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欣赏是中学音乐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音乐课内容之一。它可以使学生欣赏到各种类型的优秀音乐作品,激发其创造力,丰富其想象力,使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既培养兴趣,又陶冶情操。
[关键词]欣赏;审美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1-0080-03
[作者简介]方敏(1982—),女,江苏南京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共青团路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美育的一项基本任务。与其他学科相比,音乐教育在完成全面教育中的美育任务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而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使学生了解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还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它在完成美育的任务上,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谓审美能力的培养,除了向学生传授必要的艺术基础知识外,还要引导学生参加艺术欣赏活动,培养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评价能力,加深对美的理解。下面谈谈音乐欣赏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
[HTH]一、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审美兴趣的重要途径和手段[HT]
兴趣是人们学习的最好老师。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送给他们。”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审美教育,其审美兴趣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途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音乐欣赏教学。
爱美是人之天性。音乐作品,不管是声乐曲也好、器乐曲也好,里面存在很多美的因素,只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就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审美兴趣。比如,对《春江花月夜》这个曲子的欣赏,我注重启发学生欣赏其美的内涵,结果那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丝丝入扣的演奏,把学生带到了三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中。学生听完以后还要求再听一次,有的学生还边听边舞起来。可见,音乐欣赏,既是激发学生审美兴趣的有效手段,又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动力。
但有时候,一首乐曲反复听,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为了始终让学生保持听的新鲜感,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一曲多版的方法。例如,在欣赏歌曲《玛依拉》时,我选用了不同版本的录音,听过之后让学生谈感受,进行比较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说明理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的学生喜欢乐队伴奏民族唱法的女声独唱,认为这种形式更能完美地反映出哈萨克人那种自由、奔放、热情活泼的性格,比较自然,有身临其境之感。而钢琴伴奏美声唱法的女声独唱,虽然也很好,给人一种优雅的美,却不能恰当地反映出哈萨克人民的性格。有的学生则认为钢琴伴奏美声唱法的女声独唱更艺术,更优雅。还有的学生认为由这首民歌改编成的女声小合唱更好,有层次感,情感更丰富。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再如,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时,我让学生欣赏了三种不同的唱法,从演唱风格和歌曲的艺术处理上进行对比。通俗演唱给人一种新颖的感觉,老歌新唱有创新。民族唱法原汁原味,地道纯美。而美声演唱字正腔圆,则给人另一种美感。这是一种新的尝试。三种唱法对歌曲的艺术处理也不尽相同,各有千秋。哪一种最符合歌曲所表现的内涵,通过比较一目了然。从比较中进行鉴别,从鉴别中获得美的享受。
[HTH]二、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最有效的艺术活动[HT]
音乐欣赏是学生的听觉感知、情感体验、创造性思维等心理活动融为一体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是在这种独特的艺术活动过程中逐渐培养和熏陶出来的。
(一)音乐欣赏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欣赏音乐以学生的聆听为主要手段,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声音感觉能力,比如感受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及音乐变化的能力。一般来讲,学生都具有这种能力。但是,对音乐的旋律、节奏、调试、速度、力度、和声织体、曲式的听辨能力,学生就不一定具备。这就要求学生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地对音乐进行欣赏、感受,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听觉感受能力,这同时也是在培养其音乐审美能力。
情感是感知美和理解美的第一要素。人的感情的发生和结束是一种时间性的运动过程,而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但它恰恰是表现这种运动过程的最佳形式。以情动人是所有门类艺术的一个共同特点,但与其他艺术相比较,音乐更容易表达感情。它没有文学作品的文字描写,也没有绘画所呈现的具体形象,它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声音形态直接传递感情信息,许多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感受,却可以在音乐中得到体验。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以情为本,而让情感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师要用真情去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设置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认识情感的发展,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如,在欣赏歌曲《松花江上》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抗战电影的片段,拉近感情的距离,让学生充分了解当时中国的国情,感受当时的气氛,然后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及这首歌在当时的社会意义,加深学生对歌词的理解。教师要用真情去感染学生,使之产生情感共鸣,音乐是以声传情的关键词句,教师要用夸张的示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还有那衰老的爹娘”这一句用哽咽苍凉的声音来演唱,学生一下就体会到了当时流离失所的东北人民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从而对“九·一八,九·一八”的激越悲愤情绪有了更好的理解和感受。当唱到“爹娘呀,爹娘呀,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时,那种充满渴望又无可奈何的悲痛欲绝,配以撕心裂肺的痛苦的面部表情,再结合图片,更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印象,从而激起了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和对苦难民众的同情,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情。随后学生在学唱时,神情庄重,群情激愤,从他们的表情和歌声中,我知道他们真正地理解了歌曲的内涵。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引导学生共同走进音乐的世界。例如,在欣赏《瑶族舞曲》时,我非常投入,随着音乐的快慢强弱做着不同的体态律动,时而舒展宽广,时而紧凑短促,跟着音乐的节奏带领学生进入音乐的意境。因此,音乐欣赏比其他艺术活动更能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二)音乐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
音乐是非语义性、非具象性的艺术,它不可能像文学作品那样用文字描写具体的故事情节和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更不能描绘复杂的现象,或者抽象的概念。那么音乐是如何通过概括性的感情媒介来打动学生的呢?可以说,这主要是依靠学生的主观联想和想象来实现的。欣赏音乐中概括性的感情使学生联想到自己以往现实生活中的情与景,并由此而获得种种审美享受。例如,学生听了《十面埋伏》以后,就会想到许多战斗场面,想到战场上“军营如林,旌旗蔽空,战鼓隆隆,铁骑驰骋”的壮阔画面,也会想到“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等气势磅礴的大战场面。那种抒情性的音乐,常常会使人的想象无边无际,有时或许能悟出某种哲理来。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有的学生从个人的生活道路角度去想象,于是悟出“要做生活的强者,不要因命运而气馁,反而要扬起风帆,与命运之神去拼搏抗争,直到驶向美满幸福的彼岸”这样的哲理。也有人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角度去想象,从而得到这样的哲理思想——革命的阶级要战胜反动的阶级,必须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只有战胜各种黑暗势力,才能取得最终胜利并通向光明的未来。这一切都说明,音乐审美带给学生的绝不是在一个狭小的范畴之内的感受。它会使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地飞腾翱翔,从而培养了他们对美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音乐通过旋律、曲式、速度、力度来表现艺术构思,通过听觉引起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反应,使大脑和神经系统进入兴奋状态,从而使人得到美的享受、爱的启迪。音乐是非语义的信息,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赋予听众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告诉学生音乐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你感受是什么就是什么,只要认真听,肯定有感受。只要把你的感想或感受说出来就可以。不要有思想顾虑,害怕说错,老师不责备。”大胆想象,因为每个人的文化素质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欣赏时的心情不同,对同一首乐曲有不同感受是正常的。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学生没有了精神压力,思维也就活跃了,想象力也就丰富,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例如,在欣赏《瑶族舞曲》时,学生通过音响展开联想,有的学生联想到节日欢乐的场面,有的联想到喜庆丰收的场面,有的则联想到过春节喜气洋洋、热烈欢腾的场面。再如《嘎达梅林》的引子部分,有人联想到辽阔宽广的大草原,有人联想到平静的大海。虽然联想的不是同一幅画面,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感受到了音乐的舒展、开阔、平稳。这些需要教师根据作品的具体内容加以引导。一般来说,标题音乐和声乐作品比较好理解,非标题音乐较难理解;但反过来,非标题音乐的想象空间更宽广。
(三)音乐欣赏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评价能力
古往今来,在音乐作品中,真善美与假恶丑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正因为如此,如果老师没有加以好好引导,很多学生就会美丑不分、善恶不辨、正邪不明、文野不清。现在的学生,往往误以为社会上那种流行的低俗音乐、低级趣味较浓的庸俗不堪的音乐或是一些格调不高的艺术性差的音乐是“音乐艺术的时代性的体现”,反而认为那些优美的、艺术性高的抒情歌曲是平淡无味的。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关键是要使学生划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掌握分辨是非的标准。一部音乐作品,如果学生要去评价判断它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就必须能够从题材、内容、体裁、风格等方面分辨出什么是美和什么是丑,因为这是衡量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基础。要学会这些,只能通过音乐欣赏这条途径,并且把研究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体裁、风格、情绪、曲式等表现手段这一环节作为音乐欣赏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关键环节,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深入地认识音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绪美、表现美,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欣赏懂得音乐,这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从这一观点出发,音乐欣赏在审美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意义不是很清楚了吗?音乐欣赏是一个审美过程,只有通过欣赏才能发现美、感受美,从而创造美。无论用什么方法或手段进行欣赏,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达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泓锫.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音乐审美鉴赏能力[J].新课程学习:上, 2012(9).
[2]付婕.音乐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0(30).
[关键词]欣赏;审美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1-0080-03
[作者简介]方敏(1982—),女,江苏南京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共青团路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美育的一项基本任务。与其他学科相比,音乐教育在完成全面教育中的美育任务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而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使学生了解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还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它在完成美育的任务上,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谓审美能力的培养,除了向学生传授必要的艺术基础知识外,还要引导学生参加艺术欣赏活动,培养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评价能力,加深对美的理解。下面谈谈音乐欣赏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
[HTH]一、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审美兴趣的重要途径和手段[HT]
兴趣是人们学习的最好老师。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送给他们。”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审美教育,其审美兴趣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途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音乐欣赏教学。
爱美是人之天性。音乐作品,不管是声乐曲也好、器乐曲也好,里面存在很多美的因素,只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就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审美兴趣。比如,对《春江花月夜》这个曲子的欣赏,我注重启发学生欣赏其美的内涵,结果那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丝丝入扣的演奏,把学生带到了三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中。学生听完以后还要求再听一次,有的学生还边听边舞起来。可见,音乐欣赏,既是激发学生审美兴趣的有效手段,又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动力。
但有时候,一首乐曲反复听,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为了始终让学生保持听的新鲜感,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一曲多版的方法。例如,在欣赏歌曲《玛依拉》时,我选用了不同版本的录音,听过之后让学生谈感受,进行比较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说明理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的学生喜欢乐队伴奏民族唱法的女声独唱,认为这种形式更能完美地反映出哈萨克人那种自由、奔放、热情活泼的性格,比较自然,有身临其境之感。而钢琴伴奏美声唱法的女声独唱,虽然也很好,给人一种优雅的美,却不能恰当地反映出哈萨克人民的性格。有的学生则认为钢琴伴奏美声唱法的女声独唱更艺术,更优雅。还有的学生认为由这首民歌改编成的女声小合唱更好,有层次感,情感更丰富。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再如,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时,我让学生欣赏了三种不同的唱法,从演唱风格和歌曲的艺术处理上进行对比。通俗演唱给人一种新颖的感觉,老歌新唱有创新。民族唱法原汁原味,地道纯美。而美声演唱字正腔圆,则给人另一种美感。这是一种新的尝试。三种唱法对歌曲的艺术处理也不尽相同,各有千秋。哪一种最符合歌曲所表现的内涵,通过比较一目了然。从比较中进行鉴别,从鉴别中获得美的享受。
[HTH]二、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最有效的艺术活动[HT]
音乐欣赏是学生的听觉感知、情感体验、创造性思维等心理活动融为一体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是在这种独特的艺术活动过程中逐渐培养和熏陶出来的。
(一)音乐欣赏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欣赏音乐以学生的聆听为主要手段,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声音感觉能力,比如感受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及音乐变化的能力。一般来讲,学生都具有这种能力。但是,对音乐的旋律、节奏、调试、速度、力度、和声织体、曲式的听辨能力,学生就不一定具备。这就要求学生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地对音乐进行欣赏、感受,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听觉感受能力,这同时也是在培养其音乐审美能力。
情感是感知美和理解美的第一要素。人的感情的发生和结束是一种时间性的运动过程,而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但它恰恰是表现这种运动过程的最佳形式。以情动人是所有门类艺术的一个共同特点,但与其他艺术相比较,音乐更容易表达感情。它没有文学作品的文字描写,也没有绘画所呈现的具体形象,它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声音形态直接传递感情信息,许多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感受,却可以在音乐中得到体验。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以情为本,而让情感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师要用真情去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设置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认识情感的发展,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如,在欣赏歌曲《松花江上》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抗战电影的片段,拉近感情的距离,让学生充分了解当时中国的国情,感受当时的气氛,然后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及这首歌在当时的社会意义,加深学生对歌词的理解。教师要用真情去感染学生,使之产生情感共鸣,音乐是以声传情的关键词句,教师要用夸张的示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还有那衰老的爹娘”这一句用哽咽苍凉的声音来演唱,学生一下就体会到了当时流离失所的东北人民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从而对“九·一八,九·一八”的激越悲愤情绪有了更好的理解和感受。当唱到“爹娘呀,爹娘呀,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时,那种充满渴望又无可奈何的悲痛欲绝,配以撕心裂肺的痛苦的面部表情,再结合图片,更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印象,从而激起了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和对苦难民众的同情,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情。随后学生在学唱时,神情庄重,群情激愤,从他们的表情和歌声中,我知道他们真正地理解了歌曲的内涵。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引导学生共同走进音乐的世界。例如,在欣赏《瑶族舞曲》时,我非常投入,随着音乐的快慢强弱做着不同的体态律动,时而舒展宽广,时而紧凑短促,跟着音乐的节奏带领学生进入音乐的意境。因此,音乐欣赏比其他艺术活动更能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二)音乐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
音乐是非语义性、非具象性的艺术,它不可能像文学作品那样用文字描写具体的故事情节和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更不能描绘复杂的现象,或者抽象的概念。那么音乐是如何通过概括性的感情媒介来打动学生的呢?可以说,这主要是依靠学生的主观联想和想象来实现的。欣赏音乐中概括性的感情使学生联想到自己以往现实生活中的情与景,并由此而获得种种审美享受。例如,学生听了《十面埋伏》以后,就会想到许多战斗场面,想到战场上“军营如林,旌旗蔽空,战鼓隆隆,铁骑驰骋”的壮阔画面,也会想到“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等气势磅礴的大战场面。那种抒情性的音乐,常常会使人的想象无边无际,有时或许能悟出某种哲理来。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有的学生从个人的生活道路角度去想象,于是悟出“要做生活的强者,不要因命运而气馁,反而要扬起风帆,与命运之神去拼搏抗争,直到驶向美满幸福的彼岸”这样的哲理。也有人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角度去想象,从而得到这样的哲理思想——革命的阶级要战胜反动的阶级,必须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只有战胜各种黑暗势力,才能取得最终胜利并通向光明的未来。这一切都说明,音乐审美带给学生的绝不是在一个狭小的范畴之内的感受。它会使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地飞腾翱翔,从而培养了他们对美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音乐通过旋律、曲式、速度、力度来表现艺术构思,通过听觉引起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反应,使大脑和神经系统进入兴奋状态,从而使人得到美的享受、爱的启迪。音乐是非语义的信息,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赋予听众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告诉学生音乐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你感受是什么就是什么,只要认真听,肯定有感受。只要把你的感想或感受说出来就可以。不要有思想顾虑,害怕说错,老师不责备。”大胆想象,因为每个人的文化素质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欣赏时的心情不同,对同一首乐曲有不同感受是正常的。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学生没有了精神压力,思维也就活跃了,想象力也就丰富,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例如,在欣赏《瑶族舞曲》时,学生通过音响展开联想,有的学生联想到节日欢乐的场面,有的联想到喜庆丰收的场面,有的则联想到过春节喜气洋洋、热烈欢腾的场面。再如《嘎达梅林》的引子部分,有人联想到辽阔宽广的大草原,有人联想到平静的大海。虽然联想的不是同一幅画面,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感受到了音乐的舒展、开阔、平稳。这些需要教师根据作品的具体内容加以引导。一般来说,标题音乐和声乐作品比较好理解,非标题音乐较难理解;但反过来,非标题音乐的想象空间更宽广。
(三)音乐欣赏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评价能力
古往今来,在音乐作品中,真善美与假恶丑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正因为如此,如果老师没有加以好好引导,很多学生就会美丑不分、善恶不辨、正邪不明、文野不清。现在的学生,往往误以为社会上那种流行的低俗音乐、低级趣味较浓的庸俗不堪的音乐或是一些格调不高的艺术性差的音乐是“音乐艺术的时代性的体现”,反而认为那些优美的、艺术性高的抒情歌曲是平淡无味的。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关键是要使学生划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掌握分辨是非的标准。一部音乐作品,如果学生要去评价判断它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就必须能够从题材、内容、体裁、风格等方面分辨出什么是美和什么是丑,因为这是衡量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基础。要学会这些,只能通过音乐欣赏这条途径,并且把研究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体裁、风格、情绪、曲式等表现手段这一环节作为音乐欣赏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关键环节,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深入地认识音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绪美、表现美,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欣赏懂得音乐,这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从这一观点出发,音乐欣赏在审美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意义不是很清楚了吗?音乐欣赏是一个审美过程,只有通过欣赏才能发现美、感受美,从而创造美。无论用什么方法或手段进行欣赏,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达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泓锫.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音乐审美鉴赏能力[J].新课程学习:上, 2012(9).
[2]付婕.音乐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0(30).