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自媒体做大了,那就不是自媒体了……

来源 :商业价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riet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正在新媒体世界起关键作用的,不是散兵游勇的自媒体,而是集群的新媒体巨头。自媒体,只是巨头的前世。
  自媒体(“We Media”)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新鲜的是,中国那么多的大平台,几乎同时推出了自媒体平台,帮助自媒体人来创业,从而催生了前所未有的“自媒体热”。更新鲜的是,众多企业,也玩起了“企业自媒体”,说“所有企业都是媒体”。这是在美国或者其它国家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这个中国故事会讲成怎么一个样子,谁也不知道。
  当大家热火朝天地说着或者做着“自媒体”的时候,好像较少关注存在中国自媒体热与美国自媒体“冷”这样一个现象。这个强烈的冷热反差有没有什么意义呢?
  自媒体:美国人在怎么玩?
  在今天的美国,要找自媒体(“We Media”)或者自媒体人,不那么容易;但是,博客就不一样了,要是在纽约街头抛一个绣球,砸中的很可能就是一个博客,至于旧金山,那就更不用说了,砸中的可能是一个科技博客。
  总体上讲,美国的自媒体目前比中国发达,无非,美国人不把它叫做“WeMedia”。
  美国的博客、轻博客网站在全球所有类型网站中都能跻身第一方阵,美国的各大新兴新闻网站中,UGC的内容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甚至出现了一个新词“平台型媒体”(Platisher)。
  甚至,美国的传统媒体,比如CNN,UGC的内容也有相当的分量。
  我能说出成吨成吨的美国博客的名字,但说不出一个自称为美国自媒体人的名字。发明自媒体这词的丹·杰尔默,本人就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悠久的博客,而且目前仍然一言九鼎。有一次,新博客平台Medium上一篇由其特聘编辑撰写的文章出现了状况,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杰尔默也挺身而出,在推特上质问:Medium到底是博客平台,还是媒体机构?如果你只是平台,免责;如果你是媒体,你就必须对自己发表的东西负责。逼得 Medium 官方推特账号立马出来澄清,说自己只是一个出版平台。一个由美国著名的网上杂志连线(Wired)前总编辑领衔,拥有15位顶尖的来自传统媒体、新媒体的职业媒体人团队的平台型媒体(Platisher),为了免责,只能退而求其次,明确声明自己是平台,不是媒体。
  被杰尔默羞辱过的,不只是Medium,还有纽约时报这样的大牌。美国的博客,或者说自媒体人厉害之处,不在于他们任性,而在于他们专业、执著、较真,能够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至于博客的“祖父”戴夫·温纳,今天仍然在写博客,当然,他与时俱进,写的更多的是微博客 —— 推特。他也从不认为自己是自媒体人,他不以此为生。
  我的非学术定义是:自媒体人,是以自己的方式说自己的故事与想法,去娱乐自己和他人,或恶心自己和他人的人。
  在YouTube上成长起来了很多影响力巨大的名人,百分百都是自媒体人,他们不仅在YouTube上唱戏,甚至还走出这个平台,拥有更大的市场。当然,他们都不叫自己自媒体人,也没有人叫他们自媒体人,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YouTuber。
  目前,每分钟上传到YouTube的视频多达惊人的300个小时。在“自媒体”的茫茫人海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通过加载在节目中的广告,赚取一份不错的收入。
  有一个名为Sky Does Minecraft的节目,制作人 Adam Dahlberg 曾经在地铁站内工作了很长时间。去年,他辞职全身心地做他的YouTube频道。那以后,Sky Does Minecraft很快晋身YouTube订阅者最多的频道之一,订阅者高达1060万,排行第14位。这让这个22岁的前地铁站小伙拥有了不菲的身家。当然,这只是著名的所谓YouTube 1%,幸运的1%。这些顶级玩家,每年仅仅从广告中就能赚取超过10万美元,而从品牌营销和内容交易中获取的收益可以更多。
  我在最近给钛媒体写的一篇文章《解密新媒体微笑曲线》中,讲到了一个名叫本·汤普生(BEN THOMPSON)的博客,他拥有自己独立域名的博客名叫 stratechery ,一个自己生造的合成词,姑且译为 “战略与科技” 吧。他的职业就是写博客,经营自己一个人的独立的博客网站,以此为生,相当滋润。他并不十分有名,这样的博客在美国满山遍野都是,但是,他有料,有干货,有自己的模式,像很多美国博客一样,而且,他居然还知道原产中国的微笑曲线。目前,汤普生定居在台北。这位出身苹果、微软的博客认为,形形色色的独立的个人内容创造者,完全可以通过运营自己的网站,赚取足够的收入,而不必为某个更大的媒体或者研究机构打工。脸书与谷歌可以帮助用户找到你所提供的有价值的内容服务。美国的媒体最近揭秘,汤普生其实只拥有几千名死忠的粉丝,但他过的很好。
  用我们今天的标准来看,这是一个标准而成功的自媒体人,虽然他自己和人们都一样叫他博客。他的一般信息免费、深度资讯实行会员制的商业模式,被证明为一种成功的生意经。
  这里再说两条最新的美国博客新闻。著名的美国博客安德鲁·苏利文(Andrew Sullivan)在2013年年初离开the Daily Beast后,创办了自己独立的、订阅收费驱动的博客新闻网站Daily Dish。根据他在Daily Beast 的经验,雇佣10个人运营这个网站的总体费用大概在90万美元。结果,2013年,读者的订阅费用高达87.5万美元,无限接近其预期设定的目标。这位前大西洋杂志和新共和杂志的著名记者骄傲地在2014年年初宣布,Daily Dish已经拥有3.4万名订户,网站第一年就已经盈利。现在,已经是2015年年初了,安德鲁·苏利文还没有宣布最新盈利情况,但科技博客们的小道消息说,Daily Dish情况比2013年强得更多。
  而这也大大鼓舞了其他的博客们走自己的路。前华尔街日报记者杰西卡·莱辛(Jessica Lessin),最近也离职创办了自己的类似的独立收费订阅驱动的博客新闻网站The Information。她给你免费看她的博客网站的独家新闻与评述提要,但要阅读全文,必须订阅。   几天前,The Information发表了一篇独家报道:Facebook 的中国之路,(Facebook’s Path to China)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CNBC 专门和杰西卡·莱辛作了一个连线采访,深入地讨论这个十分敏感而又众所瞩目的话题。杰西卡的“自媒体”走的是高端路线,玩的主题都具有相当的震撼性,同时,有一大批精英作者为其独家撰稿,这个实验,显然值得中国的类似定位的博客型新闻网站们关注。这比赫芬顿邮报、Buzzfeed学起来要容易多了。
  还会有更多的类似好消息传来吗?会的。不过,你从上面的所有好消息中看到什么坏消息了吗?这些成功的以博客为生的自媒体人,个个出身名门,人人身怀绝技。如果你是和他们一样的精英,恭喜,你在哪里都会取得和他们一样的成就。如果不是,你经受的折腾可能会比较多一些。
  自媒体与新媒体:“我们”和“他们”
  自媒体与新媒体两个词,在性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集合名词,都是指一类东西,而不是指一样东西。新媒体这类东西的共同特质是,基于网络空间;自媒体的共同特质是,由个人而非机构运作的个性化互联网媒体。数字媒体、网络媒体等等完全可以用来替代新媒体这一说法;博客、公民媒体等等,也完全可以用来替代自媒体。
  不过,自媒体的概念在中国正在泛化、溢出。企业自媒体、机构自媒体,字面上已经呈现矛盾的这些字眼已经不再陌生。自媒体这个概念,已经和“互联网思维”这个高大上的词一样,被彻底泛化、脸谱化、戏剧化了。
  但是,所有说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以自己为圆心,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并解读世界。视频自媒体新人高晓松有一段自我定位的话语十分精彩。高晓松总结自己节目的个性特征时表示:“我主要讲‘识’,知识够不够不重要,见识很重要,谁不会用搜索?但我能找到有意思的角度和联系。”有意思吧,坦率而自信,这就是他火的原因。他叫视频博客或者视频自媒体人有什么分别与关系呢?高晓松的来头大家都知道,但大家可能不知道或者可能忘了的是,高晓松曾经是中国著名的博客,曾经参与了与韩寒的那场十分著名的由一系列名人助阵的“新浪博客大战”。2006年3月26日,高晓松宣布结束与韩寒的论争,关闭了自己的新浪博客。不过,几年之后,高晓松又回来了,这一回,他显然进步了,由文字博客变身为视频博客,被人们视为自媒体的经典代表。博客韩寒,也被人们认为在做“自媒体”,他做的是更为时髦的个人App。
  也许,我们回顾一下“自媒体”是如何在中国登场的,可能会更到位地理解自媒体。2002年7月,方兴东发了一系列文章批评微软的垄断,惹得微软相当不快,通过高效的运作,很快把方兴东消音了。一个当时手中拥有话筒,声音宏亮的“网络旗手”,这时候碰到了难题,怎么继续发声?如果这时候,方兴东拥有现在我们所说的“自媒体”,问题就解决了。的确,问题就是这么解决的。我们一起喝茶的时候,我告诉他有Blogger.com这么一个东西,并且给他看我在上面写的博文,那时候还没有博客这个中文名字。
  埃文·威廉姆斯的Blogger.com当时还不支持中文,因此,我通过Blogger.com工具写的博客卖相并不很好,方兴东嫌它视觉效果丑陋。但是,丑归丑,基本可以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方兴东后来说,他回头想了一个晚上,想明白了,发现我向他爆料的这个东西,正是他要寻找的,于是,他就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博客之旅,成了众所周知的中国“博客教父”。
  这是中国“自媒体”起头的地方。博客解决了有没有便捷工具的问题,微博解决了高效传播的问题,而微信则把自媒体推向了高潮。你可以不赞成这样的梳理过程,但基本的脉络就是这么简单。“自媒体”真正在中国出现并且成长,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这是一个人为的过程,是一个弯道超车的过程。
  不过,美国博客,或者就叫做自媒体人吧,他们总是显得更为独立,更为个性,更有耐力,更为长寿,甚至,他们中有不少人还主张拥有自己的独立平台,小不要紧,一定要独立,一定要“零编辑”。戴夫·温纳,几十年如一日,他的博客就是一本独立的互联网史记。大师级的博客杰可布·尼尔森(Jakob Nielsen)的博客名叫 Alertbox,20多年来,一共累积了700多篇博文,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是1998年8月23日的《传统媒体的终结》(The End of Legacy Media)。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cc08ec70102v444.html 17年过去了,尼尔森的预言一点一滴地在应验。这些美国博客、美国自媒体的开山鼻祖,虽然自己直接参与了新名词的创设,但从来没有追赶时髦,始终把自己定位为博客。自媒体开始只是定性、描述,只是一个学术概念,但是,在中国,大伙把自媒体玩大了,玩实在了,也玩火了。中国人多势众,就是有这样的能力。当年的博客就是如此。
  当然,中国自媒体如今的红火,绝大部分的功劳,不能够记在自媒体人的身上,而必须把账挂在自媒体平台身上,就像当年,必须把账记在博客中国的方兴东和新浪陈彤身上。自媒体的再掀波澜,首先是微信和他的公众订阅号。其它一些平台,如百度百家、搜狐的自媒体平台,今日头条等等,也都是强有力的推手。
  自媒体的边界
  自媒体是有边界的,有局限的,不必无限上纲。
  有人说自媒体将改造媒体,将如何如何。这些,只是自媒体人的愿景,或者是大平台商为了诱惑人到他们的平台上去免费生产UGC内容而散布的莫须有的画饼。因为,这与事实不符。自媒体将如魏武挥所言,冲击媒介生态,但不可能颠覆。
  事实上,博客虽然强大,常常仍然是无能为力的。由新兴技术驱动的基于互联网的话语权的极度分散趋势,与以强大资本促进的媒体工业的高度集中格局并存。这两种趋势,共同代表了媒体业的未来。高度集中的媒体集团不可能发展到一手遮天的地步。极度分散的个人出版,作为媒体工业的外延部分,也没有能力与媒体集团整体抗争。   新技术催生的个人出版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作为总体的个人出版的力量,理论上将是排山倒海的。这是科学与民主共同创造的光荣与梦想。但是,作为个体的个人出版,却是有限的。而个人出版基本只在概念上是整体的,个人出版永远只是个人的。他与作为大工业的媒体工厂(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技术平台、网络媒体集团)不能用一个标准计量。而博客作为个人出版的最新形式,他的部分力量来自于传统的主流媒体,来自巨型的媒体集团。如果没有了这些媒体,博客无从生存。如果没有新闻周刊,德拉吉不可能有能力花一年的时间准确地捕捉到克林顿的劣迹。如果没有德拉吉报道首页上那密密麻麻的主流媒体链接,德拉吉报道根本不可能存在。
  摧毁传统媒体的,不是自媒体,而是新媒体,自媒体只是新媒体世界中的空气。真正让新闻周刊在2008年最终以1美元的惊人价格转手的原因,不是德拉吉,是新媒体巨头。
  欧洲人清楚地知道这一点。谷歌在欧洲是公敌,2014年,德国、西班牙的媒体先后向谷歌发难,把自己生意的颓势归咎于谷歌,欧盟甚至想要肢解谷歌。究竟是不是谷歌作的孽?至少他是“首犯”。目前,他是全球新媒体的老大。它不是公敌,谁是?
  所以说,真正在新媒体世界起关键作用的,不是散兵游勇的自媒体,而是集群的新媒体巨头。自媒体,只是巨头的前世。自媒体,可以取得一城一池的胜利,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局面。不要夸张“我们”的力量(We Media),“我们”是相对于“他们”(媒体巨头)而存在的。“他们”,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者。
  重温一下“我们”的代言人丹·杰尔默关于“他们”的话吧——“自媒体”是大众化、民主化的媒体。在自媒体的语境下,我们所有人都拥有低门槛、高质量地创设传播工具的手段。我们在做一些前所未有的尝试,而这些曾经是“他们”的专属领地,“他们”的“后宫”。“他媒体”(They, the Media),现在成了自媒体(We ,The Media)。
  这是丹·杰尔默在2008年讨论自媒体时的一段话,还是有点豪迈。但是,你听听他2014年的另一句名言吧:“机器人将接管这个世界,而硅谷将控制它们”。这都是“他们”和“它们”的事情,这将是“他们”和“它们”的世界,与“我们”何干?我想,杰尔默说的机器人robots,应该也包括会写新闻稿的程序,会摸清我们的底牌、给我们推送新闻的“算法”。这些,都是硅谷的人,以及并不住在硅谷的硅谷人,所能控制的。
  当然,有时候“我们”与“他们”的界限并不清楚。比如,发明了Blogger一词的埃文·威廉姆斯创造了博客平台,直接促成了博客浪潮的产生,催生了自媒体。但是,博客改变世界了吗?
  博客威廉姆斯在把博客卖给谷歌(历史就是有这么多巧合,互联网上最大的“他们”,恰恰是互联网上最早最大的“We Media”平台的买家,买断“我们”的买家)之后创造的推特平台,改变世界的力度就大了,它甚至直接促成了一些国家的革命,改变了一些国家的政治发展进程。但推特虽然源自博客,源自原教旨主义的自媒体,它根本上不是自媒体,而是媒体机构。注意,推特甚至不承认自己是媒体,更不用说自媒体了。但推特承认或者不承认,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层挡箭牌,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样,压根儿不存在。
  生活在旧金山的埃文·威廉姆斯曾经是一个博客,现在仍然是一个博客,他仍然爱写博客,爱在自己的新博客平台Medium上厮守,给他喜欢的博客点赞。这样看起来,他好像还是一个自媒体人。千万不要被他骗了。这个人决不是“我们”,他是典型的“他们”。他虽然在减持,但今天仍然是推特的第一大个人股东。而且,Medium还不知道会进化成一个什么样的生猛怪兽。这些来自硅谷的人,就是那些控制着机器人,将要来统治我们世界的“他们”。
  自媒体的“钱途“
  自媒体是互联网技术把几乎所有的媒体进入门槛都推倒之后,出现的一场集体狂欢。
  当这场派对结束的时候,当然会留下仍然数不胜数的自媒体,他们中的大多数或许看不见自己的“钱”途与未来。这一回,中国的自媒体人与博客不同。博客们参与博客写作的时候,通常是没有直接的功利性商业目标的,他们明白写博客只是自我传达的一种方式。
  但是,如今的中国自媒体不一样,他们从一开始,就被暗示或自我暗示着带有强烈的商业冲动,或者说,人们就赋予了自媒体强烈的商业意味。
  如果绝大部分的自媒体指望以此为生,创造可以养家糊口的现金流,那是奢望。当然,其中会有一个相当比例的自媒体出列,成为大小不等的媒体巨头。自媒体平台不是淘宝,你在这里开家小店,就可以产生流水。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意,交易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商品。高晓松所说的那种独特的“见识”,那种寻找有意思的角度和联系的能力,以及进行有意思的充满个性魅力传达的能力,你有没有?在中国,大名罗振宇、高晓松、吴晓波的人,很多;但是,其中只有一个人,才是我们大家认识的罗振宇、高晓松、吴晓波。下一个,会是你吗?
  青龙老贼在2014中国自媒体大会上说,从此再无自媒体。这话千真万确,但显然说早了。自媒体作为一种定性的新媒体存在,会一直存续。但如果自媒体做大了,那就不是自媒体了。
  自媒体在今天,也是同样的。赫芬顿邮报原来只是一个博客网站,一群以赫芬顿女士为代表的美国精英博客的网站,非常类似于博客中国当年开张时的情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媒体。但是,赫芬顿邮报幸运地长大了,她早就不是自媒体了。以访问量为指标进行计算的话,她已经成功超越了纽约时报。
  另一个如日中天更具张力的新媒体Buzzfeed,也一样。Buzzfeed的创始人就是从赫芬顿邮报出来的。当然,他们在赫芬顿邮报基础上,进行了更为大胆的创新,把自己完全打造成了一个技术导向的媒体公司,利用各种新颖的病毒算法,来指导新闻实践。至于Buzzfeed带给新闻业的是一场瘟疫,还是一场新生的洗礼,就属于见仁见智了。   用这个思路来分析中国的自媒体人,结论是一样的。
  青龙老贼的自媒体联盟,是自媒体,是“我们”吗?吴晓波频道,是自媒体吗?如果三五年后,吴晓波频道还是自媒体,还自称为自媒体,那么,吴晓波一定没有把这个自媒体项目做成功。为什么,吴晓波频道,就不会是若干年后的另一个赫芬顿邮报呢(产品不一定是新闻)?
  一个看遍了中国企业大败局,可以把企业当作一头牛来游刃有余地随意解剖的人,决不会是来这个频道自娱自乐卡拉OK的。不要相信他台面上的陈词,他背后一定有一个故事。他有那么多粉丝可以“挥霍”,有那么多的影响力可以嫁接,试错根本没有成本。吴晓波在这里做的,可能只是一场空前绝后的营销,以孕育另外一只不一样的“蓝狮子”,他,很可能就是“他们”,不是“我们”。
  自媒体与自媒体平台之间,“我们”和“他们”之间,有着一种恐怖平衡。自媒体平台寄希望于自媒体带来的是吸引用户的内容,是黏性;而自媒体希望平台带给他们的则是接触用户的管道和变现的工具。各取所需,相安无事。而当一方所要的,对方不能给,或者,一方想要的,也正是另一方想要的时候,矛盾就会产生。当某个自媒体拥有了足够的用户与可靠的变现工具的时候,他当然将选择独立。我们看到的美国博客的独立倾向,就可以想象成功的自媒体人的未来走势。
  所幸的是,各大自媒体平台之间也在寻找平衡,这种巨人之间的平衡,为弱势的自媒体提供了巨大的生存空间。希望某一家企业独占某项服务90%以上份额的噩梦永远不要在中国的网络空间出现,在网络空间之外,我们已经碰到过太多这样的先例。我们此前曾经为新浪、搜狐、网易主导的中国互联网前三国大战欢呼,现在,也应该为BAT的新三国大战感到欣慰。正是在BAT之间,以及自媒体与自媒体平台之间的恐怖平衡中,“我们”才比较安全。正是因为在BAT之外,还有搜狗、360好搜、京东、易信与陌陌,还有今日头条,这个世界才那么多姿多彩。
  我曾经有一个天真的观点,在人家已经造出了车子的时候,你自己去发明轮子(比如Buzzfeed),是不是足够聪敏?意思是,你完全可以坐上人家的车子,去到你要去的地方。但在围绕着自媒体,梳理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车子轮子都是伪命题,真实的问题是,你搭便车,一定要知道在哪一站下车,一定要知道下一班你要搭的便车在哪里。你一定要知道,你要去的地方和车轮、车子的发明者、拥有者要去的地方不是同一个。
其他文献
本文用一种计算机辅助优化的方法对多种类固醇激素液相色谱的分离条件,包括三元流动相中各组分的百分浓度和柱温进行了优化。该优化方法经过少数几次试验,即可较准确地预测各
尖塘鳢是一种热带、亚热带的优质淡水鱼类,肉质细嫩,骨刺甚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我市于2002年引进养殖,养殖的品种主要为线纹尖塘鳢和云斑尖塘鳢.前者原产于澳大利亚,后者原
期刊
<正> 石脑油及石油化工中间产品的PNA(烷烃Paraffins,环烷烃Naphthenes,芳香烃Aroma-tics)分析是指各类汽油如石脑油、重整汽油、催化裂化汽油等烃类混合物按烷、环烷、芳烃
房地产可以打破行业的壁垒和一切相连的特性,在互联网+和创业大潮的双轮驱动下,至少可以衍生出5大创业机会。  国内第三次创业大潮正在来袭。  中国经济向“新常态”演化,一个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形态正在形成,房地产市场也步入以变革和创新为引领的“新常态”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中国楼市调控将从行政化转向市场化,房地产企业将从“数量扩张、价格竞争”转向“质量型、差异化”的竞争模式
从古至今.距离一直都是影响人们生活、工作的很大因素。地理上的隔绝.形成了今天五彩斑斓的世界.但是却给商业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从烽烟开始.到电报、电话技术的出现。人类一直在
<正> 亚磷酸-苯二异辛酯用作许多聚合物的抗氧剂和热稳定剂,而其中的苯酚含量会直接地影响产品的毒性。为了提高该产品的质量,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的苯酚含量,并
<正> 癣可净是治疗癣疾的常用药之一,由土槿皮酊加苯甲酸和水杨酸制成。地方标准和制剂手册采用中和法仅可测定癣可净的总酸量。本文提出的薄层色谱法可测定癣可净中苯甲酸和
螨烷锡是我国近年来开始应用于果树、蔬菜的杀螨剂。在国际贸易中,它在水果、蔬菜中的残留均规定了严格限量。目前,国外对螨烷锡残留量的测定有气相色谱法和原子吸收法。本文
严格意义上的杂文文体是一种“文艺性论文”,其要旨在于形象地用情地说理。人们通常所说的“诗与政论的结合”、“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统一”以及“战士和诗人一致的产物”等
美国很多州都有名叫斯普林菲尔德的城市。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是伊利诺伊州的首府斯普林菲尔德,林肯的故乡。另外一个在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往东100多公里的一个十几万人口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