的风帆,飘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